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家书房,遇见辽阔世界。
【书房简介】
我的书斋不局限于一间房,而是一种空间哲学:居所即书斋,生活即阅读。
除了二十平方米的创作室,书沿着日常的肌理悄然铺展:卧室、饭厅、客厅,皆为藏书之所。书不栖于一隅,而是浸润在整个生活中,文字于光阴的缝隙间静静生长。偏爱“书满于室、书盈于居”的氛围,遂将此处命名为“素读居”。
不为藏书多,只为心安处;一室素读,半生不倦。
——朵拉
【阅读史】
南洋阳光炽热,语言多元。中文既非官方语言,也不是人人掌握,它只是华人圈中静静流传的日常语。我的阅读旅程,却从这些汉字起步,一笔一画,在有限的字里行间,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第一扇窗。
童年记忆里,阅读从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场注定的相逢。因南洋彼时并无属于自己的中文出版物,一切仰赖从港台输入。只要遇见汉字,我几乎是饥渴地阅读。与那些能自由挑选书籍的阅读者不同,我的阅读不能选择,只能接受。那是一种更被动、却也更本能的汲取。中文书稀缺,哪里有文字,我的目光便追随到哪里。不是我挑书,是书遇上了我。
没有琳琅满目的书架可供取舍,没有“想读什么”的自由,只是“有什么就读什么”的单纯。不问题材,不挑风格,不论兴趣。因为中文书太少,所以全都宝贵。即便是茶叶包装纸上的说明文,中药抽屉外手写的药名,只要是汉字,对我来说,便是一个可读的世界。
那些片段、残页、连载、广告、杂志,构成了我最初的阅读风景。它们未必是我喜欢的,却在不知不觉中,把我一步步带入了中文的世界,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我日后看世界的方式。
在南洋小城的旧时光,潮湿的风轻易吹散日子里的声响。家中不富裕,我异常珍惜文字的存在。姑姑和叔叔订阅了从香港寄来的中文杂志,《南国电影》和《武侠世界》轮流在书桌上摊开,封面总带着一丝遥远都市的浮光魅影。
对我来说,最让人期待的是每天清晨准时送达门口的那份报纸。整条街,只有我们一家订阅中文报纸。邻居总在黄昏时分来报到,为借阅那份尚带墨香的纸张。这让我从小生出一种微妙的自豪感,我们家,是文字最早抵达的地方。
我特爱副刊,尤其是连载的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那江湖中的世界,就像一把无形的剑,劈开我眼前沉闷的日常。为了抢先阅读,我常在天未亮就起床,从报纸的褶缝间摸索故事的脉络。那些字海,在晨光未满的屋檐下,如同点点灯火,照亮我内心深处最初的渴望。
也许正是这种阅读的匮乏与不可选择,让我对文字的敏感,变成了一种近乎动物性的本能。只要它带着汉字的气息,我便能在空气中嗅出那熟悉的味道,试图从字缝间汲取哪怕一滴思想的露水。
中学时代,图书馆成了我最深的栖身之所。那是一间静谧的大房间,书香在书架之间沉淀,每一个下午,都是一段通往他人世界的旅程。中外经典在那里等我,《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还有《安娜·卡列尼娜》《红字》《堂·吉诃德》……那些厚重的名字,在当时或许难以尽懂,但我已被它们的跌宕情节、人物悲欢深深吸引。
放学后,我常常一头扎进图书馆,直到管理员提着一串钥匙走近,提醒我“要关门了”,我才依依不舍地合上封面,仿佛中断了一场还未读完的梦。
那些名著悄悄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文学种子。读得多了,便生出写的冲动。我并非志在成名,也无意传世留名,只有一种朦胧而真切的愿望,想用汉字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仿佛胸中有一条汉文字的河流,而我,只想顺流而行。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终于有机会进入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文学系的函授班学习,这才真正走近鲁迅、郁达夫、沈从文等五四以来的文学巨匠。第一次读到鲁迅的《祝福》、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和沈从文的《贵生》,文字的锐利与情感的深沉,仿佛骤然间点亮了我内心的另一双眼睛。
五四文学,不再只是课本上干枯的年代标签,它在我眼前活了过来。它带着那个时代的呼吸,人的挣扎与精神的觉醒,让我忽然明白:文学,不只是叙事的工具,它还能刺入人心。自那一刻起,我对文学的理解与热情,也悄然翻开了新的篇章。
因为阅读,人生的意义不再单一。文字诚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所培养出的阅读习惯:一种在纷杂生活中自我安顿的能力,一种在时间深处缓缓沉潜的秩序。即便中文书籍匮乏、资源零散,我依然在有限中寻得了无限。那些能直抵内心深处的小说、拓宽思想边界的散文、滋养审美感知的艺术书籍,悄然筑起我内在的精神结构。
每一次翻动书页,都是一次心灵的轻响。阅读让我意识到,人生并非只能沿着既定轨道行走,它也可以生出自己的纹理与方向。在字与字之间,我听见了更辽阔的召唤,不为实用,不为喧哗,而是一次向内的归返,一种愿意为精神驻足的耐心。
这种由阅读点燃的觉知与深情,至今仍在我的生命里,缓缓地、静静地生长。
【书道】
年轻时的阅读像在与欲望赛跑,贪多求快,恨不得一目十行将书吞下。后来读到一句话:“写作是一字一字写的,阅读也该一字一字读。”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多少可能的停留。
读得越多,反而越慢。好书不能掠过,要细细咀嚼,边读边思,字句如水滴,落在心上,慢慢泛起回响。今天即使习惯了屏幕阅读,每个晚上临睡前,我仍坚持捧着纸质书。翻页声细微如风,是一天之中,最安静也最真实的时刻。
【书语】
“阅读,是通往世界的行走,也是回归本心的旅程。”
【近读】
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安徽教育出版社
潘向黎:《人间红楼》,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张欣:《如风似璧》,花城出版社
朱新建:《打回原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蒋述卓:《生命是一部书》,花城出版社
【自荐】
朵拉:《把春天卷起来》,海峡文艺出版社
把生活里那些被阳光照过、被风碰过的小事,一个个写下来,也许你会觉得熟悉,也许你会读到另一个世界的温度。希望你翻开它的时刻,刚好有风,也刚好有光。
视频制作 | 记者 易芝娜
责编、统筹 | 吴小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