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 episodes

威~連你也Podcast了! BeautiMode
-
- Society & Culture
黃威廉,20多年金融投資經驗,人生經歷過各種高潮迭起,跨足的領域從銀行、證券、半導體、電商、時尚美學、設計,一直到智慧餐飲管理系統服務......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管理,在這個每個人都身兼多個角色的斜槓世代,身為斜槓企業經理人的威廉,與你分享生活中的管理思維,成為自己的領導者。
想問黃威廉更多投資管理大小事?
請來信:beautimodepodcast@gmail.com
-
S8E6:春假做什麼?這三部電影值得一看
「藝術圈到處都是騙子,想從有錢人身上大撈一筆。」(The art world is full of people who want to make huge amounts of money out of rich people.) — 《紐約時報》特約記者Scott Reyburn
今天聊幾部我很喜歡的電影。我常常一個人跑去看電影。國賓巨幕廳、美麗華IMAX、真善美戲院或是光點台北都是我常出沒的地方。看電影是種療癒、短短的120分鐘把自己投入一個其他人的世界裡,不想任何事,感受這群人的生活,散場了又回到現實…我很喜歡這樣。
第一部電影《河畔小日子》,原名叫「牟乎栗多」。
牟乎栗多是佛教的時間單位,30牟乎栗多是一個晝夜。荻上直子某次看到NHK紀錄片討論遺骨(日本人常用火化的方式處理身後事骨灰就是遺骨)的問題,因為處理喪葬費用也不便宜,有時甚於有骨灰被遺棄在電車上,然後集中到收容在警察局或鄉公所的庫房裡,等待著家人來認領。她關注這個問題並收集許多資料,做成《河畔小日子》的這個劇本。牟乎栗多意味著探討生命與時間,也討論貧富跟老人獨居的問題。
我喜歡研究歷史,每個事件的軌跡、因果、考證,是一個有趣的追尋過程,如果這個過程加上了「人物」,就更多采多姿。《是誰得手林布蘭?》這部電影就融合了這所有的元素。
荷蘭紀錄片女導演歐克荷根蒂克(Oeke Hoogendijk)擅長拍攝與藝術相關的題材,紀錄電影《是誰得手林布蘭?》劇情描述荷蘭天才交易商楊席克斯(Jan Six),意外發現兩幅全新的林布蘭真跡。這部紀錄片除了說明他怎麼觀察到這兩件作品外,當然其中牽扯到利益與爭議。
這部片子也記錄了《掌旗者》、《閱讀中的老婦》、《提圖斯在他的書桌上》、《穿僧侶服的提圖斯》、《書房中的智慧女神米娜瓦》以及《蘇爾門、卡彼特婚禮肖像畫》。其中《蘇爾門、卡彼特婚禮肖像畫》如何從法國男爵羅斯柴爾德(Eric de Rothschild)手中流出,為了這二幅畫也引發法國羅浮宮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間的爭奪戰。最後也談到目前林布蘭最大的蒐藏家美國億萬富翁托瑪斯卡普蘭(Thomas Kaplan),他是企業家與藝術收藏家,10年內蒐購了10張林布蘭畫作。
最後要聊的是《消失的達文西》。2017年,《救世主》以4.5億美金的驚人天價於佳士得拍賣會售出。這幅被認為出自文藝復興大師達文西之手的作品,始終爭議不斷,到底這張畫怎樣出現?又經歷了什麼過程?80%由修復師修復的作品,到底還是不是原作?一部由Antoine Vitkine編導的藝術紀錄片,討論這一個過程。
一開始,這張在紐奧爾良拍賣公司處理的畫作被紐約Art Dealer西蒙發現,這張畫過去曾經也被兩大拍賣公司看過,但後來都沒有被青睞。畫作本身看起來嚴重損壞,且被重複塗改多次。巧妙的是,這張畫在各種奇怪的理由匯集下,這張畫沒有任何有利證據提供驗證,卻讓英國的達文西專家Martin Kemp為這幅《救世主》撰寫專文背書。當英國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舉辦大型達文西展,策展人Luke Syson竟然也力排眾議的將《救世主》排入展覽裡,讓它跟其他達文西的作品放在一起。那不是達文西,哪能放在達文西專區呢?就這樣經歷了專家討論、展覽後,被以數倍價格賣出。後續還有一連串的事件,喜歡藝術的人應該會喜歡這部片子。
今天跟大家推薦這三部片子,有機會在接下來的連續假期,可以好好地觀賞。 -
S8E5:光是建築本身就是大展品!到「北投小京都」感受豐富文化內涵 ft. 北投文物館館長洪侃
「我希望生老病死都可以在這個博物館裡面呈現,而且可以用簡單的形式呈現出一個文化非常深的底蘊。」 — 北投文物館館長洪侃
主持人黃威廉訪談後記:
北投,對我就是青春記憶的起源,祖父的墓在陽明山,小時候掃墓後聚餐的地方一定是在北投。高中考上了北投的高中,在那邊展開了三年快樂放任的生活,一路沿著復興四路、中和街,然後上泉源路,大學的學校搬到山上,繼續上山下山的日子,溫泉、演歌、那卡西,是多數人對北投的印象。
那天編輯問說要不要訪問北投文物館的洪館長,坦白講,那時我腦海中一直浮現的地方是「少帥禪園」的樣子。接洽後,洪館長的館務繁忙,如果要進錄音間,要請同事來代表。媒體挖掘就是要了解最真實的一面,為何我不上山請益呢?今天的訪問是出外景來到北投幽雅路上的「北投文物館」。
每次遇到文物這樣的主題,我就很冒冷汗,準備也準備不了,更何況這次展覽的主題是《東風西行—十八世紀清三代外銷瓷流行歐陸》。瓷器的學問,實在太博大精深了!所幸洪館長學識淵博,瓷器的歷史從頭開始娓娓道來。聽這段真的讓自己增長許多知識。
北投文物館有幾個其他博物館沒有的特色:
1. 身處在一個一百餘年的日式建築物裡。
2. 私人維護經營。
3. 附設懷石精神的精緻料理。
一個八百坪大的園子裡,處處是園方的巧思。除了展出精彩之外,看到園子裡幾尊石刻佛像讓我驚喜,那是台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石佛。日本四國有條八十八所靈場的參拜路線,那是四國境內88處與弘法大師(空海大師)有淵源的靈場,過去是僧侶靈修參拜的路線。沒想到在台北也有以一尊石佛代表一處靈場,洪館長提供一份大致現存的石佛位於何方的整理資料,期望有機會也能按圖索驥,多看看這一直守護我們的力量。
庭園裡也栽種了許多不同季節綻放的花卉,杜鵑花是現在最主要的演出者,四月份就輪到流蘇的表現,冬天還有白色的茶花、池畔的柳樹。
接下來連續假期,可以安排一趟小旅行,從北投車站開始徒步上山,沿途會經過一連串的溫泉飯店區,然後轉入幽靜的小路,鳥語花香。看看展,細細品嚐館裡準備的料理(記得要預約)。在園子裡走走,行有餘力,可以沿著丹鳳山往上,可以看到弘法大師岩與文物館遙遙相望。可以下北投朝軍艦岩,可以走到陽明大學,來一趟文物與健康小旅行。
本週推薦給您北投文物館館長洪侃與他的文物館。
《東風西行—十八世紀清三代外銷瓷流行歐陸》這個展覽,會一直展出到8月13日。 -
S8E4:沒有動物,先別急著拒看!當代馬戲和你想的不一樣 ft.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創辦人林智偉、品牌總監張又文
「在表演藝術圈,馬戲本來就是一個很難生存的產業,大家真的都是靠信念和很熱愛表演,才能持續在這個舞台。」 —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創辦人林智偉
主持人黃威廉訪談後記:
每個人小時候心中都有一個馬戲團,在那個地方,有輕快的手風琴聲音,充滿歡笑,馬戲團裡,有各種人物各式表演,馬戲團好像是屬於小朋友們的樂園。
到了今天,馬戲團的樣子改變了,動保意識高張,動物的表演少了,表演層次與難度也提高了,有時像看一齣魔幻舞台劇。馬戲(circus)在台灣的未來要如何被看待?
智偉,很熱血的年輕人,10歲進復興劇校開始他表演的人生,畢業後,他聚集了一群跟他一樣背景的年輕人,成立了MIX舞動劇坊,並在2014年更名為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經營劇團不容易,在台灣,對於馬戲的見解跟他們的表演內容是否是一致的?我想,多數人腦子還是停留在小時候那種繁華喧鬧的馬戲團印象。又文很堅定地傳遞著這個團體的品牌形象,希望延續他們在法國亞維儂表演的那股力量。今年距離第一次前往亞維儂表演剛好10年,在一塊四公頃的土地上,搭起了屬於他們的帳篷,策劃了第一屆FOCASA馬戲藝術節,結合各地好手,一起在這個屬於FOCA的家與觀眾們互動。
一週的活動吸引了八萬人潮,他們覺得這是與地方共同創造一個屬於馬戲的藝術節,成功扭轉觀眾對於馬戲的過去印象。說到底什麼是馬戲,應該讓更多人瞭解。談到人才養成、劇團經營,智偉都有他一套思考方式,扛著大家的期待,固定發給夥伴月薪,我想這些都是一個新的表演藝術團體的創新開始。接下來,他們要把這樣的能量,在四月七號到九號帶到國家戲劇院,對於首度能站上戲劇院舞台,兩個人的表情都是充滿驕傲與期待!
本週為各位介紹FOCA創辦人林智偉與品牌總監張又文,來跟我們聊屬於他們的馬戲世界。 -
S8E3:嗨!親愛的,你不枉此行來走一回!
「我覺得我自己像個擺渡人,我每天就開著這條船,擺來擺去,隨時有人會上船,有人會跟我講說,『黃總,我要下船了。』然後我就把你渡到一個地方去……」 — 《威~連你也Podcast了!》主持人黃威廉
主持人黃威廉本集心情隨筆:
這55年來,我犯了很多錯誤,我覺得我自己走了很多冤枉路……如果我可以提醒各位一些事情,讓大家可以拿到、少走一些冤枉路,
過完年,覺得自己已經邁向人生的另一個階段。思考下一階段該準備的自己,除了身體、心理之外,更重要的是經濟條件跟日常生活習慣。回想過去曾經一同共事的同事,有的開始創業,也有的重新出發尋找工作,同時公司也在招募新人,也常常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回應。
其實我都不太明白這些求職者是否自己想清楚自己想要得到什麼?回想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浪費了許多時間,我希望每個過程的時間都不該被浪費,人生就好像是飛行旅程的累積,走過、經過就應該拿到合理的點數,無論是報酬、經驗、還是教訓,這些都是為了讓你能夠更接近目標的養分。即便不想要太多複雜的生活,好好找到自己的定位,喜歡自己,享受自己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會比較開心?
總覺人生充滿選擇,就像經濟學的「機會成本」,當你做了A,就無法選擇B,走過的過程所累積的好與壞,就像「能量不滅定律」有努力就會有回應,種下蘋果籽,就不會長出木瓜來。然而在生命的旅程上,我們總得面對「生命的不確定性」,年輕總以為自己有用不完的時間,後來才發現,今天過去了,就永遠不回再回頭,二十歲過完了,三十歲就來了,沒有想清楚規劃思考,轉眼間五十歲人生也就過了一半了。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著固定八小時的人生,八小時上學,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我們很少選擇,也不會選擇,大學畢業後,終於可以決定要不要唸研究所?讀了碩士,決定要不要念博士。但是努力很久的學歷是否是工作的保證?進了職場,每天要工作八小時,這樣的生活要過四十年,直到六十歲,不管你職位高低、是否自由,這八小時代表的是一個目標,鬼混八小時、努力八小時,但不管是混不混,起碼這八小時會有個框架框著你,直到有一天,八小時的枷鎖脫掉時,你是否會自己過好自主的八小時?
所以身體要開始照顧好,因為接下來的人生完全屬於自己的那段日子,你總不會想要躺著過完吧?
常常看到人因為這八小時(工作)而感到不開心,我的觀察發現,人有三件事是不太容易平衡的:1. 心中期望想要的;2. 努力可以得到的;3. 實際上得到的。舉個例子,想要很有錢,多有錢呢?要一億吧!即便努力工作每個月五萬元,扣除生活,怎可能會有一億?所以就會不開心。那就努力做業務跟投資吧。股票賺錢很開心,業務簽到很開心,做到了就有回報,股票也許會賠,但業務不會,努力收入可能會多50%,這是由你來決定的,努力就可以達成。
但也有人認為,我很努力工作,但是實際上得到的薪水太少了,一個行政職沒有額外收入,每天固定操作,如果沒有額外獎金,那就這麼多了,所以就會發現,你想要的就像天上在飛的雲,努力可以達到目標,也頂多是十五、六樓的高度,但是實際上可以得到的(公司很會算的),大概就是一、二樓而已,這三件事情,如果沒得到平衡,人就不會快樂。
當我發現這件事之後,逐漸地調整心態,改變期望值,努力自己想充實的一面,就像爬山,既然知道登頂無望,起碼順著夕陽,可以平安下山,不 -
S8E2:還原時代的色彩!用照片訴說台灣先民故事!ft. 日治史研究者王佐榮
「我們必須要彰顯我們的先人他們所生活過的每一個足跡,我們不應該讓他們被遺忘。」 — 日治史研究者王佐榮
主持人黃威廉訪談後記:
「凡走過必留痕跡」雖然是一句廣告詞,但也是歷史最真摯的目標,它記錄過去前人的一切過程,除了日常生活、文化,還有更多政治上與制度上的變革與興替的過程。到底該不該以個人的觀點來詮釋歷史?見仁見智,歷史上的一件事,往往在不同的政治立場上產生不同的解讀,更甚者,成為壓迫不同政治立場的說詞。讀史的人在追尋歷史真相有他的潔癖跟堅持,不是屬於過去的內容就不應該多放在上面。
第一次收到《彩繪李火增》這本書時,很好奇誰是李火增?才知道原來他是日本時代出身於大稻埕的攝影師,但是又是誰把這些黑白照片變成彩色?這些彩色的上色過程是否真實?有太多疑問了…
直到前兩週,我又收到《彩繪李火增》的第二集跟其他幾本書時,一張娟秀的卡片映入眼簾,鋼筆字寫得工工整整,讓本欲提起筆寫感謝回函的我自慚形穢,這醜字怎見人啊!為了解開我的疑問,並想要更深入了解為什麼有人會花時間去整理這些過往的照片與歷史紀錄?於是按著名片上的「日治史研究王佐榮」,請同事去聯絡王老師。
坦白說,要訪問王老師的壓力很大,大學念哲學,又是廣告界的前輩,在輔大廣告系教書,又出了一系列書跟記錄了日本時代的五十年,哪是我這小輩可班門弄斧?
後來才知道,王老師跟我都有共同認識的一群長輩們,他對於我的曾祖父的事蹟也知道許多,這一聊就天南地北的聊不完。王老師的使命感很重,他認為如果不能好好的把這些事情講清楚,將來的孩子們就更難知道,過去我們的祖先做了什麼樣的努力,這一個小時只是一個開始,將來還是會希望請老師一起來挖掘我們愛的這塊土地「台灣」過去發生的點點滴滴。王老師與王子碩先生合著的新書即將在三月份出版,分享給大家,一起來呵護「台灣」這塊土地。 -
S8E1:不一樣又怎樣?不販賣悲情的慈善藝廊 ft. 宣藝術創辦人洪兆宣
「我覺得就是一個文化平權的概念,每個人都有資格,而且都必須要有這樣的權利,把自己所謂的藝術、所謂美好的世界宣揚出去,宣藝術也許就是一個這樣的意思吧,我可以大聲的跟所有人宣揚,什麼是我自己認為的美好。」— 宣藝術創辦人洪兆宣
主持人黃威廉訪談後記:
常常在想,為什麼藝術家眼中看到的世界是如此的不一樣?
大家常常在看的是企業家收藏什麼藝術家的畫,拍賣公司一張畫賣多少錢?什麼人的畫值得收藏?我想這個世界是多元的世界,存在各種不一樣的眼光。我們習慣用一樣的標準、一樣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藝術、畫作這些事物就變成一種高不可攀的投資項目。
如果純粹以喜歡不喜歡、欣賞不欣賞、理解不理解來看待各種藝術創作,那會是什麼樣的世界?兆宣提供了一個這樣的機會。她經營這家慈善藝廊九年,介紹給大家的是過去大家比較難接觸的藝術家領域。由於各種理由,他們不擅長溝通或是上媒體表現自己的意見跟作品,可能也無法侃侃而談關於自己的創作,但是創作這件事,不是用眼睛來看的一件事嗎?喜歡就是喜歡,我認為是如此。
這次聊得很開心,因為發現有這樣的地方,可以接觸到這些藝術家們的創作,聽聽他們的故事。推薦給大家「宣藝術」創辦人洪兆宣的故事。
宣藝術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華興街1號
電話:+886-2-2834-6349
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joseyshowart/?locale=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