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客廣播電臺 I 靛花有聲書

「靛花 tien faˊ」收錄全臺客庄真實人事物,採集庄中自然、經濟、文化與生活的各種面向之故事,以聽覺遊走客庄迷人之處,一起用耳朵去旅行遶尞! 每一集由一位客家歌手或電臺DJ擔任聲音導遊,用最貼近庄中故事的腔調聲線,為你朗讀「靛花 tien faˊ」裡的風景。 還有更多當集的動人照片與精選文章,都在「靛花 tien faˊ」部落格:https://tienfa.tw/ 「靛花tien faˊ」為實體發行季刊,於博客來、誠品、金石堂、特約獨立書店等實體通路及網路書店皆有販售。 本刊物與節目由【財團法人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製作發行 http://hpcf.tw/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靛花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ienfa.tw/

  1. 小雪號|山麓下的飲食大熔爐——台東關山電光社區

    -14 H

    小雪號|山麓下的飲食大熔爐——台東關山電光社區

    說書人:陳惠亭(四縣腔) 音樂總監:朱皮 文|田瑞珍 攝影|李維尼   位於卑南溪左岸、海岸山脈下的電光里(電光部落),是關山鎮唯一座落在卑南溪左岸的里,居住人口七成是阿美族、兩成是客家人及少數的閩南人和其他族群,多元族群混居是台東二次移民的時代縮影,在餐桌上也能看得到相互融合之處。   長期推動各項社區事務的寶媽(潘寶瑩)特別關注銀髮族長照服務。寶媽若不在家,也許正穿梭在聚落巷弄間,到各個長者家串門子聊天。她觀察到長輩的餐桌料理隨著四季在變化,大家會結伴去採集食材,回家再做蒸煮或醃漬的處理。 「有些是我從沒看過的菜式,就慢慢記錄做菜的珍貴過程,時間久了資料愈來愈豐富,但從來沒想過會出書。」寶媽無心插柳的舉動,引起東台灣研究會的注意,進而攜手合作出版《食在・一起 Kaadaadaan電光飲食記憶誌》,收錄13道阿美族、客家與新住民族群的舌尖風味,也喚起長輩逐漸消逝的味蕾記憶。   「其實相處久了,大家的飲食習慣都會彼此影響,口味卻又毫無違和。」寶媽說最常看到的就是阿美族的hakhak(蒸熟的糯米飯)配上客家醃酸菜、醃筍乾,或是客家艾粄的艾草替換成阿美族常用的南瓜。 她繼續分享幾道特別的料理——悶熱的夏秋兩季,大雨之後在閒置的稻草堆底下,潮濕環境長出來的草菇,搭配新鮮野菜煮成的稻草菇湯;東部淺山荒地常見的構樹,採摘雄樹的花穗先川燙後烹炒,快炒後的構樹雄花口感,軟嫩十分「涮嘴」。 還有客家媽媽想著以前阿婆的做法,復刻過年佳節才會吃的甜食「假柿仔」。   回想飲食記憶誌取材的歷程,寶媽認爲最有挑戰性的是挖掘料理的做法與故事,因為老人家的記憶力已不如往常,她感嘆的說:「就是不想等到失去了才珍惜,趁著還有能力的時候留住。」 愈是來不及,愈是要盡全力抓住時間的尾巴,留住電光飲食生活在地知識,用料理記錄土地的故事。     靛花 tien faˊ部落格:https://tienfa.tw/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2. 小雪號|吹山谷的風,沿著鱉溪走

    30 OCT.

    小雪號|吹山谷的風,沿著鱉溪走

    說書人:羅盛滿(海陸腔) 音樂總監:朱皮 文|陳嬿靜 攝影|李維尼 攝影授權|鱉溪1691   雖然颱風已過,但採訪日的風仍舊特別大。來到富里鱉溪,跟著致力於鱉溪環境保育的「鱉溪1691」、「後山采風工作室」主理人張振岳老師走讀,風不停吹亂他的頭髮,這股強勁,宛如鱉溪——這是一條富里人差點失去的溪流。 張振岳說我們從溪流奪走太多,現在要一一還回去,找回鱉溪原有的生態。   鱉溪,孕育生態與族群的母親河 我們跟著張振岳走到橋下的生態池旁看解說板上的照片。 鱉溪曾經生態豐富,不但有很多很多鱉,蝦魚豐沛到可以抓來賣,但是現在卻抓不到魚可吃。 談起過去富里人每天都會走入鱉溪,鱉溪除了是灌溉用水,也是在地居民獲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從前,鱉溪擁有不同水域生態系,如常見的中華鱉,日本禿頭鯊、台東間爬岩鰍以及菊池氏細鯽。 在地居民會拿著三角網到溪裡捕捉小魚來吃,一撈就是滿滿兩個馬克杯,酥炸一下就非常可口。 這些魚還會賣到池上,作為池上便當裡的炸魚材料。但是幾年前,突然發現溪河裡找不到鱉,小魚也撈不到,鱉溪水量越來越少,生態幾乎消失。 這時人們才驚覺要失去鱉溪了——這條孕育富里各族群的母親河。   用「減法」的心態,復育自然 張振岳隨手撿起溪邊的幾顆石頭,分享鱉溪豐富的地質岩石,在溪邊可以撿到台灣各地的石頭,鱉溪再積岩、火成岩等等,這裡也是台灣難得的天然地質教室。 繼續跟著張振岳的腳步往上游去,到達阿美族的部落吉拉米代(Cilamitay),百年前最早一批來到此地的阿美族先民,溯秀姑巒溪而上,沿途攀過巨大的樹根,定居於鱉溪流域。 阿美族先民將此處命為「吉拉米代」,阿美族語為「Cilamitay」,意指「大樹根之地」。在部落跳舞廣場旁的鱉溪流域,阿美族人則喊它「Ciepi’ay'」,意思是「有鱉的地方」。 這些阿美族語的命名意涵,亦突顯了原住民族群豐富的漁獵文化與生態的緊密連結。   因為河流整治的關係,過去政府在這一條河建了很多攔沙壩,拿掉大石頭卻也投入很多消波水泥塊。 看似在整治溪流,實際上卻是害了這條溪。因為水流強勁衝擊下,攔砂壩下方砂石被掏空,河道整個下降二至十米,水泥塊也跟著沉了下去,致使洄游魚類回不了上游的家。   溪流的改變讓阿美族人與鱉溪的距離越來越遠,失去溪邊的文化生活。而上游的問題則是養豬場排放未經處理的排泄物,造成農田與河川汙染影響生物存活,再加上農田灌溉需要水,溪河裡的水都被灌溉渠道截走,於是到下游的水量就更不夠了。 張振岳感慨地說:「我們真的從鱉溪拿走太多東西了。鱉溪會變成這樣,都是我們害的。」   還好居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分族群開始討論拯救鱉溪的辦法,除了在橋下挖生態池做生態復育,更展開找回一條河的計畫。 他們決定還石於河、還水於河、還地於河、還魚於河,拆掉攔沙壩、把大石頭丟回溪中,還計畫將灌溉渠道溪底化,截取地下伏流水而非搶奪溪水。 這些計畫需要很多的耐心去跟居民溝通並與政府單位協調,還好這些年已經有階段性成果——請租借河川地的農戶讓出河川地改為生態池。 在努力下,消失的中華鱉,日本禿頭鯊、台東間爬岩鰍以及菊池氏細鯽,已經在生態池中漸漸出現。   上游養豬戶也改善排水系統,不再汙染農地與溪流。最困難的拆除攔砂壩計畫,納入第九河川分署計畫。張振岳跟下游的農民在鱉溪沿岸從事友善耕作、有機耕作,成立鱉溪米的品牌,大家也成為守護鱉溪生態的成員。   親近自然,才懂得珍視自然   這兩年鱉溪生態復育有成,開始舉辦生態教育的活動與課程。 有生態團體跟在地合作舉辦生態營隊,讓各地國高中孩子來參加。孩子一邊玩水親近溪流,同時也學習生態保育的知識——鱉溪儼然成為環境教育、親近自然的現場。   沿著鱉溪走,來到一間被稻田圍繞、靠近水源的田頭土地公廟,這是早期客家人來富里開墾時蓋的。 一棵百年的櫸木曾幾乎斷頭死去,在樹醫生的努力下又奇蹟似地重生,堅韌的枝幹向天生長。 增建的土地公廟牆上刻了很多在地人捐款的芳名錄,可以感受到客家人的團結。 土地有靈,相信有土地公的保佑與在地人努力下,鱉溪一定能找回原來的樣貌。     靛花 tien faˊ部落格:https://tienfa.tw/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3. 小雪號|冬日綿密芋頭香——紮根在地的芋頭青農

    23 OCT.

    小雪號|冬日綿密芋頭香——紮根在地的芋頭青農

    說書人:朱品諭(四縣腔) 音樂總監:朱皮 文、攝影|李姿穎 圖片提供|郭秩均   想到芋頭,人們往往會想到大甲,很少人知道,苗栗公館也是芋頭的故鄉,產量僅次於大甲,這裡的芋頭品質極佳,也經常被載去供不應求的大甲販售。 公館摘種面積最廣的作物是「檳榔心芋頭」,盛產季節約起於十月底、終於二月,生長季約十個月,年產量近七百五十萬台斤。若沿著舊後汶公路、沿山道而行,都能看見遍野芋頭田。   然而,苗栗公館的芋頭一直鮮為人知,直到2012年「馬郭芋頭園」的創辦人郭秩均開始推廣:「客家人的習性就是這樣,很努力去做,卻不懂行銷。」 他從小生長在芋頭農家,放學放假都要下田幫忙,農地裡的勞動變成童年夢魘,從小不吃芋頭,直到長大後歸鄉,看見農民辛勤勞作,芋頭卻往往只能低價賣出,他才開始以下田拔芋、甜點手作等體驗活動帶動在地芋頭的品牌印象。   郭秩均說,若問這裡的芋頭特色為何:「我們地處後龍溪的源頭,有清澈的水源灌溉,泰安溫泉水留下來的水質,使得檳榔心芋頭特別碩大、香氣更持久。」咬下除了香氣撲鼻,綿密中帶有QQ的口感。 在公館,像是郭秩均這樣的青年越來越少了,人口外流以及缺工,導致產銷班裡多是年長長輩,過去幾十甲芋頭田的盛況不再。他說,雖然在客庄做推廣很辛苦,但比起過去做資訊工程的沒日沒夜,能重新回到純粹的生活更令人滿足。   就這樣耐心農作、誠心推廣,使他得到了行政院百大青農,還被當作國家隊外派、分享台灣的農業技術。雖然行銷起步晚,但公館的芋頭如時光歷久彌新,紮根出飽滿的價值。     靛花 tien faˊ部落格:https://tienfa.tw/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4. 小雪號|站在「島嶼東方」,享受走走池上的移居日常

    2 OCT.

    小雪號|站在「島嶼東方」,享受走走池上的移居日常

    說書人:江芮敏(四縣腔) 音樂總監:朱皮 文|Lisin Icyang(田瑞珍) 攝影|李維尼   「我有時候會想,為什麼我會想要移居,而沒有想過返鄉呢?」丟出疑問的羅正傑,成為東漂族落腳台東池上已十年。 起初喜歡旅行而經常造訪池上,「既然喜歡這裡,那就搬來吧!」朋友的話讓他動了移居的念頭。有趣的是,家鄉與他鄉之間似乎有股「宿命感」與羅正傑相連。   對於羅正傑來說,家鄉是既熟識又陌生的存在,小時候經常與家人說客語,經歷過禁說方言的教育洗禮,在台北求職求學的日子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得閒回新竹關西的老家團聚。 初來乍到池上,羅正傑聽到耳熟的海陸腔、四縣腔或是遇到同鄉都感到分外親切。他以前覺得家鄉老老、舊舊的,但移居池上以後,擁有的生活空間隱約透露著一股熟悉感。   在規劃工作室的過程,羅正傑以磚牆、九重葛妝點空間,直到完工以後忽然發現,「這裡的稻田、九重葛、紅磚牆、還有茶園,跟我老家的風景很像。」原來深植在羅正傑腦海的家鄉印記,已不知不覺成為構築工作室氛圍的元素。 不久之後,工作室開始提供飲品、書籍,進而轉變成無店招的「走走池上」,有人光臨就開聊、無人上門就切換成辦公模式,採取「緣份制」——若有似無的開店哲學,圖的是各自安好的悠閒自在。   隨著時序推移,走走池上逐漸長出不同的面貌,如今交由女主人打點經營,店內大部分的書籍則移到新據點「島嶼東方」。 充滿木質調的屋舍,藏書不多卻看得出選書的用心,羅正傑緩緩道來對老屋未來的想像,「雖然目前暫不開放,但它會是書店也是工作室,更是與旅人相會暢聊的場域。」幸好拜先前開店所賜,讓他有機會走入在地居民的日常,用攝影記錄花東人與土地的美好瞬間,將累積多年的生活閱歷轉化為言語,讓旅人帶走一片風景。   眼光移向掛在木牆的空相框,羅正傑說:「找時間會慢慢整理這十年間拍攝的照片,然後一張一張放進去。」至於返鄉,他不刻意追求,只願認真做好每件事,繼續用鏡頭書寫移居池上的小日子。     靛花 tien faˊ部落格:https://tienfa.tw/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5. 小雪號|台灣文資十字架——北埔新姜天水堂

    25 SEPT.

    小雪號|台灣文資十字架——北埔新姜天水堂

    說書人:朱品諭(四縣腔) 音樂總監:朱皮 文、攝影|傅崇豪   北埔是新竹縣的重要客庄,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聞名。一個文化景區長期的經營,不僅得依賴特色店鋪和創意行銷,更需要情感的傳遞與故事的支撐,北埔新姜的發跡便是其文化核心。而進入北埔前,從北五指山、彭家宗祠、天主堂到三角公園,遊客都在感受小鎮獨特的情懷。試想若出現大面積的新式建築在北埔老街旁,遊客觀感為何?又或如新竹市東門城在鄰近28層高樓建立後,所聽聞的嘆息聲。   新姜的成功是北埔百年歷史的見證,也是北埔人的共同記憶,從馬關條約後河南兵以扁擔為約贈銀的歷史,到日治時期逐漸接手老姜地方影響力,與日本政府的接洽,維護了庄頭在新政府統治下的穩定。姜滿堂之妻,鄧登妹的創業以及販鹽給原住民的故事,是當代台灣女性客家人的典範,其子姜瑞昌被稱為「膨風茶之父」。新姜也間接協助了竹東林家在竹東圳的開墾,新姜事蹟族繁不及備載,而以上每段歷史故事都是相當具特殊性。姜瑞金鄉長故居——新姜天水堂的建立,利用了日本戰敗後未帶離的木材,以及大坪溪的石材和結合中式日式的各種工法,使其具極高的文資價值。   雖然新姜的相關建築已包含姜氏家廟與鄧南光影像館,但四合院所象徵的故事性卻難以替代。故居類的古蹟建築更能引導人們進入大時代的場景,對於長期的文化推廣及當地產業的共生發展至關重要。近二十年來,許多台灣有價值的老建築因開發而遭到破壞,也引發了民眾對文化保存的高度關注。如今,除了部分屋主希望保留這些建築外,文化人士與媒體也積極響應。如果最終新姜天水堂淪為拆除的命運,對新竹地方創生的行動是為一大打擊。   在文化保存的議題上,需要更彈性且完整的容積率轉移制度,才能讓歷史建物的保存與持有人權益同時受到重視。姜逸浩與山崎禮子老師,多年來冒著風險爬上爬下地維護老屋,到這兩年來文資審查的歷程和家族爭議的煎熬,面對常人無法承受的壓力,背負的不僅是姜家歷史,更是台灣文資保存制度與程序不健全的十字架。新竹縣政府應要有專責單位且定期追蹤進度,同步對持有人進行溝通,保障其權益,而中央與地方若在法規上盡速修改,積極協調,便得以最佳保存大時代的故事,也展現新竹縣政府對客家文化保存的決心。     靛花 tien faˊ部落格:https://tienfa.tw/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À propos

「靛花 tien faˊ」收錄全臺客庄真實人事物,採集庄中自然、經濟、文化與生活的各種面向之故事,以聽覺遊走客庄迷人之處,一起用耳朵去旅行遶尞! 每一集由一位客家歌手或電臺DJ擔任聲音導遊,用最貼近庄中故事的腔調聲線,為你朗讀「靛花 tien faˊ」裡的風景。 還有更多當集的動人照片與精選文章,都在「靛花 tien faˊ」部落格:https://tienfa.tw/ 「靛花tien faˊ」為實體發行季刊,於博客來、誠品、金石堂、特約獨立書店等實體通路及網路書店皆有販售。 本刊物與節目由【財團法人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製作發行 http://hpcf.tw/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靛花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ienfa.tw/

Plus de contenus par 講客廣播電臺Hakka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