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世界

为什么新教皇不是法国人?梵蒂冈内部权力博弈与法国宗教处境

随着教皇方济各的去世,世界各地的目光都集中在新教皇之上。综合西法兰西报、费加罗报、Slate等媒体的分析,尽管一些法国媒体频频提及法国马赛枢机主教让-马克·阿韦利纳,认为他是热门人选,但他的当选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被誉为“教廷的长女”的法国,也早已“跌落神坛”。

首先来看法国与梵蒂冈的关系:虽然双方往来已久,但近年来却经历了诸多裂痕,尤其是在宗教信仰的实际践行上。法国的天主教徒比例急剧下降,仅有4%到6%的法国人定期参加宗教活动,这一比例在欧洲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天主教会的核心理念和教义,在法国当代社会中遭遇挑战。这种低迷的宗教实践率,使得法国在梵蒂冈的影响力减弱,尤其在教皇选举时,更是显得力不从心。

反观意大利:意大利的天主教传统依然深厚,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来自意大利。虽然近几十年来,一些教皇来自其他国家,但意大利作为教会的发源地,其在梵蒂冈的核心地位依然无可比拟。即使意大利的教徒比例与法国相差无几,但意大利在梵蒂冈的历史影响和宗教领导地位使得其枢机主教在选举中更具话语权。

另外,法国在梵蒂冈的声誉一直不好:近年来,法国在堕胎、安乐死、辅助生殖技术等问题上的立场与教会的传统教义相左,这些政策上的分歧,加剧了法国与梵蒂冈之间的紧张关系。

还有一些法国媒体被批评具有“地方主义情结”,这被一些人认为也加剧了法国与梵蒂冈的裂痕。例如法国媒体不断在报道中提及让-马克·阿韦利纳等法国枢机主教,将他们视为“教皇热门人选”,这种过于明显的地方色彩不仅没能增强法国候选人的国际支持,反而让外界觉得,法国人在此问题上的态度“过于傲慢和自信”。例如,在教皇方济各葬礼期间,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四位法国枢机主教一同在罗马共进午餐的事件,引起了意大利保守派媒体的强烈批评。一些意大利媒体认为,法国的这种行为是“典型的傲慢,缺乏对其他国家枢机和教廷权力结构的尊重”。但也有观点认为,就像意大利自然而然会分析意大利人当选教皇的可能性,美国人会自然而然地分析美国人当选的可能性,法国人也有权利这样做。而且各国元首对教皇继承问题的关注,是不可避免、且在情理之中的。

历史上,法国确实在某些时刻对教皇选举产生过影响。例如1958年,法国总统戴高乐通过驻圣座大使为意大利枢机主教朗卡利(即后来的教皇约翰二十三世)进行游说,成功促成了朗卡利的当选。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梵蒂冈内外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法国在其中的作用变得更加微弱。

近年来,梵蒂冈的选举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教廷选举的全球化,非欧洲籍枢机主教的数量迅速增加,尤其是来自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选举人正在崛起。这一变化意味着,教皇选举不再局限于欧洲传统的势力范围,而是向全球范围扩展。在这种情况下,法国作为一个欧洲国家,其在选举中的影响力明显受到了来自新兴地区的枢机主教的挑战。例如,阿根廷的方济各教皇的当选便是全球化选举趋势的体现。面对来自意大利的候选人和其他全球新兴力量,法国的地位显得越来越微不足道。

更何况,教皇选举不仅仅是单个枢机主教的竞争,更是各国枢机主教集体行动的结果。例如意大利枢机主教往往能够通过集体协调,形成对教皇选举的强大影响力。尽管阿韦利纳等法国候选人具有一定的个人魅力,但他们依然需要跨越意大利枢机的集体阻力。

因此,尽管法国枢机主教让-马克·阿韦利纳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的“热门候选人”名单中,但法国人没能当选教皇,这是一个几乎势必出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