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討論「生態博物館」作為新博物館學的發展,並強調其作為「社區發展」與活化社區的方法。
「生態博物館」以社區為展場,重視「現地收藏」與地方脈絡。強調居民是核心,擔任解說員與策展人,親自講述在地故事。
此過程強調「論述」的重要性,透過村史寫作、文化地圖、公民論述等方式,將古道、歷史記憶、傳說、產業等分散的文化資產(珍珠)串連起來,建構集體記憶並賦予意義。
這種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有助於增強地方認同、服務社區並處理當下議題。如美濃、佳冬等案例所示,生態博物館是讓「庒庒皆可為博物館」的實踐路徑。
節目日誌:
01'24'' 生態博物館的意涵,是新博物館學的一種發展,不限於房舍中的展示,不過本集重點更想強化生態博物館與社區發展的關係。
04'53'' 相對於傳統的博物館,收藏的方式重視現地收藏,更重視地方脈絡的展示,楊家宗祠風水池的展示即是一例。佳冬作為一座生態博物館來看張家商樓、蕭屋伙房,就地展示,由居民解說。不同於製作模型,由專家製作解說牌的室內展示。
10'10'' 村落歷史、傳說、文物連結成珍珠,社區成為博物館,居民成為解說員。地方居民被期待對地方文物的熟悉、對地方的歷史的了解,以及對地方的認同。
12'28'' 一種以生態博物館為方法的社區發展。以美濃為例,聖蹟亭、菸樓、東門城樓、開基伯公…等有形文化資產,此外二月戲、入年假、敬外組、龍肚傳説,反水庫運動與黃蝶祭..都是一串珍珠的珠子,……美濃作為一座生態博物館,自然天成。
18'35'' 以人為主,以在地為主,以社區為主,公民論述、社區報、社區大學,由社區居民、音樂家、文學家來論述,都是以生態博物館來發展社區的一種過程。
21'30'' 論述很重要,在地者的參與很重要,把在地性、脈絡性蒐藏連結在一起,將分散的珍珠串連起來成為項鏈,論述使平常轉化為富有意義。
27'00'' 自己講自己的故事,居民為策展人,有助於對增益對地方的認同。
29'00'' 古道可以蒐藏。古道的展示,模型與現場展示之別,古道不只是一條路,是歷史的記憶、產業發展的紀錄、族群互動的場所,設區與其他社區聯絡的網絡,現地蒐藏古道,以社區為展場。道路充滿著社區(發展)的故事。
33'45'' 馬偕行腳也可以蒐藏。馬偕訪獅潭,途經哪裡?坐在哪裡看到的獅潭盆地如何?經過哪裡,遇到那一支原住民,在哪裡和客家人接觸?在哪裡替民眾拔牙!
35'00'' 蒐藏及營造集體記憶。經驗、地方調查、村史寫作,定稿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歷史自己寫,自己詮釋與策展。豐富地方,營造社區。地方因寫作而有價值,而有自信!
42'00'' 村史的寫作可以共筆,協作,會因寫作而認識自己的社區,也由此而建構共有的歷史,與共同記憶。
43'00'' 社區文化地圖的創作也是。
45'05'' 生態博物館與社區的連結:以社區為展場(如人間佛教的以社區為道場),人群關係、產業經濟、未來發展,服務社區,處理當下的議題,鼓勵公民參與。
48'00'' 把自己的社區建構成生態博物館,即是活化社區的方法。
50'00'' 美濃、佳冬、獅潭、大窩(川龍圳)、水尾坪、三洽水、石圍牆為例說明,所有客庒都可以通過「生態博物館」作為方法來活化。庒庒皆可為博物館。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10/27/238113/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Informations
- Émission
- Chaîne
- FréquenceChaque semaine
- Publiée27 octobre 2025 à 11:15 UTC
- Saison1
- Épisode95
- ClassificationTous publ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