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解说

巴黎恐袭十年 法国在应对极端化问题上是否更加有效?

2015年11月13日巴黎发生系列致命恐袭,造成130人遇难也深刻改变了法国反恐战略,十年来人们对助长极端化的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今天再次纪念巴黎恐袭并从中汲取教训,预防极端化已成为法国反恐首要任务,与此同时法国面临其它挑战,如更加多元化的威胁以及通过网络加速招募年轻人等。

法国集体记忆

法兰西体育场、巴塔克兰剧院、小柬埔寨餐馆等在2015年11月13日那个星期五晚上遭受系列恐袭,这些袭击由伊斯兰国组织协调,将这些曾经休闲快乐场所变成了法国历史上最惨痛的悲剧,每个人都记得那个恐怖之夜开始时自己身在何处。

巴黎市长伊达尔戈今天在RTL电台宣布:“恐怖分子企图袭击巴黎人充满欢乐、庆祝和分享的文化,他们想让我们失去这一切,而我们以庄严的气氛重建了这一切。”

法国总统马克龙今天走访所有遭受恐袭地点,包括去在2015年11月13日落成的纪念花园。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开展的专项研究项目和民意调查结果显示11月13日特别是巴塔克兰剧院的惨案,已成为“法国人的集体记忆”。

这个令人悲痛的周年纪念日一方面提醒我们要加强对共同记忆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警示我们需要警惕那些破坏社会凝聚力的行为和不要落入恐怖分子设下的任何陷阱。

十年过去了但极端恐怖主义威胁并未消散。

法国国内个人激进化

法国对内安全总局局长塞琳·贝尔东(Céline Berthon)指出,与2015年不同,法国境内的恐怖威胁“仍然非常现实”,塞琳·贝尔东认为目前的威胁主要来自法国国内个人的激进化,而非境外组织的直接操控,而且主要的恐怖主义威胁来自“21岁及以下的个人”。

因受网络极端思想洗脑影响,法国境内的极端“内生化威胁”不断增长。

消息显示自2015年以来所有由境外策划的恐袭企图均被挫败,但法国本土激进化的风险始终存在,极端宣传通过网络传播并进行招募,旧视频被反复利用,甚至借助人工智能重新传播,形成一种“网络圣战”。

精神科医生吉约姆·莫诺博士指出2015年之前“法国的激进化问题几乎无人知晓,监狱里的激进化问题就更不为人知,从1月份的《查理周刊》惨案到11月13日的恐怖袭击,2015年的一系列袭击事件给法国敲响了警钟。”

从“去极端化”到“脱离暴力”

现在相关的专业人士避免使用“去极端化”一词,更多地用“脱离暴力”,而不是“去极端化”并认为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这位精神科医生吉约姆·莫诺博士表示 :“在我认识的少数几位被拘留的患者中,以及获释后我收到他们近况的几位患者中,许多人已经彻底放弃了暴力行为,有些人仍然保留着某种宗派意识形态,但最重要的是他们放弃了暴力行为。”

激进化过程没有改变

政治学家兼研究员埃利亚明·塞图尔研究激进伊斯兰主义者的发展轨,并发表著作《至上主义者:极右翼道路剖析》中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激进化的机制在过去十年中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这些都是相当普遍的社会问题:校园霸凌、缺乏归属感的孩子、功能失调的家庭,让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

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这些走向极端进程被放大,那些把自己封闭起来的青年人整夜观看圣战、极右翼或其他类型的视频,并互相影响,彼此激进化。”

据法国对内安全总局统计,近年来因策划袭击或实际实施袭击而被捕的人员中,约有“70%至71%未满21岁”。塞琳·贝尔东这位法国对内情报部门负责人解释说:“这种年轻人口比例的上升是由于“宣传”策略和“操纵图像所致,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

专家们认为激进化的过程没有根本改变,它总是始于对现实世界中的不满,网络加剧了这一现象,而且网络宣传内容不再复杂阐释宗教理论,而是诉诸情绪、强调复仇与暴力,因此需要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