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侃财

古城焕新!国庆假期揭阳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开街

国庆中秋黄金周假期,广东揭阳古城迎来历史性时刻——由驻粤央企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承建的揭阳活力古城改造提升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中山路308栋南洋风格骑楼修缮顺利完工,历史文化街区以连片拱廊、雕花灰塑的复古风貌盛大开放。

开街当日,街区上演集歌舞、非遗、民俗、语言类节目于一体的文化盛宴,精彩纷呈,人气火爆,古城首日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掀起国庆假期揭阳文旅热潮,为千年古城注入蓬勃生机。

修旧如旧,守护千年文脉

揭阳古城,形如一枚浮在水面的“葫芦”,枕着榕江支流玉窖溪而生,自南宋绍兴十年建城起,便承载着“海滨邹鲁”的文化盛名。这里曾经商业繁茂,骑楼连绵,南洋风格的连续拱廊下,“协昌号”“同顺记”“万国医院”等老字号声名远播。鼎盛时期,这里商船云集、货栈满布,潮汕方言的吆喝声与船工号子交织,成为粤东商贸的“活化石”。

然而,岁月的侵蚀却让这份繁华渐失光彩:骑楼外立面的贝灰层大片脱落,露出斑驳的青砖;木质门窗被虫蛀得千疮百孔,轻轻一碰便簌簌掉渣,曾经人来人往的商业街,渐渐只剩老人守着冷清的铺面,

改变的契机,始于2024年中交四航局团队的进驻。“刚来时,居民围着问‘会不会拆了重盖’,我当场承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揭阳人,我们一定会‘修旧如旧’,留住大家的乡愁。”中交四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树铭说。为实现这份承诺,团队首先组建“攻坚小组”,逐栋摸排骑楼古建筑,走访200多位老居民,收集上百张泛黄老照片——小到“协昌号”牌匾的字体间距,大到骑楼廊柱的缠枝纹样密度,都要从老照片里找依据。“光是一栋骑楼的修缮方案,我们就改了13版。”中交四航局揭阳古城片区项目负责人彭刚介绍。

针对灰塑、彩画、嵌瓷等非遗传统技艺,联合省级、市级传承人,遵循古法,既沿用传统材料,又融入现代工艺加固,让建筑在保持原貌的同时更加牢固;常态投入超千名作业人员、40余台设备,项目24小时轮班不停歇,最终顺利实现中山路、思贤路、玉滘溪、环古城南环段、滨江栈道先行段等改造提升区域开放,在揭阳古城保育活化进程中不停刷新“速度”。

如今古城,早已不是昔日破败模样:中山路南洋风情拱廊连片重现,“协昌号”等老字号重迎宾客,成为游客打卡的文化地标;环古城风貌提升工程南环段与滨江栈道先行段完工,沿溪步道上,老人散步、孩童嬉戏,一派生机。这场改造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激活了老城商业活力,更以“修旧如旧”的匠心,让骑楼街区成为延续揭阳文脉、凝聚乡愁记忆的“活态窗口”。

城市更新,做实“里子”

如果说古城骑楼是揭阳的“文化名片”,那么门户与街巷的风貌提升,便是这座城市的“颜值担当”。

仙桥高速的“焕新”,让揭阳的“入城第一眼”满是惊喜。作为外地游客进入揭阳的重要门户,这里曾是杂乱的边坡和破旧的绿化带,如今却变成错落有致的园林景观。“在设计阶段结合古桥头联‘仙山花果香千载,桥水波光活万畴’意境,以‘生态修复、功能激活、地域表达’为核心,利用荒地高差塑造微地形。”中交四航局榕城片区项目负责人唐文武介绍到。

“四个月完成改造,最热时地表温度快50度,凌晨5点就开工,避开正午的高温。”项目工程部长林臻鸿回忆。

“刚下高速就被这片绿色吸引了,没想到揭阳的入口这么美!”来自深圳的游客张先生,特意停下车拍照发朋友圈,对揭阳的好感度直接拉满。

同时,项目团队还针对揭阳大道、临江北路、环市北路等核心主干道进行风貌提质工作;以“急民生之所急”的态度,仅用30天便改造完成悦榕阁书房,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利用暑假期间见缝插针完成华侨中学6栋教学楼改造升级,让近千名学生在9月1日顺利在崭新校园开学;顺利完成渔湖桥改建,为区域产业发展、商贸流通和城乡融合搭建了便捷的“黄金通道”。

除此以外,项目团队还积极践行央企担当,聚焦交通路网、环境治理、公共文化空间等重点领域,开展助力项目超60宗。

“今年是我们参与揭阳市建设的第三十个年头,更是实现揭阳全域深耕发展的第一年。”中交四航局榕城片区项目党支部负责人黄翀表示,将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携手区域实现新发展。

文|记者 王丹阳 通讯员 肖明葵、冯岩、周海龙

图|通讯员 黄翀 刘冬明 刘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