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 学习申论写作评论

小法师奇米

人民日报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同时担负党中央机关报职能。毛泽东同志亲笔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名。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随党中央迁入北京(时称北平)。1949年8月1日,党中央决定人民日报为党中央机关报,并沿用1948年6月15日的期号。 人民日报社承担着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报道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发表评论等重要职责。人民日报是中国第一大报,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 创刊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日报坚持政治家办报和党性原则,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热情报道人民的伟大实践,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创造了光荣历史。 根据发表时间排序,不定期更新中 2023年之前文章陆续补充,可根据时间线选择收听

  1. قبل ٣٢ دقيقة

    25年10月28日【人民时评】“一粒种”何以驱动产业升级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8日【人民时评】“一粒种”何以驱动产业升级作者:常钦  审视知识产权之于乡村产业发展,其意义是双重的:既是守护成果、明确权益的“压舱石”,更是激发创新、提升价值的“催化剂”    一颗深山里的咖啡豆,为何能越过重洋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一颗小小的草莓,何以带动一条融合发展的产业走廊?行走乡间田畴,发现越来越多乡野好物跳出“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怪圈,助力当地发展。以前“货难卖”,如今却成“金名片”,“一粒种”“一颗果”成为发展驱动力,秘诀在产品品质里,更在“知识产权”这四个字中。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知识产权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它早已超越单纯的法律文本概念,变为乡亲们的“金扁担”。审视知识产权之于乡村产业发展,其意义是双重的:既是守护成果、明确权益的“压舱石”,更是激发创新、提升价值的“催化剂”。  知识产权的作用,首先是“确权”。它用法律为乡村产业的“家底”划定清晰的边界。最直观的是地理标志这张“风土名片”。从“三亚芒果”到“柞水(黑)木耳”,地理标志的认证,无异于为一片土地的独特产出盖上“防伪戳”。它告诉市场,正宗的风味源于何处,从而将那些跟风模仿的“李鬼”挡在门外,让真正的“好山好水”能够理直气壮地“出好物、卖好价”。这道“护城河”,守护的是一方水土的声誉,更是千家万户的生计。  保障,同样意味着对创新源头的守护。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些“仿种子”对原品种进行简单模仿修饰,任其在市场上流行,不仅扰乱竞争秩序,还会严重挫伤育种者的创新积极性。如今,从建立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到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再到严厉打击侵权行为,我们正为育种创新构建起全链条的保护体系。这种保护,守住的是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夯实的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根基。  知识产权的价值,还在于它能激发一连串的“化学反应”,有力驱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它催化了技术的迭代。以育种为例,在知识产权的创新激励下,越来越多种子企业敢于、愿意投入资源进行创新。过去育种靠人海战术和经验判断,有了科技赋能,农业育种正从“看天吃饭”的经验活,变成可预测、高效率的“精准工业”,催生出越来越多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突破性品种。这是知识产权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生动写照。  它催化了价值的跃升。知识产权形成的品牌效应,能有效驱动产业链条的延伸。江苏句容凭借“句容草莓”地理标志这块金字招牌,跳出单纯的种植业,打造出特色销售走廊,联动发展采摘旅游、餐饮休闲,让“一颗果”裂变出一条融合发展的产业链。这背后,是知识产权带来的品牌溢价和产业想象力,它让农业从“卖产品”升级为“卖风景、卖体验、卖文化”,极大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发展空间。  它催化了资源的盘活。躺在资源库里的种质,只是标本。唤醒沉睡的资源,让其得到利用,才能充分发挥种质资源的优势。前不久,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平台上线,让更多种质资源得以被查询、被共享、被利用。这种在保护前提下的共享利用,既能打破“信息孤岛”,让育种专家们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更高水平的创新,也有助于让更多宝贵的种质资源被“用起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现代农业的发展,早已从靠体力上升到靠技术、靠创新。知识产权,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国家的粮袋子。我们必须像用好土地一样用好它,让它在广袤的田野上,结出更多发展的“黄金硕果”,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٥ من الدقائق
  2. قبل ٣٣ دقيقة

    25年10月28日【评论员观察】城市人情味从何而来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8日【评论员观察】城市人情味从何而来作者:吕晓勋  自驾出游,很怕车位“一位难求”。国庆假期,江苏苏州留园附近的金阊实验小学校停车场免费对外开放。打电话询问前往路线,接线员有问必答,还热情地介绍周边旅游情况。  拖着行李游玩,容易束手束脚。浙江杭州西溪路608号公交换乘点提供超过160个寄存柜,方便前往灵隐景区的游客换乘公交、寄存行李。  主动替游客考虑、破解出行难题,两件暖心小事,促人思考:城市的人情味从何而来?  源于很“懂我”的体贴,愿意把更多资源留给百姓。为确保游客吃得合口、放心,安徽黟县、广东顺德等地的机关食堂,国庆假期开门迎客,营造宾至如归的旅游环境。江苏南京石榴新村,设计的新房涉及20个面积段、36种户型,供原地回迁居民选择,尽可能满足差异化居住需求,曾经的“一线天”“握手楼”升级为现代化新小区。槽点、痛点变亮点的背后,是城市管理者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将群众“心上事”转化为自身“上心事”的行动自觉。  源于勤沟通的真诚,视市民的金点子为治理的智慧。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四川成都“开门治堵”,第二批治堵点位清单中,88个点位全部来自市民意见。上海普陀区多次开展“苏河议事厅”大讨论,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等各方代表集思广益,与相关项目负责人直接对话,推动治理精细化措施落地。城市治理从来不是“政府独奏”,而是需要各界共同参与的“社会交响”。当各方声音被倾听、智慧广汇聚、期待有回应,治理便不再只是单向执行任务,而成了有互动的情感联结。  源于善统筹的务实,懂得如何将系统观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小区有车占用了消防通道,系统及时发现并通知车主挪走”,河北雄安新区从一开始就做好“云”上规划,城市计算中心的100多个业务系统顺畅运行,为市民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在规划时就要打好提前量”,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地下管网预留足够的接口和扩建空间,将智慧化监管系统应用到各条线路,以承载更大规模产业发展的未来需求。在顶层设计上注重系统集成、在落实执行中加强协同配合、在打磨细节时讲求精益求精,为了一个目标形成合力,城市发展的“里子”就会更厚实、“面子”就会愈亮丽。  城市有人情味,发展彰显大格局。一座敞开胸怀、展现温情、不断释放善意的城市,其建设、发展也必定是见“物”更见“人”,具有更强的包容性、成长性。“指哪修哪,件件有回应”——最近广东深圳网友“卷尺哥”因为专盯公共设施“小毛病”走红网络,而市政部门总是第一时间响应、迅速解决问题,充分展现了城市应有的治理速度、服务温度。当每一个到访于此、生活于此的人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进而产生还想来、长久住的期待,这样的城市便能集聚起更多人气,拥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城市的人情味,就藏在能发现群众皱眉、开颜的日常沟通里,藏在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的工作追求中。坚持以人为本,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取得更多带有温度的发展成就和治理成效,这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人之处。

    ٤ من الدقائق
  3. قبل ٣٦ دقيقة

    25年10月28日【金台随笔】观览夜幕下的灯火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8日【金台随笔】观览夜幕下的灯火作者:韩春瑶  浙江嘉兴,巨型月亮装置泛着暖黄光晕,与南湖的波光交相辉映,沿湖开张的水市游人如织;山东东平,上百盏仿宋宫灯点亮大宋不夜城,身着古装的NPC(非玩家角色)分散街巷、与人互动,笑声充盈古城……全国有不少景区开放夜间游览,游客专门等入夜才来探访,只为邂逅夜幕下的灯火。  夜幕下的灯火中,发展的脉搏在跳动。有报告显示,我国城市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消费额占比超过全天的50%。餐饮、购物、文旅、体育等多个领域被点亮,古镇、河流、楼宇等在夜色中展现别样之美——近观、远望夜幕下的灯火,可以洞见人文经济学的奥妙。  近观,可见游人心旷神怡。江苏苏州,平江路上的评弹茶馆里,游客品茶听曲至深夜;湖北武汉,汉阳江滩公园里,家庭亲子嬉戏的欢笑声此起彼伏……在夜幕下的灯火中,游人之乐已不只是“吃一顿饭、买一件货”,更在于“寻一段趣、享一份闲”。寻求情绪价值的满足,正是消费升级的生动体现。  远望,可见城市“神采奕奕”。加强规划引导,串联特色街区,推动大商圈与小街巷协同发展;围绕吃喝玩乐,综合文化、餐饮等多样需求,推出深夜食堂、博物馆奇妙夜等新业态;结合城市独特风貌,利用灯光秀、无人机表演等新手段,描绘醒目IP符号,打造城市新名片……城市功能、文化特色与民生需求深度融合,城市的活力向夜幕深处延伸,能打开发展的新时空。  夜幕下的灯火,因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火花而闪亮,因经济与文化的相映生辉而别致。  地方特色,用心雕琢更能彰显独特之美。一域乡土有一方之美,深入挖掘这些独特元素,避免盲目跟风、生搬硬套,是发展“夜经济”的必经之路。比如,工业城市可开发工厂夜景游,海滨城市可做足“夜海”文章……点亮夜幕的不只有“啤酒烤串大排档”,用本地特色装点纷繁夜景,夜幕下的灯火才会持续流光溢彩。  历史文化,只有与新兴业态碰撞融合才能焕发新生。河南开封基于历史文化风貌,推动夜间多元业态融合发展,逛夜市、游御河、看演出、住民宿成为消费“一条龙”。也有一些城市,将文化元素与数字技术结合,打造夜间网红打卡点,通过文艺展演、赛事活动,创造消费新场景。用新技术、新方式、新样态创新人文经济的“表达方式”,城市就能在丰厚滋养中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烟火气里,暖心的服务是人们青睐夜间经济的重要原因。立足消费者视角,优化停车场、公共交通等配套服务,增设母婴室等便民设施;设立专项资金,简化夜间市集、外摆经营审批流程,为经营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关注具体而微的需求,以暖心服务呵护消费热情,夜幕下的灯火将会更有人情味,从而吸引来更多人气。  远看恢宏、近看精致,夜幕下的灯火既是泼墨的大写意,也是细腻的工笔画。以特色定位锚定方向,以业态创新丰富供给,以灵活运营提升效率,以温情服务优化环境,夜幕下的灯火将为人们带来更多欢愉与满足。

    ٤ من الدقائق
  4. قبل ٤٠ دقيقة

    25年10月28日【青年观】青年与乡村,何以双向奔赴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8日【青年观】青年与乡村,何以双向奔赴作者:程龙  当城市霓虹的光影逐渐模糊,乡村田野的泥土气息愈发清晰,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热烈上演—一批批青年以知识为犁锄、以梦想为动力,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中耕耘梦想、挥洒青春。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从“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共同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有人说,年轻人回到乡村,是选择了退路。然而,无数人用精彩的青春故事证明,乡村天宽地阔,“归去来兮”,不是退守,而是奔赴。  湖北90后返乡青年赵聪,在藕塘里摸爬滚打,曾因挫折崩溃大哭,如今用直播将洪湖莲藕销往全国;甘肃陇南青年赵武强,看准家乡特产机遇,带动农民标准化种植核桃;吉林海归青年曹曦,采用鸭蟹稻共生、综合利用牛粪秸秆等方式,回到家乡打造生态田园综合体,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乡间田园小径也是通向人生梦想的大舞台。  还有人问,年轻人回到乡村,能干得好吗?返乡青年在田间地头的耕耘与收获,给出最生动、最有力的回答。  当下年轻人回到乡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养殖,而是通过跨界融合,为乡村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有的熟练运用物联网、大数据、AI等,实现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的华丽转身;有的把新潮想法、有趣玩法和农业结合,实现与文化、旅游、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有的发挥“头雁效应”,带领乡亲们“抱团发展”,实现规模化经营……用知识打破城乡界限,用创新拓展乡村产业,用担当凝聚发展合力,他们以实际行动回答了外界的疑问,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  也有人担忧,年轻人回到乡村,未来怎么办?这份担忧的背后,是对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能否持续的深层追问。  其实,这场双向奔赴的本质,是青年与乡村的相互滋养、相互成就。对青年而言,乡村是广阔的舞台,是他们将知识化为实践、将抱负变为现实的沃土。那里的山水田园、淳朴风情,更是滋养心灵、安放理想的港湾。对乡村而言,青年是活力的源泉。他们带来的新理念、新技术,不仅推动了乡村的产业升级,也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要让这场双向奔赴成为常态,需要各界共同努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要进一步为广大青年搭建有所为、能作为的广阔平台,让青年在乡村留得下、干得好、有奔头,才能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奔赴田野,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广阔天地中大展身手。  青春与乡村双向奔赴的故事,是奋斗者的故事,更是新时代的故事。当青春与乡村相遇,当梦想与泥土交织,这片古老的土地正焕发新的生机。那些在泥土里播下的青春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  这场双向奔赴,让青春与乡村相互成就,也用奋斗的昂扬旋律,奏响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华年的青春之歌。

    ٤ من الدقائق
  5. قبل ٤٣ دقيقة

    25年10月28日【和音】读懂中国的确定性① 中国何以成为“前瞻型国家”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8日【和音】中国何以成为“前瞻型国家”——读懂中国的确定性①  一个坚持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中国,正日益成为动荡世界中“确定性的绿洲”,为全球发展持续贡献稳定力量、合作力量、进步力量    10月23日,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国际社会对全会予以高度关注,折射出中国五年规划在全球议程中的分量。各方对中国继续发挥世界增长稳定锚和动力源作用抱有信心,期待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共享发展机遇。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国际社会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中国是能够从长远着眼的国家,真的是一个前瞻型的国家。”意大利前总理蒙蒂的感慨,道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既有五年规划也有百年目标的治国智慧的普遍钦佩。  中国之所以能够创造改写人类历史的发展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接续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今年“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正是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的接续实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在全球范围,中国五年规划赢得广泛赞誉,成为世界各国借鉴中国经验的重要方面。  “十四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有效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35万亿元,人均GDP已连续两年超过1.3万美元,位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前列,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化,中国坚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信心更强大、信念更坚定。  当今世界正处在深刻变革与动荡不安的十字路口,不确定性笼罩全球。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保持确定性,必将对全球发展产生更加重大的影响。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未来5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建议》既有对大势的高瞻远瞩,也有以问题为导向的实事求是,对发展方向的擘画明确且清晰,有力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信心。“这是塑造未来5年全球市场的会议”“正是这种制度安排让中国能够高效推进国家发展、实现长期目标”“有望为全球创造更多发展机遇,提供更多有益方案”……各方的观察与期待充分表明,一个坚持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中国,正日益成为动荡世界中“确定性的绿洲”,为全球发展持续贡献稳定力量、合作力量、进步力量。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展现历史主动,中国将不断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٤ من الدقائق
  6. قبل ساعة واحدة

    25年10月27日【评论员观察】看好市场,更要开掘空间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7日【评论员观察】看好市场,更要开掘空间作者:李洪兴  一次出行,看到山上矗立的风力发电机,和同伴讨论起叶片运输。卡车载着又长又重的叶片,过弯道、爬山路、进匝道,运输场景复杂、难度也大,“神龙摆尾”的操作让人直呼“惊险又震撼”。  前不久,关于风机叶片的两则新闻,同样引人关注:一是叶片长度已从30多米增至150多米,由此推动单机容量升级;二是第一拨风电机组面临“退役潮”,有公司依托新技术,让退役叶片“重生”为环保托盘、步行栈道等产品。叶片“长个”、产业“延链”,映照着新业态在丰富、新赛道在拓展。  不由得想到在叶片生产企业的采访。当看到正在制作的过百米叶片,有人提问:造得越大越多,总有饱和的一天,后面怎么发展呢?相关负责人并不担忧,因为他们早已布局“后产业链”,风力发电机运维、叶片回收利用等市场不小。从实践中看,不断延展产业链、丰富业务场景,企业的努力与开拓,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市场有限”“发展乏力”的论调。  这同样引人思考:市场就在那里,如何打开新的发展空间?三个领域、三类产品给人以启示。  先看一瓶水。黑龙江双鸭山矿业公司的西部采区赋水量大,顶着水盆咋采煤?若把矿井水当“敌人”,没有好出路;若把它当“朋友”,“水煤共生”是新路。于是,立足绿色、技术赋能,通过探索“排水—净水—再利用”模式,深度净化的水能用于生产、除尘、灌溉,还孵化出年产值近千万元的矿泉水板块,“井下祸水”变“绿色活水”。  市场在哪里?转型发展中孕育着增量。无论传统产业升级,还是新兴产业变革,只要不安于现状,从自身出发作出优化调整,每次破解难题都是在打开新局,每次变革图新都是在拥抱蓝海。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观念、停滞的脚步。发展如掘井、市场似泉源,敢于探寻无人走过的路、勇于在既有发展思路中融入新理念,就能品出发展活水的甘甜。  再看一条线。近来,上海交运巴士推出定制班线,阿姨爷叔可坐车到食材源头采购,“寻味”班线成了助力休闲消费的“产品线”。在高铁带来便利、传统长途客运不景气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的公交定制班线之所以受追捧,关键在于“精”字:精准对接需求、精巧设计线路、精心优化服务、精诚多方协作。  机会在哪里?既要看区域整体发展大势,又要看微观领域发展趋势。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无不热爱人间烟火、向往“近处的远方”。把握情感需求、满足情绪价值,价优质优的服务就是市场新兴潜力点。实践也证明,通过市场化运作,整合文旅、农产品、交通等资源,能把区域内的群众需求点变为经济增长点,也能以区域间经济微循环带动畅通发展大动脉。  最后看一张膜。湖南一家公司的手机保护钢化膜,销往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市场份额30%。好销路从何而来?以提高手机指纹解锁灵敏度为例,公司持续进行技术研发,让钢化膜厚度从0.33毫米降到0.1毫米。精研技术、做强产品,“膜力”释放出发展“魔力”。  秘诀在哪里?既在于外部驱动力,更在于不断养成的内生发展动力。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个地域,乃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就会激发更大的推动力。有两句话更见真义:“全面做强自己”“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愈有强大内生发展动力的企业,愈能赢得发展;无数个经营主体持续成长壮大,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汇入不竭动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转型之中育新机、微循环里藏潜力、内在提升强实力……市场一直在,机会总是有。立足实践、面向未来,看到发展趋势,行动起来,定能开掘属于自己的发展新空间。

    ٥ من الدقائق
  7. قبل ساعة واحدة

    25年10月27日【创新谈】“横竖”都是第一,底气何来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7日【创新谈】“横竖”都是第一,底气何来作者:海生  我国工程科技突破,靠的是关键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创新,有赖于人才红利特别是“工程师红利”不断强化,展现了我国在复杂巨系统工程中的超强组织与协同能力    最近,建在“地球裂缝”上的花江峡谷大桥成了热门“打卡地”。很多游客都想一睹这座“横竖”都是第一大桥的雄伟身姿:它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达1420米,是目前世界山区峡谷第一大跨度钢桁梁悬索桥;大桥桥面距水面垂直高度625米,使之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高桥。同时,花江峡谷大桥也标注了我国工程科技自主创新的高度。在“云端”架起“飞虹”、让天堑变为通途,近年来不断刷新的桥梁纪录,成为新时代我国工程科技突破的生动缩影。  工程科技突破,靠的是关键技术上的自主创新。面对625米的峡谷高差、1420米的主桥跨径,花江峡谷大桥首次采用2000兆帕级高强钢丝,单根钢丝可吊起10辆小轿车;应对强风挑战,项目团队利用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风系统精准捕捉数据,开展风洞实验,找到更优的抗风设计;“智慧缆索”系统、高性能锻焊组合式索鞍结构成功应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数字孪生技术提供有力支撑……从过去有什么装备干什么工程到为工程量身定制设备,从过去“跟着国外走”到如今形成自己的技术、标准和方案,花江峡谷大桥的建成,是在极端条件下对工程科技边界的一次成功探索,体现了强大的底层研发和工程转化能力。  建设过程中,花江峡谷大桥项目团队将多项尖端技术无缝整合,形成了“云端施工”体系,仅用73天就完成了2.1万吨钢梁高空毫米级对接,1个多月就完成了3.8万平方米的桥面铺装,各工序之间无缝衔接,大幅缩短作业周期。项目建设还采用“揭榜挂帅”模式组建专项团队、集聚技术力量,推动创新成果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花江峡谷大桥的建成,展现了我国在复杂巨系统工程中的超强组织与协同能力。而这种“系统胜出”的模式,正是我国在航天、高铁等工程科技领域持续突破的有力保障。现代工程科技发展已不仅是单项技术的比拼,更是系统集成能力的较量。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我国通过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形成了建设“超级工程”的强大合力。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桥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凭借科技创新和智慧方案,攻克了地质条件复杂、峡谷强风、高空作业精准度要求高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荣誉称号。近年来,我国广大工程师勇攀科技高峰,为建设重大工程、铸就“国之重器”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居全球前列,人才红利特别是“工程师红利”不断强化,为“超级工程”积蓄了绵绵不绝的人才力量。  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当前,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工程科技前沿不断延伸。我国在工程科技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在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基础工艺、配套软件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全社会弘扬工程师精神,营造尊重工程师、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工程科技创新动能,锻造更多的精品工程,服务高质量发展。

    ٥ من الدقائق
  8. قبل ٣ أيام

    25年10月24日【社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4日【社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凝心聚力,接续奋斗。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这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进一步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磅礴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具有重大意义。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一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勇毅前行、开拓创新取得的新成就。全会重点研究“十五五”规划建议问题,旨在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全会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纲领性文件。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全会通过的《建议》,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对未来5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建议》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系统思维,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指导方针科学精准,主要目标清晰明确,任务举措求真务实。这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主动,必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期盼,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奋斗主题。回望“十四五”时期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迎难而上、砥砺奋进,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高,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良好开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对于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这是根据“十五五”时期应承担的历史任务作出的判断。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未来5年我国发展大势,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继续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党的二十大确定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作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全会把握“十五五”时期基本定位和阶段性要求,对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我们要围绕中心任务、牢记初心使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为如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全会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排在首位的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要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牢牢把握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等重要原则,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把全会描绘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变为现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只争朝夕、奋发进取,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交出更为优异的答卷!

    ٧ من الدقائق

حول

人民日报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同时担负党中央机关报职能。毛泽东同志亲笔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名。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随党中央迁入北京(时称北平)。1949年8月1日,党中央决定人民日报为党中央机关报,并沿用1948年6月15日的期号。 人民日报社承担着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报道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发表评论等重要职责。人民日报是中国第一大报,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 创刊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日报坚持政治家办报和党性原则,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热情报道人民的伟大实践,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创造了光荣历史。 根据发表时间排序,不定期更新中 2023年之前文章陆续补充,可根据时间线选择收听

قد يعجبك أيضً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