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1. 7 HR AGO

    潮玩双节,非遗“新生”:来广东文化场馆尽享沉浸式文旅新体验

    2025年国庆恰逢中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广州市文化馆双双推出系列精彩活动,以“可观、可感、可品、可玩”的沉浸式体验,让市民游客在浓浓岭南韵味中度过了一个文化味十足的假期,共同绘就出一幅“家国同庆、文旅融合”的生动图景。 非遗新体验:在动手中传承岭南文脉 这个假期,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成为非遗体验的“活力现场”,推出节庆“叹”非遗国庆中秋系列活动。非遗馆三楼的传承工坊则是活动主场,国庆中秋长假8天34场体验课程连轴转,9个非遗项目换着花样登场,每天都能解锁新体验。 “亲手在瓷盘上勾勒广彩纹样,才真正体会到这项技艺的精妙。”一位参与体验的市民如是说。活动现场,粤绣、石湾陶塑、广州榄雕、饼印制作技艺等非遗体验区都聚满了观众。参与者不仅能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更可将亲手完成的作品带回家,让非遗记忆从场馆延伸至日常生活。 除了动手体验,省非遗馆内还推出了“锦绣国庆篇”与“月圆中秋篇”两条主题打卡路线。游客在寻宝过程中深入了解非遗展品,完成挑战后还可兑换非遗体验课名额或佛山木版年画体验机会。逛展变成了趣味盎然的探索之旅。 文化新场景: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 广州市文化馆在假期推出103场形式多样的文旅活动,共吸引5万市民游客步入这座岭南园林式文化馆,尽享假日美好时光。 广州市文化馆携手广州酒家带来“穿粤记之寻味中秋”游园会,让岭南园林变身古风市集。八大主题区域串联成一场“文化剧本游”,从诗词打卡到祈愿互动区,从巨型月饼艺术装置到百盏荷花灯笼,移步换景,将非遗、民俗、美食、游艺等元素进行融合,使传统文化成为可参与、可互动、可带走的鲜活体验。 “饮杯新抱茶!”“富贵又荣华!”在热闹喜庆的曲艺园,观众齐声喊出广府婚俗贺词。这不是沉浸互动轻粤剧《公主驾到!》的演出现场。《公主驾到!》自10月2日起在广州市文化馆正式开演,以经典粤剧《刁蛮公主戆驸马》为蓝本,将曲艺园改造成凤霞公主的“婚宴现场”,观众以“宾客”身份参与互动。舞台主视觉是一个巨大的木艺灯笼,从布景到细节都有着浓浓的广府婚嫁文化特色。 曲艺园西侧的VR电影《大宋风华录・满江红》,让观众瞬间“穿越”宋代街巷——看市井繁华、品宋式风雅,沉浸体验“精忠报国”的壮志豪情,感受科技与历史的碰撞。 美育新空间:在参与中涵养文化自信 假期期间,两大场馆分别强化了美育功能,让文化服务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广东省非遗馆的“喜番造物社”汇聚多个手工艺创意摊位,不仅有手工扎染、植物手作、掐丝珐琅、木艺饰品等现代手作,更有传统工艺焕新之作,涵盖发饰制作、沉香制品、敦煌壁画文创及非遗版画体验等。这些摊位不仅展销精美产品,部分还提供互动体验,让游客在挑选好物的同时,能深入地感受手工艺的魅力。 广州市文化馆则通过“面塑里的故事——萧派面塑艺术作品展”及3场面塑体验活动,配合主题讲座和文创展销,让传统技艺从展柜走向大众。 针对青少年群体,广州市文化馆还推出三场“这就是岭南”系列研学活动,涵盖粤语相声、英石盆景、VR 体验等内容,将展厅陈设、文化活动和园区服务拓展为开放式课堂,推动传统文化走进青少年日常生活。 广府园内,金砖茶书房茶香四溢,古董茶砖与现代书案碰撞出生活美学;花房空间里,花艺疗愈课上的永生花与传统插花相映成趣。这些精心设计的文化空间,让游客在英石非遗盆景、螺钿手作、漆扇、咏春拳等传统文化体验课程中,“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这个假期,广东省非遗馆与广州市文化馆以创新思维活化传统文化,用沉浸式体验连接古今,为市民游客带来难忘的文化记忆。这两大“城市文化客厅”正以其独特魅力,为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文|记者 周欣怡 通讯员 谢沐银 陈浩 图|主办方提供

    5 min
  2. 11 HR AGO

    广角 | 借由大湾区艺术节,广东本土创作走向更广阔舞台

    粤剧《红头巾》、舞剧《醒·狮》即将亮相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竞逐文华奖;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参演剧目之一,杂技剧场《站台》将于10月登陆上海滩舞台…… 一部部广东本土创作的文艺精品,借由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平台,走向更广阔的国内、国际舞台。 助力本土创作增加“曝光度” 大湾区艺术节发轫于2019年,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 这种“一部、一省、两特区”的联合主办模式,既体现了国家战略,强化了区域协同,又整合了资源优势。作为高规格的区域性文化艺术盛事,大湾区艺术节大大增加了入选剧目的“曝光度”,助力广东本土创作走向国家级舞台。 由广东粤剧院创演的粤剧《红头巾》,入选第五届大湾区艺术节精品剧目。10月10日-11日,该剧又将亮相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四川宜宾酒都剧场上演。 作为国内首部华人女性群体劳工史舞台作品,《红头巾》自2020年首演以来,历经五年舞台锤炼,近百场巡演打磨,足迹踏遍20城。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剧两度“出海”,远赴新加坡演出,演绎“红头巾”的精神。 广东粤剧院创演的另一部粤剧《最是女儿香》,也同样入选第五届大湾区艺术节精品剧目。作为上述两部粤剧作品的主演,粤剧名家曾小敏认为,大湾区艺术节充分发挥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与文化优势,真正成为汇聚全国精品、促进南北交流的戏曲盛事。 “不仅广东本地院团推出重磅新作,更吸引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高水平院团携代表作参演。通过此类跨地域、跨剧种的深度交流,我们既‘引进来’优秀剧目丰富本地文艺生态,也推动粤剧等岭南戏曲‘走出去’,实现湾区艺术更大范围的传播与认同。”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广州歌舞剧院的演员们不停歇,紧张排练舞剧《醒·狮》,以期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上取得佳绩。去年10月,作为第四届大湾区艺术节的重要展演剧目,舞剧《醒·狮》首次在香港亮相。 该舞剧凭借其别具一格的艺术吸引力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香港市民前来观赏。通过大湾区艺术节这一平台,舞剧《醒·狮》被更多观众所“看见”。随后,该剧到武汉等众多城市巡演,让更多人领略到岭南文化的精髓与魅力。 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双向赋能 随着大湾区艺术节影响力的扩大,它与其他艺术节的交流也日益增多,促进区域文化交流的双向赋能。 近年来,大湾区艺术节与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密。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备受好评的原创或引进剧目,经常会受邀参加大湾区艺术节的演出;同样,大湾区艺术节中涌现出的代表岭南文化、港澳特色的精品节目,也会被选送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并借此平台走向全国。 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于10月17日至11月27日举行,作为本届艺术节受邀主宾省,广东携手组委会打造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将首次亮相。“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以7部舞台力作、1场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以及系列非遗互动及国际演艺交易项目,开启地域文化交融共生的新篇章。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展演的7部舞台作品中,粤剧《双绣缘》、当代杂技剧场《站台》、芭蕾舞剧《家园》、舞剧《英歌》均是来自广东本土原创的精品佳作。 记者留意到,当代杂技剧场《站台》由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创演,2024年入选第四届大湾区艺术节演出剧目。该剧延续“肩上芭蕾”的创新基因,探索“新马戏”艺术边界,备受观众喜爱。 对于两大艺术节的合作,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表示,上海国际艺术节非常希望能与大湾区艺术节联手共同发展。其中,建议通过“两节”平台的进一步打通,让长三角和大湾区的演艺资源能够形成互通互联互动;联合培养年轻艺术家,通过艺术节让长三角和大湾区的年轻艺术家有更多更大的平台,得到更多扶持。 文 | 记者 黄宙辉

    5 min
  3. 21 HR AGO

    来自南粤古驿道的惊喜:从东莞迎恩门城墙遗址讲到十五运群众赛事首金

    体育竞技如何与历史文化深度交融,碰撞出生机勃勃的时代精神?10月8日,广州东山柏园,一场公益文化活动“柏园讲席——南粤古驿道上的考古新发现”做出别样诠释。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广东省文物保护基金会共同举办。 东莞迎恩门城墙遗址,守护“粤海第一门户” 南粤古驿道最早起源于秦汉,是历史上中原汉人入粤和岭南商贸活动的主要路径,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向内陆延伸的重要通道。 南粤古驿道覆盖广东全省,是广东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今年备受瞩目的东莞迎恩门城墙遗址,正是南粤古驿道文化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本次柏园讲席中,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潇博士以“粤海门户,东南海警——东莞迎恩门城墙遗址的考古发现与认识”为题,与现场观众分享这一南粤古驿道上的重要发现。 活动现场,张潇向听众介绍:“遗址出土了大量日常生活用具,其中瓷器为最大宗。尤为珍贵的是在宋代文化层发现有产自南海奇石窑酱釉罐残片,该酱釉罐在‘南海I号’沉船里发现较多。” 遗址出土的众多窑口瓷器,深刻反映了东莞是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内外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和集散地,是东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实物见证。 据历代《东莞县志》记载,南海卫城墙于明洪武十七年由南海卫指挥使常懿兴建,明、清两代多次修缮和改建。是南海卫城的核心防御工事,承担着守护“粤海第一门户”的军事使命。 除了对考古发现的梳理,张潇还向听众呈现了真实的考古工作,他将其概括为“抽丝剥茧,上下求索”。 不同于影视剧中对考古工作充满奇幻色彩的表达,真实的城市考古更多时候是在废墟中探索,抽丝剥茧地发掘寻找遗址的踪迹和文物的线索。有时还需要以身试险,如深入古井开展发掘清理工作。 张潇绘声绘色的分享引发了观众的浓厚兴趣,也使人们期待,随着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东莞迎恩门城墙遗址能在不久的未来作为古驿道整体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环亮相于公众的生活。 分享结束后,现场观众受邀参观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文物标本展厅及柏园“此虽旧域 其命维新——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主题展览。观众将活动分享所得融入到更加具象的文物当中,颇有收获。 链接: 包揽男女定向接力赛两枚金牌,古驿道跑出时代精神 在文化传承与全民健身的舞台上,历史与体育常常产生奇妙的共鸣。当文物考古工作者孜孜不倦地唤醒掩埋于地下的历史时,跑者用不歇的脚步跑出古驿道的时代精神。 南粤古驿道好似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空长廊,正通过体育赛事焕发新的生机,历史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而体育精神则在历史长河中获得更深厚的底蕴。 在今年5月8日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首个群众赛事活动——定向项目决赛上,东道主广东队包揽男女定向接力赛决赛两枚金牌。其中,男子定向接力赛金牌是本届全运会群众赛事的首金。 冠军荣誉的背后,是运动员的拼搏和汗水,同时也凝结着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近十年的心血,这里面有一段值得细说的故事。 李卓业、郑嘉怡这两位十五运定向赛事的金牌得主,各自参与过20余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见证并陪伴着这一赛事的成长: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自2016年鸣锣,是同年广东省系统性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以来重点树立的品牌体育赛事,截至2025年8月,大赛已经举办130余场次。 大赛以户外运动为着力点,依托古驿道及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通过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形式,为驿道沿线村镇注入经济文化发展新动能,让参赛者跑出古驿道的时代精神。 这不仅是对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响应,也是以体育撬动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广东实践。 文、图 | 记者 何文涛 通讯员 黄青松 崔俊

    5 min
  4. 21 HR AGO

    【视频】游湾区 享全运|到阳江御风而行!在南海之畔,与非遗风筝共舞蓝天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2025年11月9日至21日在广东、香港、澳门三地举行。 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次文化与城市的深度互动。广东秉持“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理念,将赛事筹备与文旅发展紧密结合,推出“跟着赛事去旅行”的融合模式,推动“文体旅”共振共兴。 羊城晚报近期推出“畅游大湾区 享受全运会——用运动的方式打开一座城”系列融媒体报道。 该系列以“一场赛事·2大主题带·19种湾区生活样本”为框架,聚焦“岭南文化带”与“滨海运动带”,为大湾区19座城市分别定制“1项运动IP+1条非遗链+1味城市记忆”的视频内容。 本报主持人作为“全运使者”,深入各大赛事承办城市,体验代表性体育项目,探访运动场馆与训练基地,并串联地方文化、景点、美食与非遗传习,打造出一条条“可运动、可观光、可品味”的文旅新路线。 这一次,我们走进被誉为“全国风筝之乡”的阳江,探访这座将非遗传承与全民健身完美结合的美丽海滨城市。 按照十五运会组委会安排,阳江赛区承办群众体育赛事沙滩足球赛、竞技体育项目海岸赛艇沙滩冲刺赛两个比赛项目。 阳江文旅体融合精华路线推荐: 在十里银滩参与风筝放飞体验,感受御风而行的乐趣 前往海陵岛,体验摩托艇、海上飞伞等水上运动项目 漫步马尾岛,欣赏风筝与落日交织的海天胜景 “北有潍坊,南有阳江”。漫步阳江海岸线,随处可见造型各异的风筝在蓝天翱翔。阳江风筝以其独特的“灵芝”“阳江龙”和“花草鹞”等造型闻名于世。2006年,阳江风筝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阳江风筝传承基地,老师傅们仍在坚持手工扎制风筝的传统。其中最富特色的灵芝风筝,在顶部装有特制藤弓,放飞时能发出清脆的“嗡嗡”声,犹如天籁之音。“这是阳江风筝的独到之处,是几代人智慧的结晶。”当地制作风筝的老师傅介绍。 放飞:全民参与的空中运动 一根纤细的风筝线,串联起阳江的过去与未来。作为“全国风筝之乡”,阳江不仅守护着非遗传承的火种,更借助全运契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完美融合。 从天空到海洋,从传统到现代,阳江谱写着“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新篇章,为“跟着赛事去旅行”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湾区样本。 在阳江,放风筝早已从民间技艺发展成为广受欢迎的群众体育运动。得益于面朝南海的地理位置,阳江常年拥有稳定强劲的海风,为风筝放飞提供了理想条件。 每逢周末,海滩上聚集着各年龄层的风筝爱好者。他们手持线轮,在海风中奔跑、操控,五彩斑斓的风筝在蓝天上翻飞起舞。不少当地人表示,这项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情操,是阳江人特有的健身方式! 超越:从天空到海洋的运动新篇章 如果说风筝代表了阳江的传统运动基因,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海洋运动则展现了这座城市现代活力的一面。 在海陵岛等滨海区域,摩托艇、海上飞伞等新兴水上运动项目吸引了大批年轻爱好者。 据了解,除承办十五运赛事外,阳江赛区还将充分发挥本地特色文化优势,在赛事期间精心策划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配套活动,包括非遗展示活动、传统文化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系列赛事等,打造“体育+文化+旅游”的融合盛宴。 与此同时,涵盖赛事主题、影视主题、美食主题、非遗主题共四个类型的10条精品旅游线路也已推出,串联起阳江市丰富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美食体验和非遗资源点,等待观赛者、游客去发掘。 从传承千年的风筝放飞,到时尚刺激的水上运动,阳江正在构建“海空联动”的体育旅游新格局,让游客既能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感受现代运动的激情。 统筹 | 孙朝方 邓琼 区健妍 策划 | 赖书香 拍摄 | 陈晨 出镜 | 邓振淳 剪辑、图片 | 陈晨 邓振淳 文字 | 记者 刘星彤

    5 min
  5. 22 HR AGO

    双节假期圆满收官,广东文旅成绩亮眼:接待游客6517.6万人次,旅游收入613.2亿元

    10月8日,长达八天的国庆中秋长假终于迎来尾声,广东省文旅消费市场晒出亮眼成绩,为假期画上圆满句号。 据初步测算,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全省接待游客6517.6万人次,较2024年国庆假期七天增长11.5%;实现旅游收入613.2亿元,增长14.2%。 全省4A级及以上景区接待游客2421.9万人次,增长16.5%;纳入监测的14段古驿道沿线重点区域接待游客365.5万人次,增长14.8%;纳入监测的13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接待游客190.3万人次,增长14.7%;纳入监测的100个乡村旅游点和历史古村落接待游客269.1万人次,增长17.0%;纳入监测的80个重点公共文化机构接待市民游客291.6万人,增长16.2%。 全省游客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省游客人均花费940.8元,较2024年国庆假期增长2.5%。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以惠民乐民点亮人民美好生活 节日期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系统紧扣“双节”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文艺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各级开展了“艺动湾区——白鹅潭大舞台周末艺术汇”系列演出、戏剧舞剧、音乐会、主题文献展陈展览和中秋灯会等各项文旅活动近3000场。 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为重要契机,策划并开展了“趣动全运 文旅有约”广东文旅全运嘉年华活动,打造出一场全民可参与、可享受的节日文化盛宴,进一步激发群众跟着全运会游广东的热情。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持续火爆,广东歌舞剧院“紫罗兰电声乐队乐满共此时”音乐会、“艺动湾区——白鹅潭大舞台周末艺术汇”系列演出等大型演出通过多元艺术形式弘扬传统文化,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结合当地特色文旅资源,深入开展多姿多彩的惠民活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等15家广东抗战类博物馆纪念馆联盟单位及相关革命类纪念馆、博物馆集中推出系列抗战专题展览,吸引游客35.03万人次。 广州农讲所纪念馆、江门市博物馆、东莞市黄牛埔美术馆三地同步展出“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凝聚助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力量。 汕头市举办“华夏民俗文化周暨潮汕民俗文化博览会”,以“兴·潮”为主题汇聚潮汕特色文化元素及民俗精粹。 珠海市举办“乙巳年鸡山牛歌中秋对歌会”,将中秋传统节日与民间赛歌、民间创作相结合,更好地保持和弘扬“中秋对歌会”省级非遗项目。 茂名市柏桥服务区推出“齐来趁墟2.0”国庆专场,百姓舞台上高州木偶戏、粤剧等非遗展演轮番上演。 充分发挥节假日消费带动效应 推动文旅促消费增强市场活力 长假期间深入开展广东“金秋文旅消费季”惠民补贴活动,面向广东本地居民、全国来粤游客及入境游客,发放总计2000万元的文旅消费券,推出相关酒店、景区、线路等文旅产品8折或满额立减、单笔最高减200元的惠民补贴,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满足广大消费者假期消费需求,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力。 深圳市一系列新地标与新活动相继亮相,欢乐剧场、“湾区之眼”书城、前海冰雪世界等文旅项目正式开放,为市民游客提供全新的文旅空间。 惠州市依托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最美旅游公路,串联景点、乡村、民宿与美食打卡点,有效激活区域文旅活力,假日期间民宿预订火爆,农家乐生意兴旺。 潮州市联合美团平台推出“潮州旅行美好生活券包”,覆盖美食外卖、到店餐饮、酒店住宿、景区门票、旅游用品闪购等多种消费场景。 彰显岭南文化魅力 以多元旅游体验满足游客需求 佛山市“2025佛山咖啡文化周”在顺峰山公园牌坊前盛大启幕,300名本土及来自全国的咖啡主理人、拉花冠军和非遗传承人组成“顺德”字样方阵,成功挑战“最多人同时冲煮咖啡”吉尼斯世界纪录。 东莞市在可园博物馆举行“天涯行旅月・可园中秋圆”活动,引领游客在百年园林中沉浸式体验一个具有岭南韵味的中秋。 揭阳市古城修缮升级、焕新引客,假日期间中秋唱游古城晚会、主题音乐会、铁枝木偶戏表演、进贤故事会、经典朗诵等活动进一步增添浓郁文化韵味。 文 | 记者 何文涛 通讯员 粤文旅宣

    5 min
  6. 22 HR AGO

    国庆中秋喜相逢,广州文旅创新高!

    国庆羊城披锦绣,中秋珠水映团圆。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同庆,广州推出涵盖景区焕新、传统民俗、乡村旅游、精品演出、文博展陈五大板块的2000余场特色文旅活动,诚迎八方宾客。 据统计,假日期间广州市累计接待游客1738万人次,实现文旅消费总额156.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5%、18.1%,消费活力显著提升。 据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广州持续领跑国庆长假期间热门旅游目的地榜单。 潮玩钟意,全城跃动喜迎全运 这个假期,动漫展成为广州文旅市场吸睛亮点。10月2日至10月5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漫画节在广州成功举办。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动漫游戏展,吸引超过1000家全球顶流品牌、7000多款IP周边产品参展,主会场内外吸引超45.2万人次,带动消费额超3.8亿元。 长隆旅游度假区打造“全球国宝过国庆”“玩圣节”及国际狂欢大巡游,每日超150场演艺,开启世界级沉浸狂欢。 广州海洋馆推出别开生面的“海洋动物全运会”,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动物运动活力。 萌态十足的全运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穿梭于满城中国红中,与城市跃动脉搏同频共振。 据统计,假期纳入监测的35家文化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918.1万人次。 山湖漫游,乡村休闲乐趣十足 广州各大乡村旅游目的地精心策划、推出一系列融合自然生态、农耕趣味、民俗体验的特色活动,展现出乡村文旅产业的蓬勃活力。 广州8号仓上演“流溪光影节”,以光为笔,将“流溪烟渚”的诗画意境与未来想象交织;中旅・阿那亚九龙湖推出电音八段锦、山湖书会等慢活场景,为疲惫心灵提供栖息之地。 帽峰山两千余株反季节红枫燃遍山野,天湖倒映出“半山青翠半山火红”的视觉诗篇。石门国家森林公园首创“花海音乐会”,在林间与水畔奏响全运主题的自然乐章。 据统计,全市接待市民游客中,乡村游游客共计768.2万人次,同比增长8.2%。 非遗古韵,民俗活动共庆双节 假期期间,广州各大景区深入挖掘非遗资源,以创新形式赋予传统技艺崭新的时代活力。 花都区塱头村再现传承六百年的“烧禾楼”民俗;番禺区沙湾古镇融合传统鱼灯与多项非遗技艺,打造了一场贯穿假期的非遗盛宴;白云区举办火龙民俗文化节,多个村落同步开启“火龙之夜”巡游。 广州文化公园2025年中秋灯会,凭借27组灯组、近两千盏彩灯,呈现出光影交织的视觉盛宴。 文博添彩,探寻千年商都底蕴 双节期间,广州文博场馆掀起展览焕新热潮。 广州博物馆推出“粤语·粤物——方言里的生活密码”特展,为观览游客生动解码了粤语背后的生活智慧与海洋文明印记;南越王博物院依托“南越藏珍”“秦汉南疆”等基本陈列,多角度呈现岭南历史文化瑰宝。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推出“雕镂时光:牙雕非遗从辉煌过往到当代守护”展览;广州艺术博物院带来“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200余件珍品,集中彰显西泠先贤的艺术成就与风采。 花城乐韵,艺术盛宴星光熠熠 节日期间,广州文艺舞台好戏连台。 2025广州超级草莓音乐节在南沙热力开唱,3大舞台、54个演出时段轮番登场,近9万名乐迷嗨翻全场;广州大剧院带来《活在爱里面!2025》与沉浸式喜歌剧《神奇医生》,凭借精湛演绎收获游客一众好评。 广州蓓蕾剧院推出《经典动漫视听音乐会》、音乐剧《吻我,凯特》等剧目;广东木偶剧场献上《神奇之旅》《真假孙悟空》等经典木偶剧;星海音乐厅推出《巨无霸声光秀》《ORGELKIDS拼装工作坊》等特色演出;广州市文化馆打造沉浸互动轻粤剧《公主驾到》,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地道广府风情。 友谊剧院、南方剧院等专业剧场好戏不断,各类Livehouse、小剧场等演艺新空间活力绽放,共同勾勒出“文艺羊城”的鲜活图景,尽显广州的城市活力与艺术魅力。 文 | 记者 何文涛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

    5 min
  7. 1 DAY AGO

    【视频】非遗新绎、海上歌剧、IP焕新,湾区滨海文化旅游创意出圈

    国庆、中秋双节交织,在湾区文化和旅游加速融合的背景下,位于深圳南山太子湾畔的K11 ECOAST海滨文化艺术区化身为一片艺术的海洋。 以“海上升明月”为主题,一系列融合非遗传统、国际艺术与本土IP的文化活动在此展开,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跨越时空、贯穿中西的多维文化盛宴。 在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部门指导下,K11 ECOAST以“非遗活化”“中西艺术对话”“本土IP创新”为主线,推动“艺术+旅游”深度融合,彰显湾区文化创新力与国际吸引力。 非遗新绎:剪纸生辉,鱼灯映海 在当代海滨语境中,“非遗”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K11 ECOAST联合新锐纸艺艺术家温绮雯,于海滨长廊呈现以中秋月色与蛇口渔港为灵感的发光纸艺装置。 作品以可持续的渔网与纸材构建,将海域延展为艺术的舞台,光影交错间,传递出对海洋文化的现代诠释。 温绮雯2025年首站个展《海月之日夜》也在K11 HACC同步启幕,十余组以水母为线索的作品,邀观众潜入一场关于生命与光影的哲思之旅。 “从未想过剪纸可以如此现代、如此灵动!”来自广州的游客陈女士驻足良久,在她看来,这样的艺术既传统又新潮,“孩子也特别喜欢,我们拍了好多照片。” 国家级非遗“沙头角鱼灯舞”以“非遗鱼灯漫巡”的形式被重新演绎。10月1日至8日,每晚鱼灯随乐摇曳,舞步灵动如游鱼,与海滨夜色交相辉映。 配合“鱼灯渡”主题彩灯装置、非遗簪花、汉服摄影、猜灯谜与投壶等互动内容,以及“逐月拾遗”非遗扎染市集,一场融合视觉、听觉与触觉的传统文化之旅,让游客流连忘返。 海上歌剧:中西对话,天涯共此时 作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荷兰国宝级环境戏剧《漂浮歌后》10月5日起在K11 ECOAST海滨长廊外的海域空间上演,这是该作品在大湾区首度亮相。 这场由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南山区文学艺术联合会与K11 ECOAST联合主办的演出,将西方歌剧艺术与中国传统节日氛围巧妙融合。 女歌唱家身着源自17世纪欧洲古典服饰灵感的巨型伞状礼服,漂浮于波光粼粼的海面,以歌剧咏叹调的形式演唱中国经典曲目。其造型融合荷兰水乡风貌,与东方海滨的自然景观形成诗意对照。 该演出曾参演中国乌镇戏剧节并广受关注,此次在深圳海域的呈现,不仅拓展了海上演艺的空间形态,更成为中西艺术在“天涯共此时”意境中的一次深情对话。 “在海边听歌剧,还是中西合璧的演出,实在太难得了。”来自中国香港的观众黄先生感慨道,“音乐跨越了语言,这样的体验非常国际,展现了大湾区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IP焕新:奶龙出海,青春共鸣 本土原创力量的创新表达也是本次海滨艺术盛宴的重要组成。源自深圳的国民动漫IP“奶龙”以“校服系列”新形象亮相K11 ECOAST,推出“萌龙出海,浪趣无限”主题打卡区。 为呼应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大型气模奶龙首次穿上定制版“深圳校服”,以“移动的故乡坐标”唤起市民的青春记忆与情感共鸣。 现场还同步推出周边零售车与家庭互动区,打造沉浸式游玩体验。奶龙IP的创意落地,不仅丰富了K11 ECOAST全龄段游客的参与体验,也展现出本土文化IP在推动“IP+经济”发展、助力湾区文化消费升级方面的潜力。 长假期间,K11 ECOAST以艺术为媒介,将非遗底蕴、国际语言与本土创意编织成一幅流动的文化长卷——从纸艺的静谧、鱼灯的灵动到海上歌剧的浪漫、IP焕新的温情,跨越八天的文化盛宴不仅营造出节日的欢愉氛围,更展现出大湾区在文化融合、艺术创新与公共美育方面的探索与前瞻视野。 文、视频制作|记者 刘星彤 图、视频素材|主办方提供

    5 min
  8. 1 DAY AGO

    舞剧《醒・狮》备战中国艺术节,再次冲刺文华奖 | 艺起岭南

    10月7日,舞剧《醒・狮》全剧联排及探班活动在广州歌舞剧院排练场举行。 这部由中国文联选送、广州出品的大型民族舞剧作品,已入围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终评,并参加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 根据演出计划,舞剧《醒・狮》将于10月11日至12日在广东艺术剧院进行“文华冲刺场”演出;随后,将于10月25日至26日亮相重庆大剧院,参与文华奖终评竞逐。 七年深耕,两次跻身文华奖终评 作为中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中国艺术节、文华奖代表着国内剧目创作的顶尖水准与行业标杆。 此次舞剧《醒・狮》再度入围终评并成为首部两次跻身该奖项终评的剧目,不仅是对其艺术内核与创作实力的认可,更标志着广州歌舞剧院七年来在剧目运营、IP打造与文化传播领域的系统性探索获得了认可。 为在文华奖终评中展现最佳状态,《醒・狮》团队开启了新一轮 “精雕细琢”的提升,邀请全国武术冠军马小斌为演员进行南拳、舞狮的系统集训。 在核心的舞蹈与演绎层面,主创团队反复研磨每一个动作细节:无论是醒狮“采青”时的灵动神态,还是人物情感爆发时的肢体张力,都通过调整节奏、优化力度,力求让每一个肢体语言都精准传递角色内心与岭南武术的刚柔之美; 同时,演员们也深入挖掘角色背后的文化内涵,从岭南儿女的家国情怀,到醒狮“不屈不挠、积极向上” 的精神内核,让人物形象更立体、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 精雕细琢,传承弘扬“醒狮”精神 为备战中国艺术节,舞剧《醒・狮》团队在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不停歇。在排练现场,记者看到,主创团队和伊力凡、庞冠宇等演员们精气神十足,一丝不苟投入角色当中,通过舞蹈动作充分演绎、传承、弘扬“醒狮”精神。 “《醒·狮》自2018年公演,到现在已演了7年、300多场。这次为了参加中国艺术节,我们对作品的音乐、多媒体、灯光、部分舞段进行了精细化的调整和排练。在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醒·狮》将以一个全新的样貌呈现在大家面前。” 该剧总编导钱鑫、王思思接受采访时表示,作品再次冲击文华奖,全体演职人员初心未改,“大家会像第一次演出那样倾尽全力,展现我们最好的水平。” 舞剧《醒・狮》中,演员依力凡一直饰演“龙少”。他说,七年来,自己与所演的人物角色一直都在成长,“演员生活当中的一些经历,会给这个角色带来更多的能量,可以让人物变得更加立体、饱满。” 饰演“阿醒”的演员庞冠宇透露,这部剧他已演了100场,“随着场次的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增加,我觉得自己在舞台上变得松弛了,越来越真实。我相信这样的表演更能感染观众。” 跨界破圈,持续发力多元化运营 多年来,《醒・狮》在多元化运营上持续发力,不断打破艺术边界,实现“破圈”传播。 据出品方介绍,自公演以来,舞剧《醒・狮》以打造精品品牌为核心,开启了极具前瞻性的剧目运营之路,同步推进剧目IP全方位运营,在艺术与市场的融合中不断突破。 在剧目创作阶段,主创团队创新性地同步启动同名纪录片与同名漫画的创作,分别斩获中国国际纪录片节优秀纪录短片提名、中国动漫金龙奖“最佳动漫品牌奖”,为《醒・狮》IP 的影响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内容形态拓展上,该剧目也推出了不少新做法,例如:积极推进影视化进程,携手bilibili、河南卫视《舞千年》将经典舞段影视化,让舞剧艺术以大屏+小屏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 他们与澳门美高梅打造《醒狮美高梅》,通过驻场演出成功打造大湾区文旅IP,将岭南文化与旅游体验深度结合,成为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此外,“一元看醒狮”舞剧线上直播吸引了 320 万人次观看,极大地拓宽了受众群体,开启舞台艺术“线上直播”的全新时代。 文 | 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丁滢 图 | 林蔓琳

    5 min

About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More From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