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侃财

从“中国制造”到“全球玩家”,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该怎么“玩”?|独家专访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人工智能技术掀起新一轮产业革命的背景下,出海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路径。近日,2025国际数字能源展在深圳举办,共探新能源行业转型方向,展会期间,羊城晚报·羊城派专访毕马威中国客户及业务发展主管合伙人江立勤,围绕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的外部机遇、核心策略、市场选择及服务支撑等方面建言献策。江立勤认为,新能源企业出海要从卖产品的思维转换为运营能源资产,不再只建单一海外工厂,而是“制造+服务”双节点,技术-品牌双驱动。

分散传统市场风险,制定多元化出海策略

当前,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正迎来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货物贸易保持向好势头,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绿色低碳“新三样”畅销海外,出口额实现14.9%的稳健增长。在江立勤看来,中国货物贸易保持增长,尤其是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强劲表现,为中国企业出海策略制定提供了积极的外部环境。货物贸易整体向好,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增强了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信心。同时,高技术产品如集成电路、汽车、工业机器人等出口增长显著,表明国际市场对中国高端制造和绿色低碳产品需求旺盛,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型,优化出海产品结构。

新兴市场的增长潜力同样值得关注。东盟、非洲、中亚等地区新能源产品进出口增速亮眼,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达5.5%。“企业可借助这些市场的增长潜力,分散传统市场风险,制定多元化出海策略。”江立勤建议,企业应抓住机遇,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针对国际市场的绿色准入要求,以技术或产品换市场,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优化产品结构,向多元化市场转型,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把实现产能出海升级为能力出海

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国际贸易环境日益复杂,给新能源企业全球化布局带来较大挑战。在江立勤看来,做到高质量出海和全球化布局,企业首先要完成好前置工作。

“以新能源企业为例,要对出海地区的政策、关税、碳排放要求充分完成调研,用原产地建模倒推产能布局,提前完成碳足迹认证,把合规成本控制下来。”江立勤还强调,在落地方面,把从卖产品的思维转换为运营能源资产,不再只建单一海外工厂,而是“制造+服务”双节点,技术-品牌双驱动。同时要注意投资来源的评估,数据跨境风险,以及人才在海外的调配。

当前的全球环境下,企业出海不再是把工厂搬到国外,而是把技术、资金、标准、服务、绿色资产打包成一套能源操作系统,实现产能出海升级为能力出海。江立勤提出,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下,全球供应链正在加速本地化和区域化。中国企业通过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是顺应当前局势的应对,以降低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单纯的产品输出难以满足国际市场对技术、服务和品牌的需求。通过本地化布局,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法规、文化和社会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

企业需具备全球化视野、本地化能力、创新意识

在市场选择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新兴市场已经成为新能源企业出海的核心目的地。江立勤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大多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在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等领域。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增长机遇。

在江立勤看来,成功布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新兴市场,需要企业具备全球化视野、本地化能力以及持续创新的意识。江立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对于企业布局新兴市场,企业还是要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法律法规、文化差异及潜在风险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市场进入策略。同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还要注重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聘用本地人才,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适应性。同时,数字化转型和创新能力也是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建议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利用数字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最后,企业应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新兴市场布局时注重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绿色发展,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文|记者 莫谨榕 实习生 贾瀚阳

图|羊城晚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