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 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 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

  1. 5 DAYS AGO

    20年的藝術季與25年的守護,走進2025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

    台灣歷史最久的環境藝術祭「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今年即將於9月14日起在關渡自然公園登場,並持續至12月31日,迎來具有紀念意義的20週年!25年來,由台北鳥會認養經營的關渡自然公園,以棲地保育與環境教育作為核心工作,為民眾守護淡水河畔的重要濕地生態,成果已獲得國際獎項肯定。而「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則成為其中的一環,讓藝術成為推廣與連結自然的方式。本屆藝術季以「看見關渡:自然作為一個解方」為策展主題,呼應全球關注的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也彰顯藝術季一直以「自然為主」策展方向。自然不僅是展覽的主題與場域,更是創作的媒材,展現藝術與環境「三位一體」的獨特關係。藝術家李蕢至(左2)指導緯創資通志工進行作品《浮脈》的製作。今年共有7組藝術家/團隊參與,其中6組曾在過去藝術季創作,再度回到關渡延續對土地的回應。像是美國藝術家Herb Parker、立陶宛藝術家Arvydas Ališanka、南韓藝術家Bonggi Park,以及台灣藝術家李蕢至,都以新作呈現人與自然的互動。荷蘭行為藝術家Ieke Trinks,則是首次造訪關渡的藝術家,他將以展演、參與的方式進行創作。社區性的參與也是關渡自然藝術季的軸心之一,今年北藝大藝教所與關渡國中學生也透過協同共創,讓更多年輕世代參與其中。緯創志工學習輪口編技法,用以製作《浮脈》的窗戶。除了藝術家,志工群體的參與也成為藝術季的重要亮點。除了各藝術家都有志工協助外,今年李蕢至創作的作品《浮脈》,更集結了52位緯創資通的志工攜手完成。創作過程從採集、整理自然素材開始,體現「共同創造」的力量。在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自然、藝術與人相會,共同構築一場彼此交融的感官體驗。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透過聲音,走進這場藝術盛會!緯創資通董事長林憲銘(前排左3)出席《浮脈》的揭幕儀式,與志工同樂。

    23 min
  2. 2 SEPT

    走入《教授的公園夢》,與楊平世教授漫步大安森林公園

    你相信,在都市水泥叢林中,也能看見螢火蟲飛舞嗎?位於台北市中心、最精華地段的大安森林公園,讓這項看似不可能的夢想,化為真實。這段故事,要從馬明潭古濕地(今永建國小現址)的保育行動開始說起。2012年,台大昆蟲系名譽教授楊平世,聯合郭城孟、陳文山、林博雄、張文亮等教授,共同倡議保存馬明潭古濕地。他們說服了地主與校方,最終成功保護了一半的濕地;楊平世教授更率領團隊在此展開螢火蟲復育。大安森林公園的螢火蟲是夜間最美的風景。(照片提供: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隔年,有兩百多隻螢火蟲出現在濕地;更令人振奮的是,許多原生動植物也跟著回來了。有了這份成功的經驗,楊教授開始思考,是否能把這個模式推廣到台北都會區?2014年,在教授們與企業的合作下,「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成立了,希望推動大安森林公園生態化,讓這片都市綠地成為守護生物多樣性的寶庫。為了在都市中實現生態復育,基金會從環境調查著手,逐步重建自然棲地,包括樹木修剪、生態防蚊、營造生態池、增加原生植物,到舉辦環境教育活動與生態博覽會等,每一步都充滿挑戰。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成果,莫過於螢火蟲的回歸。2016年,小小的螢火蟲在大安森林公園重現身影,牠們飛舞的光點都告訴我們,只要我們願意,城市與自然絕對可以共生。大安森林公園生態池回復早期台北盆地濕地環境,也成功復育螢火蟲。(照片提供: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透過基金會的努力,公園的蝴蝶、鳥類與蜻蜓數量持續增加,基金會也正推動大安森林公園申請 OECM(保育共生地)認證。楊平世教授期盼,能將這套管理模式推廣至全台其他都會公園,並鼓勵企業與學界攜手,在城市中打造更多生態綠洲。他也將這段推動都市生態復育的歷程,整理為《教授的公園夢》一書,記錄下這場關於夢想、堅持與共生的行動。就讓我們跟隨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台大昆蟲系名譽教授楊平世的腳步,走進大安森林公園,親身感受這段從夢想到實現的故事。基金會志工共同維護螢火蟲棲地,守護牠們的家。(照片提供:台北市政府工務局)

    23 min
  3. 26 AUG

    打開《怪咖動物偵探》,用好奇心帶領孩子走進大自然

    你以為野生動物只生活在遙遠的山林或野外嗎?其實,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有許多動物與我們一同住在都市裡。牠們住進了公園、校園,甚至是……我們的家裡!四度榮獲金鼎獎的作家黃一峯,近期推出全新力作《怪咖動物偵探》1、2集。在這兩本書中,「怪咖」的他化身為動物偵探,記錄他所觀察到的、住在都市裡的野生動物,以幽默風趣的方式,告訴我們這些動物的怪咖習性,搭配上豐富的插畫與照片,是一部老少咸宜的科普書籍。《怪咖動物偵探》系列一、二集,是觀察城市動物的最佳入門書籍。(圖片提供:黃一峯)黃一峯的觀察旅程開始於他從小對自然的好奇心。身為一個在台北長大的都市小孩,他經常問媽媽「為什麼」,很難得的是,他的母親沒有澆熄這份難得的求知慾,反而陪伴他一起探索;大姨甚至還陪他到中興橋下撿牛的頭骨。這段單純又充滿探索精神的歲月,成為他日後投身自然觀察教育,用獨特視角進行創作的起點。在《怪咖動物偵探》裡,黃一峯以偵探般的敏銳觀察力,帶領讀者展開一場充滿樂趣的生態解謎之旅。透過他的書寫,你會發現,即使是平凡的麻雀,也有不為人知的故事;而原本應該住在深山的飛鼠,竟然也能適應城市生活,甚至在你家的天花板上安家落戶。在飛機上,黃一峯也把握時間繪圖;《怪咖動物偵探》中所有插畫都由他親手繪製。(照片提供:黃一峯)黃一峯坦言,在推廣自然教育的過程中,他發現許多孩子吸收自然知識的方式,都是透過電視與網路,很少有機會親身走到自然的場域。他以自身的經驗為例,強調父母不需要樣樣都懂,最重要的是陪伴孩子實際走到自然裡,打開五感,引導孩子去觀察事物、提出問題,接著一起尋找答案。邀請你一起走進《怪咖動物偵探》的世界,用好奇心,開啟屬於自己的動物觀察冒險!於華山文創園區舉辦新書分享會,邀請生態節目製作人白心儀攜手對談,吸引超過百人參與。(照片提供:黃一峯)

    23 min
  4. 19 AUG

    凝視徐仁修的野地人生,《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

    什麼樣的使命,能召喚一個人用一輩子去完成?又是什麼樣的專注,能讓人把對荒野的凝視,化為一生唯一的追尋?紀錄片《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由導演沈可尚歷時6年拍攝,跟隨生態攝影先驅、荒野基金會創辦人徐仁修,從台灣山林走到亞馬遜雨林,記錄他對生命的凝視與對荒野的探索,最終編織成一場人與自然、與自我的對話之夢。《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紀錄探險家徐仁修對自然的凝視,帶來一場與死亡與存在的深度對話。(照片提供:牽猴子)一開始,沈可尚只是想記錄一位終其一生專注於一件事的人。然而,隨著拍攝深入,他逐漸意識到,自己拍攝的並不只是一個人,而更像是一種動物,一種名為徐仁修的動物。這個的動物在大自然中生活,透過文字與攝影,去轉譯他所看到的世界。對沈可尚而言,凝視徐仁修,不僅是理解一個人而已,更映照出我們每個人都背負著的天命。對徐仁修老師來說,荒野既是生命的哲學,也是生死的試煉。一次在新幾內亞的野外探險中,他因急性盲腸炎瀕臨死亡,在那半昏迷的時刻,他反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體悟到「死在床上,或死在樹下,又有何不同?」在荒野的宏大尺度下,個人的生死都顯得微不足道,也讓人重新思索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徐仁修老師(左)與沈可尚導演(右)合影。(照片提供:牽猴子)這6年的拍攝旅程,也徹底改變了沈可尚導演,從過去帶著功利與控制心態去探索自然,到如今能獨自置身山林,靜靜傾聽荒野的呼吸。他在其中學會了順應與放下,擁抱未知與不確定,從「非要不可」轉為「隨遇而安」。荒野,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一面鏡子;每一次走進荒野,都是一次與生命的真誠對話。8月22日起,邀請你走進電影院,欣賞《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讓荒野的力量,也在你的生命中留下印記。徐仁修長時間蹲點拍攝動物之美,圖為秘魯國鳥安第斯動冠傘鳥。(照片提供:牽猴子)《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裡的荒野美景。(照片提供:牽猴子)拍攝團隊隨著徐仁修老師,走進台灣山林,記錄他的足跡。(照片提供:牽猴子)

    23 min
  5. 12 AUG

    校園裡的野性呼喚,《我的動物同學》

    你有沒有想過,校園裡除了老師和同學,還住著一些可愛又神祕的「動物同學」?牠們可能是晚上悄悄爬上樹的白鼻心、在操場慢悠悠踱步的黑冠麻鷺,也可能是在樹上築巢、偶爾還會襲擊路人的台灣藍鵲。三立新聞團隊花了2年時間,走訪全台各地校園,拍下這些野生動物和人類同學相遇、共存的故事,完成了紀錄片《我的動物同學》。《我的動物同學》記錄白鼻心、穿山甲、黑冠麻鷺、食蟹獴和台灣藍鵲,如何成為與學生共學的「動物同學」。(照片提供:三立電視)製作人暨主持人白心儀分享,過去十年她遠赴南極、非洲等地,拍攝企鵝、犀牛、大象,卻發現許多觀眾對身邊的台灣原生動物一無所知。因此,她決定製作全球第一部以「校園野生動物」為主題的紀錄片,讓孩子與觀眾從認識家門口的動物開始,拉近與自然的距離。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許多令人驚喜的「動物同學」。在暨南大學,有穿山甲在校園繁衍生息;台大的白鼻心家族已傳了四代。最讓人又愛又恨的,是會「扒路人頭」的台灣藍鵲,但在台北西松高中,學生不但不怕藍鵲,還覺得被扒頭是一種好運,甚至設計了T恤,把藍鵲當成校園吉祥物。主持人白心儀持續關注台灣瀕危物種,參與野放草鴞行動。(照片提供:白心儀)為了這些真實動人的畫面,拍攝團隊堅持不誘拍、不干擾,他們以「蹲點、等待」的土法煉鋼方式,帶著「防蚊液與大冰奶」苦守寒窯。為了拍攝藍鵲叼著衣架築巢的3秒鐘畫面,團隊足足等了兩年;而為了一個食蟹獴的特寫,更是在偽裝帳裡蹲守了7天。「保育並不遙遠」,白心儀相信,當我們對動物有更多了解,就會在做決策時為牠們多留一點生存空間。《我的動物同學》是一堂最生動的生命教育課,就讓我們從身邊的動物同學開始,認識、愛護與我們共存的萬物。黑冠麻鷺,俗稱「地瓜鳥」或「大笨鳥」,過去是賞鳥人心中的夢幻鳥種,如今已成為校園和都市公園的常見鳥類。(照片提供:三立電視)《我的動物同學》記錄到暨南大學懷孕的穿山甲媽媽長短腳,還為她掃了超音波進行產檢。(照片提供:三立電視)食蟹獴,又名棕簑貓,《我的動物同學》拍攝到入住達觀國中小的食蟹獴享用福壽螺大餐。(照片提供:三立電視)

    23 min
  6. 5 AUG

    科學家的偵探物語,死亡鯨豚揭露的海洋危機

    你或許聽過鯨豚擱淺的新聞,也曾為這些海中巨獸的離世感到惋惜,但在台灣大學獸醫系楊瑋誠教授眼中,這卻是另一段研究的開端。他所率領的「CIB鯨豚調查局」,猶如海洋鑑識專家,從這些死亡的鯨豚身上尋找線索,揭露海洋環境的真相,也為海洋保育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楊瑋誠教授與團隊正對死亡鯨豚進行解剖作業。他們像海洋鑑識專家,從鯨豚遺體上尋找線索,揭露海洋環境的真相。(照片提供: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楊瑋誠)「擱淺死亡的鯨豚並非救援失敗,把一條已經死亡的海豚直接埋起來,或是直接焚燒,完全不知道他死亡的原因,這才是真正的失敗。」楊瑋誠教授認為,研究最重要的目的是要知道鯨豚為何擱淺,特別是當擱淺原因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時,這些死亡個體提供的證據,便能協助政府擬定政策,以減少未來的擱淺事件。透過鯨豚的遺體,我們看見了令人心痛的海洋危機。纏繞在身上的漁網、螺旋槳留下的切割痕跡,反映出鯨豚棲息海域中頻繁的人為風險。而來自陸地的人為污染也正無聲地滲透進海洋,研究發現,鯨豚肌肉和脂肪中累積了多種重金屬等有毒物質,並多次分離出具抗藥性的細菌。其中最令人震驚的,是從陸地傳來的弓蟲威脅,這種寄生蟲的蟲卵只會出現在貓的糞便中,但如今已在死亡鯨豚的腦部發現弓蟲。這代表陸地上的貓隻排泄物,經由河流、下水道等途徑排入海中,再透過食物鏈感染了海豚。於海邊對擱淺的鯨豚進行解剖採樣,研究人員必須與時間賽跑,趕在高潮來臨前,完成這項耗費體力的任務。(照片提供: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楊瑋誠)上述研究結果不僅凸顯了陸海生態系統的緊密連結,更提醒我們,人類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對海洋生物帶來影響。為了更深入地理解這些環境問題,楊瑋誠教授自2009年開始建立鯨豚樣本庫,至今累積了超過1000個樣本,涵蓋DNA、病理學、微生物學、毒物污染學、內分泌學、斷層掃描等多個領域。楊教授舉例說明,透過回溯性的樣本分析,研究團隊發現人類大量商業化使用奈米銀清潔劑後,海豚體內的銀濃度也顯著上升。這些珍貴的樣本,不僅提供了環境變遷的具體證據,也促使我們對自身行為進行反思。鯨豚的擱淺,不只是一個生命的終點,楊瑋誠教授與他的團隊,正努力讓這些逝去的生命成為「知識的載體」,透過科學研究與公眾教育,持續為牠們發聲。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跟隨教授的腳步,從死亡鯨豚的身上,讀出海洋的真相。白海豚的身上經常可以發現漁網纏繞或螺旋槳切割的傷口,顯示牠們棲息的海域存在著高度風險。(照片提供: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楊瑋誠)鯨豚的遺體,是揭露海洋環境真相的重要線索。(照片提供: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楊瑋誠)

    23 min
  7. 29 JUL

    水患治理新思維,推動「自然解方」的挑戰

    每當颱風或豪雨來襲,台灣部分城市與鄉村地區總是面臨淹水威脅。長久以來,我們習慣築起一道道水泥堤防、拓寬河道、興建抽水站,試圖以工程之力對抗洪水。但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劇烈影響下,我們是否該重新思考與水共處之道?現在,「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 NbS)以更永續的策略與手法,引領我們重新思考水患議題。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王筱雯解釋,「自然解方」指的是運用自然的力量,來解決我們在社會、經濟或環境所面臨到的挑戰。例如傳統防洪工程常將河道水泥化以求快速排水,但自然解方則透過恢復河岸、濕地、滯洪區,甚至讓河道彎曲等方式,來吸收洪水並減緩流速。這樣的方法不僅能解決防洪問題,同時也為動植物提供棲地,創造人能親近的水域空間,達到生態、景觀、社會、氣候調適等多重效益。先前節目曾介紹的南投種瓜坑溪復野工程,以及貢寮遠望坑溪的取水設施改善工程,其實都蘊含了自然解方的精神。儘管政府近年已將自然解方納入政策文件,但推動上仍面臨諸多挑戰。台北市水利技師公會理事長王存欸指出,工程導向與生態導向的設計理念差異,以及自然解方成效難以量化、維護成本較高等問題,都讓政府與工程單位對此抱持觀望態度。他建議,應將自然解方明確納入工程規範,並建立成效評估與績效指標制度,以利推廣。目前台灣在水患治理領域推動自然解方仍處於摸索階段。前水利署長、現經濟部常務次長賴建信分享,從觀念到行動的轉變需要時間醞釀與引導。他以「牧羊」比喻,強調應激發水利工程界內在的驅動力,而非一味透過法規限制。自然解方並非一套標準作業流程,而是需要根據各地、各河川的獨特性進行設計,並與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員協作。面對這些錯綜複雜的挑戰,最終的關鍵,仍在於整體社會觀念是否能徹底轉變。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與河流的關係,理解工程的極限,並思考如何提升環境的承洪韌性。這項轉型工程雖然艱鉅,但相信透過持續的溝通、凝聚共識,我們能為台灣打造一個更具韌性的未來。

    23 min
  8. 22 JUL

    從防洪到承洪,宜蘭七賢村的水患啟示錄

    宜蘭員山鄉七賢村,一個在颱風豪雨中屢受淹水之苦的聚落。回溯歷史,日治時期的水利技師十川嘉太郎曾在此設計「開口堤」,讓蘭陽溪的洪水得以宣洩,緩解下游災害風險。這項順應自然的智慧,維持了超過80年,然而,隨著宜蘭農地重劃與農舍興建,地方對不淹水的期望日益增高,最終促使開口堤於2018年被封閉,並加設水閘門。看似強大的工程,卻無法滿足民眾對不淹水的期待,近年七賢村仍在尼莎、凱米、康芮等颱風風災中遭遇淹水困境。這也提醒我們,面對日益頻繁的極端氣候,僅依賴工程手段,已無法應對當前的考驗。對此,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廖桂賢教授提出「承洪韌性」與「水災風險管理」的新觀點。她指出,過往的防洪工程可能帶來「安全的假象」,讓社會失去面對洪水的調適能力。在極端降雨頻繁發生的今天,「小水不來,一來就是大水」,因此,我們需要從過往防洪的對抗觀念,轉變為提升「承洪韌性」,也就是面對大洪水能減災且迅速恢復的能力。水災風險管理,意味著認知到工程的極限,轉而運用多元策略將災害降到最低。除了工程手段,更應重視「非工程手段」的應用,例如:透過國土計畫管理土地使用,避免在易淹水區過度開發;改造建成環境,讓房舍具備耐淹設計;甚至推動淹水保險等。這些跨領域的整合,才能更全面地降低水災風險。當氣候變遷帶來更多不確定性,真正的安全,將來自於我們思維的整體轉變。這不僅是宜蘭七賢村的課題,更是整個台灣社會在未來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挑戰。

    23 min

About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 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 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

More From IC之音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