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发展

粮食系统碳排放占总排放30%  少吃肉真能解决大问题

关注气候议题的朋友们一定都知道少吃肉多吃素食可以减少自己的碳排放,然而,您或许不知道少吃肉还能够导致的一系列的良性连锁反应,从而对遏制地球升温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世界顶尖级的医学家,营养专家,气候专家以及农业经济学家组成的EAT和柳叶刀委员会今天发表了标题为《健康、可持续和公正的食品系统报告》,对全世界各国的食品系统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全球科学评估。

EAT是瑞典的一个公益机构,该机构的宗旨是 将科学与政策、商业和社会联系起来,为人类提供健康、公平和可持续的食品。2019年该机构就与英国著名的医学集团柳叶刀集团合作发表了一份有关健康与可持续的食品的报告,该报告的目的是要回应两大互为关联的全球性的挑战,其一是要为不断增加的地球人口提供健康丰富的饮食,其二则是要迫切减少食物生产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10月3日发表的新报告是2019年报告的补充,新版报告由来自六大洲35个国家的营养学、气候学、经济学、公共卫生、社会科学及农业领域顶尖国际专家共同完成。研究指出,调整全球饮食结构每年可预防约1500万例过早死亡。

委员会的调查结果特别强调,建立公平的粮食系统是实现健康改善与社会发展的关键。目前全球仅有不足1%的人口生活在“安全公正空间”——即在地球边界范围内满足人权与粮食需求的理想状态。报告显示,近三分之一(32%)的粮食系统工作者收入低于生活工资标准;而最富裕的30%人口造成了超70%的粮食相关环境影响。尽管全球的粮食供给充足,仍有超过10亿人面临营养不良问题。 

另外,今天发表的报告的一大亮点是对饮食系统的碳排放做出了全面的评估,指出目前的粮食体系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而倘若全球各国协同一致共同推进粮食系统转型,不仅能够保障地球资源的可持续性,将粮食系统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超一半,而且还能够提高地球人的健康。  

粮食系统转型对气候环境为何如此重要?

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是全球知名的气候问题研究机构,该研究所的所长约翰·罗克斯特伦(Johan Rockström)是EAT 柳叶刀委员会的联合主席,他在今天报告发表所举行的记者会上解释了为何粮食系统的转型对保护环境,减低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起到关键的作用?

Johan Rockström : 关于环境评估,我们基于对大量科学文献的系统性梳理得出以下结论:全球食品系统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0%。因此,倘若不采取重大措施,即便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仅食品系统就可能使地球升温突破1.5摄氏度的临界值。换言之,食品系统本身就足以推动全球升温超出1.5摄氏度限制。而另一方面,改造食品系统可使全球排放量减少逾半——这是委员会评估得出的结论。过往研究还表明,地球的九大临界点目前已有七个被突破。他们分别涉及气候、生物多样性、土地、淡水、氮磷污染、新型污染物(如农药、抗微生物剂和微塑料)以及最近刚刚突破的海洋酸化的临界点。

而根据我们的评估,食品系统是导致地球突破五大临界点的一大重要因素,是导致地球危机的一大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将食物系统的碳排放量的最大值设定为到2050年,每年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需控制在50亿吨以下。这听起来或许有些奇怪——为何不直接设定为零?但我们评估认为,即便在可持续集约化农业和生态友好型农业实践方面投入最佳资源,仍将产生最低限度的净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农业产生的排放氧化亚氮和甲烷。通过能源脱碳、遏制森林砍伐、调整饮食结构、减少浪费、增强碳汇等措施,上述目标均可实现。但食品系统任然难以避免碳排放,这意味着其他领域必须加速脱碳进程。

我们评估认为,全球粮食系统的转型可使205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每年约7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降至30亿吨以下。这相当于较2020年水平减少60%。委员会为如何在地球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实现100亿人口的营养均衡与公平供养提供了迄今最清晰的指导方针。但必须指出的是,研究结果显示,我们面对着巨大的挑战。

因为即使所有人都食用健康食品,即使大幅减少食物浪费,即使采用可持续的土地和水资源管理方式,即使农业摆脱对柴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全球粮食系统仍难以回归到地球安全运行的时空。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和营养物质过载(氮磷超标)等问题仍处于危险水平。这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朝着正确方向前进。而且食物转型带来的收益极为可观。我们评估认为,这场变革每年可创造逾5万亿美元的回报,他们中包括健康改善、气候韧性增强及生态系统修复等领域。我们已绘制出政策杠杆与行动要点,这份包含20余项行动的清单将引领我们坚定不移地迈向正确方向。

推动饮食结构的转型应该从何着手?

联合国粮农组织反复强调,动物蛋白的消费在全球南方国家任然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这些地区也被畜牧业和肉类产业视为是新兴市场,这些国家是否也应该减少对动物蛋白的消费?

对此,委员会联合主席、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营养学教授沃尔特·C·威利特(Walter C. Willett)在记者会上表示 : 我认为报告中的图一专门展示了当前消费水平与健康饮食之间的差距。数据表明,最大的改变必须发生在全球北方地区,也就是经济发达的国家,那里动物蛋白的消费量普遍远高于全球南方贫困国家,且各国之间乃至同一国家内部都存在巨大差异。纵观全球,我们看到的确实是巨大的差异性,但总体而言,北方地区动物蛋白的过度消费仍是主流现象。好消息在于,减少红肉等肉类消费并用有益健康的食物替代——特别是坚果、大豆制品及其他豆类——将带来诸多健康效益。

发展中国家中的部分地区实际上可以适度增加动物蛋白的摄入,这仍符合健康膳食目标。所以,这里还存在一定的调整空间。不过,倘若发展中国家都选择效仿发达国家的饮食模式,那将通向环境灾难与健康危机的双重深渊。

什么是健康的可持续的饮食模式?

健康可持续的饮食模式应该是因地制宜,并没有千遍一律的模式,不过,报告大体上总结了以下八大规则

首先必须以植物为主,限制动物类产品的食用,尽量选择植物蛋白,多吃豆类蛋白,多吃坚果等植物油脂,再就是选择碳足迹低的产品,尽量选择本地产品,当季产品,并且注意分量的大小,避免过多的摄入或者造成浪费。

如何才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粮食系统转型?

是否需要一个国际性的政治框架?是否需要像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缔约方会议那样设立粮食缔约方会议?还是说,通过在现有框架(如缔约方会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中增加粮食系统议题的讨论,就能实现这种转型?

对此,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所长约翰·罗克斯特伦(Johan Rockström)回答说 :

这种转型需要政策支持,需要通过补贴、税收和改革措施,让选择健康可持续食品变得更便捷、更经济。而那些既不符合地球利益也不符合人类福祉的食品选择,应当变得更昂贵、更难获取。我们的报告的结论是:不应为粮食问题单独建立全球治理体系,而应将其纳入国家政策体系。虽然我们尚未具体聚焦现有的国际治理机制,但当前在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和粮食系统治理体系中已能看到这种趋势。但我们一直在讨论——这在首届“吃兰辛委员会”就已提出——各国都需要基于科学依据的膳食指南,总结可持续食品体系中的健康食物。我们提供了相关建议。若全球所有国家都能在国家层面采纳这些指南,本身就是一大重要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