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家的下午茶

郁弘芳&阿夏桑

人类学者郁弘芳&科普作者阿夏桑与你一起探索人类学这门迷人的学...

  1. 3月27日

    人类学家的下午茶20:安宁疗护:将死亡的“神圣性”重新带回医学领域

    荒谬派哲学家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仅有一个,那就是自杀”。现代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充分展现在了对死亡的态度上。生命末期人们的“最后的倔强”是对灵魂和社会的双重扣问。 人类学同样关心死亡、自杀和信仰等人类终极问题,本期《人类学家的下午茶》邀请的是中国医学人类学领域的先行者、安宁疗护事业的推动者——程瑜教授。他指出沙白、琼瑶舆论事件是人们对当下过度医疗的一种反思和抗争。而安宁疗护颠覆了“死亡仅仅是生理指标终止”的理念,真正看到生命末期者的苦痛是来自“身心社灵”的整体性痛苦。他认为安宁疗护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因而提出了“普惠性的安宁疗护”的政策倡导。 在本期节目里,我们梳理了安宁疗护的起源、理念、操作方式和在中国各地的本土化实践。程瑜教授指出了社工的重要性,以及生死教育的基础性作用。阿夏用身边的人的案例说明了安宁疗护目前的稀缺性和亟待满足的社会需求,芳芳认为安宁疗护的重要意义在于它重新将人类生命的神圣性带回医学领域。 在人类学家看来,死亡是一次意义系统的重新整合,而不只是一个呼吸的停止。正如凯博文说“照护是人类之光”,西西里·桑德斯说“你重要,因为你是你,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依然重要。You matter because you are you, you matter to the last moment of your life.”

    1 小時 36 分鐘
  2. 21/11/2024

    人类学家的下午茶18:社会势差-人类学西方社会田野研究的特殊情境

    本期《人类学家的下午茶》,我们邀请到的两位嘉宾都是深入法国从事十年以上田野工作的学者。中国人类学走了一百年的本土化之路,主要着力于中国乡土社会和少数民族文化。步入21世纪,高丙中教授组建的“海外人类学”团队初具规模,提出从“在中国看中国”到“从中国看外国的海外民族志”,再到“在世界看世界的人类学尝试”之学科展望。 本期节目由原厦门大学人类学西方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贺霆教授发起,他在退休后以自己扎根的法国诺曼底M村作为基地,邀请中国学者、有志于从事西方社会研究的学生前往调研。他在与高丙中团队的张金岭教授的多次探讨中发现:中西方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社会势差”是影响人类学者进行西方社会深入调研的重要因素。 本次谈话涉及的内容有:为何西方社会的人类学研究如此重要,中西方学者做过何种努力,哪些因素导致人类学的西方社会研究困难重重:学术传统、语言、经费、田野复杂性和”社会势差”;张金岭教授为何提出“社会势差”的概念,人类学者如何巧妙地克服乃至利用这种“社会势差”。谈话涉及的理论有:费孝通的“成品知识”论、乐比雄教授的“互惠(互观)人类学”(Reciprocal Anthropology)理论、萨特的想象论、路易·杜蒙的阶序理论、张金岭教授的“社会势差”等。 目录: 01、缘起:两位在西方发达社会做人类学调查的学者 02、海外民族志在当代中国的基本情况 03、张金岭进入法国田野的机缘 04、“社会势差”给从事人类学西方社会研究带来困难 05、人类学完全可以参与研究国际关系 06、平视和对视:我们长久以来都是被西方人观看的 07、我们要纠正人类学学科里的西方强势话语 08、我们不该止步于西方“成品社会”中的“成品知识” 09、乐比雄教授的“互惠人类学”尝试在西方的遭遇 10、西方人类学和社会学在研究领域上的“分工默契” 11、提问:人类学研究西方社会的诸多困难 12、方法1:把日常生活实践当作研究西方社会的利器 13、方法2和3:历史传统和法律意识作为西方研究的方法 14、西方社会田野中的“社会势差”详解 15、社会势差是一种“既有文化关系的遗留” 16、张金岭:“社会势差”和综合国力概念的区别 17、贺霆:西方社会田野里“社会势差”作用的多样性 18、探讨:在法国如何顺应倒置的“社会势差”去做田野 主播:郁弘芳 嘉宾:贺霆 张金岭 剪辑:郁弘芳 《人类学家的下午茶》是由科普作者阿夏桑和独立人类学田野工作者郁弘芳共同主持的泛人类学主题播客,每月更新一次。我们会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和嘉宾来参与讨论,欢迎大家在喜马拉雅和其他泛用性客户端(如小宇宙、Pocket Casts)搜索 “人类学家的下午茶” 订阅收听。

    2 小時 56 分鐘
  3. 18/07/2024

    《疗愈人类学》开篇:我们为什么要做“疗愈人类学“这档节目”?

    在制作《人类学家的下午茶》三年之际,阿夏桑和芳芳决定做一些新的尝试,于是有了《疗愈人类学》 从阿夏离职后的第二天诞生了“疗愈人类学”这个点子,到这一期节目的录制,中间过去了半年时间。 在半年的策划里,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阿夏桑从上海搬到了青山村,芳芳也有了自己新的方向。 我们想聊一聊我们为什么想做疗愈人类学,以及疗愈在我们的人生命中发生了些什么? 人类学本就是一个复合的学科,因此才有了饮食人类学、医学人类学、流域人类学这些新的分支出来。而在这个时代和个体都很破碎、亟需疗愈的当下,身心灵赛道迅猛发展,国学和传统文化再次复兴,好像每一个人都在寻找着疗愈自己的方式。当我们看到社会的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大量的创伤涌现出来时,我们又应该如何自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首次提出了“疗愈人类学”的概念。 在这档节目里,我们会 通过一个类似于文化比较的方式,去比较各个疗愈的流派,去追溯他们的历史,追溯他们的理念,把他们进行一个分类和提炼。大家可以有一些基础了解了以后,再去选择适合自己当下状态的流派和疗愈师。 疗愈会是一个贯穿我们人生一辈子的事情,贯穿人类的一个母题,所以我们做疗愈人类学,是很有价值的。 除了播客,《疗愈人类学》还会同步在小红书、视频号等视频平台推出节目的视频内容。 本期首发预告之后,《疗愈人类学》会更新在单独的节目列表里,欢迎大家订阅这个新节目。 本期shouwnotes: 02:13 人应该像植物一样的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土壤 06:43 找到适合自己的自然与人文的环境比例 13:29 疗愈是一个全方位的复合拳 27:03 疗愈人类学想法的起源 33:48 我生活得很顺利,为什么不快乐? 40:36 专注之后才会敏感 40:36 从前一个状态出来,允许自己再滑行一段时间 52:04 我都这么允许自己了,那些钢铁战士们得有多累? 55:55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洞穴时间 66:55 我突然觉得我可以坚持一年练300天阿斯汤伽 68:55 真正的顺流是带着觉知的 70:05 不仅个人需要疗愈,社会也需要疗愈 71:22 已被疗愈的人天然具备疗愈功能 75:05 重新爱上我们的身体,敬请期待我们的疗愈人类学 本期节目后期:陈淳 片头/配乐:阿夏桑 文字稿校对:芳芳/阿夏桑

    1 小時 21 分鐘
  4. 11/01/2024

    人类学家的下午茶17:和宛平南路600号医生聊聊人类学视角下的疯癫与文明

    本期的《人类学家的下午茶》,我们邀请到了上海宛平南路600号的精神科医生姚灏,和我们一起探讨人类学视角下的精神疾病和精神健康的话题。节目以医学人类学专著《维塔——社会遗弃下的疯癫与文明》Vita:Life in a Zone of Social Abandonment,这是普林斯顿大学人类学教授若昂·比尔(João Biehl)为“精神病患者”卡塔里娜撰写的民族志作品。维塔Vita,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生命”。但巴西“维塔收容所”收纳的恰恰是被当地社会遗弃的人,这些患病者在经历真正的死亡之前,陪伴他们的是漫长的“社会性死亡”,卡塔里娜就是其中一员。  姚灏医生提出了健康的八个维度:身、心、社、灵、职业、环境、财务、智力。他指出与Health身体健康不同,Wellness强调的是“全人健康”。阿夏分享了后疫情时期上海精神病邻居的故事,芳芳介绍了萨满文化、凉山彝族、非洲部落传统社会对一部分疯癫现象的地方性解释和仪式性转化,以及中医的理解。 姚灏医生反思了启蒙时代之后的精神医学的发展史,并指出目前的主流是生物学派:将精神疾病视为“脑病”,除此之外,心理学派、社会学派的分支各自的归因和治疗方式。社会学家指出精神疾病的背后是Social Disease。 在对话中,我们看到精神医学和人类学一样,是一门需要跨学科对话的学问,而联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是我们期冀的诊疗模式。中国的精神医学虽然不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但宛平南路600号在社会科普方面似乎做得颇有朝气。欢迎大家收听本期节目! 目录: 01、获得医学人类学诸多奖项的民族志《维塔》 02、难以承受的家庭照护负担:《照护》与《维塔》的相反个案 03、如何理解和看待精神疾病直接影响康复的过程和结果 04、健康四维“身心社灵”:精神病学灵性治疗的回归 05、The spirit catches you:医学领域开始强调“文化胜任力” 06、萨满文化、凉山彝族、非洲部落对疯癫的地方性解释和仪式转化 07、全人健康概念:Health、Wellness 和Well-bing的区别 08、中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服务资源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09、中医如何看待精神疾病和处理“中邪” 10、精神医学中的生物学派,心理学派和社会学派 11、Social Disease:社会工作对精神医学的辅助功能 12、Karl Jaspers轴心时代说:哲学与精神医学的溯源 13、因为精神疾病的复杂性,它需要更多地强调跨学科性‍ 14、人工智能会不会得精神疾病? 15、精神医学的未来: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多学科治疗模式 感谢嘉宾的参与和我们的后期志愿者葡萄女士 文字稿及插图请关注公众号:人类学家的下午茶 我们会在留言中选出三位听众送出《维塔》这本书

    1 小時 7 分鐘
  5. 24/08/2023

    人类学家的下午茶16 | 汉江是我唯一深爱过的一条大河:流域人类学与故乡主义者

    汉水是一条被严重低估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 汉朝、汉人、汉文化皆因它命名。它以清澈见底的身姿哺育了中国文化的根基——道教。相信前段时间播客爱好者一定没有错过《汉水日记》和《汉水的身世》这两档节目,汉江前所未有地展现在文化公共空间的讨论之中,在这些节目的评论区引发了难得一见的和汉江“攀亲称故”的盛况。 这一期人类学下午茶,阿夏桑邀请了《汉水的身世》的作者袁凌老师,芳芳从流域人类学的角度去讨论汉江的古往今来。袁凌是阿夏桑的老乡,都来自陕西安康。他们有着高度相似的从故乡离开求学、工作的成长轨迹。他们在离开家乡的过程中都完成了对家乡的和解与认同,成为了“故乡主义者”。 本期节目从汉江与中华文明的脉系聊到它为何如此清澈,成为北大历史学教授罗新笔下“最干净的河流”,它又如何借“南水北调”、“引汉济渭”等滋养了北方地区、汉江沿岸的,道教文化胜迹、杨四爷从人变神守护过往船只、南水北调移民背后中国人“安土重迁”的心理。 以及是什么样的情愫让袁凌想要去记录这片水域,阿夏重走316国道见证蜀河古镇建筑群反映当年汉江码头的昌盛……都在这期让三位聊得非常尽兴的节目里可以窥知一二。让我们一起通过这期节目,重新认识汉水。 嘉宾介绍:袁凌 著名作家、媒体人、非虚构写作者。著有《寂静的孩子》、《青苔不会消失》、《我的九十九次死亡》、《汉水的身世》等,新书《冷淡》上市中。 本期shownotes: 01、汉水嵌入中国文明的脉系:夏朝、楚国与汉朝 02、张道陵“五斗米教”的起源/清澈汉水为何可以直饮? 03、汉水与蜀地的关系:曾经的汉江流域水域范围更广? 04、“流域人类学”概念提出的意义 05、关于1983年安康水灾的记忆 06、安康的日常生活:涨水与“搬水” 07、1983年安康大水的缘起 08、大迁徙与安土重迁的传统: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移民难题 09、汉江与道教的渊源:天师道、紫阳真人、真武大帝 10、汉江两岸的道教古迹:八仙镇、含香庙、女娲山、太极城 11、水龙与山龙:汉水流域的山形特点 12、小地方的共性:安康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13、陕西安康:我们是秦岭以南的南方人! 14、行政区域有时会干扰我们对文化区域的理解 15、汉江干流上的龙舟习俗以及旱地的“玩船”习俗 16、安康国际龙舟赛:旅游化、产业化的一条龙服务 17、男尊女卑、男女平等还是女性优先?汉江两岸的性别文化 18、汉江是我唯一深爱过的大江 19、汉江流域的行走之旅:兴趣与研究

    1 小時 57 分鐘
  6. 04/08/2023

    人类学家的下午茶 15 | 旅法人类学家贺霆:“借尸还魂”的法国西学中医

    近期,《人类学家学的下午茶》邀请了旅法人类学家贺霆老师。贺霆老师是中国人类学界的一位老顽童,他以犀利的言辞指出了当下人类学界存在的“大厦歪了”的问题。他认为中国人类学的本体性问题没有解决。我们缺少走出去“观看”和“叙事”西方主流社会的勇气与行动。他希望我们能重拾“帝国之眼”,拥有真正的学术共同体。 我们与贺霆老师进行了2个小时的对谈,分为上下两集为听众朋友呈现。在下集中,我们着重对他在法国做了十年的“西学中医”田野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贺霆老师看来,西学中医是西方人对西方传统的活力论医学的一种“借尸还魂”。他发现在西方主流社会的“主文化弧”下还有一个“副文化弧”,即“西方中国印象”。在副文化弧影响下的中医,越是与西方习惯事物不同的地方越是得到奖励,越是相同的反而被取消。他认为这种“相似受罚,相异得奖”的现象,对在西方的“中国事物”有普遍性。 1、十年自费研究做“西学中医”的法国人2、研究发现:相似受罚、相异受奖3、法国西学中医:法国副文化弧“中国印象”的产物4、论文的前三分之一,把我的中国眼睛借给法国评委5、方法论:研究主流社会就要研究西方人熟视无睹的东西6、西学中医:借尸还魂的后现代之愁7、中国人对“西学中医”又爱又恨的背后8、观看与权力9、在游泳中学会游泳10、重拾“帝国之眼”,人类学的“帝国之眼”11、去西方做田野的基础问题:中国学术共同体的文化背景12、“深蓝”的诺曼底玫瑰园,一起来照亮“灯下黑” 本期节目的开头和结尾还可以欣赏到贺老师在Lisieux市音乐学院声乐班2023期末汇报演出的歌喉,听听贺老师的法文歌唱的如何~

    1 小時 29 分鐘

關於

人类学者郁弘芳&科普作者阿夏桑与你一起探索人类学这门迷人的学...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