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中的黄埔师生》展览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开展。展览生动讲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从创建到发展的光辉历程,展现毛泽东、周恩来、罗瑞卿等黄埔师生在抗大工作、学习、战斗的事迹,缅怀他们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作出的伟大贡献。
展览聚焦抗大中的黄埔师生
毛泽东同志曾言:“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黄埔军校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为革命培育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创办的军政干部最高学府,肩负抗日救国、民族解放的使命。二者虽处不同历史阶段,但都为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次展览聚焦抗大中的黄埔师生,展现两所军校的历史传承和深厚渊源。
展览分两大部分。其中,“抗大的创立和发展”部分系统呈现抗大从陕北创校、东征转移、敌后办学、突围返陕、创立分校的完整历程,深入介绍抗大军事与政治并重的教育体系,讲述抗大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顽强作战的感人故事。
“抗大中的黄埔师生”部分介绍了24位黄埔师生在抗大工作、学习、战斗的事迹。从毛泽东亲任教育委员会主席,为学校制定教育方针,到周恩来为抗大师生作报告,阐明全面抗战路线;从罗瑞卿带领师生挖窑洞、建校舍、穿越日军封锁线,到郭化若、冯达飞扎根教学一线,潜心育人……众多黄埔师生在抗大发挥关键作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纪实作品记录日军在中国的暴行
展览展出了30多件展品,反映抗大在教学、训练方面的特点,以及黄埔师生在抗大的经历。其中有抗大的军事政治教材、招生广告、校园刊物;有抗大黄埔师生珍藏的纪念章、亲笔撰写的回忆手稿、书信;还有外国友人到访中国后写下的纪实作品,真实记录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暴行,以及中国军民抗击侵略的事迹。
展览开幕式还举办了《孙中山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上的演说词》手书稿捐赠仪式,以及文物藏品、历史资料捐赠证书颁发仪式,并向捐赠代表颁发捐赠证书。
本次展览由辛亥革命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主办,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协办,将持续展至2026年3月。展览对公众免费开放,凡预约入馆观众都可以免费参观。
【展品背后的故事】
一、抗日军政大学招生广告
这张广告是抗大办学历史的重要见证。1937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招生范围从红军干部扩大到全国青年。这则招生广告上规定:凡有志献身民族解放事业,具有高小毕业或同等文化程度,身体强健,无嗜好及暗疾者均可报考。年龄限制在18岁以上,28岁以下。
这则广告一经发布,便吸引了全国各地优秀青年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一时间,“到延安去!”成为各地青年最时髦的口号。
二、毛泽东著《论持久战》
此书收录了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讲演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阐明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总方针,指出胜利一定是中国的,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预测中国持久抗战将经历的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这本书是抗大重要的政治教材。
三、《游击战术》
此书是抗大的军事教材。游击战是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主要作战形式,为满足作战需求,抗大在军事教学中重点讲授游击战术。
四、1939年《华北前线》中文版
此书是新西兰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创作的英文纪实文学作品《North China Front》的中文译本,记录了他在抗日战争初期来到延安及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所见所闻。
与人烟稀少、田园荒芜、破败恐怖的沦陷区不同,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的军民对战胜日本军国主义充满信心。这让贝特兰大受震撼,他写到:“中国真正的力量……不在大城市也不在省会,而在这里,在这些小村落和小城镇里。”
五、1938年《Japan In China》
此书是美国远东问题专家托马斯·毕森的著作《Japan In China》,出版于1938年。书中记录了日军对中国百姓——包括妇女儿童——施加的可怕暴行。此书让国际社会更直观、更清晰地了解到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唤起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关注、同情。
六、油画《罗瑞卿》
罗瑞卿是红大、抗大首任教育长和副校长,是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的实际掌舵人。他带领抗大师生挖窑洞、建校舍,组织开荒种地,努力实现自力更生;落实毛泽东为学校制定的教育方针,坚持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广纳贤才,充实教员队伍,拓展招生渠道,扩大办学规模,为抗大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这幅油画描绘的是罗瑞卿在抗大三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演讲的场景。
文| 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刘中璞 黄紫暄
图| 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