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下午,花蓮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溢流潰壩,截至27日中午為止,至少奪走了16條人命,光復鄉大同村佛祖街淪為重災區。為何即使專家已事前預知、政府部門也召開多次會議,最終還是無法應對變化、避免人命損失?
在事發24小時內,《報導者》記者進入花蓮災區採訪,聽見災民說,他們收到撤離通知時間與方法原來各不相同?此外也看見現場相隔500公尺就有3個分屬中央、地方及民進黨的前進指揮所,中央與地方能否有效聯繫與調度?台北記者則透過地圖套疊,還原堰塞湖生成到致災的地景變化,呈現救災人力集結點與撤離收容所選址位於撤離範圍內的事實。
這集,為所有關心花蓮災區的人帶來第一手現場觀察,了解科學家口中難解的習題,除了思索如何確實防災、減災,節目最後是兩度前往當地當志工的朋友分享,以及給準備出發的鏟子超人們提醒與建議。
02:40 《報導者》記者在花蓮光復鄉災區看到的⋯⋯
05:28 回到事發前,居民究竟何時得知需撤離?
13:38 地圖套疊後,記者發現撤離收容所在撤離範圍內
21:47 為何不事先減少水量?科學家們面臨的大自然考驗
28:45 相隔500公尺就有3個前進指揮所,救災資源如何統整?
30:55 溫暖的台灣!「鏟子超人」直接穿雨鞋坐火車赴災區
來賓|《報導者》副採訪主任嚴文廷、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謝佩穎
📍延伸閱讀: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壩15死:從監測、防災宣導到撤離,如何記取教訓?】https://pse.is/86q3hh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twice weekly
- Published27 September 2025 at 10:17 UTC
- Length36 min
- Season5
- Episode54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