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 学习申论写作评论

小法师奇米

人民日报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同时担负党中央机关报职能。毛泽东同志亲笔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名。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随党中央迁入北京(时称北平)。1949年8月1日,党中央决定人民日报为党中央机关报,并沿用1948年6月15日的期号。 人民日报社承担着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报道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发表评论等重要职责。人民日报是中国第一大报,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 创刊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日报坚持政治家办报和党性原则,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热情报道人民的伟大实践,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创造了光荣历史。 根据发表时间排序,不定期更新中 2023年之前文章陆续补充,可根据时间线选择收听

  1. -14 H

    25年10月29日【人民时评】提升供水质量 润泽广袤乡村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9日【人民时评】提升供水质量 润泽广袤乡村作者:王浩  以可持续的方式,为居住分散的农民提供长期、稳定、安全的供水服务,并非易事。  有地形地貌的限制。湖北鹤峰县燕子镇东乡村,去年遭遇旱情,群众吃水告急,村干部和村民攀陡坡、找水源、铺管网,引来山泉水。  有基础设施的缺口。山东嘉祥县,城乡共饮“一网水”,但一开始农村供水管网标准较低,水量少、水压低。  如今,这种情况有了显著改善。在东乡村,村里建立管水制度,从水源保护到管网维护都有专人负责。在嘉祥县,“一根水管”通到底,水厂互通,管网互联,实现城乡饮水同源、同质、同服务。放眼全国,“十四五”时期,超半数的县域实现农村供水统一管理、统一监测、统一运维、统一服务,农村供水工程不断完善,管护机制日益健全。  供水之变,深刻影响农村生活,有力彰显民生温度。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服务人口最多的农村集中供水体系,成为全球改善农村人口饮水状况力度最大的国家。预计“十四五”末,国家水网覆盖率达80.3%,耕地灌溉面积达10.9亿亩,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6%。  不过,农村供水工程点多面广量大,它不仅仅是建设水利工程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资源、资金和社会管理的综合课题。实现“丰收水”畅流、干净水入户,必须有效统筹当前与长远、投入与产出、效率与公平等问题,有针对性地补短板、补欠账,不断提升水网整体的韧性和效率。  从国家水网的构架来看,骨干水利工程侧重服务全局,小微水利工程立足一域所需。做好有机衔接,下好用水一盘棋,才能更好发挥水网整体效益。在河南焦作,南水北调中线穿城而过,当地建泵站、铺管线,微循环接入大通道,汩汩“南水”惠及范围更广。在甘肃临泽县,黑河干流、黑河西总干渠等大动脉,与农村安全饮水等输配水支线相互交织,筑牢县级水网。致广大而尽精微,在谋全局中打通“最后一公里”,许多问题就会有更好的解法。  农村供水之难,并非完全难在有无,更是难在持续。设施建好以后,农村供水往往面临钱从哪来、谁来管、如何管等挑战。破解这些由来已久的问题,出路在制度创新。山西大禹渡灌区推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分类水价,对用水超定额部分实行累进加价,在总体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基础上,缓解日常运行维护成本压力。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探索“合同节水+水权交易”,把灌区节省出来的水量交易到企业,资源变资产,提升了节水效益。实践证明,抓住关键环节,增强改革主动性,不断优化制度,才能为农村水网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农村供水具有显著的公益属性,但要想持续提升服务品质,必须善用市场机制。一方面,要加强规划引领,规范农村水利建设,优化公共产品供给,筑牢供水保障底线。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创新投融资模式,以股权合作、合同节水等方式,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协同发力、相互促进,才能构建起保障有力、可持续、高质量的农村供水新格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贯通乡村的水脉,不仅是发展必需的源泉,更是驱动希望的活水。持续提升农村供水质量,让放心水长流千万家,必将持续滋养这片土地,不断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篇章。

    5 min
  2. -14 H

    25年10月29日【评论员观察】社区花园中的城市“存量账”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9日【评论员观察】社区花园中的城市“存量账”作者:孟繁哲  社区楼边院角的闲置角落,如何有效利用?建设社区花园,串联邻里温情,是北京市和上海市两地共同的探索方向。  北京市朝阳区华彩社区微花园建造之前,技术人员与居民一起现场考察,共同讨论设计方案。花园建成后,居民一起维护,社区环境显著改善。  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街道有个“空中社区花园”,其设计灵感很多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孩子们。模仿积木搭出花箱、将徐家汇天际线融入花园设计……随着奇思妙想一一落地,花园的人气也越来越旺。  建社区花园,有哪些启示?从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到打造更宜居的环境,再到建设更完善的设施,各地城市都在探索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子。北京市和上海市的社区花园建设中,能看到眼下城市发展一笔明白的“存量账”:相比于追求规模扩张,注重存量提质增效,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推动功能提升、空间优化,效益更高。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如何让存量成为发展的增量、提升城市的质量?  挖掘存量,要见物,更要见人、见生活。  城市之美,不仅体现在建筑的设计上,也彰显于烟火气、邻里情。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街社区老年居民数量多,一直盼着有个休闲的地方喝茶、下棋、听戏。当地利用闲置地块规划建设邻里会客厅,修花廊、建茶苑、搭舞台,居民的期盼逐一变为现实。湖北省当阳市的长坂小区由37个单位宿舍组成,楼间围墙随处可见,缺少停车位、健身器材、运动场地等。街道协调拆掉违建围墙,新建一系列配套设施,方便居民群众共享“15分钟便民生活圈”。实践证明,城市建设和更新中,立足群众需求,在规划上听民声,在细节中解民忧,盘活存量就能“盘”到群众心坎里。  挖掘存量,三分靠建,七分靠管。  社区花园、运动场地、养老中心、儿童图书馆……民生工程建设完成后,谁来打理?运营资金谁出?两大问题,一直是基层治理的难点。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跨海大桥高架桥下的苗圃被改造为体育公园,改造后,市民有了休闲游憩、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公园也开拓了部分营利项目,可以逐渐覆盖成本,让运营更可持续。市场化的运营机制,促使服务不断优化、项目持续更新,既方便了市民,也让存量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  每个城市民生需求、服务资源禀赋不同。做好存量挖掘工作,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探索个性化、多元化运营方案,提升公共设施运营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深化改革,充分运用市场手段,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良性互动、紧密配合。惟其如此,城市存量资源才能持续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  挖掘存量,需要激发居民的“参与增量”。  老旧小区改造怎么定方案?重庆市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内,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党员干部、设计师与居民代表围坐在一起,改造的蓝图就在一次次院坝会讨论中愈加清晰。  挖掘存量难度并不小,或因利益多样,众口难调;或因头绪繁多,缺少抓手;或因资源有限,力不能及。因此,做好存量挖掘工作,更应创新机制,鼓励共建共治共享,尽最大努力凝聚共识、统筹协调,增进民生福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面向未来,树牢“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改革创新、实干笃行,让存量资源释放活力,向存量资源挖掘效益,我们必能更好绘就“幸福之城”的美好画卷。

    5 min
  3. -14 H

    25年10月29日【金台潮声】将使命扛在肩上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9日【金台潮声】将使命扛在肩上作者:吴储岐  从“十五五”规划建议,你会读到什么?是一个个目标,还是一项项任务?其实,它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是决策者的勇气与智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新时代共产党人将使命扛在肩上的历史主动与担当务实。  使命在肩,首先就写在“敢啃硬骨头”的勇气里。面对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全会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对生产和生态的平衡难题,提出“增强绿色发展动能”;面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这些精准有力的部署,都是使命在肩的生动写照,既是面向未来的发展蓝图,也是共产党人直面问题、破解难题的宣言书。  使命在肩,体现在“提供桥和船”的智慧里。空有目标,缺乏可行路径也不行。真正体现担当的规划,从不回避方法论的问题。全会不仅部署“干什么”,还指引我们“怎么干”。以“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例,全会提出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这彰显的正是历史的眼光、长远的眼光,就是战略思维。再以“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例,全会对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均作出部署,这其实就是系统观念的体现。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我们还可以读到蕴含其中的人民至上、问题导向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诸多工具包。新征程上,我们需深学细悟,把握发展规律,提升攻坚克难的实战能力。  使命在肩,还体现在“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耐心里。五年规划的魅力,在于其既着眼当下,更谋划长远。全会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我们以历史的纵深感来把握,每一个五年规划就像是一场接力赛,锚定目标不放松,一棒接着一棒跑。这种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与实干韧劲,正是共产党人历史担当的鲜明注脚。  学深悟透全会精神,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是催人奋进的力量。把责任与使命扛起来,将担当精神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我们就能跨过一切艰难险阻,将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3 min
  4. -15 H

    25年10月28日【人民时评】“一粒种”何以驱动产业升级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8日【人民时评】“一粒种”何以驱动产业升级作者:常钦  审视知识产权之于乡村产业发展,其意义是双重的:既是守护成果、明确权益的“压舱石”,更是激发创新、提升价值的“催化剂”    一颗深山里的咖啡豆,为何能越过重洋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一颗小小的草莓,何以带动一条融合发展的产业走廊?行走乡间田畴,发现越来越多乡野好物跳出“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怪圈,助力当地发展。以前“货难卖”,如今却成“金名片”,“一粒种”“一颗果”成为发展驱动力,秘诀在产品品质里,更在“知识产权”这四个字中。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知识产权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它早已超越单纯的法律文本概念,变为乡亲们的“金扁担”。审视知识产权之于乡村产业发展,其意义是双重的:既是守护成果、明确权益的“压舱石”,更是激发创新、提升价值的“催化剂”。  知识产权的作用,首先是“确权”。它用法律为乡村产业的“家底”划定清晰的边界。最直观的是地理标志这张“风土名片”。从“三亚芒果”到“柞水(黑)木耳”,地理标志的认证,无异于为一片土地的独特产出盖上“防伪戳”。它告诉市场,正宗的风味源于何处,从而将那些跟风模仿的“李鬼”挡在门外,让真正的“好山好水”能够理直气壮地“出好物、卖好价”。这道“护城河”,守护的是一方水土的声誉,更是千家万户的生计。  保障,同样意味着对创新源头的守护。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些“仿种子”对原品种进行简单模仿修饰,任其在市场上流行,不仅扰乱竞争秩序,还会严重挫伤育种者的创新积极性。如今,从建立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到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再到严厉打击侵权行为,我们正为育种创新构建起全链条的保护体系。这种保护,守住的是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夯实的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根基。  知识产权的价值,还在于它能激发一连串的“化学反应”,有力驱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它催化了技术的迭代。以育种为例,在知识产权的创新激励下,越来越多种子企业敢于、愿意投入资源进行创新。过去育种靠人海战术和经验判断,有了科技赋能,农业育种正从“看天吃饭”的经验活,变成可预测、高效率的“精准工业”,催生出越来越多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突破性品种。这是知识产权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生动写照。  它催化了价值的跃升。知识产权形成的品牌效应,能有效驱动产业链条的延伸。江苏句容凭借“句容草莓”地理标志这块金字招牌,跳出单纯的种植业,打造出特色销售走廊,联动发展采摘旅游、餐饮休闲,让“一颗果”裂变出一条融合发展的产业链。这背后,是知识产权带来的品牌溢价和产业想象力,它让农业从“卖产品”升级为“卖风景、卖体验、卖文化”,极大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发展空间。  它催化了资源的盘活。躺在资源库里的种质,只是标本。唤醒沉睡的资源,让其得到利用,才能充分发挥种质资源的优势。前不久,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平台上线,让更多种质资源得以被查询、被共享、被利用。这种在保护前提下的共享利用,既能打破“信息孤岛”,让育种专家们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更高水平的创新,也有助于让更多宝贵的种质资源被“用起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现代农业的发展,早已从靠体力上升到靠技术、靠创新。知识产权,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国家的粮袋子。我们必须像用好土地一样用好它,让它在广袤的田野上,结出更多发展的“黄金硕果”,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5 min
  5. -15 H

    25年10月28日【评论员观察】城市人情味从何而来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8日【评论员观察】城市人情味从何而来作者:吕晓勋  自驾出游,很怕车位“一位难求”。国庆假期,江苏苏州留园附近的金阊实验小学校停车场免费对外开放。打电话询问前往路线,接线员有问必答,还热情地介绍周边旅游情况。  拖着行李游玩,容易束手束脚。浙江杭州西溪路608号公交换乘点提供超过160个寄存柜,方便前往灵隐景区的游客换乘公交、寄存行李。  主动替游客考虑、破解出行难题,两件暖心小事,促人思考:城市的人情味从何而来?  源于很“懂我”的体贴,愿意把更多资源留给百姓。为确保游客吃得合口、放心,安徽黟县、广东顺德等地的机关食堂,国庆假期开门迎客,营造宾至如归的旅游环境。江苏南京石榴新村,设计的新房涉及20个面积段、36种户型,供原地回迁居民选择,尽可能满足差异化居住需求,曾经的“一线天”“握手楼”升级为现代化新小区。槽点、痛点变亮点的背后,是城市管理者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将群众“心上事”转化为自身“上心事”的行动自觉。  源于勤沟通的真诚,视市民的金点子为治理的智慧。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四川成都“开门治堵”,第二批治堵点位清单中,88个点位全部来自市民意见。上海普陀区多次开展“苏河议事厅”大讨论,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等各方代表集思广益,与相关项目负责人直接对话,推动治理精细化措施落地。城市治理从来不是“政府独奏”,而是需要各界共同参与的“社会交响”。当各方声音被倾听、智慧广汇聚、期待有回应,治理便不再只是单向执行任务,而成了有互动的情感联结。  源于善统筹的务实,懂得如何将系统观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小区有车占用了消防通道,系统及时发现并通知车主挪走”,河北雄安新区从一开始就做好“云”上规划,城市计算中心的100多个业务系统顺畅运行,为市民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在规划时就要打好提前量”,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地下管网预留足够的接口和扩建空间,将智慧化监管系统应用到各条线路,以承载更大规模产业发展的未来需求。在顶层设计上注重系统集成、在落实执行中加强协同配合、在打磨细节时讲求精益求精,为了一个目标形成合力,城市发展的“里子”就会更厚实、“面子”就会愈亮丽。  城市有人情味,发展彰显大格局。一座敞开胸怀、展现温情、不断释放善意的城市,其建设、发展也必定是见“物”更见“人”,具有更强的包容性、成长性。“指哪修哪,件件有回应”——最近广东深圳网友“卷尺哥”因为专盯公共设施“小毛病”走红网络,而市政部门总是第一时间响应、迅速解决问题,充分展现了城市应有的治理速度、服务温度。当每一个到访于此、生活于此的人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进而产生还想来、长久住的期待,这样的城市便能集聚起更多人气,拥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城市的人情味,就藏在能发现群众皱眉、开颜的日常沟通里,藏在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的工作追求中。坚持以人为本,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取得更多带有温度的发展成就和治理成效,这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人之处。

    4 min
  6. -15 H

    25年10月28日【金台随笔】观览夜幕下的灯火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8日【金台随笔】观览夜幕下的灯火作者:韩春瑶  浙江嘉兴,巨型月亮装置泛着暖黄光晕,与南湖的波光交相辉映,沿湖开张的水市游人如织;山东东平,上百盏仿宋宫灯点亮大宋不夜城,身着古装的NPC(非玩家角色)分散街巷、与人互动,笑声充盈古城……全国有不少景区开放夜间游览,游客专门等入夜才来探访,只为邂逅夜幕下的灯火。  夜幕下的灯火中,发展的脉搏在跳动。有报告显示,我国城市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消费额占比超过全天的50%。餐饮、购物、文旅、体育等多个领域被点亮,古镇、河流、楼宇等在夜色中展现别样之美——近观、远望夜幕下的灯火,可以洞见人文经济学的奥妙。  近观,可见游人心旷神怡。江苏苏州,平江路上的评弹茶馆里,游客品茶听曲至深夜;湖北武汉,汉阳江滩公园里,家庭亲子嬉戏的欢笑声此起彼伏……在夜幕下的灯火中,游人之乐已不只是“吃一顿饭、买一件货”,更在于“寻一段趣、享一份闲”。寻求情绪价值的满足,正是消费升级的生动体现。  远望,可见城市“神采奕奕”。加强规划引导,串联特色街区,推动大商圈与小街巷协同发展;围绕吃喝玩乐,综合文化、餐饮等多样需求,推出深夜食堂、博物馆奇妙夜等新业态;结合城市独特风貌,利用灯光秀、无人机表演等新手段,描绘醒目IP符号,打造城市新名片……城市功能、文化特色与民生需求深度融合,城市的活力向夜幕深处延伸,能打开发展的新时空。  夜幕下的灯火,因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火花而闪亮,因经济与文化的相映生辉而别致。  地方特色,用心雕琢更能彰显独特之美。一域乡土有一方之美,深入挖掘这些独特元素,避免盲目跟风、生搬硬套,是发展“夜经济”的必经之路。比如,工业城市可开发工厂夜景游,海滨城市可做足“夜海”文章……点亮夜幕的不只有“啤酒烤串大排档”,用本地特色装点纷繁夜景,夜幕下的灯火才会持续流光溢彩。  历史文化,只有与新兴业态碰撞融合才能焕发新生。河南开封基于历史文化风貌,推动夜间多元业态融合发展,逛夜市、游御河、看演出、住民宿成为消费“一条龙”。也有一些城市,将文化元素与数字技术结合,打造夜间网红打卡点,通过文艺展演、赛事活动,创造消费新场景。用新技术、新方式、新样态创新人文经济的“表达方式”,城市就能在丰厚滋养中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烟火气里,暖心的服务是人们青睐夜间经济的重要原因。立足消费者视角,优化停车场、公共交通等配套服务,增设母婴室等便民设施;设立专项资金,简化夜间市集、外摆经营审批流程,为经营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关注具体而微的需求,以暖心服务呵护消费热情,夜幕下的灯火将会更有人情味,从而吸引来更多人气。  远看恢宏、近看精致,夜幕下的灯火既是泼墨的大写意,也是细腻的工笔画。以特色定位锚定方向,以业态创新丰富供给,以灵活运营提升效率,以温情服务优化环境,夜幕下的灯火将为人们带来更多欢愉与满足。

    4 min
  7. -15 H

    25年10月28日【青年观】青年与乡村,何以双向奔赴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8日【青年观】青年与乡村,何以双向奔赴作者:程龙  当城市霓虹的光影逐渐模糊,乡村田野的泥土气息愈发清晰,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热烈上演—一批批青年以知识为犁锄、以梦想为动力,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中耕耘梦想、挥洒青春。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从“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共同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有人说,年轻人回到乡村,是选择了退路。然而,无数人用精彩的青春故事证明,乡村天宽地阔,“归去来兮”,不是退守,而是奔赴。  湖北90后返乡青年赵聪,在藕塘里摸爬滚打,曾因挫折崩溃大哭,如今用直播将洪湖莲藕销往全国;甘肃陇南青年赵武强,看准家乡特产机遇,带动农民标准化种植核桃;吉林海归青年曹曦,采用鸭蟹稻共生、综合利用牛粪秸秆等方式,回到家乡打造生态田园综合体,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乡间田园小径也是通向人生梦想的大舞台。  还有人问,年轻人回到乡村,能干得好吗?返乡青年在田间地头的耕耘与收获,给出最生动、最有力的回答。  当下年轻人回到乡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养殖,而是通过跨界融合,为乡村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有的熟练运用物联网、大数据、AI等,实现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的华丽转身;有的把新潮想法、有趣玩法和农业结合,实现与文化、旅游、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有的发挥“头雁效应”,带领乡亲们“抱团发展”,实现规模化经营……用知识打破城乡界限,用创新拓展乡村产业,用担当凝聚发展合力,他们以实际行动回答了外界的疑问,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  也有人担忧,年轻人回到乡村,未来怎么办?这份担忧的背后,是对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能否持续的深层追问。  其实,这场双向奔赴的本质,是青年与乡村的相互滋养、相互成就。对青年而言,乡村是广阔的舞台,是他们将知识化为实践、将抱负变为现实的沃土。那里的山水田园、淳朴风情,更是滋养心灵、安放理想的港湾。对乡村而言,青年是活力的源泉。他们带来的新理念、新技术,不仅推动了乡村的产业升级,也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要让这场双向奔赴成为常态,需要各界共同努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要进一步为广大青年搭建有所为、能作为的广阔平台,让青年在乡村留得下、干得好、有奔头,才能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奔赴田野,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广阔天地中大展身手。  青春与乡村双向奔赴的故事,是奋斗者的故事,更是新时代的故事。当青春与乡村相遇,当梦想与泥土交织,这片古老的土地正焕发新的生机。那些在泥土里播下的青春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  这场双向奔赴,让青春与乡村相互成就,也用奋斗的昂扬旋律,奏响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华年的青春之歌。

    4 min
  8. -15 H

    25年10月28日【和音】读懂中国的确定性① 中国何以成为“前瞻型国家”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8日【和音】中国何以成为“前瞻型国家”——读懂中国的确定性①  一个坚持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中国,正日益成为动荡世界中“确定性的绿洲”,为全球发展持续贡献稳定力量、合作力量、进步力量    10月23日,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国际社会对全会予以高度关注,折射出中国五年规划在全球议程中的分量。各方对中国继续发挥世界增长稳定锚和动力源作用抱有信心,期待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共享发展机遇。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国际社会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中国是能够从长远着眼的国家,真的是一个前瞻型的国家。”意大利前总理蒙蒂的感慨,道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既有五年规划也有百年目标的治国智慧的普遍钦佩。  中国之所以能够创造改写人类历史的发展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接续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今年“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正是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的接续实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在全球范围,中国五年规划赢得广泛赞誉,成为世界各国借鉴中国经验的重要方面。  “十四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有效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35万亿元,人均GDP已连续两年超过1.3万美元,位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前列,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化,中国坚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信心更强大、信念更坚定。  当今世界正处在深刻变革与动荡不安的十字路口,不确定性笼罩全球。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保持确定性,必将对全球发展产生更加重大的影响。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未来5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建议》既有对大势的高瞻远瞩,也有以问题为导向的实事求是,对发展方向的擘画明确且清晰,有力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信心。“这是塑造未来5年全球市场的会议”“正是这种制度安排让中国能够高效推进国家发展、实现长期目标”“有望为全球创造更多发展机遇,提供更多有益方案”……各方的观察与期待充分表明,一个坚持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中国,正日益成为动荡世界中“确定性的绿洲”,为全球发展持续贡献稳定力量、合作力量、进步力量。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展现历史主动,中国将不断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4 min

À propos

人民日报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同时担负党中央机关报职能。毛泽东同志亲笔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名。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随党中央迁入北京(时称北平)。1949年8月1日,党中央决定人民日报为党中央机关报,并沿用1948年6月15日的期号。 人民日报社承担着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报道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发表评论等重要职责。人民日报是中国第一大报,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 创刊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日报坚持政治家办报和党性原则,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热情报道人民的伟大实践,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创造了光荣历史。 根据发表时间排序,不定期更新中 2023年之前文章陆续补充,可根据时间线选择收听

Vous aimeri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