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1. HACE 6 H

    【视频】国画巨制《文化润疆 大美天山》收官!粤新双向倾力奔赴,跨越千里艺术对话

    9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 当天,在千里之外的广州,羊城晚报记者来到广州美术学院的创作室,见证广东美术大作《文化润疆 大美天山》的收官。 至此,这幅凝聚粤新两地10多位艺术家心力的国画巨制,在历时3个月的创作后,终告完成。 岭南与西北对话 《大美天山》是由广东文联、新疆文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联合作发起,广东美术家协会与新疆美术家协会牵头,组织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画家在2025年赴新疆实地写生后创作的大型中国画。 全画长16米,高3米,描绘了新疆的天山雄姿、天池胜景、牧场风光、云杉原林等地缘特色自然景象,以及兰新高铁、果子沟大桥、假日露营等新时代建设和社会蓬勃发展下的崭新面貌。 《大美天山》源于今年7月在乌鲁木齐启动的文化润疆行“天山长卷”主题采风创作活动。该画由广州美术学院师生组成主创团队。林蓝、蔡拥华、许敦平、刘文东、杨峻等教师,李兴泰、谢焜、陈佳年、陆霖楷等学生作为主要创作人员。广东画家郑阿湃、宋陆京、陈湘波及新疆画家郐振明、艾力江、赛里克江、牧原野等受邀参与合作。创作全程得到了美术史论家、科技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易稿10余次,总历时3月有余。 “这场跨越千里的艺术对话连接起粤新美术界,成为粤新两地文化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表示:“艺术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我们期待以岭南画学的视角和手段,展示新时代天山之美,以此致敬时代、致敬先生、致敬经典。” 记者留意到,本次《大美天山》的创作,是近年广东美术大型集体主题创作模式的继承与创新。 近年来,广东美术界重启集体创作的优良传统。围绕重大时间节点、重点中心工作,主动组织创作力量,持续推出多幅精品力作,为广东组织主题创作、完善人才梯队、打造重点作品积累了宝贵经验。 和之前的创作相比,《大美天山》的视野迈出岭南,精准抵达千里之遥、又心意相通的新疆大地,笔墨融岭南之厚重温润,汇西北之绚丽雄浑。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主创之一蔡拥华表示,该画采用新中国美术中由数代画家探索发展而来的全景式主题性创作手法,以岭南画派特有的大山大水和状物如真为风格指引,吸收了《江山如此多娇》《绿色长城》《向海洋宣战》等经典作品的视觉经验,呈现出气势磅礴、巨细靡遗而又充满田园诗意的审美格局。 新时代天山之美 本次《大美天山》创作,致力扎根新时代、新风物,感受新的气息。正如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垂林撰文所言:“纳天山之雄奇、瑶池之澄明、云杉之苍郁、牧野之无垠,写兰新高铁越岭穿云,果子沟大桥飞架南北,尽展新时代之大美新疆。” 映入眼帘的是漫溢的“绿”。设色以传统青绿为主,呼应《千里江山图》等名作对中国山水的意象表达,同时也体现了新疆在当下的环保改造中逐步转向“青山绿水”的新特征。 近处的索尔巴斯陶牧场上青草蔓延、云杉成林、羊马结群,庙尔沟的水自由流动、澄明清冽;远处的天山托尔木峰的巍峨和天池的澄澈交相辉映,共同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 俯身细赏,能捕捉到时代的“新”。高铁、高架大桥等现代景物,则在写实中着重虚实变化和线条美感,完美地融入了传统山水与田园意境之中。 兰新高铁如银龙般穿山越岭,果子沟大桥蜿蜒飞架南北,涌动着新疆迈向新征程的铿锵足音。 点缀其间的是缓缓流淌的“美”。对于点景中出现的牛羊、牧民、游客的刻画精简而传神,几无重复,结合了新中国美术家在“新山水画”对景写生实践中所掌握的现场取景能力,又加强了画面的叙事性。 草原毡房飘出袅袅炊烟,露营的帐篷荡漾着孩童的笑声,策马人身着民族各色服饰驰骋天地,勾勒出多民族一家亲的恬然生活画卷。 据悉,该画将于10月份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上海站”上展出。 作为岭南山水画的最新成果和面貌呈现,同时也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庆贺,《大美天山》以其现实关怀、传统笔墨与青绿山水的完美结合为观者献上了最具诚意的视觉盛宴。 【特别放送】 文化润疆“跨粤山海”架起连心桥 1、在文学中找到了共鸣 金秋9月,是阿勒泰最美的季节。从岭南到天山,横跨数千公里,文学让“花城”广州与“雪都”阿勒泰连接在一起。 在9月中旬结束不久的“去辽阔处——阿勒泰·花城文学周”系列文学活动中,近20场文学活动在阿勒泰举行,麦家、刘亮程、谢有顺、石一枫等文学名家,与来自《我的阿勒泰》《生万物》《北上》等影视、舞蹈领域的创作者共赴这场文学之约。 文学作为最柔软的纽带,正将两地紧密联结为情感与文化的共同体,共同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书写最生动的注脚。 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告诉记者,这并非一次偶然的牵手。多年来,广东致力“发现”并“照亮”了新疆文学。 作家们以文学为桥梁,将新疆丰厚的土地气息、多元的民族故事和鲜活的生命力直观带入全国读者的视野中,在横跨千里的地理空间书写一段粤新文学深情互动的文脉佳话。 比如,不少新疆文学作品在《花城》等广东刊物上发表后,流行全国,成为经典。2013年,作家王蒙描述新疆生活的《这边风景》,尘封近40年后,在《花城》杂志首发;次年,该作荣获茅盾文学奖。 刘亮程、周涛、李娟、王族、阿拉提·阿斯木、红柯、巴燕·塔斯肯等新疆作家的名字,也通过《花城》杂志和花城出版社为全国读者熟知。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强势“出圈”,直接引爆阿勒泰的旅游热潮。其原著作者李娟的系列作品,如《我的阿勒泰》《遥远的向日葵地》《冬牧场》等,都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出圈”的背后,与广东对优质文学IP的持续耕耘分不开,最终实现从文字到影像,再到文旅产业发展的完美闭环。 值得一提的是,刘亮程、李娟均为羊城晚报花地文学榜得主。2014年,李娟凭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荣膺首届花地文学榜年度散文,而后名动天下。刘亮程的小说《本巴》荣膺2021花地文学榜年度长篇小说,随后在2023年摘得中国文学界别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 “岭南的温润与天山的苍茫,看似遥远,却在文学中找到了共鸣。”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朱山坡认为,基于文化差异与观念碰撞的交流十分必要,必将推动粤新两地文学在互学互鉴中一同成长。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是新疆和广东两地在文学创作、产业转化上多次合作共赢的代表。”9月25日,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活动的现场,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文联党组成员、昌吉回族自治州作协主席、《回族文学》杂志主编刘河山在谈话间,拿出2025年4月的《回族文学》,扉页上印有广州诗人杨克的诗歌《金云为冠》。他坚信,未来粤新两地的文学交流将会更加紧密。 2、千年遗存增进文化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批见证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文化遗产得到活化利用,让历史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直抵人心,形成有形有感有效、动力活力迸发的文化润疆格局。 其中,由中山大学深度参与的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考古项目,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历史实证,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今年9月,中山大学教授、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刘文锁再次来到西旁景教寺院遗址,开展年度发掘。 西旁景教寺院遗址坐落在吐鲁番火焰山南麓的一个小山岗上,这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景教遗址。 自唐至元,该寺院延续数百年,既见证景教文化东传,也实证了新疆地区不同宗教、不同民族和平共存的史实。 该项目的开展源自中山大学与新疆大学共同建设的“新疆历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刘文锁向记者介绍,2021年起,中山大学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开始联合发掘该遗址,经过3年多的数次发掘,来自广东的考古团队和当地团队发掘出的文献数量已经超过了1280件,还发现了大量人工遗物和自然物。 “汉文佛经、道经与叙利亚文景教文献合写在同一纸张上的情况,以及壁画残块在颜料、绘画技法等方面与本地佛教等壁画相似的现象,揭示出当时多元文化共存、交流互鉴的情形。”刘文锁表示,丰富的考古遗存凸显了西旁景教寺院遗址的学术研究价值、文化遗产价值和展示利用价值。 他继而强调:“我们不是为了发掘而发掘,而是要考虑将来这个遗址怎样保护、展示。” 文旅深度融合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为深入推进文化润疆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9月12日举办的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上,第三师

    15 min
  2. HACE 7 H

    【视频】温雄珍:我的作品烟火缭绕 | 大湾区文学周·素人写作

    9月24日,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上,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作品》杂志70周年论坛举行。温雄珍作为新大众文艺写作者代表之一,在论坛上发表感想。 温雄珍是《作品》杂志2024年第12期“特别推荐”诗人,2025年作为“素人写作”代表引起广泛关注。其作品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25年度“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选题,诗集《炭火上安居》2025年9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以下是温雄珍的一些心得—— 现在,我们不止用小说、诗歌来展现这个时代,还有短视频、爽文,我们的传播途径更为宽广丰富。 50年后,或者80年后,当未来的人,来读我们创作的作品,他们必然会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很多人都说我的作品写得烟火缭绕,因为我写的是底层生活的真实状况,所以更能产生共情。 【编者按】 一年来,“新大众文艺”实践在南粤大地遍地开花。越来越多普通人的创作汇入文学之林,他们书写城市生存的真实经验,记录平凡生活中闪烁的诗意与热忱。 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出品的《“素”的,他们在用生活写诗》系列视频,描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六位“素人”的写作与生活。 该系列视频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上发布,经“羊城派”陆续推出。 出品人:任天阳 总策划:林海利、胡泉 总制片:陈桥生、林洁 策划:邓琼、董柳、吴小攀 统筹:朱绍杰 编导:梁善茵、方浩 文本:梁善茵 本集拍摄:张瑞柠 剪辑:方浩、孙萌泽 包装:梁岚 宣发:何文涛、熊安娜、李娇娇、周欣怡 承制:羊城晚报 花地有声工作室

    2 min
  3. HACE 16 H

    【视频】百家旅行商广州行文旅推介活动在穗启幕:快来!跟着赛事游广州!

    9月25日至27日,“激情全运 魅力花城”——2025百家旅行商广州行文旅推介活动在广州成功举办。 此次活动由广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指导,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广播电视台承办,汇聚来自全国约50个城市及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阿联酋、新加坡等10个国家的百余名核心旅行商代表。 围绕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契机,活动通过三维探线采风、多元市集展示、精彩盛会推介三大板块,拓展文旅交流合作,展现广州“老城市新活力”的融合图景。 特色踩线+多元市集 此次活动以“精准对接需求、深度挖掘价值”为目标,吸引了全国及境外核心旅行商的积极参与。主办方定制“古今交响・粤韵花城”特色踩线线路,以“文化根脉+都市活力+民俗体验”为主线,串联海心沙、陈家祠、粤剧艺术博物馆、神农草堂、永庆坊、北京路等代表性景点。 参与考察的旅行商在台风天气中如期赴约,体验广州古今交融的城市气质与非遗,并在夜游珠江中感受珠水夜韵。 “虽然遇上超强台风,但广州的接待保障依旧专业周到暖心,踩线线路更是将历史、文化、美食与现代活力完美融合。”有参与考察的代表表示,踩线活动不仅实现了资源与渠道的对接,更展现出广州专业的服务保障和深厚的文旅底气,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 同期举办的文旅市集突出“非遗传承+区域特色”,广彩、广绣、打铜、榄雕等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打造“活态非遗博物馆”。 广州市各区设置特色展区:越秀区推出“海丝幻境”VR体验,海珠区展示咏声动画IP与湿地生态线路,黄埔区呈现主题文创与红茶文化,南沙区推介灯会与香云纱技艺,增城区解读地质标本,科创专区介绍南湖乐园科技研学与爱达邮轮湾区航线……通过实物、图文、互动等多种形式,全面呈现广州文旅的多元风貌。 景点粤剧×《大展鸿图》 此次推介会集中展示了广州“文旅+”融合发展成果,发布了涵盖舌尖、古今、自然、欢乐、红色等主题的精品线路,推介低空经济、智慧文旅等新业态,并解读240小时过境免签、便捷支付等入境游政策。“盛放世界”广州旅游体验达人招募同步启动。 全运故事分享环节邀请体育健儿畅谈“文旅+体育”前景,提升嘉宾对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期待。现场举行“汇聚百家,畅行广州”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推动广州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步入新阶段。 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将以“国际水准、中国气派、湾区特色”为标尺,依托“老城市新活力”发展主线,借力全运赛事机遇,深化与全球旅行商合作,推出“跟着赛事去旅行”等体验产品,持续提升城市文旅品质,加快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 值得一提的是,开幕表演中,由经典粤剧《帝女花》旋律改编的说唱歌曲《大展鸿图》也被广州文旅“官宣”!粤剧与潮流说唱的碰撞,犹如一次极具巧思的“城市文化翻译”:既是对传统IP的青春化解构,更成为向全球旅行商展示广州开放包容城市气质的动态名片,隐喻了广州的双重魅力——既坚守文化根脉,同时拥抱全球潮流。 当海外听众随着节奏律动点头,不自觉中已完成了对广州“国际范儿”及文化兼容性的身份认同。 文、图 | 记者 刘星彤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 视频 | 记者 刘星彤

    4 min
  4. HACE 18 H

    自驾,“一路向南”!租租车与新西兰旅游局在穗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9月25日,全球自驾游平台租租车于广州举行“一路向南,正在出发——新西兰自驾分享会”,并与新西兰旅游局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新西兰旅游及酒店业部长路易丝·厄普斯顿、新西兰旅游局首席执行官德蒙奇、新西兰旅游局亚洲区总经理华夫、租租车联合创始人李斌、陈灿辉等双方代表共同出席见证。 此举标志着双方将建立深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整合优势资源,共同致力于将新西兰打造成为中国游客首选的南半球高端自驾旅游目的地。 中国高端自由行旅客热衷探索南半球 随着中国出境游市场复苏及旅客对深度、个性化旅行体验需求攀升,南半球以其独特自然风光备受青睐。租租车预测,今年“十一”黄金周前往南半球自驾的中国游客预计同比增长超15%。 李斌表示,新西兰是无数自驾爱好者的梦想之地。通过此次合作,租租车将凭借其用户基础、海外服务体系及数字化能力,与新西兰旅游局顶级目的地资源深度结合,从产品设计、市场推广到用户体验进行全面升级。 德蒙奇指出,未来将持续与租租车等企业深入合作,满足中国游客对高质量、个性化体验的巨大需求。厄普斯顿阁下强调,中国是新西兰旅游业非常重要的市场,自驾是体验新西兰精髓的最佳方式之一。此项合作不仅是提升新西兰国际形象的举措,更是深化两国文化纽带的契机。 潜在赴新中国游客近七成青睐自驾游 根据新西兰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25年6月财年末,中国赴新西兰自驾游人数同比增长达45%,增长势头强劲。消费者调研显示,潜在赴新中国游客中,有69%对自驾游表现出浓厚兴趣。 选择新西兰自驾的中国游客呈现明显特征:年龄集中在18-34岁,男性占比60%,多数与伴侣同行;35%的自驾游客会到访4个及以上地区,他们精通科技、偏好自助规划,常通过小红书、租租车等平台制定行程;以家庭或大家庭为单位出行居多;更偏爱探索小众特色风光与冷门目的地。 华夫表示,中国旅游市场正从传统跟团游转向个性化、灵活化的旅行方式,游客对自然、文化与休闲体验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为适应这一变化,新西兰旅游运营商积极推出更多与自然相融、注重可持续发展且具文化沉浸感的体验项目。 多措并举优化中国游客体验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在便利化措施方面,新西兰已取消非英语证明文件翻译件的认证要求。自2025年11月起,持有有效澳大利亚签证的中国游客凭新西兰电子旅行授权即可入境,停留最长3个月,无需单独申请新西兰签证。同时,新西兰正在主要景点及交通枢纽增设中文标识,并支持旅游运营商招募普通话服务人员。 安全是自驾游的核心关切。新西兰旅游局已与新西兰交通局、新西兰航空等机构合作,实施多项安全举措:包括在入境航班上播放中文道路安全视频、提供翻译版自驾安全手册、宣传引导游客选择安全车辆及制定合理行程等。未来,双方还将合作开展道路安全教育与宣传,降低中国自驾游客的事故发生率。 “自驾游是一种深度旅行方式,能让中国游客更深入接触新西兰本地社区、文化及自然风光。”李斌强调,租租车愿以自驾游为锚,助力两国汽车租赁、航空、酒旅、支付、玩乐、餐饮等多行业共同受益。 文 | 记者 刘星彤 通讯员 赖诗尹 图 | 主办方提供

    4 min
  5. HACE 19 H

    以工程故事传递中国智慧:纪录片《深中通道》国际版在法国公映

    法国时间9月23日晚,中法合拍纪录片《PONT TUNNEL SHENZHONG : LA LIAISON MARITIME DE TOUS LES DÉFIS》(中文名:《深中通道:挑战极限的海上通途》,下文简称于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剧院内举办专场公映活动。 该片由广东声屏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法国Ah! Production制作公司联合制作,于今年5月在法国RMC发现频道实现首播,目前已成功发行至捷克、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这是中山纪录片首次尝试国际合拍,并实现国际发行的成功案例,也是中国重大工程题材纪录片在全球传播的又一里程碑事件。 叙事重构与技术融合:以国际语言讲述中国工程奇迹 《深中通道》国际版突破传统工程纪录片的叙述方式,以电影化叙事将宏大工程背后的人文故事与技术突破融为一体,影片以故事化、戏剧化的讲述方式,呈现出这一超级工程建设中的诸多精彩环节。 片中不仅呈现6K全景运动相机、水下机器人、穿越机等前沿拍摄技术所捕捉的震撼画面,还借助CG特效实现视觉语言的无缝衔接,使深中通道这一超级工程跃然银幕,兼具理性与美感。 “从这座工程打下第一根桩开始,到建成通车,纪录片的摄制团队详细记录了这座超级工程的建设过程,真实反映了15000名建设者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奇思妙想。”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项目建设指挥长陈伟乐表示,该纪录片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创造幸福生活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也必将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 从“阳光纪录片节”到“塞纳河畔”,跨文化合作铸就传播样本 2022年,该项目在首届“广东故事”纪录短片孵化项目中获“最具国际传播潜力提案”。 本次合作起源于2023年,广东声屏传媒纪录片中心团队参加第34届法国国际阳光纪录片节,团队带去的作品《深中通道》以精湛的镜头语言与剪辑节奏吸引现场同行的关注,获美国探索频道前执行副总裁Steve Burns评价“具备国际一流水准的工程叙事”。 《深中通道》国际版中方导演何浩堃聊道:“欧洲同行对高质量发展中的中国其实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通过深中通道这样的超级工程,他们想知道这个国家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变化。法国RMC频道的两位制片人在看完片花后与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现场交流,活动结束后我们一直保持邮件沟通。” 2024年,在第35届阳光纪录片节上,中法双方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法方导演贝努瓦·布瓦松在当晚的致辞中提到:“尽管存在想象中的文化差异,但我深切感受到双方对纪录片的执着追求、专业要求与创作理念实则高度契合。要特别向全程记录这项宏伟工程的中方摄制团队表达诚挚敬意。” 以纪录片搭建文化桥梁,促进文明互鉴与情感共鸣 影片放映后,法国观众纷纷表示该片彻底刷新了他们对中国工程的认知。“我们不仅看到了顶尖的技术,更看到了无数普通人的伟大。”一位巴黎观众在映后交流中分享道。另一位观众则感慨道:“海底隧道的施工场景令人惊叹,这部纪录片让我理解到中国建设者的智慧与毅力,他们值得尊敬。” 《深中通道》国际版的成功放映,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对话与情感连接。影片以跨越国界的工程叙事,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成就以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现给国际社会,成功拉近了中法乃至中西方观众的心理距离。 《深中通道》纪录片总导演宋璋表示:“深中通道它不仅体现了现代工程的卓越成就,更是人类合作与智慧的象征。这座跨越海洋的桥梁,就像我们今天通过纪录片搭建的文化桥梁一样,旨在连接彼此、促进理解。” 这类深度文化合作,体现出我国当前国际传播的一种新范式:以共同创作促进理解,以共建叙事消弭隔阂。它不仅推动中山文化乃至岭南文化走向世界,也为更多中国地方题材的国际表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真正实现了从“出海”到“融通”的跨越。 文|记者 梁善茵 通讯员 姚奕阳 图|主办方提供

    5 min
  6. HACE 19 H

    首次策划水上舞台演出!广州大剧院多元艺术盛宴即将开启|欢乐过国庆

    好戏连台上演,水上舞台演出,“雄狮少年”与机器人同台融合表演……9月25日,羊城晚报记者从广州大剧院了解到,即将到来的国庆、中秋假期,该剧院将以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演出与活动,为市民和游客献上一场场多元的艺术盛宴。 4部好戏连台上演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广州大剧院的舞台上将上演4部好戏,包括:沉浸式喜歌剧《神奇医生》、《阿鲲音乐宇宙》音乐现场、《活在爱里面!2025》金承志与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2025-2026演出季广州音乐会和二十四伎乐戏剧国风音乐会《三国的三国》。 沉浸式喜歌剧《神奇医生》将于9月30日起至10月3日在实验剧场连演6场。《神奇医生》是沉浸式喜歌剧系列的首部全年龄段作品,也是法国独幕喜歌剧《Le docteu Miracle》自诞生以来的全球首个“沉浸式”版本。 该作品融合了童声合唱、芭蕾舞蹈、多媒体与环境艺术等元素,以制作轻量化、场景生活化、语言本土化的特点,探索出歌剧的“广州模式”,构建起城市消费新场景。 《阿鲲音乐宇宙》音乐现场将于9月30日至10月1日在歌剧厅震撼登场。该音乐会由亚洲首位百亿票房电影音乐人阿鲲携现场乐队出演,聚焦影视配乐独立魅力,精选《哪吒之魔童闹海》《流浪地球》《红高粱》等爆款IP经典旋律重新演绎。 观众不仅能品味精妙旋律,更可聆听阿鲲亲述创作初心,近距离感受“爆款音乐原创王者”的魅力,见证影视配乐从幕后走向台前的震撼蜕变。 今年国庆黄金周假期,彩虹合唱团惊喜闪现广州,将呈现两场精彩的《活在爱里面!2025》音乐会。该演出一经开售已火速售罄。 观众们将在音乐会听到风格多样、具有突破性的合唱作品,包括:澎湃激昂的《乘风破浪》、温暖催泪的《来自外公的一封信》、“许愿神曲”《想要的一定实现》等;在套曲方面,将呈现艺术总监金承志的新作《生活瞬间》;演出尾声将献上乐季同名主题曲《活在爱里面!》。 10月5日-6日,二十四伎乐戏剧国风音乐会《三国的三国》将在歌剧厅奏响三国风云。18次登上票务网站音乐会榜单第一名、从永陵博物馆晚唐石刻“复活”的二十四伎乐国风乐团将携新作《三国的三国》亮相广州,以全新编曲重现赤壁的诗与火,带领羊城观众在旋律中“触摸”三国。 特别策划活动打造文化狂欢 长假期间,广州大剧院将携手德国百年钢琴品牌博兰斯勒,在广州大剧院人工小湖畔特别推出“叹叹月——声动国庆・剧汇中秋”系列活动。 水上舞台演出、创意市集、手工体验、猜灯谜、打卡抽奖等五大精彩活动,将为市民和观众带来八天不间断的欢乐和浪漫。 本次系列活动,广州大剧院将首次策划水上舞台演出,携手博兰斯勒,带来每天不同主题音乐表演,涵盖钢琴独奏、西洋器乐重奏、中国民乐、美声经典、音乐剧大赏等,为观众带来不间断的视听享受。 秋日创意市集也将同期开启,琳琅满目的创意手工艺品、特色美食摊位,让观众在欣赏演出之余,还能漫步市集,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过中国节,体验中式美学,“叹叹月”还将邀请专业老师开设茶果子手工作坊,参与者将体验传统茶点制作,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中秋猜灯谜、拍照打卡、抽奖等活动,将让参与者惊喜连连。 “雄狮少年”与机器人融合表演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大剧院制作的音乐剧《雄狮少年》将受邀奔赴香港,参加10月2日晚在红磡香港体育馆举行的香港同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六周年国庆文艺晚会。 此次赴港演出,《雄狮少年》将带来演出精华段集锦《雄狮少年·未来》,并首次与机器人合作,为观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融合表演。 在科技与艺术的碰撞中,传统醒狮文化将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舞台上,为香港同胞及全球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本场晚会将在凤凰卫视、无线电视翡翠台、香港文汇网微博等多个平台直播或录播,观众不可错过。 文 | 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姚惠 图 | 主办方提供

    5 min
  7. HACE 21 H

    从金马影后到琉璃艺术家,杨惠姗琉璃马雕塑作品特展亮相上海

    9月25日,“信念决定不凡——从一念,跃腾千里”杨惠姗琉璃马雕塑作品特展在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揭幕。 展览集中呈现20余件以马为主题的琉璃作品,其中,12件新作全球首度亮相。展览以多元姿态、鲜明色彩的“骏马”,呈现琉璃工房40年来在琉璃艺术创作与脱蜡铸造工艺上的积累。展览免费对公众开放参观,展期至12月中旬。 步入展厅内部,《卓越》《炽热》《信念》《飞扬》四件中大型作品格外引人注目,杨惠姗解释,这四件作品创作灵感源于天地间的“风、火、山、气”四种元素,展现马的不同能量与气韵。 “《卓越》这匹马远远看去非常写实,全身紧绷往前冲,速度快到让鬃毛整片往后飘扬。近看会发现更特别的细节——它飞扬的鬃毛里,隐藏着8匹小马。它们或昂首、或飞奔,像是力量的延续。这匹马以一己之力,带领群马一起奔驰向前。” 《炽热》展现了8匹神态各异的马,有的领军冲锋,有的作为中坚力量,稳步推进,有的在后方守护压阵,各司其职,表达团结一致、燃烧不息的集体信念。杨惠姗说,《炽热》的创作经历无数次失败,“8匹马,32条腿,每条腿只有小拇指的一半大。一旦有一条腿在烧制过程中损坏,整件作品就废了。” 《信念》所呈现的这匹马倾斜接近40度,整体打造了骏马奔跃在蓝绿山峦的场景。这件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马匹的颜色,从马头到尾巴是浓紫到淡紫、淡紫到透明的“渐变色”,这意味着烧制过程中需要极其精准地“控温”。杨惠姗介绍,《信念》烧制过程需要12次以上的控温观察,否则就会“串色”。 杨惠姗曾两度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1987年,她决定息影,投身琉璃艺术,创建琉璃工房。在她眼中,琉璃工房就像一部电影,传承民族文化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尽管离开了电影行业,但杨惠姗认为表演经验对这些年从事琉璃雕塑提供很多帮助,“表演和雕塑,其实是同一件事。” 杨惠姗以作品《飞扬》为例,这匹马的原型,来自汉代一个模糊的壁刻,只能看到优雅的线条,但当这匹马成为立体的雕塑后,杨惠姗为其赋予了更丰富的表情,“这匹马的姿态、它抬起的腿膝,体现的是类似芭蕾舞者的美感。我要做的,就是在雕塑过程中扮演这匹马、成为这匹马,捕捉它的肢体动作所呈现的情感与美感。” 《飞扬》是对汉代天马意象的当代诠释,也是对“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精神致敬。 杨惠姗说,琉璃在脆弱与坚韧之间、凝固与流动之间,诞生了一种新的存在。这种矛盾的特质,恰如她对马的印象——优雅与狂野并存,温柔与力量共生。 杨惠姗表示:“1987年至今,琉璃工房总共创作了59匹马。‘信念决定不凡——从一念,跃腾千里’系列作品延续了琉璃工房的创作传统与坚持。这些马不只是雕塑,它们更像是我们一路走来的写照。” 文、图|记者 何晶

    3 min
  8. HACE 21 H

    从“达达”到中国当代,最具颠覆性艺术流派“激浪派”首次登陆中国

    9月25日,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特展“偶然!激浪派!”在上海启幕。 作为国内首个全面、系统性梳理激浪派的大型展览,“偶然!激浪派!” 通过蓬皮杜中心200余件馆藏真迹,从精神源流、发展脉络与创作核心等,完整追溯了这一20世纪极具先锋性和颠覆性的艺术流派,并延展至今日全球范围内对艺术边界等议题的思考。 打破边界的 “艺术革命” 激浪派诞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的欧美,是艺术史上最具先锋性与反叛精神的流派之一。 它继承一战时期达达主义“反理性”的精神内核,以更彻底的姿态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精英与大众的边界——艺术不必是昂贵的画布与雕塑,日常的盒子、衣架、游戏,甚至沉默与呼吸,都能成为艺术的载体。 激浪派群体的诸多成员亦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而来自化学、经济学、音乐、设计、人类学等领域。这些跨学科、跨领域的创作者打破了艺术创作的“专业壁垒”,试图对艺术与生活、艺术与观众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义,以多元背景的个体实验为激浪派注入集体性、世界性与参与性的基因。 云集重磅艺术家与标志性作品 “偶然!激浪派!”由法国蓬皮杜中心策展人费雷德里克·保罗策展。 观众可以在展览中看到“观念艺术之父”马塞尔·杜尚、 激浪派创始人乔治·麦素纳斯、“社会雕塑家”约瑟夫·博伊斯、“女性主义艺术先行者”小野洋子、现代摄影先驱曼·雷、“简约音乐代表”拉蒙特·扬、“事件艺术代表”乔治·布莱希特等达达主义与激浪派重要人物的重要代表作,以及多件致敬“前卫音乐革命家”约翰·凯奇的作品,展览中也不乏如“空间主义创始人”卢齐欧·丰塔纳等与激浪派产生精神共鸣的先锋艺术家的作品。 展览通过11个章节,以“谱系”“他们如何相遇?”“究竟何时发生?” 作为前三个篇章,溯源早期先锋运动的思想根基,并以“事件乐谱”与文献档案还原激浪派全球传播的时空网络。 后半部分则通过“平凡生活”“盒中之盒” “国际象棋与其他游戏”“无限时空”“保持沉默”“演绎,展示”“破译”深入激浪派的内核,并以“进入出口”章节收尾,在结束的同时开启观众永续的思维剧场。 探索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特别纳入了“厦门达达发起人”黄永砯,以及中国当代重要的观念艺术家耿建翌、尹秀珍、施勇等人的多件代表作,共同探讨“激浪”精神在中国当代发展脉络中引发的共鸣及所留痕迹。 中国艺术家的加入不仅丰富了激浪派的叙事维度,更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先锋派谱系中的独特位置。 西岸美术馆作为国内首个系统开展国际合作的美术馆机构,在与法国蓬皮杜中心开启新一轮五年合作以来,持续填补本土“现当代艺术史”的选题空白,并力图摸索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在地性建设的新模式。 激浪派特展作为这一思路的进一步深化与实践,在引进国际前沿内容、深耕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的基础上,深度融入中国视角和本土艺术内容,让项目在本土生发真正的文化意义和真实的价值。 “偶然!激浪派!”将从2025年9月26日展至2026年2月22日。 文|记者 何晶 图|主办方提供

    4 min

Acerca de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Más de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