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 Business Next

【數位時代Podcast】專講科技創新與轉型成長,將複雜的數位技術翻譯為新商業機會,讓轉型決策、資源配置有最前端的觀點與策略思考! 為你說數位、訪專家、談實戰。有想聽的主題或合作提案,歡迎來信:podcast@bnext.com.tw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數位關鍵字213.DNS解析中斷引爆連鎖反應!AWS大規模中斷事件的成因與企業上雲韌性策略

    قبل ٢٤ دقيقة

    數位關鍵字213.DNS解析中斷引爆連鎖反應!AWS大規模中斷事件的成因與企業上雲韌性策略

    美西時間2025 年 10 月 19 日深夜,公有雲大廠 AWS 發生近年最嚴重的服務中斷事件,持續超過 15 小時,影響 113 項 AWS 服務與數千個依賴 AWS 的應用程式和網站。從 Snapchat、Reddit 到 Alexa,甚至號稱端到端加密的 Signal 都受到波及。這次事件估計佔全球網路流量的 12%,每小時造成的損失高達 7500 萬美元。數位時代創新長黃亮崢 James,邀請 AWS 社群英雄蔣鐙緯 Ernest,深入解析這次 AWS 當機事件背後的技術原因、影響範圍,以及企業該如何應對雲端服務中斷的風險。 聽完這集你可以學到: 1.AWS 服務中斷的規模與嚴重性:這次 AWS 在 US East 1 區域發生長達 14 小時的服務中斷,影響超過 100 項服務,佔全球網路流量 12%,每小時損失至少7500 萬美元。 2.US East 1 北維吉尼亞州區域的關鍵地位:它是美國網路骨幹交會點、全球 CDN 和 DNS 核心所在地,也是許多企業優先選擇部署新服務的區域。 3.AWS DNS 三層架構機制與Race Condition 競爭狀態導致服務中斷原理:瞭解DNS Planner(計劃者)、DNS Enactor(執行者)、Route 53 三層架構如何運作,以及這次如何因為舊版計劃覆蓋新版而導致連鎖崩潰。  4.企業上雲備援策略的三個層次:Multi-AZ、Multi-Region、Multi-Cloud 三種備援策略的差異,以及隨著層次提高,成本、管理知識和技術門檻如何遞增的權衡考量。學會運用「服務中斷機率 × 持續時間 × 單位時間損失」公式,計算潛在損失並決定備援投資,確保備援成本小於潛在損失才有商業意義。 5.監控數位資產相依性的相關工具,以及雲端原廠工具(如CloudWatch)、第三方工具(如Datadog)、雲廠商 Support 三種監控層次的選擇。 6.雲端服務中斷演習方法:認識 Game Day、重大活動演練、紅隊演練等三種演習方式,讓團隊在安全環境中練習應對,建立反射動作縮短危機反應時間。 這次 AWS大規模服務中斷事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雲端不等於絕對可靠。即使是像 AWS 這樣的業界龍頭,也可能因為一個自動化的錯誤導致十幾個小時的服務中斷。但這不表示要放棄雲端,而是要更聰明地佈局並應用雲端。 韌性不是一次性的投資,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 企業需要用積木的角度來思考,找到適合的雲廠商和服務,透過堆疊積木做成解決方案來處理客戶問題,務必讓雲端成為推動業務成長的助力,而不是單點故障的風險來源。 AWS的官方檢討報告: https://aws.amazon.com/tw/message/101925/ // 𝟮𝟬𝟮𝟱 行銷科技高峰會|𝟭𝟮.𝟭𝟲(二) 隆重登場 🔥 美國微軟、Google、The North Face、Spotify、MarTech 概念創始人、LINE、cacaFly、X台灣廣告總代理,帶你直擊 AI 應用未來 .ᐟ.ᐟ 搶先解鎖⌖高峰會三大重點 ❋ 釐清投報關鍵:啟動 MarTech 投報飛輪 ❋ 打通工具斷層:掌握 Martech Stack 整合路徑 ❋ 解放行銷人:全面升級 ROI 策略腦 現在報名再享 2 大獨家好禮: ✪ 好禮 1:Martech概念創始人40 分鐘精華演講片段回放! ✪ 好禮 2:贈《數位時代》3 期(價值$600元)! ☞ 搶先入席:https://reurl.cc/ZlOmaQ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٥٧ من الدقائق
  2. قبل يومين

    EP261. AI巨頭互相投資採購,近親繁殖下反而是新創機會? ft. 矽谷連續創業家王奉民

    輝達、OpenAI和甲骨文彼此之間上千億美元的投資和採購,讓外界擔心AI競賽是否已分出勝負、大者恆大贏家通吃的格局提前出現。 「不,新創公司反而在這一波更有機會。」台籍矽谷連續創業家、安霸執行長王奉民認為。 拿到哥倫比亞大學電機博士後,他就到矽谷工作迄今超過三十年,創辦過二家公司,也經歷二次滅頂之災。第一家公司成立不久就碰到網路股泡沫,隔年又遭逢911,帳上現金用罄,銀行和投資人都縮手,只能被迫將公司賣掉。2004年再成立第二家公司,在順利發展十多年後,2018年美中貿易戰下美國政府列出實體清單,禁止美國企業和清單上的中國公司做生意,「安霸有45%的生意就這樣不見。」 安霸原本往來的中國客戶如海康、大華和大疆,分屬安防和無人機領域,王奉民說服董事會和大股東,不賣公司不裁員,反而加碼研發轉往自駕車領域布局,化危機為轉機。如今安霸在矽谷總部有500多位員工,在台灣新竹有300位,先前也收購義大利帕爾瑪ㄧ家有70人團隊做自駕車軟體的公司。 王奉民強調,AI競爭就是人才競爭,要到全世界找人才。近來巨頭間抱團發展的做法,會有利還是不利吸引並留住人才? 他認為急於求大將犧牲彈性和速度,ㄧ方面會有更多收購案發生,對新創是好事;另一方面當規模和市值都大,能給新人的激勵機制和發揮空間受限,人才更想去新創。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٥٩ من الدقائق
  3. 數位關鍵字212.凌晨 4 點的革命!醫師用 AI 寫程式改變醫療現場 ft. 林協霆 Lizard

    ٣١ أكتوبر

    數位關鍵字212.凌晨 4 點的革命!醫師用 AI 寫程式改變醫療現場 ft. 林協霆 Lizard

    到了 2025 年,AI 已經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從辦公室的文書處理到創意產業的內容生成,幾乎每個領域都在重新思考工作流程。在醫療這個高度專業、甚至攸關生命的領域,AI 的導入卻格外謹慎,也格外值得關注。當 ChatGPT 可以開始回答複雜的醫療問題、當 Claude 可以閱讀並分析病歷、當程式碼可以用自然語言來撰寫,醫療現場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數位時代創新長黃亮崢 James 邀請台北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腫瘤內科部專研醫師林協霆 Lizard,分享他如何從凌晨 4 點手動整理資料的痛苦中,透過自學程式與 AI 工具,不僅改變自己的工作流程,更在醫院擔任起 PM 角色,成為醫療與資訊部門之間的重要橋樑。 聽完這集你可以學到: 1.從零開始的程式學習之路:醫師如何找到學習動機 林醫師分享,學程式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確、勢在必得的決心去解決問題。他在心臟內科重症加護病房輪訓時,每天凌晨 4 點必須從寒冷的加護病房中醒來,把每個病人的最新抽血資料人工散打進 Word 檔案。這個痛點成為他學習程式的強大動機,即使當時只有看完 Learn Python the Hard Way 的基礎,他仍硬著頭皮在沒有 ChatGPT 的年代,花了兩個禮拜完成自動化系統,徹底改變了這個工作流程。 2.AI 輔助臨床研究:10 分鐘完成過去 2-3 週的工作 林醫師展示了 AI 如何革命性地改變臨床研究流程。過去做統計分析,從收集資料、選擇統計方法到產出結果,可能需要 2-3 週時間。現在他直接把原始資料貼給 AI,AI 不僅能理解資料結構,還會主動建議適合的統計方法,例如建議使用 Kaplan-Meier 存活分析或傾向匹配性分析(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只需要一個中午休息的 10 分鐘,就能快速看出資料是否有研究價值,獲得初步結果再決定方向。 3.Vibe Coding 工具的演進:從 ChatGPT 到 Claude Code 從 2022 年 12 月 ChatGPT 推出開始,林醫師就知道可以用它來解釋 bug、幫助寫程式。早期還需要大量複製貼上(copy and paste),但隨著工具演進,從 Cursor、Windsurf 到 Claude Code,程式開發門檻越來越低。Claude Code 特別友善,只需要給一個指令就會自己跑程式、自己 debug、自己寫成報告,讓完全沒有程式經驗的醫師也能在短期內學會操作,大大降低臨床繁瑣業務的負擔。 4.醫師擔任 PM 角色:破解醫療與資訊部門的溝通鴻溝 醫療資訊部普遍面臨人力不足的困境,最大問題是醫療人員不懂得如何描述需求,資訊人員聽到後又不知道要做什麼,導致做出來的工具往往不符合期待。林醫師加入醫院資訊部後,能夠自己刻出 UI 介面,讓大家看到具體需求,再由資訊同仁串接資料流。他在 GitLab 上直接修改程式碼、在沙盒測試環境中開發,把開發與維運分得清楚,讓資訊人員能專注在維護系統這件更重要的事情上。 5.病患也用 AI 查資料:醫病關係的新變化 林醫師分享了一個案例:病人聽完治療計畫後說「你講的跟 ChatGPT 講的一樣」。他認為這反而能節省時間,因為門診時間有限,無法向病人解釋所有細節,例如化療藥物的副作用、如何緩解等。如果病人能用正確的關鍵字查詢,ChatGPT 給出的內容基本不會太離譜。但他也會看病人的教育程度,如果病人查的是「能量」、「斷食」等偽科學內容,就會在現場糾正想法。 6.AI 時代的醫學教育反思:從背誦到批判思考 GPT-4 在美國醫師執照考試(USMLE)中有 90% 以上正確率,這引發林醫師對醫學教育的深刻反思。他認為醫學教育常常要求學生背太多,但思考為什麼要背這些東西的時間太少。當 AI 可以立刻查到某個基因在某個癌症的表現率是 35%,這種數字還值不值得成為考點?應試教育所篩選出來的背誦能力,在 AI 時代可能變成不重要的能力。真正重要的是溝通能力、批判思考能力,以及理解醫學不只是科學,更是經濟、政治、社會多重因素建構的知識體系。 7.醫師角色的轉變:從「小斧頭」到「大劍」 林醫師用《刀劍神域》的比喻說明醫師角色的轉變。過去醫師就像被賦予天職,只能用小斧頭在自己的專科領域深耕。但 AI 的出現等於給了醫師一把大劍,可以在數秒內分析影像、快速提出鑑別診斷、搜尋文獻、生成病歷摘要。他舉例說,值班時遇到腸胃道出血這種不熟悉的情況,把資料丟給 ChatGPT 深度搜尋,立刻能找到最新文獻和建議,讓病人當下得到適合的治療,隔天再請專科醫師確認。這讓醫師有機會跨越專科限制。 節目中所提的: 「更好的健保雲端 2.0」Google Chrome擴充功能》 https://pse.is/8aplqc 李坤峰醫師部落格「後山腰子科醫師」介紹文章》 https://kunfengleemd.blogspot.com/2025/01/NHIcloudanalyzer.html // 𝗠𝗘𝗘𝗧 𝗧𝗔𝗜𝗣𝗘𝗜 創新創業嘉年華  ⎞𝘿𝙖𝙣𝙘𝙞𝙣𝙜 𝙬𝙞𝙩𝙝 𝘼𝙄 .ᐟ ⭓*⎛ 𝟭𝟭.𝟮𝟬-𝟭𝟭.𝟮𝟮 花博爭艷館 ▍一年一度盛會,只有3天 免費入場,報名索票👉🏻https://pse.is/8ap4xx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٥٩ من الدقائق
  4. ٢٩ أكتوبر

    EP260. 聽讀説寫AI都能代勞,40年台大名師認為哪三件事你我更該做好? ft.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前院長廖咸浩

    台大至今僅有五位教授服務超過40年,來自人文社會專業的廖咸浩是其中之一。本身寫詩寫文章、教西洋文學和科技人文學多年,也曾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他在史丹佛大學取得文學博士學位,親身見證矽谷在1980年代的變化,目睹台灣工程師在當地創業的多個故事。 雖然有深厚外語和文學底子,但廖咸浩強烈反對小孩子過早學外語,特別是在十歲以下。他認為應學好母語,並以此培養閱讀、寫作和口語表達能力到一定程度後,再學其他語言才好吸收;在母語能力不足下學外語會導致都學不好。 尤其進入AI時代後,翻譯變得容易,不同語言間的轉換機器可以做的更好,但是文字作品中要表達的情緒和意念,卻需要透過大量閱讀而理解,而這個能力更廣意説就是創造力,具體就是講故事的能力。 跟隨而來的,是對故事理解而產生的共感能力,這是人所獨有而稀缺的。AI可以透過演算法設為討好用戶,但這不是共感。另一方面,AI不只討好用戶,更會根據使用偏好專推同類型內容,造成同溫層和資訊繭房現象嚴重;要打破這些,需要用戶回到線下實體溝通社交,回歸人是社會動物的一面予以平衡。 🤩歡迎訂閱數位時代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bnext_official 🤩有合作需求請洽:podcast@bnext.com.tw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١ س ٨ د

حول

【數位時代Podcast】專講科技創新與轉型成長,將複雜的數位技術翻譯為新商業機會,讓轉型決策、資源配置有最前端的觀點與策略思考! 為你說數位、訪專家、談實戰。有想聽的主題或合作提案,歡迎來信:podcast@bnext.com.tw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المزيد من 數位時代 +

قد يعجبك أيضً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