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侃财

每年贡献超140万个就业岗位!“园区经济”撬动广东区域发展新增长极

10月10日,记者从全省加快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打造“百千万工程”产业主引擎工作推进会上获悉,全省先后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一核一带一区”“百千万工程”等重大部署,累计投入超530亿元省级专项资金和超13万亩专项用地指标支持省产业园区建设,省产业园区从2005年的3家增长至现在的106家,已覆盖绝大部分县域。

产业集聚

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4万亿元

茂名主平台总投资186亿元的“华南钛谷”项目、总投资115亿元的丙烯酸产业园项目、珠海总投资约100亿元的珠海奕源半导体、佛山总投资约50亿元的正泰华南基地相继在产业园区开工,江门依托中创新航龙头带动总投资150亿元的天赐材料项目、汕尾引进红海湾比亚迪一期项目投资75亿元落户园区……

这些产业项目的加速落地,与省产业园区建设密不可分。放眼全省,目前已构建起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106个省产业园区,15个主平台累计承接产业转移项目2139个、总投资超7200亿元;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累计签约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总计超2700个;106个省产业园区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4万亿。

各地、各园区多措并举,引入各方资源,加快提升软、硬件基础配套设施。今年1-8月,主平台、大型产业集聚区、省产业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7%、5.8%和14.8%,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主平台、106个省产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同比增长8.7%、11.7%,发展势头强劲。

省产业园区给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带来哪些改变?“省产业园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日益发挥出重要的载体支撑作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曾进泽介绍,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省产业园区累计超半数规上工业企业,近3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7成来自珠三角地市;省产业园区全口径税收占所在地比重超7成,每年稳定贡献超140万个就业岗位。

会上还发布了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大型产业集聚区、省产业园区3类园区的2024年度综合监测分析结果,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监测结果为“好”,2个地市大型产业集聚区监测结果为“好”,30个园区监测结果为“好”。监测结果为“好”的园区有何经验谈?

“我们借力省级政策红利,叠加自身特色招商政策、要素成本优势,立足梅州生态资源优势,从引龙头、补短板两方面发力,打造食品饮料特色产业名片。”梅州市政府党组成员、梅州融湾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张文杰介绍,当地借力穗梅产业共建,推动珠江啤酒、王老吉、伊利等龙头企业在园项目增资扩产,并设立广梅食品产业投资基金。

江门市政府副市长夏天介绍,当地每年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行动,制定新开工项目计划表,“挂图作战”、分级“包干”,市领导牵头跟进10亿元以上项目,市级专班跟进5亿-10亿元项目,县专班跟进5亿元以下项目;落实项目建设全过程清单化管理;发挥技术改造、普惠性制造业投资奖励等政策的示范激励作用,推动项目动工。

产业提升

多政策支持补齐短板

“我省产业园区距离‘百千万工程’产业主引擎的定位还有不小差距。”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曾进泽说,从综合监测情况看,省产业园区当前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园区快速发展,像是主导产业特色不够鲜明、招商引资能力不够强、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等问题。

“我们将加强跟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财政资金、用地指标、专项债等要素向园区标准化建设倾斜聚焦;持续优化园区年度综合监测分析,坚持资源要素差异化和专项资金‘调慢补快’机制,最大化发挥政策支持效应。”曾进泽称,接下来,将全力推进园区标准化试点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园区“以园聚链”、加大园区改革创新力度。

各地市如何推动省产业园区建设?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张健华称,市工信局联合规资、住建部门出台实施《关于优化空间载体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工业用地高效利用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工业厂房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提升产业发展与空间载体适配度。

张健华介绍,广州采取工业用地高效利用、工业厂房体系保障、工业园区提质升档、园区运营企业培优培强等措施,其中,在工业产业区块用地提容方面,2020年-2024年,在“零增地”情况下,原地提容增加工业建筑面积约4000万平方米,带动工业投资约800亿元,空间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江门市政府副市长夏天称,江门试点设立土地整备周转金,通过“熟地出让收益反哺生地开发”、调整基准地价由企业平整土地等开发模式,破解土地前期开发资金紧缺、政府平整土地耗时过长等难题,2022年以来,江门集聚区新开工项目553个,工业投资占全市比重由2022年的58%提升至2024年的78%。

文、图 | 记者 许张超 实习生 林泓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