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1. 2 HR AGO

    一条铁路和一个民族的百年,范稳推出长篇小说《青云梯》

    近日,“彩云之南的家国史诗与铁路传奇——范稳长篇小说《青云梯》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 《青云梯》作者范稳,评论家白烨,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李银和,共同奔赴这场文学之旅。 范稳现供职于云南省作家协会,代表作有“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其中《水乳大地》被翻译成法文出版,《悲悯大地》被翻译成英文出版。另一部反映滇越铁路修筑史的长篇小说《碧色寨》被翻译成意大利文出版。曾获第七届、八届、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第八届、十一届“十月文学奖”等。 《青云梯》是范稳的最新长篇力作。作品以云南高原一百年的交通发展史为背景,展现云南人民立志改变交通状况的历史风云和为此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从上世纪初法国殖民者用一列火车撞开了南中国的大门,到滇南人民知耻后勇、自强不息,独立修建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再到21世纪高铁高速蜿蜒在云南高原的崇山峻岭,直至在新时代为响应“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部署,打通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云南人民把铁路修到了境外。 高原上的铁路,是一条通向云端、通往四面八方、通向美好未来的天梯。作品结构恢弘大气,有丰富立体的层次。《人民文学》杂志在2025年第2、3期连载《青云梯》,并在卷首语中评价:“从个体、细节和日常入手,自始至终贯穿着的却是浓烈坚决的家国情怀。与人物同行的,是历史的演进和民族的变革,是以云南大地为样本的中国铁路自力更生的发展史。由此,《青云梯》也获得了史诗般的正大品格。” 像老工匠一样耐心写作一本书 “你不踏遍青山,阅尽人间百态,你就很难找到文学宝藏。”范稳说,《青云梯》的写作念头缘于十多年前为创作而“浪迹天涯”时的一次偶遇,当他站在铁轨上望向“个碧石铁路”时,他感到自己就像站在两个历史的节点上,“支撑这条铁路的不是雄厚的资本,而是坚韧的文化,是悠久的华夏文明在面对新挑战时那种知耻而后勇、敢为天下先的家国情怀。我当时就想,这是另一部长篇小说的题材,就像滇越铁路和‘个碧石铁路’是两条不同性质的铁路一样。我得先弄清它的第一段历史,再来面对它由此带来的某种转变。” 真正开始动笔写作是在2022年,范稳将创作《青云梯》的过程分为“三部曲”:第一年,跑遍红河州的老铁路路基、废弃火车站,采访铁路建设者后人,甚至下到高铁隧道深处采访打隧道的一线工人。第二年,埋首史料,梳理云南汉文化传承与民族交融的脉络。第三年,潜心写作、修改。 他说:“《青云梯》是我写得比较从容的作品,单是修改就花去整整一年时间。每一句对话,每一个词汇,至少在目光里过了数十遍。不断地调整结构,丰富人物,打磨语言,像个老工匠。我用写中短篇的劲头来写长篇,力争让每一段故事、每一个人物都准确、生动、形象。” 谈及书名“青云梯”,范稳解释道:“在云南修铁路,随着海拔不断升高,就像架起一座云梯;而修铁路的人不断探索、追寻现代化的生活,胸怀青云之志,也蕴含着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气质。” 这种不断探索和勇于向上的精神,也表现在范稳的创作中,从《水乳大地》到《青云梯》,范稳认为自己最大的成长和变化是写得更慢,更自信了。“更慢”是因为“要不断地查资料,一字一句,字斟句酌”,“更自信”是指“通过对地方文化的学习,在写作中,可以对不同民族的文化触类旁通”。 “这是解析一个家族百年血缘密码的书,也是关于一条铁路百年历史的漫长故事。在这个刷短视频看新闻读故事的时代,讲述一段百年故事似乎是冒险,也不讨巧。但我还是认为,有历史感的故事就像从时间纵深处驶来的一列火车,满载岁月的传奇。读到它的人,都是它的乘客。”范稳在后记中这样写道。 一部小说和一个民族的精神秘史 《青云梯》全书45万字,书中交织着四条历史线索,既写了百年铁路修建史,也写了吴、陈两个家族的百年兴衰沉浮史。它同时是一部云南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与风物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边地红色革命史。白烨认为《青云梯》是在《水乳大地》后范稳交出来的又一部出色作品,“范稳通过恢弘而精巧的结构把很多内容巧妙地整合在了一起,四个部分水乳交融,完全没有拼凑的痕迹,完成度超出我的想象”。 李洱认为《青云梯》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他用“气韵沉雄”概括小说带给他的阅读感受,并高度称赞四条线索的融会贯通使得《青云梯》具有了“史诗的品格”。“这部小说是范稳个人创作史上的一部杰作,作家实现了创作上的飞跃。《水乳大地》更多是一种异域的或者带有风情式的描述,而《青云梯》记录的是我们民族精神内部的一些东西,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部作品可供阐释的空间非常大,非常辽阔,我还需要耐心地读第二遍、第三遍。” 李银和则讲述了书中描写的那段云南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云南的这段历史,某种程度上不仅影响了中国,更影响了世界。历史学家们对这段历史不断地研究与展现,但还是首次有作家用文学的方式,以多年扎扎实实的采风和实地考察为基础,最终以一部沉甸甸的大作,来书写这段历史。范稳以作家的艺术笔法与深邃思考,做到了‘融合四史’,这是创作这部作品的难度所在,也是《青云梯》的价值所在”。 文|记者 何晶 通讯员 肖媛龄 图|主办方提供

    6 min
  2. 2 HR AGO

    单仰萍领衔,全女班演绎:上越经典剧目《红楼梦》登陆广州舞台|大湾区艺术节

    10月14日-15日,正值建院七十周年的上海越剧院将带着经典剧目《红楼梦》登上广州大剧院的舞台。 作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精品剧目,《红楼梦》将令羊城观众领略到长三角戏曲名团带来的江南气韵。 越剧版《红楼梦》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故事改编,创排于1958年。它以宝黛爱情故事为主线,选取小说中的几个典型情节,体现原著的精神风貌。首演后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扬,自此开启了半个多世纪传奇而灿烂的戏曲艺术历程。 此番上演的“徐王版”《红楼梦》由“梅花奖”“文华表演奖”得主单仰萍领衔,“徐派”小生杨婷娜饰演贾宝玉,“王派”花旦忻雅琴饰演林黛玉,共同带领上海越剧院红楼团全女班,为观众诠释经典。 创演已六十七载,薪火相传八代人 1958年,越剧《红楼梦》由上海越剧院二团创排,首期公演于上海共舞台及大舞台,徐玉兰饰贾宝玉,王文娟饰林黛玉。该剧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演出了54场,观看人数达8万多人次。 这巨大的观演能量瞬时席卷海内外,从上海到长三角,南下两广香港海南,北上至东三省,漂洋过海到越南、朝鲜、日本、法国等,都留下江南灵秀中的红楼叙事。该剧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演出场次最多、积累票房最多的戏曲剧目之一。 1962年,该剧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摄制成彩色戏曲艺术片,影片在香港连映38天400余场,观众近40万人次。 1978年,该片在内地重映轰动全国,不少地方昼夜不停地放映,观众之多创历史纪录。越剧电影进一步扩大了越剧《红楼梦》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后来评剧、川剧、黄梅戏等《红楼梦》包括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在内的创作蓝本。 迄今为止,《红楼梦》薪火相传,至今已有八代传人;《红楼梦》吸引了老中青各年龄层一批又一批从业者、观赏者走进越剧。 有资深评论家赞越剧《红楼梦》:“演出频率之高,社会影响之大,对越剧艺术品位的提升,对表演后续力量的引领,没有哪部戏可以超过《红楼梦》。” 集合顶尖艺术家,堪称剧种代表作 历史上,对于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改编作品不计其数,而越剧《红楼梦》成为了一个改编典范。“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句深入人心的台词,已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语。当宝黛初见的唱段响起,一段红楼的故事缓缓流淌开来,中国古典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在越剧舞台上焕发出一种别样的光彩。 越剧《红楼梦》成功提取了原著的元素,又十分贴合越剧的逻辑和审美。全剧以宝黛爱情为主线的故事呈现,成功创造了一个舞台意义上的红楼梦,留下来丰满的形象和优美的唱段。 作为经典之作的“徐王版”,徐派在表演上华彩俊逸、洒脱流畅,配以王派的细腻入微、委婉曲折,二者相得益彰,令整体演出风格情真意切,贵气典雅。 这部舞台综合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凝聚了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方面的集体智慧和艺术才华,主创阵容无一不是上海越剧院的开山元老,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均是顶尖艺术家。 名家评越剧《红楼梦》:“越剧《红楼梦》能成为经典,是中国当时最优秀的编导音美和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演员的集聚,而且这种集聚又是在一个最佳的黄金创作时段。” 《红楼梦》作为上海越剧院的保留经典剧目,有剧种代表作之称,同《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祥林嫂》并列为四大看家戏。《红楼梦》本次在广州的演出,将让这部优秀戏曲作品再次焕发历久弥新的经典魅力。 文 | 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姚惠 图 | 创演方提供

    4 min
  3. 7 HR AGO

    10月16日开幕!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将亮相佛山

    10月10日,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佛山举行。 发布会上宣布,这是国际民间艺术节首次落地广东省,将于10月16日在佛山市开幕。来自五大洲13个国家的艺术团体,以及中国粤港澳台联合艺术团、佛山本地艺术团将一同参与,打造一场兼具国际视野与岭南特色的文化盛宴。 山海相约,文明互鉴 本届艺术节以“跨越山海 共向未来”为主题。开幕式演出将于10月16日举行,定名为“山海同风”。“山”象征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与文化多样性,“海”体现开放包容的姿态与源远流长的丝路历史,“同风”则代表源于人类共通情感的和谐互鉴精神,寓意世界文明超越山河阻隔,借助艺术同心同行。 本届艺术节邀请来自五大洲13个国家的艺术团体,包括哥伦比亚、美国、埃及、南非、毛里求斯、格鲁吉亚、塞尔维亚、荷兰、西班牙、英国、菲律宾、斯里兰卡、新西兰,以及中国粤港澳台联合艺术团和佛山本地艺术团共500余人参与。 参演团体既有国际级专业舞蹈团,也有青年学生团体;节目内容既有传统非遗,又有融合创新,包含合唱、歌舞、童声演唱、器乐演奏等,将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大型国际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以“国际性、民族性、民间性、群众性”为特色,为各国艺术家搭建起平等开放的交流平台。自1990年创办以来,艺术节已成功举办12届,累计邀请五大洲68个国家173个外国艺术团参演,已成为我国对外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 首次到粤,绽放佛山 这是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首次在广东省举办,主会场设在佛山市。本届艺术节在佛山的主要活动包括开幕式演出、秋色巡游、基层巡演、中外艺术家大联欢。 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主任于海琳介绍,佛山不仅是珠三角腹地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与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更是一座承载千年文脉的历史文化名城。选择佛山,既能依托其丰厚的岭南文化资源为国际艺术盛宴注入独特的地域魅力,更能通过这座“文化窗口”向世界生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使艺术节成为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气派的高水平文化交流平台。 本届艺术节将与拥有近600年历史的佛山秋色巡游这一国家级非遗盛事联动,通过“定点展演+巡游互动”的形式,实现国际艺术与佛山非遗的沉浸式对话,让岭南传统民俗、国家级非遗盛事走向国际。 除主体活动外,本届艺术节还设置丰富配套活动。艺术节期间将在禅城区博物馆举办佛山特色民间艺术精品展;在星光荟美术馆举办“致敬与蝶变”石湾陶艺作品展;邀请陶艺家共同设计制作户外永久艺术装置,将放置于公园等公共场所,打造浸润型社会美育新地标,展现岭南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对话。 多城联动,美美与共 10月20日至21日,本届艺术节将组织外国艺术团奔赴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三地,与当地艺术团同台演出。 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高景海介绍,西班牙、南非、新西兰、英国、斯里兰卡、格鲁吉亚6个外国艺术团将到深圳进行演出;美国、埃及、菲律宾3个外国艺术团和中国港澳台地区的艺术团将在珠海市演出;哥伦比亚、毛里求斯、荷兰、塞尔维亚4个外国艺术团赴东莞市演出。 本届艺术节亮点纷呈。于海琳介绍: 一是“友谊新篇”再续佳话,国家之交、城市之交、艺术团之交兼具延续性与新活力。今年恰逢中国与塞尔维亚建交70周年、与菲律宾建交50周年、与哥伦比亚建交45周年,特邀三国艺术团体登台,谱写中外友好新篇章。 二是“非遗瑰宝”集中亮相,包括格鲁吉亚阿扎尔舞、毛里求斯塞卡舞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是“青春力量”闪耀舞台。斯里兰卡珍宝舞蹈学院、西班牙拉斯罗萨斯青年舞蹈团等青年艺术团体,为国际艺术交流注入新生力量。 四是“民心相融”打破壁垒。特别安排菲律宾罗布克童声合唱团演绎中文歌曲,用音乐跨越语言障碍。 五是“守正创新”赋能传统。新西兰阿帕努伊尖峰舞团等艺术团,让古老艺术重焕生机。 六是“文明多彩”全面呈现。参与国覆盖五大洲,节目形式多样,呈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球文明画卷。 七是“丝路交响”传承使命。塞尔维亚、菲律宾、埃及、格鲁吉亚、哥伦比亚等均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伙伴,完美诠释艺术节连接古今、融汇中外的重大使命。 这场跨越山海的艺术盛会,不仅是世界文明的聚会,更是佛山文化的亮相,将为中外民间艺术交流搭建优质平台,奏响文明互学互鉴、美美与共的和合乐章。 文、图 | 记者 李娇娇

    6 min
  4. 22 HR AGO

    【视频】竞逐文华奖!广东舞蹈《湾》以舞为诗,咏叹湾区|艺起岭南

    10月10日-11日,第十八届文华节目奖终评将在重庆国泰艺术中心举行。值此艺术盛会前夕,恰逢国庆中秋假期,广东歌舞剧院舞剧团紧锣密鼓地排练备赛,为角逐文华奖而做最后冲刺。该院舞蹈《湾》凭借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代表广东参评第十八届文华奖的重点作品之一,备受期待。 展现大湾区人文图景 广东歌舞剧院舞蹈《湾》创作于2022年,由李超编导、赵博作曲、李昆担任服装设计,是一支展现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图景的诗意舞蹈。 粤港澳大湾区因海而生、依湾而兴。广东歌舞剧院立足于这片热土,从地域文化中汲取灵感,将“湾”从地理概念升华为一个兼具抒情与象征意味的舞台意象。作品摒弃传统线性叙事,以写意手法勾勒海浪、渔火、行灯人等流动诗篇。这些意象交融呼应,既唤醒了湾区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也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在舞蹈编排上,该作品通过群舞队形流畅而富有韵律的变化,生动再现潮汐起伏的自然节律。舞者在一呼一吸、一张一弛之间,以身体姿态展现出海浪聚合、扩散、回旋与撞击的动态场面。领舞者手持灯笼,轻盈穿梭于“浪花”之间,塑造出“引路人”的鲜明形象。整个表演以点带线、以线成面,巧妙勾勒出“浪花归湾、夜借渔火”的唯美场景。 用乡音重塑共同记忆 广东歌舞剧院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文艺院团,在艺术创作中持续深耕岭南文化沃土,积极诠释与传播湾区人文精神。 在舞蹈《湾》中,主创团队不仅融入了刚柔并济的“南拳”、灵动活泼的“小狮子头”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借用民俗意趣增强文化厚度,更通过孩童、习武少年、孕妇、老者等象征性人物的渐次登场,在海浪间铺开一幅暗喻生命传承与文化延续的哲思画卷。 编导李超还巧妙提炼潮汕“行灯”民俗为核心视觉符号,以当代编舞语汇赋予灯笼更深寓意:既照亮游子归途,也象征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文化向心力与情感认同。 在音乐设计上,数声铿锵有力的“顶硬上”——这一源自广东地区的俗语回荡在乐曲之中,不仅强化了节奏层次,更生动传达出大湾区人民乐观坚韧、勇于迎难而上的精神气质。此外,主旋律选材于广东传统童谣《月光光》。这首大湾区人民耳熟能详,充满童真与乡土气息的歌曲,经由作曲赵博的创新编排,在保留原有温情基调上,融入多层次人声哼唱与丰富和弦效果,构筑出宏大而深情的音场。 服装色彩以深蓝色作为主基调,象征海湾的深邃与宁静。服装设计李昆在提取传统民间服饰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了契合当代审美与主题需求的创新表达。领舞身着一袭拖尾长裙,行动间犹如水面漾开的波纹。群舞服装则宽大舒展,其下摆采用由深蓝渐变为浅蓝的过渡设计,舞动时既形似渔民的蓑衣又如海浪翻涌,整体造型呈现出飘逸奔放的视觉张力。 从湾区舞台到国家殿堂 舞蹈《湾》自2022年在“行至岭南——粤港澳大湾区新创小型作品专场晚会”首演后,迅速引起广泛关注。不少观众表示,在作品中“看到了大湾区的鲜活灵魂”。 2023年至2024年,《湾》接连斩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奖、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优秀节目”奖,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它还受邀登上“舞典华章”中国舞蹈盛典、“为人民绽放”国家艺术基金展演等国家级平台,实现了从“湾区精品”到“国家认可”的进阶。 舞蹈《湾》不仅展现了广东当代艺术创作的高度,更承载着粤港澳大湾区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与时代的梦想,期待其在文华奖的舞台上绽放出岭南文化独特而璀璨的光芒。 文| 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陈芊芊 图、视频| 广东歌舞剧院提供

    5 min
  5. 22 HR AGO

    “双节”酒店市场火热,华住、锦江接待人次双双破千万!

    2025年国庆中秋,文旅市场热度空前,酒店行业也迎来强劲增长。华住集团与锦江酒店两大国内酒店巨头表现亮眼,接待人次均突破千万,整体入住率显著提升,展现出假期出行市场的旺盛需求。 华住集团数据显示,假期期间旗下酒店共接待客人超1055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36%;其中外宾接待量超过5.7万人次,同比大幅增长75%。整体入住率超过80%,并在10月3日达到峰值,超过98%,超8100家门店实现满房。 区域表现方面,二线城市中的宁波、温州、南昌、嘉兴等地整体入住率均超过90%;三、四线城市如益阳、怀化、辽阳、吴忠等地更是表现突出,整体入住率均超过100%。 锦江酒店同样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累计接待人次超1300万,同比增长30%,平均入住率同比提升4%。10月2日至4日为入住高峰,其中10月2日在全国128座城市实现全城满房,10月3日满房酒店近6500家。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反向旅游”趋势兴起,广元、荆州、南充、泸州、锦州等三线以下城市假期期间几乎每日迎来客流高峰,当地酒店平均入住率达91.7%以上。景德镇因“鸡排哥”爆火带动旅游人气,当地锦江系20余家酒店在10月2日至5日连续满房。 从品牌层面看,锦江旗下各层级酒店入住率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国际高端品牌丽芮酒店入住率提升超23%;暻阁、云居等度假酒店品牌因契合“为情绪买单、为体验付费”的消费趋势,受到休闲游客青睐。 服务体验方面,锦江各地酒店围绕双节主题推出花灯DIY、民族服饰租借、国庆打卡角等多元活动,并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如协助旅客取回错运行李、缝补衣物等——强化品牌温度。 华住启动“服务品质保障行动”,对游客入住、卫生、早餐等关键环节进行重点关注,同时聚焦消费者需求与体验,将服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出行便利。 整体来看,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酒店市场不仅延续了往年热门城市的高入住表现,更在“反向旅游”、家庭出行与品质体验等多重趋势的推动下,呈现出结构更丰富、区域更下沉、服务更精细等新特征。 文| 记者 刘星彤 图| 受访者提供

    3 min
  6. 23 HR AGO

    玩法变了,体验亮了,小城火了,广东亮了!——国庆中秋长假文旅消费观察 |文旅开麦

    为期8天的国庆中秋长假正式收官。羊城晚报记者综合多家平台假期总结发现,居民长假出游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旅游从简单的观光游览日益转向深度体验与情绪满足;文化内容从旅程的“调味品”升级为“核心菜单”;“为情绪买单、为体验付费”成为主流消费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背景下,广东的市场表现尤为亮眼。此外,跨境旅游呈现双向热潮,众多小众目的地凭借独特魅力成功“出圈”。 格局重塑:广东市场表现抢眼,跨境游双向热潮 长假区域市场表现中,广东尤为突出,展现出强大的旅游消费潜力和市场活力。飞猪《2025国庆中秋假期出游快报》指出,广东省内包车游预订量同比激增331%,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18%,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成为省内最热门旅游城市,河源、揭阳、清远等地增速最快。 携程数据显示,假期广东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3%,主要客源地为北京、上海、武汉、长沙、成都;南越王博物院、广州中山纪念堂、河源恐龙博物馆、世界之窗、广州长隆度假区成为热门景区。 途牛热门客源地榜单中,广州、深圳均位列前十,显示出广东居民强劲的出游意愿和消费动能。 作为热门目的地,广东的吸引力不仅来源于优质的文旅资源,更来自本地推出的丰富文旅盛宴。马蜂窝指出,广州凭借超级草莓音乐节、中国国际漫画节动漫游戏展、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等数千场音乐、文化、民俗、非遗活动,吸引大量年轻游客,成功跻身国内热门目的地前五。 这些活动有效聚集了人气,拉动了消费,展现了文旅融合对市场的强大驱动力。 在途牛境内游热门目的地榜单中,广州同样位列前十。在具体游玩方式上,境内自驾游、自由行占比高达七成,其中,粤港澳大湾区自驾游尤为旺盛,多彩文旅盛宴彰显岭南文化魅力,成为广东的吸客法宝。 官方数据显示,据初步测算,国庆中秋假期广东接待游客6517.6万人次,同比增长11.5%;实现旅游收入613.2亿元,同比增长14.2%。 跨境旅游市场呈现“双向奔赴”特征。出境游方面,去哪儿用户预订了境外4588个城市的酒店,日本、泰国、韩国、马来西亚、越南热度最高。基于免签效应,俄罗斯成为许多中国游客“人生第一张出境机票”的选择。 在途牛平台,日本、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热度排名靠前。长假出境游还呈现“短线自由行、长线跟团游”等特征——马尔代夫、巴厘岛、新加坡等更受自由行用户青睐,欧洲多国连线游等长线产品则以跟团游为主。 节日期间,入境游也迎来一波小高峰。去哪儿平台使用非中国护照预订国内航班的机票量同比增长33%,覆盖国内近百城市。 携程报告指出,韩国、美国、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等成为主要入境客源国。“正值中秋,许多外国游客通过亲手制作月饼、编制中秋宫灯、穿着汉服赏月等方式,主动拥抱并沉浸于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氛围之中。” 玩法变革:错峰分段成常态,追星、追秋各有所爱 这个长假被“松弛感”贯穿。不少游客不再执着于假期首日出发,“分段式出行”与“拼假错峰”成为理性且成熟的选择。 去哪儿数据显示,超过三成的上班族巧妙利用年假,通过“请3休12”,将8天假期延展至近16天的悠长旅程。 携程研究院分析认为,这种“分段式”错峰出行不仅能有效疏解高峰期压力,也为消费者节省了可观的出行成本。其报告指出,部分航线在节后价格降幅超过50%,性价比极具诱惑。 飞猪数据同样印证这一趋势:节后热门城市高星酒店价格大幅回落,部分低至300元左右,错峰游迎来“高光时刻”,石家庄、武汉、西安等地的节后订单涨幅显著。 途牛假期盘点指出,近15%的用户选择在假期前开启旅程,出行高峰期从9月30日一直持续到10月5日。家庭客群成为错峰出游的主力军,其在途牛平台占比超八成,合家欢出游需求强劲。 度假方式的多元化也在此次假期淋漓展现。一方面,年轻人“为爱奔赴”,音乐节、演唱会、大型体育赛事成为引爆区域旅游的“超级引擎”。 马蜂窝大数据显示,北京在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中国大满贯赛、中国网球公开赛等体育赛事以及《清明上河图》等国宝亮相的故宫百年大展加持下,热度再攀新高,成为这个假期文体爱好者的首选目的地,WTT举办地首钢园热度环比上涨460%。 去哪儿指出,安徽马鞍山的“葫芦果音乐节”、四川泸州的“银河左岸音乐节”分别刺激当地假期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2.6倍和2.1倍。WTT中国大满贯、中国网球公开赛等赛事则带动北京奥体中心周边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116%。 另一方面,“反向旅游”“小城追秋”蔚然成风。途家平台数据显示,以独特秋景和网红打卡地著称的内蒙古阿尔山、呼伦贝尔以及黑龙江伊春等赏秋目的地民宿订单量同比翻倍增长;吉林长白山、新疆阿勒泰的相关订单量也显著增长。 同程旅行报告揭示,“奔县游”热度飙升,假期国内非一线城市的高品质酒店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90%,超过30个区县目的地的酒店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100%,福州市平潭县、伊犁州霍尔果斯市、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等地增速领跑全国。 文化体验与红色旅游,从“打卡”到“融入” 文化体验深度融入旅行的每一环节,从过去的点缀转变为核心吸引力。马蜂窝指出:非遗体验点亮国庆市场,文化主题游成出游主要动力之一。每天300场演出轮番上演的非遗演艺狂欢节让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热度上涨88%,深圳盐田小梅沙海洋世界将国家级非遗“沙头角鱼灯舞”创新融入水下表演,吸引众多国潮体验爱好者。 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红色旅游也显著升温,并以更富沉浸感的形式吸引着年轻群体。马蜂窝大数据显示,新近开通、被誉为“世界第一高桥”的花江峡谷大桥吸引无数游客前往感受超级工程的震撼,带动其所在的花江村红色文化遗址热度暴涨超过1000%。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在花江峡谷大桥通车的带动下,花江大峡谷景区搜索热度同比增长178%。 绵阳两弹城、延安1938文化街区、嘉兴南湖、泸定桥等传统红色景区持续受到游客青睐,沉浸式展览、主题活动和深入的历史讲解让红色文化焕发新生。 “夜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则是深度体验的另一体现。携程报告显示,假期“夜游”搜索热度环比增幅超200%。石家庄荣国府、宁荣街推出的“红楼梦中人”沉浸夜游项目,结合《红楼入境》舞剧,成功打造了“日游正定城,夜观红楼梦”的文旅新体验。上海浦东美术馆、南京博物院等文化场馆开设的夜间场次大排长龙,夜间热度同比涨超5倍。 据同程旅行介绍,苏州锦夜·青靛甪直景区通过增加夜场非遗打铁花、川剧变脸喷火等互动项目,显著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夜游接待人次同比增长超53%。 从“赶路观光”到“生活体验”,文旅融合开启新篇 长假还呈现出旅游消费品质化、智能化的新特征。飞猪报告指出,假期出行客单价同比提升14.6%,95后游客预订人次占比最高,达到近四分之一。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假日期间,一线城市用户热衷通过个性化、高品质的定制游提升家庭出游的舒适度和体验感,如:一位深圳用户预订的节中2日家族定制游产品,人均消费超过4万元。 途牛在行程时长方面提供了更多细节:国内长线游用户中,选择5至6天出游行程的占比为46%;出境长线游用户更倾向于10至13天的行程,占比达65%。反映出游客对于深度游、品质游的追求。 智能出行方面,各大平台的AI工具大放异彩。飞猪于4月发布的旅行AI产品“问一问”假期日均使用用户数环比暑期劲增超5倍。同程旅行AI工具“DeepTrip”使用频率大增,上海、广州、北京、深圳、成都的用户使用最为频繁。马蜂窝推出的“AI旅行助手”APP在日本游中成为实用帮手,使用量增长显著…… 无论是奔赴小城寻找“松弛感”,在音乐节里与万人同频共振,还是在非遗工坊中触摸历史脉搏,回望这个长假,旅游的内涵正被无限丰富和重新定义。正如携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沈佳旎所言,长假反映出旅游消费的核心转向“体验”,这种由表及里的需求变迁,正成为中国旅游市场日趋成熟的有力证明。 文 |记者 刘星彤

    10 min
  7. 1 DAY AGO

    诺贝尔文学奖刚刚揭晓!由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获得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9日19点正式揭晓,由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获得。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匈牙利作家。2015年布克国际奖得主,代表作《撒旦探戈》、《反抗的忧郁》等。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是匈牙利著名小说家和编剧,1985年发表的处女作《撒旦的探戈》即为他带来巨大的声誉,1994年与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合作改编成7小时的史诗电影《撒旦探戈》,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曾获得德国年度最佳文学作品奖和科苏特奖,主要作品有《战争与战争》、《反抗的忧郁》等。2015年,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的作品以后现代主义小说与反乌托邦、忧郁主题而闻名,风格特点为复杂的长句和后现代的结构形式。作为出生于东欧的50后作家,卡撒兹纳霍凯不可避免地卷入到苏东知识分子的惯常套路中:思考、叛逆、对抗体制、流亡西方。在他看来,匈牙利人的遭遇是军警、惩罚、禁锢与囚笼,20世纪90年代后,失落、物欲、幻灭与苍白成为笼罩一切人的悲剧。 ■ 近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览 2024年:韩国作家韩江 获奖理由:“以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性。” 代表作品:《素食主义者》《少年来了》《不做告别》 2023年:挪威剧作家约翰·福瑟 获奖理由:“创新的戏剧和散文,为不可言说的事情发声。” 代表作品:《名字》《一个夏日》《死亡变奏曲》 2022年: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 获奖理由:“因她的勇气和临床的敏锐性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 代表作品:《悠悠岁月》《位置》《一个女人 2021年:坦桑尼亚作家Abdulrazak Gurnah 获奖理由:“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文化和大陆之间的鸿沟中难民命运的同情,以及毫不妥协的洞察。” 代表作品:《天堂》《荒漠》 2020年: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 获奖理由:“她用无可辩驳的诗意嗓音,以朴实的美感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代表作品:《阿喀琉斯的胜利》《野鸢尾》 2019年: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获奖理由:“他兼具语言独创性与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围和特殊性。” 代表作品:《骂观众》《卡斯帕》《试论疲倦》 2018年: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丘克 获奖理由:“她叙事中的想象力,充满了百科全书般的热情,这让她的作品跨越文化边界,自成一派。” 代表作品:《镜子里的城市》《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2017年: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 获奖理由:“在伟大情感的小说世界中找到现实世界与虚幻深渊的连结”。 代表作品:《长日将尽》《别让我走》《被埋葬的记忆》 2016年: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 获奖理由:“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代表歌曲:《答案在风中飘》 《时代在变》《像一块滚石》 2015年: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获奖理由:“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代表作品:《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2014年: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获奖理由:“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德国占领时期最难把握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们生活的世界”。 代表作品:《星形广场》 《暗店街》 《青春咖啡馆》 2013年: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 获奖理由:“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代表作品:《逃离》《快乐影子舞》《爱的进程》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 获奖理由:“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代表作品:《红高粱》 《酒国》 《丰乳肥臀》 【链接】 2011年,著名汉学家、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曾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谈及中国文学与诺奖的关系、中国文学的世界传播等话题。 以下是访谈内容—— 好的作品需要好的翻译 羊城晚报:您在1985年当选瑞典学院院士,18名院士中,是否只有您精通中文?如果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中没有懂中文的人,中国作家就完全没有可能获诺贝尔文学奖了? 马悦然:我当瑞典学院院士有很多工作要做,我的任务不仅是给中文作家弄到诺贝尔文学奖。世界上的语言很多,可能多到几千种吧。要求瑞典学院的院士们必得学会几千种语言,为的是比较公平地颁发诺贝尔文学奖,是不是有一点太过分?瑞典学院的院士可以掌握欧洲德文、法文、英文、西班牙语等几种主要语言,对于院士不懂的语言,也会请其他语言的文学专家翻译,或者做评论。比如1968年日本川端康成得奖以前,不仅是邀请专人翻译,也经过日语文学专家评论、研究长达八年的时间。这些为了语言译本的专业问题,确实花费漫长的时间去准备,但这样的准备工作是必须的。 我要再度说明,并不是由我翻译的中文作家才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不是必须要翻译成瑞典语,才能得奖。我的同事们他们可以同时阅读中文作家好几种不同语言的译本,只要是中文作家出版上述的几种语言译文,瑞典学院的图书馆一定购买,每周四开会以前摆好在图书馆房间里,我们很方便立即拿回去阅读。 我多次强调好的文学作品需要好的翻译,而且翻译家必须要有好的文学修养,向作者与读者负双重的责任;这样的文学价值特别会彰显在我们的工作里头,如果每位翻译家能秉持这样的信念,忠实呈现中文作家作品的价值,今天的世界文学就会更进步了;我还想借这个机会说明,现代中文作品的翻译一直到这几十年才开始有比较多的译文跟译本的出现,杰出的翻译家还是太少了。瑞典从事翻译现代中文作品的专家只有陈安娜和我两个人。 中国作家未能获奖问题在于译本 羊城晚报:目前身处大陆的中国作家一直未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您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去补救? 马悦然:我更愿用“中文作家”这个名称。你应该知道,中国的文学发展从1942年一直到现在受到什么样的制约。反右派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有多少作家与诗人受迫害?反精神污染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诗歌有什么影响?不能看高的小说和戏剧对中国文学发展会有什么影响?真正的问题还是在译本,只要好的译本足够充分,那就是时候到了。 羊城晚报:您认为中国文学有没有过比较好的或最好的时期? 马悦然:我在这儿不谈我自己非常欣赏的中国古代文学,只谈二十世纪的文学。1920和1930年代是中文诗歌,尤其是短诗的黄金时代。1930年代也出了比较多的很好的小说和个别的很好的戏剧,像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和李健吾的戏剧。这些戏剧据我看比曹禺的作品好得多。1970年代末出来的朦胧诗人的诗我很欣赏。1980年代中叶也出了一些我很欣赏的小说。 羊城晚报:茅盾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官方最高奖,鲁迅文学奖是包括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等的官方最高奖项,您对它们有何评价? 马悦然:对中国官方的奖我的认识不够。 沈从文若在世肯定获奖 羊城晚报:您从1948年起即与中国结缘,中国老一辈作家中您与谁有较深的交情?据说鲁迅、沈从文等人曾经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能? 马悦然:我跟老一辈的中国作家交情最深的是艾青和老舍。鲁迅的情况纯粹是他的译文跟译本出版非常晚才出现。一直有谣言说鲁迅拒绝提名,瑞典学院因此不给他奖,这个说法完全违反常理。鲁迅自己不肯提名,据鲁迅所留下的文字可能是真的,但瑞典学院从来不问任何一名作家愿不愿意接受提名;我已经破例说过,如果沈从文1988年5月没有去世,肯定能得奖,我这有点违反了诺奖守密的原则了。但我的同事们完全理解我为什么愿意说出来。 文 | 记者 熊安娜 梁善茵

    9 min
  8. 1 DAY AGO

    “十一”自驾游报告出炉:西部、东北热度攀升,家庭游成增长引擎

    这个国庆中秋长假,自驾游火了! 10月9日,全球自驾游平台租租车发布《2025“十一”假期全球自驾游报告》。数据显示,长假期间国内自驾游需求同比增长6.7%,出境自驾游需求同比增长11.6%。 据交通运输部研判,中秋国庆假期自驾出行预计达18.7亿人次,占出行总量近八成,其中新能源车流量显著提升。 综观整个假期,自驾游市场呈现蓬勃活力,游客出行意愿强劲,国内外多条线路迎来客流高峰,人们对深度体验与个性化旅行的追求愈加凸显。 国内自驾:广州高居热门城市榜二 长假期间,国内自驾游市场呈现规模与消费双增长态势。除需求稳定增长外,平均出行时间同比延长近1天,人均租车花费增长超20%,游客的消费意愿较高,愿为高品质的出行体验买单。 目的地选择更加多元。成都、广州、上海、西宁、哈尔滨、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北京、深圳、兰州位列热门自驾城市前十。西部地区如西宁、乌鲁木齐、喀什等城市持续受到青睐,东北地区热度快速上升,哈尔滨、呼伦贝尔、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阿尔山等地租车需求显著增加。 “我们提前一个月预订了在海拉尔提车,价格比平时贵了不少,但是一路风景超美,很值得!”广州游客张先生一家三口在假期自驾穿越呼伦贝尔,深度体验了北方大草原与森林秋色。 记者了解到,呼伦贝尔国庆期间租车价格环比节前一度上涨超40%,并出现“一车难求”现象。此外,甘肃兰州至额济纳旗线、云南西双版纳普洱线、海拉尔至阿尔山线等多条线路需求旺盛,反映出游客对自然风光和深度体验的追求。 出境自驾:长线目的地表现突出 随着国际旅游市场持续回暖,出境自驾游呈现“量价齐升”态势。出境自驾需求同比增长11.6%,长线目的地表现尤为突出,平均用车时长增长7%。热门自驾目的地前十包括澳大利亚、意大利、新西兰、西班牙、加拿大、挪威、土耳其、法国、英国、泰国。 欧洲作为传统热门区域增长稳健,意大利、西班牙、挪威、冰岛等国增速居前。其中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租车需求同比暴增210%,显示中国游客对独特自然景观的浓厚兴趣。 “在冰岛自驾堪称一生一次的体验,我们沿环岛公路开了整整十天,看了极光、冰川和黑沙滩,非常震撼。”刚从冰岛回来的90后游客李小姐表示,“虽然花费不菲,但这样的旅行记忆是无价的。” 据悉,亚洲范围内,马来西亚、阿曼、日本租车需求同比增幅均超100%。阿曼表现尤为亮眼,国庆期间租车需求同比增长超180%,成为中东地区新兴自驾目的地。日本东京、冲绳、大阪等城市预订量同比增幅均超100%。 非洲地区同样增长显著,南非自驾需求同比增长130%,埃及增长50%,纳米比亚增长44%。野生动物观测、沙漠穿越等主题路线受到高端自驾游客青睐。 家庭出游:“一老一小”成增长引擎 今年中秋与国庆假期重叠,全家出游成为新趋势。租租车数据显示,带娃自驾的家庭出游量同比增长15.7%,90后年轻父母成为亲子游的主力,他们更注重体验式教育和亲子互动。 年轻群体出行需求旺盛,95后自驾游客同比增长23%,00后增速达26%,他们偏好新西兰、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国际化目的地,注重旅行体验的独特性和品质。 与此同时,55-64岁的中老年自驾人群同比增长18%,这类人群拥有更多可支配时间和收入,注重旅行舒适度和健康要素,偏好节奏舒缓、体验深入的自驾路线。 “一老一小”两大群体共同发力,形成国庆出游市场的双引擎。这种代际融合的旅行模式不仅促进家庭情感交流,也推动了旅游市场向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报告显示,今年国庆期间,约三分之一的自驾游客选择拼假错峰出行,整体出游周期更长、出行距离更远,反映出消费者对深度自驾体验的持续追求。 “我们带着5岁的儿子和父母一起去了云南,老人、孩子都很开心。”北京游客许女士表示,“自驾可以随时停下来拍照、休息,特别适合全家老小一起出行。” 文、图|记者 刘星彤 通讯员 赖诗尹

    5 min

About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More From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