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物型自癒混凝土為例,關鍵在於材料中加入了耐高鹽、耐高鹼的特殊芽孢桿菌,以及它們的「食物來源」——通常是乳酸鈣或澱粉。在混凝土成型後,這些細菌會處於休眠狀態。一旦裂縫出現、雨水滲入,細菌被喚醒並開始代謝,生成碳酸鈣沉澱物,填補裂縫、阻止水分繼續滲透。這個過程幾乎不需要人工介入,就像人體的免疫系統自動修補傷口一樣。
除了生物型,還有化學型自癒混凝土,它利用膨脹劑、礦物添加物或封裝樹脂顆粒,在遇到水或氧化反應時釋放修補劑,進行物理填充。化學型的優點是反應速度快,但生物型的修補能力更持久,特別適合長期暴露在戶外的結構。
自癒混凝土的運用場景,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種是直接加在新伴混凝土裡,又稱為自癒原劑,讓澆置在現場的結構體本身自帶復原能力,但是這種應該所費不貲,而且要用多少量才夠,又要花多少成本,以及預拌混凝土內各種藥劑與數量是否會影響復原能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第二種是噴灑式修復,就是在混凝土有裂縫處直接噴上含有產生碳酸鈣能力的細菌液體或是像做防水的時候拿滾筒把修復液塗布在裂縫表面,讓他們去對這些裂縫進行修補,只是這樣的方式要業主有足夠的時間等待修補完成,否則以一般防水材直接修復在混凝土表面,會更直觀的看出防水有沒有成功。
第三種是用防水砂漿的方式用在泥作材料裡,這樣覆蓋在結構體表面的裝修層本身就有擋水能力,跟結構接觸的部分也可以藉由這泥作材料去修補一些表層裂縫,再者,泥作打底或粉光的原料內容與劑量也比較單純,不用擔心會影響修復能力。
自癒混凝土的誕生,代表建材不再只是建築物被動的保護殼,而是具備「主動回應」的能力。它不僅解決了混凝土裂縫難以即時維修的痛點,也開啟了材料智慧化的時代。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資料
- 節目
- 頻率每星期更新
- 發佈日期2025年9月10日 上午9:00 [UTC]
- 長度17 分鐘
- 分級兒童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