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当部队大院遇见“火星夏令营”:科幻舞台剧《中国轨道号·春》登陆广东文学馆

10月2日下午,中国首部科幻舞台剧《中国轨道号・春》在广东文学馆文学小剧场上演。

该剧改编自著名科幻作家吴岩教授的同名小说,曾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二届少儿科幻星云奖金奖。

演出现场笑声不断,互动环节气氛热烈,观众们全神贯注,仿佛步入了一条时空隧道。

故事发生在1972年的北京,讲述的是空军某装备所接到了制造“中国轨道号”太空飞船这一绝密任务之后的故事。

主人公小岩和王选都是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为得到火星模拟基地夏令营的名额绞尽脑汁,过程中无意间揭开了一个埋藏在北京城水系之中长达数百年的秘密“锁龙井之谜”。

演员说:感受少年的天真活泼

剧中饰演两位少年的两位演员虽是业余戏剧爱好者,兼以女孩反串男孩,却以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表演打动了现场观众。

邢睿宸饰演的“小岩”是部队大院里的十岁少年,孩子的天真活泼与家庭约束的张力也在此显现。小岩聪明友善、乐于探索,王选表面叛逆不羁,内心却敏感柔软。饰演王选的小演员庄金娇分享道:“我能感受到他的真诚,尤其是在坦白自己真实愿望时的那份勇气。”

饰演来自2038年的时空观察员“小岩教授”的演员王瑞辉表示,剧中角色需要恪守不干预历史的原则,只是在时空管理者“神秘人”存在迷茫时,尝试进行修正。据透露,“神秘人”的身份与更多精彩剧情,将在后续系列作品中逐步揭晓。

饰演小岩妈妈的演员虽戏份不多,却做足了功课,从台词语气到人物状态都细致揣摩,将冷静敏锐的副所长夫人与充满温情的母亲形象完美交融。该位演员说:“看到小岩跑来跑去的那一段,真的自然代入了母亲的角色”,甚至不自觉地就会露出“姨母笑”。

主创说:静待种子发芽

如何将散文诗风格的原著搬上舞台,又让它贴近少年观众?

导演黄亦杨的答案是:融入相声式的幽默与时空观测的悬念。舞台音效响起,浩瀚星空下时空悄然切换。

演出现场包袱不断,引得全场捧腹大笑,牢牢吸引住了小朋友们的注意力。

在黄亦杨看来,这部剧不仅呈现科幻设定,更聚焦于少年的智慧,彼此间的友谊与成长。相较于一般儿童剧,它更注重激发思考,核心并非灌输知识,而是激发孩子们内在的兴趣。

“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现实问题”。黄亦杨希望,这部剧不只是科幻剧,更是一粒希望的种子——种进孩子心里,静待它发芽。

在采访中,原著作者吴岩一开口便是地道的京味儿,他谈到,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正是源自他个人的童年记忆。“写的都是‘当时的生活’,但‘认不出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这种虚实交融的笔法,并非对过去的回忆与复刻,而是一场兼具科幻畅想与怀旧情怀的新生。

谈及作品的科幻内核,吴岩点出作品独特的时间性:那些融入故事的科技元素,如今看来觉得“一切都顺理成章”,在当时实属超前幻想。正如原著中那句,“怀念过去的时候总能看到未来的影子,久而久之我终于明白,笔下的故事都只是童年的渴望。”

据悉,本次上演的“春”之篇章于2024年8月在四川成都科幻馆成功首演。作为《中国轨道号》“春夏秋冬”四部曲中的开篇之作,该剧构建了一场科幻之旅的起点。

文|记者 梁善茵 实习生 李岑 通讯员 王玥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