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财经有深度

精选6300万投资者的在线交流社区-雪球站内的优质干货内容, 解读热门个股、热点事件,分享投资理念、方法技巧。 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一起探索投资的智慧。 上雪球App,和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 多空观点尽收眼底,陪你踏上财富滚雪球之路。

  1. 3053.在股市里,活得久比赚得快更重要

    HACE 12 H

    3053.在股市里,活得久比赚得快更重要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在股市里,活得久比赚得快更重要,来自福建东兴罗西。 作为普通散户,我们总是幻想能够精准把握每次市场轮动,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但这种想法正是导致90%散户亏损的主要原因。试图预测市场短期走势,就像试图预测明天哪片云彩会下雨一样徒劳。真正的聪明人早已明白:与其预测风雨,不如打造方舟。放弃精准择时,拥抱价值投资! 那些长期盈利的投资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追求买在最低点,而是追求买得足够便宜;不追求卖在最高点,而是卖得足够合理。我们只需要手握硬核资产,这些硬核资产是你财富的“压舱石”。什么是硬核资产?它们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业务简单易懂,盈利模式清晰;估值合理,市盈率通常在20倍以下;分红股息稳定,股息率超过银行定期存款。行业地位稳固,有一定的护城河。 当你持有这样的资产时,市场波动就不再是风险,而是机会。股价下跌意味着你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入更多股份,股息再投资能够加速财富积累。 普通人只要不断执行这简单的几步,照样能致胜。 第一步、选择硬核资产。只投资自己真正理解的公司,业务越简单越好。 第二步、耐心等待好价格。好公司也需要好价格,低估时大胆买入,高估时从容卖出。 第三步、坚持股息再投资。把分红继续投入,让雪球越滚越大。 第四步、忽略短期噪音。市场总会有波动,但只要基本面没变,就要拿得住。 投资其实很简单,但不容易。简单是因为原则很容易理解,不容易是因为需要对抗人性的弱点。 当你能够做到“涨不喜、跌不悲,当你能够坚持“好股好价、长期持有”,你会发现,财富原来可以来得如此从容。 记住:在股市中,慢就是快,少就是多。最笨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

    2 min
  2. 3052.一场华北秋雨后,玉米价格逻辑已彻底改变(下)

    HACE 1 DÍA

    3052.一场华北秋雨后,玉米价格逻辑已彻底改变(下)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一场华北秋雨后,玉米价格逻辑已彻底改变(下),来自治雨。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华北玉米品质问题,使得全国饲料厂的需求采购方都在关注东北玉米,那么华北玉米毒素超标的问题,是如何一步步搅动东北市场的玉米需求的呢?接下来让我们抽丝剥茧,发现这一波11月以来玉米超预期涨价背后的真相。 最先发现问题的是河南地区有经验的粮商,因为今年玉米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集中于豫南、豫东、皖北、鲁南、冀南等地区,这些地区的饲料粮食贸易商去到田间地头突然发现农民手里的玉米不能收购,就算收购来也无法送给饲料厂。所以问题紧接着又来了,合作多年的饲料厂老客户怎么办?所以最开始华北粮食发霉地区的粮食贸易商涉足东北玉米市场的初衷是,替代性采购东北玉米,做跨区域玉米贸易回来以满足合作多年的饲料厂客户对玉米的需求。 第二,在东北拥有烘干塔的粮食贸易商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在东北做烘干塔生意的粮商已经有五年没有见过这样的好生意,人在家中坐,单从天上来。根本不用跑出去吆喝卖玉米,而是客户找上门,急着要,记者付定金。有了客户的订单,有了华北客户的预付款,和农民收粮的时候也就大胆了起来。所以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今年东北地区基层农户的售粮进度很快,事实上是如果粮食还是大规模的集中在农户手中,售粮主体众多的话,那么价格共识还是很难形成的,而现在,在华北粮商定金的支撑和订单给的勇气下,东北玉米有一次出现了集中,由农户向烘干塔的快速集中。 所以干脆直接去东北,华北粮商为守护粮食贸易安全的主动出击,那些看到品质问题会持续扰动市场的华北贸易商,更进一步思考布局,在考虑2026年长期订单执行的情境下,他们首先想到了和东北烘干塔签订长约,但也有贸易商担心长约履约能力的问题,更长远打算问题,近些年华北玉米品质总是不好,饲料厂客户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这种变化的背后可能是长期性的气候系统的变化,往后玉米市场的决赛圈就在东北,那么咱们就干脆去东北,自建烘干塔,收粮仓!朋友们呐,你们抖音看看,有多少的华北粮商在东北啊,其中有一个叫“河南聂氏农业发展”的粮商,老板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嗅觉最为敏锐,在吉林康平的烘干塔已经建好,在行情到来前已经开始收粮。更多的资金,更多的共识进一步汇聚东北。 东北铁路局的发运数据,就很难说明问题,我找到的信息显示今年哈尔滨铁路局、沈阳铁路局自2025年10月秋收以来,粮食外调量同比增加超60%! 通过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大家会发现:一场秋雨引发了品质的剧烈分化,将大量华北粮源隔绝在主流饲料渠道之外,创造了结构性的供给缺口;又因为贸易商敏锐的嗅觉,粮食从东北基层农户手中往体量更大的各类粮商手中汇集。参与市场的主体在一步步减少,向上的共识也就更加容易凝聚。在供给端不断凝聚共识的时候,不那么敏锐的需求端却在犯错,他们在降价共识方面出奇的一致,渠道库存、工厂库存都处在历史地位,都在按照刻舟求剑的方法等待12月粮价的低点。 所以我坚信,一致反向预期落空,便是癫狂时!上面我们提到了饲料厂、淀粉厂以及渠道商的玉米库存处在历史低位,他们为什么会在华北玉米明显品质不行,玉米明显要涨价的历史时期不多建立库存呢? 这都是刻舟求剑的历史经验惹的祸。我们都知道玉米每年从9月开始,从河南湖北等地区,从南到北逐步收割,直至10月底黑龙江地区收割完毕,这是基于积温环境特性的自然规律。农忙收获完成以后便是卖粮高峰季节,所以往年的11月都是新粮上市压力极大的时期,都是粮食最贱卖的时期,都是不急不慢的逐步建库存的时期。 因为此时的新粮有的是,够吃一年的粮食在一个季度内收货完成了,抛压确实是很大的,所以不敏感的需求方不着急、把库存压低也是情有可原,毕竟历史经验总是如此。但历史不会总是重复。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出在陈粮结转量很低,往年到头来,各家多多少少手中都会剩有上一年的玉米在仓库中,但近年来,大家普遍不压库存,在对玉米悲观预期下,库存便是个万恶的东西,才不要建库,我要随需随买! 其次第二个问题是2025年一整年进口玉米数量大幅下滑,2025年前九个月进口玉米量仅有2024年同期的7%,零头而已,这又少了1000余万吨玉米结转库存。 东北玉米出关最关键港口锦州港、鲅鱼圈港的港口库存数据,这收粮的季节已经基本过完,库存还是没有有效建立起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基层农户的粮食都是坐家卖,主动上门求购粮食的人太多,没必要往港口送。 我找了全国各地饲料厂的玉米库存数据,这里面让人震惊的是,在10月这样的历年应当建立库存的月份,饲料厂的玉米原料库存竟然处在历史最低位。完全没看出一丝丝建库的意愿。还是想说刻舟求剑的历史经验害死人,大家完全没有基于全新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策略,从而出现集体性的战略误判。 若时间回到2024年,在秋收季节,粮食在低位趴了持续超4个月,足够让大家不徐不疾的逐步建库,所以来到今年觉得时间还早,却浑然不知市场环境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秋收结束了,未来一年的原料库存却没有建起来。 一致反向预期落空,便是癫狂时:在本应该是能底价低位建立库存的时期的一群需求方,猛然发现本应该在这一时期合理见涨的库存却在持续下掉,瞬间慌了神。我作为一名跨产业研究者,这样的现象见过太多遍,早已见怪不怪,只剩这些一脸懵的玉米需求方在风中凌乱。从而有了从10月31日以来,鲅鱼圈港现货价格从2080元到今日的2180元的“巨涨”,但港口到岗车辆却还在减少,熟悉农产品期货的人应该明白,两周时间这样的涨幅,对于农产品而言,是罕见的,这波行情,才是在起点。 这不是短期惜售,而是共识逆转,这波上涨来的太快,太突然,太不符合经验、太不符合认知惯性,所以资本市场一时还没有反应归来,明明是收获季节收粮高峰期,却还上涨,这不合理,所以做空!空起来!期货盘面上的价格能说明一切问题,简言之:最近两周来,鲅鱼圈港现货上涨100元,玉米2601合约上涨64、玉米2603上涨45、玉米2605上涨22元: 我来替大家分析一下:近期行情呈现现货强于期货、近期强于远期、基差大幅缩小的特点,背后隐含的信息是:资本市场认为这一轮上涨不合理,认为这是短期行为,是农户惜售,必将不久后跌回来。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答案是否,这绝不是什么短期惜售,而是共识逆转,只要稍稍沉下心来研究就可以发现真相:辽宁地区在东北收货最早,现在农户售粮进度也是最快,已经接近70%卖掉了,这个售粮进度在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过的,政府东北铁路局粮食外调量也是历史从来没有过的一样,这所有现象背后共同指向了一个真相,即这是共识逆转。 今天的行情绝不是什么短期行为,农户的惜售情绪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实际情况是华北粮商的到来,以及东北本地粮商在收到全国各地客户预付款以后,已经把整个东北地区玉米的售粮进度拉到了历史最快的状态。玉米在基层已经完成了初步流转,已经集中到了更有资金实力,更能进行长期博弈的少数群体手中了。 如果真相真的如我所说,期货盘面一定会为高品质玉米的稀缺性和未来可能发生的‘抢粮大战’进行定价。这不再是成本的推演,而是对稀缺性的溢价。相对应的那么这些在玉米期货上建立大量空头头寸的人,真的就应该瑟瑟发抖了,今天现货价格已经和未来三个月后的期货价格等同,贸易商还在收粮,三个月以后玉米粮价肯定不再是这个价格,收购玉米的资金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损耗成本都会加在未来的价格中,而如今玉米现货和未来三个月后的期货竟然是一致的,难道这些粮商的资金、仓储、管理和粮食自然损耗都是不要钱的吗?这价格一定是错误的。 我毕业以来,职业道路发展特别顺利,依托光伏史诗级行情赚到了钱和个人IP,然后又在实业中亏了个精光,遭受一波波、又一波波现实的毒打。被毒打后,最大的收获可能是练就了更加贴近现实、却又冰冷的目光。当我用这个目光重新扫视这个世界里的人们,发现有些人仿佛活在童话世界里,天真的可爱,内心有着童话世界般的道德准则,然而这残酷的世界不是童话。 回到我们今天关于玉米的讨论,今天这群“可爱”的人最大的童话逻辑是:养猪养鸡、养牛养羊都不赚钱,所以玉米就不该,也不能涨价。这是该不该的事儿吗?决定玉米是否要涨的核心要素是生猪存栏、是各类家禽存栏。 现实的世界根本不

    14 min
  3. 3051.一场华北秋雨后,玉米价格逻辑已彻底改变(上)

    HACE 2 DÍAS

    3051.一场华北秋雨后,玉米价格逻辑已彻底改变(上)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一场华北秋雨后,玉米价格逻辑已彻底改变(上),来自治雨。 当市场仍在惯性地讨论“丰产压力”与“供需缺口”时,一场不期而至的华北秋雨,已悄然改写了玉米市场的运行规则。真正的矛盾,并非总量的过剩,而是有效供给的“品质性坍塌”与预期驱动的“共识性短缺”之间的剧烈碰撞。本文旨在揭示,当前玉米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已从传统的实物供需,转向了关于“谁才是有效粮源”的共识博弈。 我对玉米这个商品品种的关注也是源于生活:我生活于安徽凤阳地区,由于公司持有一个小的光伏电站,故而我经常关注天气情况,2025年9月上旬到10月中旬华北地区这漫长的40余天,光伏电站因为连续连绵秋雨,其发电量甚至比冬天最冷、发电量最差的时候还要差一些,彼时的我还只是气馁于自己三瓜两枣的电费收入的减少,而忽视更多广大的农民群体愁苦于这漫长的秋雨。 真正让我开始关注农民、关注农业的是厂区周边农民进行晾晒的粮食,因为阴雨天气而霉变发臭,上下班路上看着这些霉变的粮食,看着绝收的农民除了要遭受经济损失,还要在阴雨中收拾这些因发臭被周边居民投诉的粮食时,我真正的意识到是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了。因为有“问题”就代表着有“机会”,交易机会往往是伴随着问题而来的。 过去的一个月里,我每天睁眼玉米,闭眼农业,每天花在研究农业问题上的时间超过15个小时,结合着自己过往的认知框架和生活经验,有了一些自己感悟,也发现了玉米这个商品品种在2025年存在的“品质差”带来的结构性机会,从而也就有了今天的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就让我们开始正文吧。 由于农产品中玉米的市场化建设最为完善,且玉米占据中国每年粮食产量的40%,流通性最好,交易机会最显著,后面咱们得研究内容就更进一步聚焦于玉米这个品种。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农产品的研究方法论和我熟悉的工业品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工业品中我们研究供需,看供需缺口,等待供不应求,从而发现价格机会。但在玉米领域,由于粮食安全大于天,国家储备库的存在,玉米实际上从来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甚至都不能让玉米出现供不应求的可能。由于国家稳健的粮食储备体系的存在,我们永远不要期盼出现供求缺口。 不会出现供不应求却不意味着玉米价格不会变动,在国家设定的托底下限和调控上限的范围内,玉米以市场化手段运行,由于不存在供求缺口的问题,那么在国家设定的价格上下限内价格运行的本质就是市场参与主体的“共识”问题。所以研究玉米这个品种不是在研究供求矛盾,而是研究群体共识,而国家政策是所有人共识的凝聚点,在玉米期货研究领域,国家政策一定是大于天的,一定要顺国家政策意图而来。 上面这段话值得您反复阅读品味,因为这是后文一系列思考研究的核心框架。有了玉米研究的方法论,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回答一系列问题了。 有人说2025年玉米总产平衡,为何我还认为有交易机会?我看很多研究机构,甚至是主流知名机构,普遍不看好接下来玉米的价格行情,并对11月以来的玉米行情感到诧异和不可理解,他们的主要依据是虽然今年华北地区玉米在秋收季节因为烂场雨导致一定程度减产,但东北地区是大丰收啊,甚至认为丰收的带来的增产幅度大于减产幅度,从而得出了2026年玉米供应过剩、玉米缺乏趋势性行情的论断。你看,他们这些研究机构就没能搞明白:研究玉米不是研究供求,而是研究共识。我们站在“共识”的视角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我们就姑且认为东北玉米大丰收增产的量完全覆盖了华北减产的量,那么今年玉米的交易机会依旧是很大很大的,因为今年玉米产量结构的变化把需要凝结共识的主体数量大幅度减少。 往年,在玉米价格形成的过程中,河南、河北、安徽、山东也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往年这些地区的粮数量还可以,质量也还可以,他们就是有效供给,是价格形成的参与者。 那么彼时要让价格有共识,农民普遍形成惜售心态的难度就大幅增加,因为光光东北的农民惜售是不够的,因为东北惜售,而华北农民不惜售,价格一直向上的公式就无法形成。 所以第一个核心结论来了,今年华北减产东北丰收,虽然总量稳定,但结构发生变化,只需要东北地区的农民形成一致性的“惜售共识”,价格便有了上涨动力,这是站在粮食研究共识视角下的第一个有意思的结论。但更有意思的事情还在后面。 前面我们已经反复提到了,研究玉米要研究群体共识,由于今年全国玉米需求都要指望东北的玉米产量,所以东北产区农民们的共识就非常关键了。但这个共识并不容易形成,比如:粮食收回来水分大,自己没有烘干塔,不好储存,典型如地趴粮。那此时部分农民就会着急卖。再比如农民群体有贷款,过年资金需求旺盛,希望快速变现以应对生活各项支出从而破坏共识。但针对东北农民,今年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在改善上述问题,促成共识的达成。 首先就是天气了,看天气预报,2025年11月16日东北地区将经历第一次寒潮平均降温6~12度,11月25日东北地区将再次经历寒潮,平均气温再降,从而使东北地区进入平均零下-10度以下的封冻模式,寒冷干燥的天气一方面有利于粮食的储存, 另一方面也使得大家一起猫冬,不卖了,贵贱不卖了,躲在屋子里过完年再说。天气变化,使得东北的农民群体天然的就在特点时间点具备共识可能。其实往年东北的气候特点也是一样的,为何今年就不同,就值得关注?咱们前面分析过,往年华北大量的玉米可以正常上市销售,东北纵使不卖粮大家也不会缺粮。而今年全国玉米都在关注东北呢,东北的共识,农民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其次,2024年11到12月东北新粮集中上市期间,玉米价格很低很低,鲅鱼圈港的平舱价仅为1950元,而过完年以后玉米价格持续上涨了400多元,卖粮早的农民拍大腿觉得卖太早,没能等来行情,所以今年心态发生了变化,把粮食存起来年后再卖成了普遍共识。 心态变了,就有办法,有人会担心粮食年前不卖,过年吃啥喝啥?瞌睡时就会有枕头,有屯粮的共识想法最重要,资金有办法就是:“粮食代存”并使用金融服务,把粮食放在存粮点儿,存粮点儿对接金融机构,相当于帮助农民围绕存粮做了一个玉米抵押贷,粮食不卖也照样有钱过大年,共识形成的又一个矛盾被解决了,一场属于玉米的,多年罕见的行情再一次被酝酿成熟。 刚才我们提到,华北玉米虽然遭受烂秋雨,但在漫漫秋雨前,华北玉米也已经实现灌浆颗粒也已基本饱满,虽有减产但产量还是不少的,难道全国的玉米需求就非他东北玉米不可?都得看东北老农的脸色?正是因为华北玉米的产量从数值上看也还可以,这也成为了众多研究机构看空玉米的原因。 可实际情况是玉米需求方,尤其是饲料玉米需求还真的得求购东北玉米,甚至有些非东北玉米不可的意思,核心原因在于:华北玉米毒素超标,黄曲霉素、呕吐毒素,最近又出来一个伏马毒素,这些都是饲料厂验收玉米的必检内容,因为这些毒素的存在会使得动物生病、呕吐、生长缓慢。这些玉米中的毒素来自于持续秋雨导致湿度过高,玉米无法晾晒从而霉菌滋生,这些玉米更好的去处是工业酒精厂、燃料乙醇厂、以及对毒素要求不高的发酵类深加工工厂等,但不能用于饲料厂。一场秋雨引发了品质的剧烈分化,将大量华北粮源隔绝在主流饲料渠道之外,创造了结构性的供给缺口。 玉米是饲料之王,饲料需求占玉米总消费量的官方统计数据是64%,而我自己按照大豆进口量以及饲料中豆粕占比的方式推测测算分析,发现饲料需求对玉米总消费量的比重有可能超过70%,华北地区如此大规模的玉米霉变对玉米价格的共识格局带来了一系列深远影响。

    10 min
  4. 3050.年末风格再平衡,市场下一站去哪儿?

    HACE 3 DÍAS

    3050.年末风格再平衡,市场下一站去哪儿?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年末风格再平衡,市场下一站去哪儿?来自超级定投家主理。 又到一年年末,市场对于风格变化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从10月以来的近期市场行情来看,涨幅靠前的行业大都属于周期、消费和金融板块;而之前比较强势的通信和制造板块,则回撤明显。 那么,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年末风格“再平衡”的过程中,哪些行业主题会是市场的下一站呢?现在,就要这篇文章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风格“再平衡”后的潜在板块机会。 先来看哪些板块,更有机会?在最近的震荡行情中,市场似乎还没有形成非常明显的主线,一些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无厘头行情”再度浮现。不过,也有一些态势正在酝酿中。目前,市场热度较高、且有望在风格变化后接棒主线的,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分别是消费、周期、红利。 但,这三个板块在9月以来的走势,也有比较大的分化。表现最好的是周期,在9月末大幅上涨后开始震荡;红利指数的涨幅不高,但10月以来的表现非常稳健,波动远小于万得全A;消费板块相对较弱,不过这两周的低位反弹,力度也不小。 接下来,还是一贯的大白话风格,分板块来和大家拆解清楚它们背后的机遇与风险。 第一是消费板块。消费板块大涨,其中消费者服务、食品饮料单日涨幅均超过3%,还是比较少见的幅度了。而主要原因,是10月通胀数据还不错,大大提振了消费板块的情绪: CPI同比回升0.2%,好于市场预期的0%; CPI环比回升0.2%,也好于季节性的0.1%。数据虽好,但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这波行情能走多远? 由于消费板块内部的分化也不小,咱们分具体行业来看。消费板块近期行情由数据、政策与产业链红利共同驱动:食品饮料随 10 月 CPI 超预期走高,短期估值低、交易拥挤度低具备性价比,但白酒板块业绩平淡,基本面反转时点待明确;消费者服务受益于海南免税政策 + 双节出行数据,顺周期属性弱于白酒,经济弱复苏下改善预期更乐观;农林牧渔作为反内卷政策涉及行业之一,今年以来主要的上涨行情出现在7-8月份,跟随反内卷整体的热度走出上涨。跟随反内卷政策热度上涨,后续需关注猪价等价格变动,当前基本面仍处震荡;轻工制造受潮玩产业链带动前期走强,可关注新消费超跌及 A 股产业链机会。 第二是周期板块,周期板块未来的核心逻辑围绕 “有色金属的多元驱动” 与 “反内卷政策下的供需改善” 两大主线展开: 有色金属作为年内涨幅领先的板块,逻辑多元且强势:贵金属依托美联储降息周期与通胀形成双重支撑;工业金属受益于铜供给扰动带来的价格提振;稀有金属则凭借高战略价值,借中美贸易摩擦反复获得热点催化,各细分领域均有明确驱动。 反内卷主题则聚焦政策与供需的共振:煤炭因冬季需求旺季叠加政策限产缩供给,10 月后价格超预期走强,旺季红利 + 前期超跌让后续仍具空间;基础化工价格指数低位企稳、供需格局优于纯内需地产链品种,若反内卷政策持续见效,有望成为格局改善较突出的领域。 最后,红利,未来的逻辑是什么? 红利板块未来的核心逻辑是 “资产荒现象持续发酵”,其行情驱动并非依赖自身基本面,而是由市场资金的配置压力支撑:当前银行存贷款增速差仍存,10 月社融、信贷均低于预期,内生性融资需求偏弱,叠加信用利差收窄至年内新低,机构端的资金配置压力持续积累,为红利风格提供了强劲的配置需求支撑。 具体品种上,港股红利标的更具优势:其行情表现、股息率水平均优于 A 股,且南向资金近期净流入延续加速,内资大幅流入港股红利资产,即便短期出现回调,南向资金对港股银行、石油石化等高股息板块的配置需求仍较为坚实,后续红利风格的机会将继续依托资产荒逻辑,港股标的是重点方向之一。 虽然这两天出现了一定回调,但从11月以来的净流入数据看,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银行;其次是石油石化行业,也是一个典型的高股息行业,体现资金对高股息板块的配置需求仍坚实。 总的来说,年末的市场风格仍在快速轮动中,每一条主线背后的逻辑和风险都不相同,大家还是要多做了解,再进行操作。你怎么看年末的市场风格?你看好哪些板块?

    6 min
  5. 3049.聊聊不到1万亿的小米以及第三季度财报

    HACE 4 DÍAS

    3049.聊聊不到1万亿的小米以及第三季度财报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聊聊不到1万亿的小米以及第三季度财报,来自赛艇队长。 近期小米股价从61港元高点回落至40港元左右,市值暂缩至1万亿港元,年度涨幅就剩18%了。我第一次关注小米是去年9到10月份,当时股价是20多,后面一路飙升到60上方。 从公司财务数据上看,肯定是发展越来越好了,但是经过股价的波动,很多人就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我觉得企业的股价还是要围绕着价值波动。 当一家企业价格低于价值的时候,很多看见的负面信息就已经反应在价格中了,这时就应该来看看是不是买入的机会。 简单拆一下第三季度的整体业绩。2025 年第三季度,小米集团总营收达人民币 1131 亿元,同比增长 22.3%;前三季度累计营收 3403.7 亿元,同比增幅高达 32.5%,规模持续扩大。盈利端表现比较亮眼,第三季度经调整净利润 113.1 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激增 80.9%;前三季度经调整净利润 328.2 亿元,同比增长 73.5%,实现营收与利润的同步跨越式增长。并且利润增速远高于营收增速,意味着企业赚钱能力在持续提升,背后是集团整体毛利率的持续优化。 先来了解一下第三季度小米的盈利能力,小米开始摆脱 “低端价格战” 标签,转向科技驱动的盈利提升路径。2025 年 第三季度 集团整体毛利率升至 22.9%,较 2024 年同期的 20.4% 提升 2.5 个百分点;其中核心的手机加AI分部毛利率从 20.8% 提升至 22.1%,智能电动汽车及 AI 等创新业务毛利率更是从 17.1% 大幅攀升至 25.5%,高端化战略与成本控制成效显著。尤其是大陆市场高端智能手机销量占比达 24.1%,同比提升 4.1 个百分点,4000-6000 元价位段市占率 18.9%,同比提升 5.6 个百分点,产品结构优化成为盈利增长的核心引擎。 毛利率增长的核心是产品能卖的出去,如果涨价带来的是销量下滑,那么说明产品力不行,小米目前还是在营收增长的同时实现了毛利率的提升,这对于股东是好事。 再看看小米的现金流和研发费用。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小米现金储备高达 2367 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355 亿元。研发方面,第三季度研发开支91亿元,同比增长52.1%,前三季度累计研发投入 235 亿元,研发人员增至 24871人,创历史新高。 从AI大模型矩阵到澎湃O S升级,从智能汽车技术迭代到物联网生态创新,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正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在发布财报之前,小米回购注销了2700万股,基本上以每天2亿-5亿的速度在进行回购注销,这对于长期投资是有利的。回购的核心一方面是公司认为股价低估,另外一方面是账上有非常充足的现金。 再看看小米公司各业务板块,四大板块齐发力,打破增长质疑。 第一部分是手机业务,小米手机进行了高端化破局,成为小米集团的生态基石。小米手机业务已构建 “规模 + 高端” 双优势。第三季度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 4330 万台,连续 9 个季度同比增长,全球市场份额 13.6%,连续 21 个季度稳居前三。区域表现亮眼,拉美、中东市场市占率分别达 17.9%、16.9%,同比提升 1.5 和 0.5 个百分点;欧洲、东南亚、非洲市场均位列第三,市占率稳步提升。 高端化方面,小米 17 系列首月销量较上一代增长 30%,其中 Pro 及 Pro Max 机型占比超 80%,在6000元及以上国产手机中拿下销量、销额双第一,成功站稳高端市场。 虽然很多人诟病营销方面的问题,但是营销费占比并不高,销售数据也是好的。股民和消费者也不是完全重叠的用户画像。所以多看动态的销售数据。 第二部分是物联网业务,物联网业务现在保持千亿规模再增长,盈利能力领跑。 人工智能物联网业务持续巩固行业龙头地位,第三季度收入 276 亿元,同比增长 5.6%,毛利率提升至 23.9%,同比增加 3.2 个百分点。截至 9 月 30 日,人工智能物联网 平台连接设备数首次突破 10 亿台,达 10.36 亿台,同比增长 20.2%;拥有五件及以上 人工智能物联网 设备的用户数 2160 万,同比增长 26.1%。 米家 A PP 月活 1.15 亿,小爱同学月活 1.53 亿,生态粘性持续增强。智能家电工厂竣工投产,空调峰值年产能达 700 万台,打通 “设计到研发再到生产最后验证” 产业闭环,进一步提升盈利效率。 这块业务是小米未来通过AI链接各种消费电子的基石,也就是实现万物互联的核心之一,其实要求不高,稳定即可。 第三部分是互联网服务业务。 互联网服务业务收入再创新高,第三季度 达 94 亿元,同比增长 10.8%。其中广告业务收入 72 亿元,同比增长 17.4%;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 33 亿元,同比增长 19.1%,占比升至 34.9%,成为新增长极。 用户规模持续扩张,全球月活用户 7.42 亿,同比增长 8.2%,大陆地区月活 1.87 亿,同比增长 11.6%。AI 技术赋能成效显著,发布语音大模型、全屋智能方案,澎湃OS 3实现系统流畅度与 AI 交互体验双重升级,为服务变现打开更大空间。 最后一部分是小米的汽车业务,小米汽车业务呈爆发式增长,成为全新引擎。 智能汽车业务已成小米增长最强动力,第三季度 收入 283 亿元,同比增长 197.9%,交付量 10.88 万辆,同比激增 173.4%,首次实现单季度经营盈利 7 亿元。 产品矩阵成效显著,禹7 系列上市后迅速登顶国内 S U V 销量榜第一,与 苏7 系列形成 “轿车 + S U V” 双引擎格局,平均售价升至 26.01 万元,同比增长 9.0%。渠道布局加速推进,已在 119 个城市开设 402 家销售门店,209 家服务网点覆盖 125 个城市,大兴工厂产能释放助力交付提速,成为集团未来增长的核心支柱。 采用分部估值法对小米核心价值进行测算。 首先是核心业务,手机 + 人工智能物联网 + 互联网在第三季度 收入 841 亿元,前三季度收入 2715 亿元,按行业平均20-25倍 市盈率 估值,参考前三季度经调整净利润中核心业务占比,2026年对应估值约 1.2万亿元; 其次是汽车业务:第三季度 收入 283 亿元,前三季度收入 689 亿元,作为高增长新能源赛道标的,参考新势力 2.5-5 倍市盈率估值,2026对应估值区间4000亿元上下; 再看非经营性净资产:净现金 355 亿元 + 投资资产 898 亿元,按 1 倍 市盈率 估值,对应估值 1300亿元。 未来1-2年小米合理估值区间约 1.6-1.7万亿元,较当前 1.06万亿港元,存在折价的。考虑到汽车业务交付量持续增长、AI 技术落地赋能全生态、高端化持续突破三大催化剂,未来一年业绩增长有望进一步提速,估值修复空间广阔。 做个总结,尽管当前股价波动不改基本面向好,四大业务协同、三大增长催化剂加持,小米增长未到天花板。股价越跌,估值性价比越高,当前阶段应聚焦公司核心价值与长期增长潜力。

    9 min
  6. 3048.关于电新与科技的节奏,亿点点小思考

    HACE 5 DÍAS

    3048.关于电新与科技的节奏,亿点点小思考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关于电新与科技的节奏,亿点点小思考,来自因歪斯汀_小明。 赣锋锂业凉冰一句“如果明年碳酸锂需求增速超过30%,价格可能会突破15万元”,点醒了装睡的人,对,点醒的不是梦中人,同时,15万元也给市场心中埋下了种子。 8万做空送钱的人,和10万做空的人,大概是同一批人。接下来碳酸锂档位看12万和15万,今年主要是10万心理关口的突破和12万档位的触摸,时间轴需要在12月中旬之前完成。因为明年需求数字拍的天花乱坠,所以26年一季度淡季一定要经历一个需求数据的收敛锚定。 碳酸锂价位对应在股票市场,锚点就是纯血锂矿中的10万吨守门员天齐锂业,按照15-20市盈率去估,大概锂矿处于什么水位便有了衡量,具体数字不提了不然容易形成一致性预期。 进一步引出纯血锂矿中的川西三杰,大中矿业、盛新锂能、国城矿业,都是当下有资本开支在建的新矿增量,为什么当下市场聚焦川西,得益于下游的极限压榨,全球范围锂资源的资本开支都断档了。 然后解决一个历史价格的问题,为什么电新中上游涨价刚抬头,股价就去摸历史高点了?且不说21年股票价格与商品价格是提前抢跑出来的,更为重要的是,同价格下,行业的产能规模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是量价的简单题。 再来谈电新的节奏,一方面要看自身的基本面运行时间轴,另一方面也要看科技的水位,整个心理状态是“心在曹营身在汉但乐不思蜀”。科技一直处于不断承接但阴跌出货的状态,但这都不重要,科技的核心在美股,需要等待美股给出止跌企稳回升的信号,同时币也要进行同步确认,近期大饼二饼毫无反弹还在日刷新低。 从科技漂移来,是现在电新正在经历的,基本面的变化配得起这种承载,且市场分歧仍然非常大,大家普遍从历史股价入手去理解基本面的演变,显然是理解不出来的。那么,从电新漂回科技,没必要现在聊。

    3 min
  7. 3047.腾讯2025三季报深度解析

    HACE 6 DÍAS

    3047.腾讯2025三季报深度解析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腾讯2025三季报深度解析,来自巍巍昆仑侠。 十一月十三日腾讯发了三季报,大致看了腾讯三季报的几个主要的财务数据,这两天看完了三季报全文和业绩电话会议纪要,一如既往的稳健,再来深入解读一下。 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三季度业绩稳健向好。第三季度,营收1929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5%。毛利润108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2%。经营盈利 636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9%。非国际净利润为7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8%。一个五万亿市值的互联网巨头,营收、毛利润、经营盈利、净利润全部达到 15% 以上的高两位数增长已属难得,在当前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更加彰显增长的韧性十足。 在营收表现方面,本季度营收规模达人民币1,929亿元,继续刷新单季度历史最高纪录,并且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保持15% 的营收同比增速,也是自2022年以来各季度中的最高水平,展现出稳健向好的增长趋势。公司毛利润108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2%,公司整体毛利率为 56.4%,同比提高 3 个百分点,单季度毛利创出近三年来新高,毛利率环比略有下降,但同比仍然保持高位,公司盈利质量呈现结构性的持续提升。 分业务来看,增值服务毛利率为 61%,同比提升 4 个百分点,主要因为高毛利率的游戏占比上升;营销服务毛利率为 57%,同比提升 4 个百分点,得益于视频号与微信搜索等高毛利收入增长;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毛利率为 50%,同比提升 2个百分点,受益于金融科技服务收入结构的改善及云服务成本效益的提升。 非国际净利润方面,2025年二季度继续大幅回落至10%的同比增速,主要是一家大型联营公司的预估收益下降。三季度非国际净利润 706 亿元,同比增长 18%,恢复正常。 腾讯管理层建议不要过度关注毛利率季度间的波动,并且应该更关注收入增长和经营盈利的增长。腾讯第三季度经营盈利 636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9%,略超 15% 的营收增速,体现了一定的经营杠杆。 我们先看游戏业务,游戏业务增长强劲,再超预期。作为腾讯的现金奶牛,三季度游戏板块营收 636 亿元,同比大增 22%,在去年同期较高基数下依旧增长迅猛,超出了我的预期。 其中,三季度国内游戏收入 428 亿,同比增长 15%。主要得益于《三角洲行动》以及《王者荣耀》、《无畏契约》等长青游戏的收入增长。2025年第三季度,国内移动游戏流水测算榜Top10当中有多达7款“腾讯系”产品,依旧是统治级别的表现。 其中,2025年10月腾讯王牌游戏《王者荣耀》迎来上线十周年里程碑,日活跃用户达到恐怖的1.39亿,依旧在增长。而在上周,《王者荣耀》职业联赛年度总决赛也在鸟巢正式举办,据官方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本次总决赛现场观众人数高达62196人,不仅刷新了KPL赛事举办以来的最高记录,也创造了单场电竞赛事现场观众人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另一款重点产品《三角洲行动》表现也是相当不俗,三季度总流水位居行业第三,仅次于“玄冥二老”王者荣耀和和平精英,9月份的日活跃用户超过 3000万。 此外今年 8 月份上线的《无畏契约:源能》国服,已成为中国今年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移动游戏首发。移动版的发布使得PC和移动端合并活跃用户数相比7月翻了一倍多,在10月份超过了5000万。 海外市场游戏收入为人民币208 亿元,同比增长43%,连续两个季度大超预期。这主要得益于Supercell 旗下《皇室战争》等多款游戏的收入增长,以及新发布的《消逝的光芒》的收入贡献。 管理层表示,本季度海外游戏增长率,大大高于正常增长率。这是因为在本季度,有新收购的游戏工作室的并表,以及《消逝的光芒》游戏收入的一次性确认。因此,展望第四季度,海外游戏的增长将会减速,更接近其潜在的增长率。 新游方面,目前最值得期待的是《王者荣耀世界》,当时是要对标《原神》的开放世界游戏,已经研发了三年之久,经过了多轮的内部测试,有望在年内正式上线。 递延收入增长是游戏收入增长的一个积极先行指标,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递延收入 1220 亿元,相较二季度末的1209亿元小幅增加11 亿元,弹药依旧充足,2025 年四季度增长依旧有保障。 2025 年二季报解读时,考虑到上半年游戏业务业绩同比大增有个原因是基数较低,新游DNF 手游和三角洲今年上半年都是纯增量,今年三季度开始这种低基数的同比红利就没有了,但腾讯游戏三季度表现还是超出预期。 综合考虑后,我将2025全年游戏业务板块同比增速从 15%上调到 20%。 第二,我们再来看营销服务业务。2025年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1%至人民币362亿元。该增长主要由于广告曝光量的提升,这得益于用户参与度及广告加载率的提高,以及AI 驱动的广告定向所带动的期望广告收益的增长。本季所有主要行业的广告主投放均有所增长。 管理层自业绩电话会议上表示本季度广告收入中一半的增长来自更高的期望广告收益成本,这主要归功于 AI的支持以及小程序电商闭环的好处。这里多提一下腾讯广告业务新推出的 AI自动化广告活动解决方案,实现定向、出价和投放的自动化,并优化广告创意,从而提高广告主的营销投资回报率。 总体来看,腾讯的广告营销业务未来几年的增长势能还是比较充足的,凭借着以微信视频号、小程序、微信搜一搜、企业微信和公众号等组成的微信的泛内循环生态体系,还是具备很强差异化竞争优势。考虑到 2024 年第四季度的高基数,预计2025年四季度营销业务增速会相较三季度略微下降,继续保持15%-20% 之间的高增长。 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板块2025年三季度收入为人民币 580亿元,同比增长 10%。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披露,拆分来看,金融科技服务收入同比实现高个位数增长,第三季度的商业支付总量增长率快于第二季度。线上支付量持续强劲增长,而线下支付有所增长,特别是在零售和交通领域。消费者贷款服务没有提到增长率,提到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行业最低水平之一,并同比有所改善,这和消费大环境总体低迷的感官一致。 转向企业服务,收入增长得益于更高的云服务收入和媒体交易。来自数据库产品的项目收入同比增长显著,主要得益于需求的增长,包括来自汽车行业客户的需求。三季度的云计算业务有些低于我的预期,目前国内 AI算力需求的商业化进展还是比较慢,当然管理层也提到目前仍然受到 AI 算力芯片可用性的影响,尽量优先保证内部业务的需求。随着国产 AI 芯片的不断进步,我觉得供给端的问题会逐步解决,因此,我对腾讯未来几年的云计算业务增长前景仍然较为乐观。 第三,我们来看看腾讯的人效方面,腾讯进入“增员增效”新阶段.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员工总人数约为11.5万人,已接近2022年第一季度创下的11.6万人的历史峰值水平。与上年同期相比,员工人数增长5.5%;较上季度环比增长3.6%,人员招聘规模呈现显著提升态势,体现了对未来业务发展的积极预期与战略信心的提升。 薪酬方面,2025年第三季度总酬金324亿元,同比上涨 9.4%,环比上涨4.9%,员工季度薪酬人均 28.2 万元。人效方面,虽然员工支出在提升,同时 季度员工人效小幅提升至 168 万元,创出近四年新高,说明组织效率在持续提升。 整体来看,腾讯连续几年的结构性降本优化阶段基本结束,进入“增员增效”的新周期,在员工规模有序提升的同时,员工人效也在持续提升,实现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第四,来看看腾讯的AI资本开支方面,在短期投资强度下降。 腾讯2025年第三季度资本开支为 130亿元人民币,投资强度继续下降,同比下降 24%,环比下降 32%。业绩说明会上管理层被问及是否AI相关资本开支时,管理层表示2025 年资本支出将低于先前指引,但高于 2024 年实际支出。年初制定的资本开支计划并未变化,主要还是和全球高端 AI 芯片 供应受限有关,这直接影响了公司的资本支出计划和云业务发展。 第五,再看看腾讯的投资资产价值方面稳步提升。 截止2025 年三季度末,腾讯持有的投资资产组合中,上市投资公司权益的公允价值为人民币8008亿元,同比上升 31%,非上市投资的账面价值为人民币3452 亿元,同比增加 5%,合计11460亿元,同比增加 22%。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市部分的资产增速要明显高于非上市部分资产,这也体现了当前一年全球股市都处于上涨趋势中,所以腾讯管理层也提到实际上目前投资组合卖出的金额要大于新投资项目金额。腾讯投资团队炒股还是很价投的。2025年第三季度联合营企业应占利润国际财务口径下为人民币78亿元,同比增加 30%;按非国际财务口径计为人民币103亿元,同比增加 21%。 我们最后对腾讯的第三季报做个业绩评估。 腾讯在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

    13 min
  8. 3046.现金分红与回购注销:从股东选择到市场驱动的逻辑演变

    16 NOV

    3046.现金分红与回购注销:从股东选择到市场驱动的逻辑演变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现金分红与回购注销:从股东选择到市场驱动的逻辑演变,来自夏虫不可语冰-。 在资本回报的两种核心路径中,现金分红赋予了股东自主决策权,使其能够根据个人判断决定是否将分红收益再投资于公司。而股份回购,特别是“回购注销”,则代表了一种公司主导的资本配置决策。它实质上是将本应分配的部分利润强制性地转化为对公司股权的集中投资,通过缩减股本直接提升每股内含价值,使股东在被动中提升持股比例。 美国市场对回购注销的偏好,则远非仅由资本利得税与股息税的差异所能完全解释,其背后是一套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主导、深度绑定管理层与股东利益的制度体系。广泛的高管期权激励使得管理层有天然动力通过回购提振股价;同时,机构投资者作为压舱石,也更倾向于支持能够直接创造股东价值的资本运作方式。 这使得回购注销已从单纯的回报工具,演变为美股市场的核心驱动力之一。2024年,美股全年公告回购规模约1.3万亿美元,逼近历史峰值,其中标普500成分股贡献了逾半壁江山。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科技巨头的领头作用,苹果、谷歌、脸书,英伟达四家公司的回购总额就高达约2300亿美元,这不仅反映了其充沛的自由现金流,更凸显了回购在支撑巨头市值与市场信心方面的战略地位。 相比之下,A股市场正处在从“为回购而回购”向“价值驱动式回购”过渡的早期阶段。2024年,A股回购总额创下1586亿元的历史新高,释放出积极的提速信号。然而,深入分析其结构可见两大特征:一是规模依然有限,仅相当于同期现金分红的6.6%,回报模式仍以分红为绝对主导;二是动机存在路径依赖,超过六成的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真正用于注销、以实现股本收缩和每股收益永久性提升的比例不足四成。 这种结构性差异,根植于A股市场独特的股权生态。在股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若大规模推行“注销式回购”,等同于大股东利用其控制地位,强制所有股东将利润留存在公司进行再投资。对于中小股东而言,这潜藏着一个关键风险:如果公司自身的投资回报率低下,这种强制再投资无异于将资本锁定在低效的资产中。一旦公司陷入困境需要清算,作为清偿顺序末位的股东,其逃生通道可能已在此前的回购决策中被悄然焊死。 因此,回购注销在A股的普及,不仅是一个技术操作问题,更是一场关于公司治理理念、股东权利结构和资本配置效率的深层变革。市场在呼唤更多“注销式回购”的同时,也需警惕其在不完善治理结构下可能引发的代理问题与资本错配风险。

    4 min

Acerca de

精选6300万投资者的在线交流社区-雪球站内的优质干货内容, 解读热门个股、热点事件,分享投资理念、方法技巧。 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一起探索投资的智慧。 上雪球App,和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 多空观点尽收眼底,陪你踏上财富滚雪球之路。

Más de 喜马拉雅

También te podría intere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