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特朗普会晤之前 习近平选择了强硬路线》是周三法国世界发表在网站国际版上的专稿文章,由世界报报驻北京记者哈罗德·蒂博撰写,指出中国国家主席认为自己已经从以往与美国总统的交锋中吸取了教训。周四他将在韩国与特朗普再次会面。他将稀土作为强有力的谈判筹码,这种材料对新科技产业不可或缺。
文章在开篇分别介绍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各自的风格,认为习近平是一位战略家,在发言时沉着冷静,几乎不露声色。特朗普则相信自己的谈判能力,不浪费时间看顾问的提纲,且在飞赴亚洲的途中就已经先透露了自己的优先事项,但是他的即兴发挥,让人难以预测。而今年最重要的外交对决将于今天(10月30日星期四)在韩国上演,届时,中美两国领导人将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时会晤,这也是美国亿万富翁连任总统职位以来的首次和中国领导人的会面。
这次会面筹备过程一波三折,直到最后一刻双方才在马来西亚才达成妥协,扫除了会面的障碍,特朗普表态说:“他们想达成协议,我们也想达成协议”,而中国方面则希望借此证明自己的策略是正确的:不仅有助于遏制特朗普,而且有助于未来维持中美关系的相对稳定。
以牙还牙
文章详细介绍了北京在对美策略中,从五年前刚开始的让步,到今天以牙还牙进行反击的转变。并引用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的分析:“求和没用,这次我们明白要硬碰硬。这是一个重大的政策转变” 。尽管可能牺牲出口地区的就业岗位,中国仍坚持对抗特朗普,国内舆论也普遍支持这种“抗美 ”的立场。
北京的反击不仅同步提高关税,还宣布限制稀土的出口,并暂停进口美国大豆,对此,华盛顿亚洲协会研究员高洁分析说“"和美国官员相比,中国官员在这些问题上表现得更为坚定。在稀土问题上,他们知道如何在某些具体方面造成伤害,而美国可能低估了(这些战略金属)对其经济的影响。他们以前认为自己占上风,但今天情况已不再如此确定”。文章认为北京的这两张牌成为今秋双方谈判的核心议题,掩盖了更宏观的结构性争端,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乔纳森·辛也指出:上周日中美在马来西亚达成的 “是个不完整的双边议程:聚焦于特定的贸易领域,以转移美国注意力,同时尽可能延长相关议题的讨论时间”。
此外,文章作者还注意到特朗普对世界其他国家施加的贸易压力,使得中国得以与美国施压的其他国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例如已经是中国外交伙伴的巴西,以及印度,尽管新德里和北京之间存在诸多分歧。
重要议题:台湾问题
尽管贸易问题引人注目,文章认为习近平与特朗普会晤的真正目标仍是台湾,并指出习近平将依靠特朗普非常看重的“个人魅力”来推进他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两年前习拜会时,他曾试图说服美国改变其在台湾独立问题的表述, 北京希望美国不仅不支持而且反对台湾独立,但未成功。吴教授估计这次会面, “习近平可能会亲自向特朗普解释,美国没有理由与中国在台湾问题上交锋,这毫无意义。特朗普或许会理解这一点,”
而且早在去年竞选时,特朗普就曾表示,台湾距离美国领土非常遥远,而距离中国却非常近,因此他质疑美国是否可能进行干预。近来,他又表示坚信美国的军事力量足以威慑任何国家。但特朗普同样可能担心,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向中国让步,会让他在国内显得软弱。
文章认为,对贸易问题的关注也让北京暂时绕开它认为最反华的美国官员——国务卿兼国家安全顾问卢比奥,卢比奥长期关注台湾、人权、维吾尔和西藏等问题,而此次峰会的组织工作却主要由美国贸易团队主导。
虽然摩擦、紧张不断,但中美都希望周四的会晤能缓和双方关系。虽然泽连斯基在白宫受到羞辱的画面仍历历在目,但北京认为特朗普的态度会因对话者而异。吴心伯称:“如果特朗普认为对方是一位强势领导人,他就会有所保留;但如果他认为对方是一位软弱的领导人,比如当时的泽连斯基,他就会非常严厉,甚至羞辱对方。而他认为习近平主席是一位强人。”
文章在最后写道,中国认为自己提供的条件足以满足特朗普达成“交易“的愿望。如,中国不再反对出售TikTok在美国的业务,估计这一消息将得到确认,但同时也自认采取的强硬措施,足以阻止特朗普再次发起攻势。此前,中国曾让特朗普苦等了八个月,直到9月份才同意安排他与习近平通话,以此让他明白信任是需要赢得的,也是会失去的。
Informations
- Émission
 - Chaîne
 - FréquenceDeux fois par semaine
 - Publiée30 octobre 2025 à 06:32 UTC
 - Durée7 min
 - ClassificationTous publ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