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栏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每星期五播出的“美国专栏”从美国聚焦美中关系,关注美国对亚太与印太的影响。

  1. 1 DAY AGO

    爱泼斯坦档案倒计时:学界震荡、政坛互咬、司法部存疑

    美国国会通过并由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正式签署的《爱泼斯坦档案透明法》,要求司法部全面公开与已故金融家及性犯罪者爱泼斯坦(Jeffrey Epstein)相关的联邦调查文件。 然而,尽管法案以近乎破纪录的速度通过众院、参院并抵达白宫,国会内部对政府是否真正会按法行事仍存深刻疑虑。许多议员担心行政部门将利用法案中的例外条款,以“正在进行的调查”为由推迟公开,使完整真相仍难以曝光。 法律明确要求司法部必须在30天内,将所有未列为机密的调查纪录、通信、政府往来文件与相关证物,以可搜索、可下载的形式公开。 民主党参议员默克利(Jeff Merkley)告诉美国媒体CNN,自己“完全不相信这届政府会遵守法律”。他表示,行政部门极可能遮蔽任何对特朗普或其政府不利的资料,并质疑政府内部是否真的会有人确保司法部落实法律精神。依法律要求,司法部若拒绝公开文件,必须提供具体法律理由,但默克利认为政府并无动机严格遵循这些程序。 共和党籍的参议员霍利(Josh Hawley)则表达不同立场。他强调司法部必须完全遵守法律,并警告政府若刻意拖延将犯“重大错误”。霍利指出自己熟识邦迪,相信她会“百分之百依法执行”,并呼吁司法部加快公开过程,甚至应推动更多与爱泼斯坦案相关的起诉。他批评爱泼斯坦案涉者众多,“令人震惊至今竟没有更多人被起诉”。 美国媒体Axios分析指出,法案虽然具有强制公开的条文,但未来30天内司法部可能出现5种不同走向。Axios认为,司法部依法应该全面公布爱泼斯坦案卷,但因法律本身保留涉及国安、外交、受害者隐私以及进行中调查的例外,因此“完全不删节”的可能性极低。 特朗普日前要求司法部调查爱泼斯坦与克林顿(Bill Clinton)、摩根大通高层、以及经济学家萨默斯(Larry Summers)等人的往来,也被视为可能形成司法部启动新一轮“持续调查”的理由,进而延后或限制档案公布的范围。邦迪虽然公开宣称司法部会“以最大透明度遵守法律”,但法律专家认为司法部不论是部分公布、删节公布或逐批公布,都属于现实可能。 Axios指出,若司法部完全拒绝公布资料,依新法将构成刑事责任,因为这将被视为“藐视国会”。特朗普自上任以来即有权公开所有档案,司法部今年2月及7月已公布部分文件及爱泼斯坦牢房影像,特朗普本人更声称司法部已向国会提交近五万页资料。未来30天内司法部如何筛选、整理与发布资料,将对华盛顿造成重大冲击。 FBI此前表示掌握大笔资料,其中部分因包含未成年受害者影像依法不得公开。 在政治角力之外,学界也因爱泼斯坦文件的曝光而震动。前哈佛大学校长、前美国财政部长萨默斯被揭露在2005年蜜月期间,短暂造访爱泼斯坦的加勒比海私人岛屿,此行发生于爱泼斯坦2008年承认招揽未成年者卖淫之前。萨默斯的发言人强调夫妇停留不到一天,且萨默斯未被指控涉及犯罪,但近来曝光的私人电邮显示他曾向爱泼斯坦请教婚外感情问题,更涉及中国财政部前副部长金立群的女儿、经济学家金刻羽(Keyu Jin)。金刻羽现年43岁,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终身副教授,于2000年至2009年间在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 萨默斯的妻子、哈佛荣休教授纽伊(Elisa New)也被揭露曾接受爱泼斯坦协助募集研究捐款,并与对方保持通信。她在2018年一封邮件中提到准备重读《洛丽塔》(Lolita),并推荐爱泼斯坦阅读《我的安东尼娅》(My Antonia)。由于爱泼斯坦的私人飞机常运送未成年少女,被外界称为“洛丽塔快线”,这封邮件更引发外界议论。随着邮件曝光,70岁的萨默斯宣布暂时退出哈佛教学,并辞去OpenAI及多个非营利组织的董事职务。哈佛也宣布启动审查,以确定是否涉及校内人士的不当行为。 国会对爱泼斯坦案的调查则延伸至金融系统。美国媒体《政客》(Politico)报道,参议院财政委员会民主党籍的怀登(Ron Wyden)发布备忘录,指控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近20年来,低报爱泼斯坦账户的可疑金流。备忘录指出,2002年至2016年间,摩根大通仅提交7份可疑活动报告,涉及金额约430万美元;但在2019年爱泼斯坦被捕后,银行一次申报超过五千笔、总额约13亿美元的可疑汇款。怀登要求司法部调查银行是否故意违反《银行保密法》。摩根大通回应称,银行自2002年起即适当提交报告,并在获得更多资讯后及时向执法单位通报。 特朗普近期则多次在社交平台呼吁调查民主党人士及金融机构与爱泼斯坦的关系,强调公开档案将揭示“民主党真正的关系网”。但新文件同时显示,爱泼斯坦在通信中超过千次提及特朗普,并自称熟悉特朗普政府内情。特朗普否认涉入爱泼斯坦犯罪活动,文件也无证据显示他参与性交易网络,他仍声称两人早年已决裂。 众议院同样因爱泼斯坦文件爆发激烈冲突。监督委员会主席科默(James Comer)指控众院少数党领袖杰弗里斯(Hakeem Jeffries)在2013年透过募款公司向爱泼斯坦发送募款邀请。杰弗里斯反击称科默是“冷血说谎者”,强调自己从未与爱泼斯坦见面,也未收过对方捐款。他表示对该邮件毫无印象,并称共和党“已经掩埋爱泼斯坦文件好几个月”。文件显示,募款公司Dynamic SRG确曾向爱泼斯坦发出邀请信,但无证据显示杰弗里斯知情。 新公布的大量文件揭示,爱泼斯坦在2008年被定罪后,仍与政商学界多名要角互动。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在信中称爱泼斯坦为“极为珍视的朋友”,并提及其牵线认识以色列前总理巴拉克(Ehud Barak)。特朗普前策略总监班农(Steve Bannon)则向爱泼斯坦征询如何在欧洲推动极右政治运动的建议。高盛首席法务官、前白宫法律顾问鲁姆勒(Kathryn Ruemmler)也曾与爱泼斯坦通信,并在2023年表示“后悔曾认识他”。 此外,美属维京群岛代表普拉斯基特(Stacey Plaskett)被揭发在2019年一场国会听证期间收到爱泼斯坦发送的讯息,建议她就特朗普集团提问。经比对听证画面,确实出现相似内容。普拉斯基特辩称当时不知道爱泼斯坦被联邦调查,公司认其为一般选民意见,对她的谴责案最终未获通过。 随着特朗普要求调查多名民主党人士、金融机构与相关人物,外界更加关注司法部是否将援引“正在调查”为由,进一步减少公开范围或延后公开时间。美国司法部如何处理爱泼斯坦的庞大档案,势必成为美国政坛与社会关注的焦点。

    5 min
  2. 14 NOV

    政府重开门,美国仍难回“正常”

    美国联邦政府在历经长达43天的停摆后终于重新开门。当地时间周三晚,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签署法案,为政府提供至明年1月30日的临时拨款,结束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政府关门。 该法案以222票对209票在众议院通过。除了两名共和党人之外,几乎所有共和党议员都投下赞成票,而仅有六名民主党议员支持。特朗普在签署法案时再度指责民主党,称“另一党的极端分子为了政治目的让政府停摆,损害了国家利益”。 他在白宫对记者说:“不要忘记他们对我们国家做了什么。到了中期选举的时候,大家都应该记得这一切。” 不过,这份法案只是暂时为联邦政府提供运作经费至明年1月30日,这意味着美国在短短两个月后,可能再度面临关门危机。华盛顿的政治对立依旧尖锐,民主党内部也因策略分歧而出现裂痕。部分自由派要求党领导层对特朗普采取更强硬态度,而温和派则担心在共和党控制国会的情况下选择有限。 这场几近一个半月的停摆,使约140万联邦雇员陷入无薪困境,国家公园无人维护,机场安检人手短缺,数以千万计的低收入家庭因粮食补助(SNAP)中断而陷入焦虑与不安。如今政府重启,但美国社会的运作并未立即恢复正常。从空中交通到医疗补助、从民生补贴到政治信任,一连串的后遗效应仍在发酵。 周四,联邦雇员陆续返回工作岗位。根据白宫声明,联邦雇员的薪资将于周六起分批补发,最迟于下周三前完成。这一安排参照了2019年那次政府关门后通过的《联邦雇员补薪法》。尽管如此,不少雇员仍对能否如期领薪心存疑虑,此前特朗普曾公开暗示“并非所有人都能立刻拿到钱”,引起一片不安。 国土安全部长诺姆(Kristi Noem)周四宣布,运输安全管理局(TSA)在停摆期间表现杰出的安检员,将获得一笔1万美元奖金。她在德州休士顿召开记者会时说:“这笔奖金是在补发薪水之外的额外奖励,奖励那些在艰难时期仍坚守岗位、加班加点的员工。” 诺姆表示,全国有“成千上万名员工在停摆期间挺身而出”,政府将陆续表彰他们的贡献,协助其家庭重获稳定。 此前由于航空管制员无薪上班、请假率飙升,导致多个主要机场航班延误与取消。这个情况并没有因为政府开门而马上回归正常。美国交通部与联邦航空管理局表示,航空交通将分阶段恢复。目前,航班缩减幅度暂时维持在6%,交通部长达菲(Sean Duffy)与联邦航空局局长贝德福德(Bryan Bedford)共同声明称,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恢复正常运作”。 同样地在停摆期间,约4200万依赖SNAP计划的低收入美国人陷入不确定。特朗普政府曾因拒绝全面恢复补助而遭法院裁定违法,最终将争议上诉至最高法院。随着政府重启,农业部宣布各州应在24小时内恢复发放补助,但各州的进度将不尽相同。 史密森学会宣布,其21座博物馆与国家动物园将采取分阶段开放策略。 “我们需要确保设施安全、员工回归、动物得到妥善照料。”学会发言人表示。国家公园管理局同样指出,部分景区仍需数日恢复正常运作,并预计部分清洁与维护费用将延后支付。长期关闭导致的损失难以估算。以黄石公园为例,旅游收入损失达数千万美元,当地旅馆与小商户抱怨“即使政府重开,游客也不会立刻回来”。 此次关门的根源之一,是围绕《平价医疗法案》(又称“奥巴马医改”)补贴的争议。随着该法案补贴将于年底到期,民主党要求延长拨款,而共和党则主张“改革而非废除”。 众议院议长约翰逊(Mike Johnson)坦言,党内正在研议新方案,但尚未达成共识。 “我们每天都在讨论,还需要时间凝聚共识,”他说。共和党参议员斯科特(Rick Scott)则向特朗普建议建立“医疗储蓄帐户式”的联邦资金,用以直接补助民众。 若国会无法在年底前达成协议,美国数百万购买商业保险的民众,恐面临保费上涨30%的压力。 政府关门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仍在显现,并没有因为开门而带来好消息,相反地,华尔街周四出现剧烈震荡,AI与科技股领跌,道琼斯指数下挫超过400点,一片惨淡。在过去一个多月停摆期间,由政府公布的各项经济数据中断,加深了投资者对前景的不确定感。 一位前政府官员对《今日美国报》(USA TODAY)表示:“这不仅仅是财政问题,更是一场治理危机。每一次关门都让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再减少一分。”

    5 min
  3. 7 NOV

    民主党蓝潮再起 特朗普学到什么教训?

    美国地方选举结果出炉,民主党以压倒性优势横扫包括纽约、新泽西、维吉尼亚和加州在内的多个关键州。这场被视为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连任后首度全国性政治考验的选举,显示选民对其政府政策与领导风格的不满,已经从民调转化为真实的投票行动。 尽管白宫试图以“蓝州选蓝”的说法淡化结果,但选举中呈现出的趋势清晰而直接,美国民众对特朗普式治理的耐心,正在消耗殆尽。 在这次被外界称为“特朗普二任第一次期中考”的地方选举中,民主党不仅在全国多地重夺政治主导权,更以高投票率和年轻族群的明显动员,向共和党政府发出强烈警讯。 纽约市新当选市长曼丹尼(Zohran Mamdani)是一位自称“民主社会主义者”的政治新星,他以超过15个百分点的优势击败了前州长科莫(Andrew Cuomo),后者甚至得到了特朗普的背书,仍旧落选。这一结果,不仅象征民主党的组织动能重回城市核心,更在政治象征层面,代表对特朗普政府“威权式”治理的直接反击。 同样地,新泽西州州长选举中,民主党人雪瑞尔(Mikie Sherrill)赢回去年被特朗普缩小差距的摇摆州;维吉尼亚州则由民主党籍的斯潘伯格(Abigail Spanberger)以两位数优势胜出,并重夺州众议院多数。 根据美国媒体CNN数据,民主党在全国范围内共翻转了超过35个地方议席,并在加州的第50号公投案中成功推动新划选区方案,预计将在2026年中期选举中,为民主党带来多达五个联邦众议院席位。 面对选举失利,特朗普在公开场合表现出罕见的复杂情绪。他一方面承认结果“对共和党不利”,另一方面又试图将责任归咎于政府关门、通胀及媒体“未能宣传成功”。 “如果我们做得很好却没有人谈论,那一点用都没有,”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新闻(FOX News)主持人拜尔(Bret Baier)访问时说,共和党需要更努力地告诉人民,价格已经下降、政府控制了通胀,“最大的问题是他们没有讲够。” 而在谈及纽约市长当选人曼丹尼时,特朗普更是言辞激烈,称其为“一名共产主义者”,甚至警告说:“他应该对我友善一点。毕竟很多事情要经过我批准,他这样开局可不妙。” 选举隔日在迈阿密的“美国商业论坛”上,特朗普进一步将选举结果,定义为“美国正面临共产主义与常识之间的选择”。他说:“共产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全球主义者已经错失了良机,他们带来的只有灾难。现在,让我们看看一个共产主义者在纽约会表现如何。我们将拭目以待。“ 民主党众议院少数党领袖杰弗里斯(Hakeem Jeffries)在选后记者会上指出,本次选举的“决定性议题是生活负担问题”。他说:“特朗普承诺上任第一天就让成本下降,但事实相反,成本持续上升。” 杰弗里斯批评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推高了物价,并指责共和党拒绝延长《平价医疗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补贴,让中低收入家庭更加艰难。 “选民用选票表达了对极端主义的拒绝,”他强调,“特朗普主义已不再能吸引工薪阶层、美籍西语裔或年轻选民。” 外界观察,民主党胜利的关键在于“重新夺回经济语言的主导权”。近期,特朗普政府面对长达数周的联邦政府关门、食品价格飙升及能源供应不稳,民众的愤怒逐渐累积。选举结果表明,“经济民粹主义”的口号若无实质成果,终将反噬自身。 美国历史最长的政府关门已进入第七周,超过80万名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休假。民调显示,多数美国人将责任归咎于白宫与共和党国会领导层。 特朗普在白宫与共和党参议员的早餐会上坦言:“我们正在被打败,这次关门对我们伤害更大。”但他仍坚持要求参议院共和党人“终结阻挠议事(filibuster)制度”,以便强行推动其政策议程。 然而,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图恩(John Thune)随即重申立场,指参议院共和党人虽占多数,但没有足够票数改变参议院规则。根据美国媒体Politico报道,图恩计划在周五举行投票寻求解决政府停摆。 从纽约到密西西比,从城市议会到州政府,民主党候选人普遍以包容与民生为核心议题。选民对“特朗普主义”的反感,不仅是对政策的反对,更是对一种治理态度的拒绝。 这场选举所传递的民意明确,强人政治、排他言论与对异己的侮辱,并不能长久巩固权力。美国社会虽然分裂,但仍渴望稳定与尊重。 选后一日,白宫官方帐号在社交平台上贴出多则怀旧贴文,重提2024年胜选一周年,宣称“美国的黄金时代永续”。但对多数美国人而言,现实中的黄金已经褪色,通胀、政府停摆、政治对立加深。 特朗普政府面临的,不仅是一次选举的失利,可能更是是一场隐藏的信任危机。民主党的胜利并非仅因选民爱上左翼理念,而是因为他们厌倦了极端与傲慢。

    5 min
  4. 31 OCT

    “超越满分”的停火:特朗普与习近平会晤后的美中关系新棋局

    本周四在韩国举办的亚太经合会(APEC)期间,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了睽违6年的高层会晤。这场对谈被特朗普形容超过满分,并宣布美中达成一项“令人振奋的协议”,中国将暂停一年稀土出口管制,美国则下调部分对华关税,双方同意恢复农产品采购与能源对话。 对外而言,这场会晤为美中激烈贸易战按下暂停键。特朗普在返程的空军一号上告诉随行记者说:“我们有一项协议,所有稀土问题都已解决,这对全世界都是好事。” 然而,从北京到华盛顿,学者与外交官多认为,这不过是一场“战术性休战”,结构性的矛盾仍在潜伏,科技、供应链与地缘政治的角力远未结束。美国前驻俄罗斯大使、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波格利国际问题研究所主任麦克福尔(Michael McFaul)就在X上表示,90分钟的对谈,扣除翻译时间只剩下45分钟,“这不是个好兆头。45分钟根本做不了什么事。” 根据美中双方公布的讯息,会谈主要成果,包括中国暂停一年针对稀土出口的新管制措施,美国则把涉及中国的芬太尼关税从20%降至10%,同时将整体对华商品平均关税降至约47%。此外,北京承诺恢复自美国进口大豆、饲料谷物与能源产品,未来三年每年将采购约2,500万吨大豆。 这项协议,表面上为陷入恶性循环的美中关系注入一剂强心针。特朗普宣称,中国“感受到改善关系的必要”,而习近平则在会后通过新华社表示,“两国做伙伴、做朋友,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现实的需要”,强调要稳固共识、互相合作,“给中美两国和世界经济吃下一颗‘定心丸’”。 国际关系学者牛犇(Neil Thomas)指出,习近平终于获得他早年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特朗普以对等的“超级大国”姿态与他谈判,但这种对等并不意味平衡。牛犇说,“但美中两国尚未解决支持战略竞争的根本经济和技术冲突。我认为未来并非一帆风顺……” 虽然这次会晤暂时为全球市场注入一丝安定,但美中关系的深层矛盾依然存在。无论是科技、能源、供应链还是安全议题,双方的博弈早已超越贸易层面,转向制度与价值的竞争。 对特朗普而言,恢复中国购买美国大豆意味着政治层面的胜利。自他重新入主白宫以来,农业州选民因长期贸易摩擦蒙受损失,白宫急需“出口订单”来重建选民信心。 此外,美方也希望打开阿拉斯加油气出口市场。特朗普透露,能源部长莱特(Chris Wright)与内政部长博格姆(Doug Burgum)将赴华磋商相关事宜。这反映出美国正试图以“资源外交”,补足制造业优势的衰退,同时削弱中国对中东与俄罗斯能源的依赖。 相较于特朗普政府大张旗鼓庆祝,美国内部来自民主党的批评声浪不断。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民主党领袖沙欣(Jeanne Shaheen)指出,这场会晤“使美国回到了贸易战前的起点,却让中国保留了全部筹码。” 众议院外交委员会民主党人也发文批评,特朗普在贸易战失败,和先前对北京作出让步的双重打击下,“与习近平会面时处于弱势地位,离开时也未能弥补自己造成的损失。” 这场会晤不只是双边事件,更是整个东亚地缘格局的缩影。特朗普本次亚洲行先后访问马来西亚、日本与韩国,并在东京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签署关键矿产供应协定,力图重塑一条“去中国化”的稀土与电池供应链。 但实际上,东亚正在成为美中竞争的前线。韩国、日本与东协国家在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在安全上却仰赖美国。面对两大强权的拉扯,这些国家正艰难地维持“双重平衡”。 特朗普已宣布将于明年4月访问中国,同时邀请习近平访问美国。外界关注,美中关系是否能以“超越满分”的态势持续下去。

    5 min
  5. 24 OCT

    特朗普将与习近平会谈 亚洲行还有哪些看点?

    美国总统唐纳·特朗普(Donald Trump)即将展开亚洲出访行程,路线涵盖马来西亚、日本与韩国三国,最终将出席亚太经合高峰会(APEC)。这是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内首次访问亚洲,也将是他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预定的首次面对面会晤。 白宫发言人莱维特(Karoline Levitt)周四宣布,特朗普将于10月24日(周五)午夜启程前往亚洲,展开为期一周的外交访问。他预计将于周日一早抵达马来西亚,出席东盟相关会议;下周二与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会晤;周三在首尔与韩国总统李在明会面;并于周四(10月30日)在庆州与习近平举行正式会谈。 虽然特朗普日前曾怒言“没必要见面”,但他周四在白宫记者会上态度明显转变,表示将与习近平进行“颇长的会谈”(“pretty long meeting”),并形容此次会面“非常长且重要”。此举被视为两国关系在紧张氛围下出现和缓迹象。 韩国《朝鲜日报》报道指出,原本传出美中领导人可能仅举行场外“拉边会”(pull-aside meeting),如今已升级为历时数小时的正式会谈,显示双方均有意将此次峰会作为突破僵局的契机。 这将是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两位领导人首次正式会晤。上一次类似规模的会面要追溯到2019年大阪G20峰会,当时双方闭门会谈长达80分钟。如今,随着美中贸易战升温、全球供应链分裂与乌克兰战事持续,庆州会面被视为可能终结或加剧全球贸易紧张的重要转折点。 此次会谈中预计涵盖的核心议题,包括中国对稀土及相关技术出口控制、美国对中商品的高额关税、大豆出口复苏、核裁军议题,以及俄罗斯石油进口等。 特朗普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强调,美国关税“比稀土强得多”,显示他仍将关税视为对中政策的主要施压工具。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希望通过高关税、出口管制与科技禁令,迫使中国改变产业政策;而北京则利用稀土供应优势作为反制筹码。 此外,特朗普多次公开表示,如果中国停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将有助“结束乌克兰战争”。这显示此次会谈已不仅是贸易磋商,更延伸至能源安全与地缘政治层面。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项目资深研究员、前美国国安会中国事务总监何瑞恩(Ryan Hass)分析指出,局势升级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相反,从根本上讲,两国领导人都在寻求时间和空间,以减少对对方在关键经济投入方面的依赖。” 香港《南华早报》指出,特朗普的决策模式偏向直觉与即兴,较少依赖严密准备;而习近平则强调制度与长线规划,不易受情绪影响。这样的风格差异,让外界担心双方沟通可能出现误判。 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员库珀(Zack Cooper)也指出:“美中两位领导人都表现出极大信心,但实际上可能没想象中强大。这样的自信错觉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导致严重的沟通不畅与政策误判。” 作为APEC峰会主办国,韩国在此次外交布局中扮演关键角色。首尔政府正与华盛顿磋商一项约3,5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方案,作为双边贸易协议的核心。韩国财政部长具允哲(Koo Yun Cheol)透露,双方正在研究如何避免该笔资金“一次性部署”对韩元汇市造成冲击。 据了解,该方案将包括直接投资、贷款及政府担保三部分。韩方同时争取下调汽车关税,以避免与日本的竞争劣势。日本新协定将关税降至15%,而韩国目前仍维持25%,令韩国汽车制造商深感压力。 韩国总统李在明预定于10月29日(周三)在首尔迎接特朗普,并于隔日共同出席APEC开幕式。韩国官员指出,这将是“检验韩美经济同盟含金量”的关键时刻。 在抵达韩国之前,特朗普将于下周二在东京与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Sanae Takaichi)举行首次会谈。高市是日本史上首位女性首相,以保守强硬著称,被视为前首相安倍晋三的政治继承者。 日本媒体NHK报道,高市政府正在评估提前达成防卫支出占GDP 2%的计划,以回应地区安全压力。根据美联社消息,特朗普预计将要求日本“进一步增加防卫预算”,以符合北约5%的军费支出标准。 特朗普此行的首站为马来西亚,他将出席东盟高峰会,并推动美方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马来西亚外长表示,特朗普此行“期待在峰会上见证停火协议签署”,暗指该国正协调泰柬边境争端。 对美国而言,东南亚是展示其在印太地区影响力的重要舞台;对马来西亚与其他东盟国家而言,特朗普的到访既是机会,可争取投资与防卫合作,也是一种压力,因为可能被迫在美中之间选边站。 此次APEC峰会不仅是多边会议,更可能成为美中关系的分水岭。若美中双方能在贸易或能源问题上达成初步共识,全球市场或将迎来短暂喘息;若谈判破裂,则可能引爆新一轮经济与战略紧张,甚至整个亚太地区将迎来“大地震”。

    5 min
  6. 17 OCT

    当美中对抗升级,全球谁买单?

    2025年10月,全球金融市场正陷入高度不确定的风暴核心,美中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再次升温,标志着这场已经持续多年的贸易战正迈入新的高度。从高科技出口管制、关税惩罚,到意想不到的战线,如大豆。这场全球两大经济体间的对抗,已不再仅是经济数据上的起伏,而是牵动着金融市场、供应链、企业决策与地缘政治的大地震。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宣布将自11月起,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高达100%的关税,并威胁对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行为进一步实施惩罚性关税,由于北京方面迅速扩大稀土出口管制。作为反制,中国也针对美国企业展开反垄断调查,并实施新的港口服务费与报复性出口税。 在这场持续升温的经济对峙中,两大经济体正朝向前所未有的经济脱钩方向发展,深远影响正在全球资本市场、供应链、国际贸易规则乃至地缘政治关系中逐步显现。 从华尔街到亚洲金融中心,市场已开始反映出对这场贸易战全面升级的焦虑。 10月16日,美股三大指数全数收黑,道琼工业指数下跌逾300点,标准普尔500指数与纳斯达克指数也双双走低。金融板块表现尤其疲弱,而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则持续创下历史新高,价格一度突破每盎司4,270美元,显示资金快速撤离风险资产,寻求安全港。 美国《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本周二披露,中国之所以坚持立场,是因为相信美中贸易战将重创股市,能够迫使特朗普在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的峰会上进行谈判。不过,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周三就予以反驳,向美国财经媒体CNBC表示,“我们不会因为股市下跌而进行谈判”,也不会因此而回避对北京采取强硬措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周四在最新报告中指出,亚洲尽管在2025年上半年表现优于预期,但对全球供应链的依赖使其在美中对抗下首当其冲。亚太地区今年的成长率预估虽上修至4.5%,但2026年将放缓至4.1%。 IMF警告,若美中贸易紧张持续升级,亚洲可能承受比全球其他地区更大的经济冲击,并导致贸易、投资与资本流动的长期重塑。 “亚洲是全球供应链高度一体化的地区,当美国和中国等大型经济体之间出现紧张关系时,对亚洲的影响将更大。”IMF亚太部主任斯里尼瓦桑(Krishna Srinivasan)在周四的记者会上说。 这场由关税与出口管制交织而成的对抗,远不只是双边贸易问题那样简单。美中双方近年已将经济政策作为战略工具,将供应链、安全、能源、科技发展深度绑定在地缘政治利益之上。尤其是中国对稀土资源的出口限制,引发了全球科技与制造业的连锁反应。稀土是高科技产业、电动车与军事装备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中国长期垄断全球约八成的产能,限制供应意味着从美国到台湾、韩国、日本的科技企业皆将面临原料紧缩与成本飙升的压力。 中国周四指责美国”煽动大众对其稀土管制措施的恐慌“,并表示美财长贝森特对中国高级贸易谈判代表李成刚发表了“严重歪曲”的言论,拒绝了白宫关于取消限制的呼吁。不过特朗普”怒怼“中国的态度,发生在北京宣布稀土管制之后,这般说法让曾在拜登政府担任国安会中国事务主任及高级副主任的杜如松(Rush Doshi)在社交媒体上形容“滑稽“。 在企业层面,美中贸易战的直接受害者,首推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与出口市场的科技巨头。苹果(Apple)、英伟达(Nvidia)、高通(Qualcomm)与台积电(TSMC)等,皆面临中国稀土管制与软体出口限制的双重打击。尤其是高通,除受到中国反垄断调查外,还可能面临在中国市场的营运受限与罚款风险。这些企业若欲脱离对中国的依赖,势必需投入庞大资本与时间进行供应链重整,甚至将制造移转至成本更高的美国或东南亚国家,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尽管贝森特日前释出可能暂缓加征关税的善意信号,强调双方“仍在高层沟通”,但美中双方似乎都做好了长期对峙的准备。中国在今年内多次拒绝购买美国农产品,并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南美供应国建立新贸易通道;美国则在年初通过《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限制外国原料生产的生质燃料享受国内税收优惠,实质上排除中国UCO进入美国市场的可能性。 10月底即将在韩国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高峰会,成为观察美中是否可能解冻关系的关键时点。特朗普与习近平的会晤是否成行,以及是否能带来实质性协议,将直接影响市场信心与企业预期。

    5 min
  7. 10 OCT

    前FBI局长科米如何成为特朗普眼中钉?

    美国前联邦调查局(FBI)局长科米(James Comey)本周三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联邦法院出庭,正式否认在2020年国会作证期间,涉嫌作出虚假陈述与妨碍国会程序的指控。此案被视为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对政敌展开报复的最新一环,引发美国政治与司法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议。 辩方代表律师费兹杰罗(Patrick Fitzgerald)当庭表示,科米将针对起诉提出两项撤诉动议:一是认定该案为“政治报复性起诉”,二是质疑本案主检察官的任命合法性。他指出:“这是一场对美国法治的考验。” 本案核心指控来自2020年一场国会听证会。当时科米以普通公民身份,就FBI对特朗普前竞选顾问佩奇(Carter Page)申请《外国情报监视法》(FISA)令状一事作证。在回应德州参议员克鲁兹(Ted Cruz)的提问时,科米表示自己“未授权他人向媒体泄漏讯息”。 如今检方指控科米“明知虚假”却仍做此陈述,涉嫌违反国会作证相关法律。但舆论与法律界对此说法普遍存疑,指出此类表述本就牵涉“授权”与“知情”之间的模糊地带。多名前FBI高层,包括副局长麦凯布(Andrew McCabe)亦曾公开表示,是自己主导部分对外讯息释出,并非出自科米指示。 更引人关注的是检方自身的合法性与中立性。此案主检察官哈利根(Lindsey Halligan)为原保险律师,曾短暂于白宫任职,由特朗普直接任命为弗吉尼亚东区代理联邦检察官。据传,其前任因拒绝起诉科米而辞职,并引发多位资深检察官调职或离职。 起诉书仅两页,未列出具体泄密内容、证人身份或“第三人”的陈述细节,遭多名法律界人士批评为“证据薄弱”、“动机不明”。甚至司法部被迫从北卡罗来纳州临时调派检察官协助,显示本案在法律体系内部也备受质疑。 这场诉讼并非无来由,而是延续多年的政治对抗。科米如何从特朗普口中“比自己更出名的人”,变成他的眼中钉? 2016年大选期间,当时担任FBI局长的科米,因主导调查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使用私人电邮伺服器一案而声名大噪。他在距大选仅11天时突然致信国会,宣布重启调查,震撼政坛,被民主党视为选举失利的主因之一。 尽管特朗普当选后初期曾对科米称赞有加,两人甚至在2017年1月特朗普大楼会面时互动友好,特朗普称他“声誉卓著”。但蜜月期很快破裂。就在那次会面中,科米向特朗普提及了涉及其与俄罗斯关系的“斯蒂尔档案”,这是一份包含未经证实指控的情报汇编,也是后来“通俄门”调查的导火线。 科米曾记录与特朗普的私人对话,其中包括特朗普要求其对国安顾问弗林(Michael Flynn)“放手”的请求,而科米则回答会“诚实以对”。不久后,特朗普解雇科米,引发特别检察官穆勒(Robert Mueller)对通俄门展开调查,这也彻底将两人推向公开对立。 科米将这些私人对话备忘录交由朋友转交媒体,引起特朗普强烈反应,他在推特上警告:“希望没有录音。”并开始不断抨击科米是“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人之一”。 本案的首次开庭日期已排定在2026年1月5日,预计审讯期为两至三天。法官纳赫曼诺夫(Claude Nachmanoff)明确表示“此案不复杂”,并命令检方不得拖延证据交付。辩方目前仍未收到起诉书中所提“人物1”与“人物3”的身份或具体证据。 如果罪名成立,科米每项指控将面临最高五年刑期与20万美元罚款。然而,多数法律观察家认为此案成立机率偏低,除非检方能证明科米“主观上明知虚假”且“具妨碍意图”,否则难以构成实质罪行。 本案被视为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清洗行动”的一部分。他多次在Truth Social平台声称将追究那些“背叛我的人”,并点名包括科米、众议员希夫(Adam Schiff)、以及纽约州检察长詹姆斯(Letitia James)。 正如前“水门事件”特别检察官助理阿克曼(Nick Akerman)所言:“这不只是对科米的审判,而是对司法独立与行政权界限的检验。”

    4 min
  8. 3 OCT

    特朗普立场180大转变 乌克兰有救了?

    美国在支持乌克兰方面的政策,本周出现了显著调整。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改变了他之前对俄乌战争的态度,决定加大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并将提供对俄罗斯远程能源基础设施目标的情报。特朗普的这一策略转变,无疑将加剧美俄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可能对战局产生深远影响。 特朗普在俄乌战争爆发初期的立场相对保守,曾经提出过乌克兰为了结束战争或许需要让步,放弃部分领土。然而,近期的报导显示,特朗普不仅态度大转变、改变了这一立场,还开始强烈支持乌克兰捍卫领土完整。他公开表态,认为乌克兰完全有能力收复所有被俄罗斯占领的领土,并且在外交与军事策略上,给予了乌克兰更多的信心与支持。 特朗普政府对乌克兰的新态度,显示出美方对俄罗斯的战略和对战争局势的重新评估。根据《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报导,美国将向乌克兰提供俄罗斯远程能源基础设施的情报,这些信息将帮助乌克兰更有效地袭击俄罗斯的炼油厂、石油管道和发电厂等目标,进而削弱俄罗斯的能源收入。 日前特朗普普根据美国最新情报,将俄罗斯描述为“纸老虎”,甚至首次表示相信乌克兰军队能够“以原有的形式夺回整个乌克兰”。 此外,美国副总统万斯(JD Vance)也在节目中透露,特朗普正在考虑提供乌克兰“战斧”巡航导弹。 “我们现在正在讨论这个问题”,他告诉“福克斯新闻星期天”(FOX News Sunday),并补充说特朗普将做出“最终决定”。 “战斧”巡航导弹是美国海军的长程武器,射程可达2500公里,足以打击俄罗斯大部分领土,包括重要的军事基地和能源设施。这一武器如果交付乌克兰,将改变战争的局势,使乌克兰能够从战术上对俄罗斯发起远程打击,进一步削弱俄罗斯的战争潜力。 乌克兰方面对此表示欢迎,并希望借此机会增强自身的打击能力。自从俄罗斯入侵以来,乌克兰一直寻求更多长程精确打击武器,以有效地对抗俄方在战场上的优势。若能获得“战斧”导弹,乌克兰将能够进一步打击俄罗斯的能源设施,特别是对于长期依赖石油和天然气收入的俄罗斯而言,这将是一个重大的经济打击。 特朗普政府对乌克兰的支持增加,无疑为乌克兰增添了强大的军事后盾,也让俄罗斯的战争机会受到了更多挑战。然而,这样的变动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一方面,美国若将“战斧”导弹提供给乌克兰,将直接挑战俄罗斯的底线,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甚至使两个核大国的对抗升级。另一方面,这样的援助也可能进一步削弱俄罗斯的军事实力,迫使其重新考虑战争策略,甚至加速结束这场战争。 面对美方的加大援助,俄罗斯的回应也相当强烈。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 )周四在一场讲话中警告,若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这将是“新一轮升级”。 他说:“在没有美国军事人员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使用战斧导弹是不可能的。这将标志着一个全新的、质的升级阶段,包括俄美关系。”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警告,若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将进一步激化局势,俄罗斯将“适当反应”。佩斯科夫强调,美方和北约的军事援助,将迫使俄罗斯重新评估其军事策略,并可能加速部署中程核武器等对抗措施。 此外,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Sergey Lavrov)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时,也指出威胁使用武力的行为无法改变战争的根本局势。他强调,俄罗斯不愿与美国进一步对抗,因为这将使两国陷入全面冲突,并且俄罗斯的军事资源将在此过程中遭遇严重消耗。因此,尽管俄罗斯对美国的援助表示强烈反对,但同时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谨慎,显示出不希望局势进一步升级。 与美国相比,欧洲国家的态度则显得较为谨慎。德国总理梅尔茨(Friedrich Merz)近日指出,俄罗斯和欧洲之间的关系已处于“危险边缘”,虽然并未达到全面战争的程度,但已经不再是和平状态。欧洲在对乌克兰提供长程武器问题上保持保守态度,担心这样的武器会激化与俄罗斯的冲突,并进一步引发不必要的军事对抗。 然而,欧洲国家的支持并未完全停滞。波兰和其他北约国家已经在面对俄罗斯的无人机攻击时,开始进行防御性军事行动。这些行动显示出欧洲国家在面对俄罗斯威胁时,日益强烈的联手抗敌决心。尽管欧洲对直接提供长程精确打击武器仍显谨慎,但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和政治支持已经进一步加强。

    5 min

About

每星期五播出的“美国专栏”从美国聚焦美中关系,关注美国对亚太与印太的影响。

More From RFI Chines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