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豆沙包

城市豆沙包

「誠實豆沙包、城市豆沙包,吃完了 50 分鐘之內說的話會誠誠實實!」 《城市豆沙包 Podcast》是一個自 2020 年開始的 Podcast 專案。 由 Carlton 在每一集中用 50 分鐘採訪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台灣人,以吃了誠實豆沙包的直白為大家將地表上的城市逐個開箱! 不浮誇、不爆炸、不做大娛樂家。 有夠誠實、有些知識,又有點意思。 📻收聽《城市豆沙包 Podcast》: 各大播放平台搜尋《城市豆沙包 》 💭關於《城市豆沙包 Podcast》: 官方網站:https://citydosa.medium.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itydosa 📧寫個訊息給《城市豆沙包 Podcast》主持人 Carlton: Email:citydosa@gmail.com

  1. 7 SEPT

    #56 西雅圖: 美國最左、戶外活動、#野生動物!

    🌲🏔 西雅圖的戶外靈魂:從健行遇棕熊,到下班去滑雪 🦊🐻🦝 有些人旅行是找美食、找地標,但 熊 和 TC 的旅行,特別擅長「找動物」。在倫敦,他們去巷子裡找狐狸,線索是哪個垃圾桶被翻過;在西雅圖健行,不只看湖看山,還要留意哪個賞鯨團能遇到海豚、海象、老鷹;甚至到美國的內海與運河交界,看鮭魚洄游和水鳥覓食——完全像走進一場真實版的生態頻道。 更刺激的是,在森林裡遇熊該怎麼辦?他們分享了防熊噴霧的正確用法——不是噴自己(這不是防蚊液!),而是要在地上噴出一道「結界」,嚇阻熊靠近。聽起來像奇幻小說的驅魔陣,但場景是真實的山林。 西雅圖的日常,比你想像的還要戶外派。有人下班直接衝雪場滑一圈,有人早上先攀爬一兩千公尺高度的山再去辦公室,甚至夏天有人划著 paddle board 或乾脆游泳通勤。因為這城市的「後院」,就是雪山、湖泊、森林和國家公園,兩小時車程內的自然風景多到數不清,連公車都能直達登山口。 在這裡,戶外不是假日限定,而是日常語言——paddle board、野餐、野外音樂會、騎單車……隨便一個平日傍晚,你都可能遇到揹著背包的鄰居準備出發。生活離自然這麼近,節奏也會跟著改變,你不再只是「安排」戶外活動,而是讓它自然融進生活裡。 🎧 在《城市豆沙包》EP56,我們和 TC、熊聊聊西雅圖的健行、野生動物,還有那種「城市與自然無縫切換」的生活哲學。 🐻 更多他們的故事,臉書與 IG 搜尋 🔎touching cow healing

    1h 3m
  2. 24 AUG

    #55 拿坡里: 南義、#家常料理、儀式感!

    拿坡里:餐桌上的家族史,街頭的鬆弛感 🍅 在拿坡里,吃飯不是補充能量,而是生活的靈魂。住在這座南義城市 20 年的 Adele 說,星期天的家族聚餐是神聖儀式——週五、週六婆婆就會打電話問:「週日想吃什麼?」從早開始備料,只為了中午那張坐滿 12 到 14 人的大桌。 這裡的「吃」不求異國料理或澎湃擺盤,而是守著家庭味的傳承——婆婆唯二要求這位台南媳婦學會她的復活節小甜派、拿坡里肉醬,代代相傳下來的手藝風味,烙進每個人的肌肉與味覺記憶。陽光灑進舊城的廚房,紅醬義大利麵熱氣騰騰,背景是家人邊煮邊笑的聲音——這就是日常。 😎 而出了家門,拿坡里的節奏和秩序,完全是另一種風景。排隊是一坨人,只要問「誰是最後一個?」對方舉手,你就站在他「心裡的後面」。買咖啡等十個人,正好閒聊、插進陌生人的話題,還可能交到朋友。Adele 從台南的「規矩模範生」,變成能在街頭即興聊天、九點的計畫九點十五才出門也無所謂的鬆弛派——甚至回台灣都覺得「怎麼這麼整齊,太壓抑啦!」想像一下:老城區迷宮般的小巷,床單在陽光下暖烘烘,陌生人隨時可能熱情地把你拉進對話——這就是拿坡里的日常節拍。 🎧 本集就跟著 Adele,一起走進南義的餐桌與街頭,感受那份既熱烈又自在的生活方式。 👩‍🍳 臉書和IG搜尋 🔎Adele的拿坡里廚房日常,同名書籍《Adele的拿坡里廚房日常》好評上菜中

    1h 3m
  3. 10 AUG

    #54 亞維儂: #葡萄酒、南法、酒莊!

    🇫🇷南法葡萄酒之旅 ft. Célia 🍷你曾想過,「葡萄酒」會是開啟人生新篇章的方式嗎? 這一集,我們邀請旅居法國的 Célia,分享她在南法酒莊的經驗與生活。從台北出發,到巴黎學習餐飲管理,再一路往南走進法國葡萄酒的核心產區。在這裡,她不只銷售葡萄酒,她真實的「住在」酒莊,與他們一同煮飯共餐、互助採收,不靠契約也不是房租或佣金的關係,酒莊裡的生活是她每天日常,也讓她更貼近這片土地背後的故事。 🍇在法國,葡萄酒不只是商品,更是一種深植於地方文化、氣候、風土與人情之中的生活方式。這段旅程讓 Célia 看見了職人精神如何融入日常,也重新思考自己與工作的關係 —— 原來,人生的成長不一定只有往上走,往內走,也是一種前進。 🥂為一道料理挑選合適的酒是種講究,為自己的人生找到熱情所在,更是一種深刻的 wine pairing。 🎧 這集你會聽到: Célia 如何一路從台灣走到南法葡萄酒莊 Célia 推薦鹹酥雞和控肉飯適合搭配什麼酒(?) 法國酒莊的生活節奏與人際相處模式 為什麼葡萄酒是一門與「土地」緊密相關的學問 如何用法式節奏,重新定義自己想要的人生 👀如果你也曾迷惘於職涯或生活的方向,也許這段從葡萄酒展開的旅程,會為你開啟一種更柔軟、更貼近內心的可能。 📖 瞭解更多Célia與葡萄酒的故事 https://cher-ami.co/about-celia/ ⛔ 未滿18歲禁止飲酒  ⛔禁止酒駕

    1h 2m
  4. 27 JUL

    #53 模里西斯: 海灘、陽光、#我的家

    模里西斯我的家 feat. Cindy🇲🇺 從一個名字開始,我們走進一座多元混血的小島 —— 模里西斯。 🌈模里西斯,這座被馬克吐溫讚嘆為「天堂的原型」的印度洋非洲島國,不只有海灘和陽光,更有一道道文化融合的痕跡。這一集《城市豆沙包》邀請到 Cindy,她14歲從台灣八里遷居模里西斯,一路走過語言不通的青春期、東西方的文化衝撞、家庭的遷徙,最終回到這座她重新理解過的「家」。 🏠她說:「我覺得真正讓我覺得這是我的家的,是我可以生根的地方,是可以跟人產生連結、帶來影響的地方。」 我們從她的姓氏「管保源」(其實是爺爺全名的拼音)聊起,一層層拆開模里西斯移民社會的獨特構成——從廣東客家移民、印度契約勞工,到荷蘭、法國、英國的殖民軌跡,形成今天語言混雜(英文、法文、克里歐語)、族裔多元的島國日常。 這集你會聽到: 一場在地旅行是搭潛水艇看沈船和遛獅子 一道島國限定的佛手瓜丸子與清爽咖哩風景 一個台灣女孩在模里西斯如何「逆襲」成為學霸 一個跨國家庭如何形成世代連結 一段父親過世後,催生她對家鄉重新扎根的故事 如今,Cindy 不只是模里西斯的居民,更是推動當地文化導覽、地接旅遊、書寫島嶼故事的實踐者。她的書《模里西斯我的家》與同名粉專、沉浸式旅行計畫,都誠摯地邀請你重新看見這片土地的故事。  📖 Cindy 的書和同名粉專《模里西斯我的家》同步推薦 🎧 城市豆沙包 EP53《模里西斯我的家 feat. Cindy》已上線

    57 min
  5. 13 JUL

    #52 東京: #散步、現地特搜!

    #52 當我們三訪東京,跟著 Keith 一起散步在地生活 👣許多人都不只一次去過東京。但當你第三次、第五次再訪,眼中的東京開始變得不同——你可能開始感覺自己「有點懂這座城市了」。 這一集,我們邀請旅日創作者 「研究生 Keith」,聊聊他如何透過散步,一點一滴走進東京的日常,也走進城市的靜謐與記憶。 他的新書《東京現地特搜》,記錄了 10 個東京人真正會出沒的街區:像是百年老店林立的日本橋、有著歐洲小巴黎氛圍的神樂坂,還有藏在巷弄裡的錢湯與居酒屋。這些地方,充滿了東京人的生活節奏與週末氣息。 Keith 在節目中也分享了他在世界各地的散步經驗,例如在哥本哈根被大雨打亂行程後,意外走入住宅區,看見當地人的建築邏輯與生活風景;也曾在巴黎不做功課,一個半小時就把艾菲爾鐵塔、凱旋門、羅浮宮門口打卡完,最後讓雙腳帶他來到蕭邦與王爾德的墓前,感受城市、音樂家與詩人、以及自己靈魂的時空交會。 對他來說,大城市永遠走不完。即使來過很多次,還是會有新的街區、新的觀察,等著每個旅人走進去,深入理解這座城市的脈絡與歷史。 散步不只是移動,更像是一種隨機亂數式的城市探索,一種打開。打開對城市的感覺,也打開對自己的提問。 如果你也正在尋找一種不趕行程、不踩點,而是更貼近當地生活的旅行方式 —— 這一集,是獻給「第三次以後的東京旅人」的散步提案。 📕 好讀推薦《東京現地特搜:走訪在地人週末生活的 10 個散步街區》https://shop.fantimate.com/collections/keith

    1h 19m
  6. 5 JAN

    #50 城市豆沙包:跨年 、第三季結束、要去放假啦!

    城市豆沙包 2024 大回顧  🎉2024 結束、2025到來,歲末年終跟大家一起回顧《#城市豆沙包》第三季復更到現在,總共上架了 16 集內容!🎙️ 更令人興奮的是,城市豆沙包的累積收聽次數正式突破 10 萬次!🎆 這是一個值得慶祝的重要里程碑! ❤️第三季中,我們推出了廣受歡迎的「巴黎百味人生」系列,占了 16 集中的 9 集,而其他 5 集則是城市開箱專題。我們努力在系列企劃與傳統內容之間保持平衡,希望帶給大家多元的聆聽體驗。感謝每一位支持的聽眾,陪我們走過這一季的旅程! 🌏這一季推出「巴黎百味人生」系列,其中最受歡迎的單集是「台灣阿嬤勇闖巴黎」👵 這一集讓我們見識到平凡卻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台灣阿嬤的勇氣與幽默感染了我們所有人,成為整季中的冠軍級數,更是《#城市豆沙包》所有集數中的 收聽排行第四名!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我們的聽眾來自 34 個國家或地區!不管你在哪裡,我們都非常感謝你讓城市豆沙包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這些故事跨越地域與文化,帶著我們一起探索更多可能性。 🚀2024 年《#城市豆沙包》的數據驚喜連連 🥳 聽眾人數、播放次數、粉絲數的年增率都超過了100%,新增聽眾成長了近 90%!🙏我們在 Spotify 的年度回顧中獲得了超過 546 位粉絲的 Top 播客推薦,其中 76 位更是將我們列為 Top 1! ✨這一年不僅是數據的成長,更是質化的改變,從後台數據看到,我們的聽眾遍佈華語流行到古典樂、從小說到商業職涯,不論你是什麼樣的聽眾,我們都期望你能在這裏找到與你共鳴的連結。2025,我們會繼續以更多新想法與大家見面! 百味人生的精彩故事 謝謝你的支持,城市豆沙包更上一層樓!

    55 min
  7. 22/12/2024

    #49 香港: 港片、粵語、煲仔飯

    台灣人眼中的「螢幕香港」vs. 現實香港 👋 你對 #香港 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城市豆沙包》這集邀請住在香港7年的Jamie,一起聊到螢幕裡的香港和現實香港的落差。對許多台灣人來說,香港最初的印象可能來自粵語歌、港劇和港片!從四大天王到周星馳,從第四台的港片到Twins的粵語歌,我們在螢幕前感受香港的霓虹燈、九龍的招牌街道,還有那熟悉的國語配音。 🎥但當Jamie真正搬到香港後,她驚訝地發現,電影裡的九龍街景竟然和現實中幾乎一模一樣!那些街頭霓虹燈、擁擠的欄杆,和電影布景如出一轍。她笑說:「生活起來倒是沒那麼浪漫,尤其粵語的難度簡直像個語言天花板!」 🎶你呢?有沒有哪部港片或粵語歌,讓你對香港有特別的記憶? 粵語的挑戰:聽得懂≠說得好 😅 學粵語有多難?住香港超過7年的Jamie 直呼:「廣東話真的難爆了!」對於母語國語的台灣人來說,粵語有12個音調,比國語多出一倍,講錯一個音,意思就可能完全跑偏!雖然Jamie靠看TVB港劇狂練聽力,但要發音標準仍是大挑戰。 🎵Jamie說,唱粵語歌和講粵語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我以前用Twins的歌詞來學,結果發現他們的歌像文言文,跟口語根本不一樣!」 即便住了這麼久,Jamie還是比較習慣用英文或普通話溝通,但她相信,學習粵語其實是了解香港文化的重要方式。 🌟 挑戰你對粵語的印象,粵語歌、港劇、還是TVB的爆笑肥皂劇?如果你有機會學廣東話,會想試試看嗎? 宜蘭女孩在香港的居住震撼 🏠 從宜蘭大房子到香港小公寓,Jamie分享她剛搬到香港的「居住文化衝擊」。出生宜蘭的她,從小住在寬敞的透天房,後來為工作和愛情搬到香港,卻進入了只有幾坪大的小公寓。更具挑戰性的是,她剛開始還跟丈夫的家人住在一起! 「小小空間裡,每天擠在一起生活,真的快要憂鬱症了!」Jamie笑說。 🤯雖然現在居住的生活空間比以前舒適許多,但香港的高房價和有限空間仍讓她感到壓力。「在這裡生活,真的必須學會取捨。」她提到,香港的住屋文化和台灣完全不同,尤其對來自中小城市的台灣人來說,適應起來的確不簡單。 🤔 你能適應香港這樣的生活環境嗎? #宜蘭女孩 #香港 #空間壓力 #台灣人在香港 #粵語 #港劇 #香港電影 #城市探索 #cityexplore #aiart

    46 min

About

「誠實豆沙包、城市豆沙包,吃完了 50 分鐘之內說的話會誠誠實實!」 《城市豆沙包 Podcast》是一個自 2020 年開始的 Podcast 專案。 由 Carlton 在每一集中用 50 分鐘採訪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台灣人,以吃了誠實豆沙包的直白為大家將地表上的城市逐個開箱! 不浮誇、不爆炸、不做大娛樂家。 有夠誠實、有些知識,又有點意思。 📻收聽《城市豆沙包 Podcast》: 各大播放平台搜尋《城市豆沙包 》 💭關於《城市豆沙包 Podcast》: 官方網站:https://citydosa.medium.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itydosa 📧寫個訊息給《城市豆沙包 Podcast》主持人 Carlton: Email:citydosa@gmail.co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