這集《天下文化 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郝哥)分享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的最後遺作《九十自述》。這本書收錄了他一生的體悟與反思,尤其是對長壽、知足、成功與幸福的深刻理解。郝哥以溫暖的語氣帶領聽眾,從書中提煉出五個關於人生的重要問題,並透過韓第的故事與思索,幫助大家重新審視「活得好」的意義。 
郝哥說,這些文章的價值在於啟發人思考人生的意義,因此他將書中思想整理成五個我們都會面對的核心問題:什麼是成功?什麼才重要?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什麼事不必太在意?快樂又是什麼?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成功?韓第在書中講到一次與孫輩共進晚餐的故事。當他問起孫子孫女對成功的定義時,孩子們回答說成功就是「有錢、有房、有車」,能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這是典型的世俗觀點。然而韓第沒有立刻評論,而是帶他們去看他已故妻子的墓。當他們發現墓上原本栽種的雪花蓮竟長在其他人的墳上時,韓第領悟到這正象徵他妻子的性格──熱情、慷慨、願意分享。妻子生前最愛說的一句話是:「人生最重要的是為友誼的花園澆水施肥。」她的一生圍繞著愛與關係。 
韓第深情地說,自己是妻子的「首席雪花蓮」,是她一生最好的朋友。這樣被愛包圍、能與人真誠連結的生命,對他而言就是最成功的。成功不是財富與名聲,而是「被愛擁抱的人生」。 
第二個問題: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韓第以一則聽BBC新聞的故事說明這點。當時義大利政府在半個月內倒台三次,主持人問一位義大利人這是否是大事,對方回答:「是大事,但不重要。」 
韓第從中悟出,所謂「大事」與「重要的事」不一定相同。對義大利人來說,人生的重心可以用三個F概括:Family(家庭)、Friend(朋友)、Food(食物)。家庭給予歸屬,朋友帶來快樂,食物象徵生活的溫度。韓第提醒我們,「大事未必要立刻做,但重要的事一刻也不能延遲」。 
懂得分辨什麼真正重要,才能活得有重心、有節奏。 
第三個問題:工作與生活要如何平衡?韓第引用以賽亞·伯林提出的兩種自由:消極的自由與積極的自由。前者是不受外力干涉的自由,後者是能主宰自己生活的自由。 
韓第回憶年輕時在大型石油公司擔任經理,收入豐厚、生活無虞,卻覺得被困在體制裡,那是「消極的自由」。後來他辭去高薪工作,開始專心寫作與演講,雖然少了穩定的金錢來源,卻獲得了「積極的自由」,能選擇自己想做的事。他的妻子在那一刻對他說:「你終於得到了真正的自由。」郝哥延伸說,這兩種自由並非對立,若能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讓工作與生活融合,就不必刻意追求「平衡」。當工作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能讓人實現價值與快樂時,人生自然和諧。 
第四個問題:有哪些事情其實不必太在意?韓第分享了一段有趣的插曲。一次他去參加簽書會,作者在介紹他時說:「這是我見過最聰明的人。」他聽了很高興,還請對方在書上寫下這句話。後來他去找妻子,聽見別人對她說:「您是我見過最好的人。」那一刻他心裡泛起一絲嫉妒,原來「聰明」不如「好」更令人嚮往。妻子笑著對他說:「你要努力啊,你離『好』還差得遠呢。」 
這件小事讓韓第省思:我們常在意別人是否認為我們聰明、有錢、有成就,但到了生命盡頭,人們真正懷念的不是你的才能,而是你的善良、溫柔與可靠。 
他給自己定下兩個人生目標,要成為「友善與和善的人」以及「值得信賴的人」。聰明與能力固然重要,但若無法帶給他人溫暖與信任,終究毫無意義。 
第五個問題:什麼是快樂?韓第說,快樂的基礎有三個:「有所追求、有所期盼、有所深愛」。有所追求代表你有想完成的目標,這是工作的真正意義;工作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實現價值、影響他人。 
他說,當你擁有這三樣,其他的一切都「沒關係」。懂得放下不可避免的事、接受人生的不完美,就是成熟的幸福。 
《九十自述》讓人看見韓第一生對「關係」的重視。他認為幸福人生的關鍵在於三種關係的經營: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自己與環境的關係、自己與自己的關係。 
懂得去愛人、去連結、去理解世界,也懂得與自己和解,讓自由與平衡共存。當這三種關係都處得好,人生中那些小事、煩事就「沒關係」了。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daily
- Published30 October 2025 at 09:02 UTC
- Length20 min
- Season8
- Episode1
- RatingCle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