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节目中,来巴黎访问的中国著名经济学者许成钢教授接受法广采访,向大家介绍了他对1989年发生在中国的八九民运和六四镇压,与东欧前共产党政权垮台事件之间关联的观察与分析。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为您播出这次采访节目的第二部分内容。中国政府在八九民运被暴力清场之后的36年间,一直以中国经济此后的快速增长为当年的决定辩解。这36年间,中国也确实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更开始与美国展开全面战略竞争,分庭抗礼,令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越发亢奋。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的宣传机器也正重新定义“民主”、“自由”、“人权”等概念。许成钢教授认为,理解“民主”一词的背后深意和运作机制至关重要。要理解中国何以近年来在科技领域显示出与西方、与美国叫板的逼人气势,必须看到这些表象背后的决定性要素:一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大量借助来自西方的前沿科研成果和技术,二是挪用西方社会科技发展的方案。他指出,封闭的社会不可能有创造力,极权主义制度对科学的摧毁是持久的。
民主的第一要素是权力制衡
法广:您在5月30日的“八九民运成败谈”圆桌讨论活动中提出几个问题:首先是,倘若1989年的学生运动达到目的,当时的中国是不是就能够建立民主?而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民主……
许成钢:这是一个最最关键的问题:什么是民主制度?当人们说要追求民主,当人们说要为民主而斗争的时候,实际上,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民主制度?
我们非常简单地概要一下。 民主制度的第一要素是权力制衡。 在没有权力制衡的情况下,不用讨论民主制度。比如说,列宁发明了一个概念,叫民主集中制。很多人会误认为民主集中制里边有“民主”二字,就是民主。但实际上,这是列宁有意发明、用来混淆概念,用来欺骗普通人,也包括欺骗共产党人。民主,它的第一要素就是在民主的社会里,不存在垄断的权力。什么是权力制衡呢?权力制衡就是权力必须是分散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没有任何一个党能够垄断权力。任何人、任何党、任何机构的权力一定要受到其他权力的制约。最通常的、最流行的概要解释,就是所谓的三权分立。其实是不是三不是最重要的。比如,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宪法中,就是五权分立。无论是三权分立,还是五权分立,总而言之,它指的就是权力必须能互相制约,行政权力、立法权力和司法权力必须分开,必须互相制约。 讨论到具体的社会运行,实际上还包括许多其它的独立权力机制。比如,中央银行必须是独立的。
民主最基本的概念:人权高于主权,主权为人权服务
许成钢:只有在权力互相制衡的条件下,才能谈选举的问题。 很多人把民主制度误解为选举制度。其实不是这样。 只有在权力制衡的条件下,我们才能再去讨论选举制度。选举制度包括选举行政首脑以及立法者。大量的选举内容都是选举立法者,也会包括一些极其重大的问题,就是直接民主制。所谓直接民主制,就是直接用投票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多数人的意愿。这就是所谓的公投。公投是民主制度里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要素。比如说,台湾的人民是不是可以用公投的方式来决定:台湾是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还是要成为中国大陆的一部分或者统一?按照最基本的原则,台湾人民应该有自己投票,做自己决定的基本权利。这是人的权利。这也是当人们讨论民主的时候,民主里边的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这个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人权高于主权。道理很简单,因为主权是为人权服务的。所以,你不可能用主权的概念来压制人权。只有在人们了解了所有这些最基本的观念的时候,讨论民主才有价值。当人们不知道这些最基本观念的时候,用民主这个词,而实际上连里边含义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它的价值也就没有了。
法广:谈到民主体制的时候,公民社会的存在和强大,它的独立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许成钢:那当然。因为所谓的公民社会,实际上就是个人自发组织起来的一些各种各样形式的团体。这些各种形式的团体的存在,本来就是人权的基本部分。第一,它是人权的基本部分。第二,也是通过公民社会,公民能够才有可能、有力量来向社会表达他们的意愿,以及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中国经济及科技发展的基本事实:外来力量+极权主义的举国之力
法广:中国几年前就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又与美国展开非常激烈的战略竞争。中国国内的舆论宣传也促成了普通民众有一种感觉:中国“强大”了。而且,中国正举全国之力投入科技发展。在很多领域,中国不断推出一些新的技术,好像突破了美国在这方面的一些封锁,至少是挑战了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一些领先地位。这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一部分人觉得,其实中国的制度还是有效的,虽然不民主,但是它是有效的?
许成钢:我们怎么去理解现在中国的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状态,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早在苏联的时期就已经提出过。比如,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的国家。在那个时候,这在美国造成了巨大的恐慌。那个时候还没有反导系统的遥遥领先。两边都是核大国,苏联在航天技术上遥遥领先于美国,就意味着在军事上对美国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如果我们这样来对比当时的美苏竞争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中国今天所处的地位并不比当年的苏联更强。
其次,如果我们来看科学技术上的发展。怎么去理解今天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其中有两个最重要的角度或者两个基本事实。第一个基本事实,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就是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有大批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从中国去西方国家。去得最多的国家就是美国。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个,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已经出去了。 一大批人因此在发达国家学习了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很多人都是在发达国家不仅仅是在大学做教授,就像我自己的情况,而且,还有很多人是在西方的最前沿的(科技)公司里做高级的科学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和高管。这些人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回国了。他们回去的时候,就直接把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带回国了。这些人,他们并不是在中国培养的,也不是在中国摸索的,而是直接把最发达国家的、最先进的大学里、最先进的公司里的成果直接带回来了。这一定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基本要素。
另一个最基本要素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大量吸引外资。在吸引外资的时候,使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基本策略,叫做“以市场换技术”。这个以市场换技术的基本策略实际上是带有强迫性地要求西方最发达的公司把技术成套地转移给中国企业。还有一类是一些最重要、最前沿的西方大公司,把重要的组装线或者其他的一些研发都挪到中国去了。比如,以微软为例子,以特斯拉为例子,以苹果手机为例子,这些企业都是巨大量地在中国操作。那么,他们在中国操作的时候,就在中国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而这个产业链实际上在中国,帮助中国培养了这部分的技能。这部分的技能虽然并不都是最高端的,但是,这些中端的技能实际上从美国搬到了中国,这使得中国在这些方面更强。 比如,无论是手机也好,还是手提电脑也好,全世界大部分的组装都在中国,也就意味着这些产业链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培养了中国在这部分所有的力量。这些是我叫做一个方面的基本事实,就是外来的力量。
另一个方面的基本事实,是极权主义制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基本特点,就是调动资源。用中国的常用语言就是“举国之力”。一旦政府决定要做什么事,它可以以举国之力来做,就是大量的调动资源。在没有基本的科学和技术的技能和知识的情况下,这个举国之力没有用。 但是,刚才我们讲了,当有大量的这些外来力量——包括高等院校的教学,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从九十年代末起,开始陆陆续续有大量的从西方回到中国的高等院校的教师,其中很多教授是非常非常优秀的。 这些人原本在美国、在西方都是第一流的学者。这些人陆陆续续回国,他们在中国培养的学生,培养的研究力量,就相当于在外边(国外)培养。 所以在所有这些条件的情况下,再有举国之力,有意识地投入这个事先计划好的内容,如果它的计划内
Information
- Show
- Channel
- FrequencyUpdated weekly
- Published15 June 2025 at 09:27 UTC
- Length21 min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