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未來

《零碳未來》節目,從節能、創能、儲能與系統整合等面向,以更實用、更大膽、具未來性的角度為聽眾探討,當人類對能源需求不斷上升,能源方面如何達成「淨零碳排」。 由氣候變遷、風險防災、能源環境相關議題專家賈新興博士,邀請各界專家達人,帶您探討淨零碳排最新趨勢與發展,以知識驅動更好的未來! 本節目由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贊助播出。

  1. HACE 2 DÍAS

    EP189:半導體減碳的台灣關鍵機會,會是氫能回收嗎? ft. 鼎佳能源執行長 閻明宇

    氫能發展不只看發電,日本、韓國以高附加價值示範應用帶動需求;歐美對「藍氫」轉趨務實,允許化石製氫搭配碳捕捉作為過渡;中國、澳洲走規模與港口儲運降本路線。重點不在「把氫發電站當目標」,而是把氫用在刀口上。鼎佳能源自2008年創立,早年承接氫燃料電池基地台備援電力,在政策補助退場後,轉向「氫的循環經濟」:觀察到半導體與電子業大量以氫作保護氣體,使用後逾九成被直接排放,遂投入「氫氣純化與回收」設備,讓高價稀缺的氫重返製程。EUV等設備的用氫量密集、全天候運轉,最適合導入回收。回收後的氫可再次作業,單次實際耗用量遠低於投放量,循環次數多、經濟效益明顯,也減少對外購工業氫的依賴。現階段台灣買不到「綠氫」,工業氫多由天然氣製得,約「1立方公尺氫=1公斤CO₂」排放;若EUV用氫可回收八成,整體減碳可觀。以台灣約百台 EUV估算,導入回收的年減量可達「數十座城市公園」級別,同時每立方公尺約30元台幣的採購成本也同步節省。台灣半導體密度全球獨一無二,具資格成為「氫回收減碳認證與計量規則」的制定者。建議政府將「氫循環利用」納入企業減碳額度核算,無須補貼即可驅動投資,並隨台廠海外設廠一併輸出技術與規格,讓減碳成效與產業競爭力雙贏。________________  企劃 | 孫聖峰製作 | 孫聖峰

    25 min
  2. 6 OCT

    EP188:再生能源 ─ 台灣淨零轉型關鍵時刻 ft. 能源署副署長 吳志偉

    2050淨零不再是口號,關鍵在能源轉型。本集邀請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從現況、挑戰到解方,帶你一次看懂台灣再生能源的攻防戰。台灣發電結構中,燃煤占比下降、燃氣上升;再生能源穩步推進。至7月底,再生能源裝置量接近22GW,轉型腳步加速中。光電是主力,總裝置量已逾15GW;屋頂型約9.5GW、超出原預期,地面型約5GW。政府加碼小屋頂補助、推動複合利用(漁電共生等),提升分散化與韌性。在離岸風電方面,目前裝置量逾3GW,2024年新增容量全球第二、總量第五;海龍、大彰化、台電等案場陸續完工,明年可望上看5.3GW。面對龐大融資需求,國發基金與官股行庫導入保證機制,確保綠電供給以支援產業減碳與出口競爭力。地熱方面,各新案加速開發中。目前跨部會專案小組與「大型光電管控平台」上線,串聯內政、農業、法務等部會,提高審查透明度,並建置犯罪聯防與獎勵,維持產業秩序與公信力。台灣邁向2050淨零的關鍵,就在能源轉型。從光電、風電到地熱,各有突破也各有挑戰;政府透過單一窗口、跨部會協調與融資支持,逐步化解瓶頸。極端氣候雖然帶來衝擊,但同時倒逼我們建立更嚴謹的防災制度與韌性機制。最終,唯有多元布局、技術精進與中央地方一致協力,台灣的再生能源才能真正成為邁向淨零的堅實基石。________________  企劃 | 孫聖峰製作 | 孫聖峰(本圖片由AI生成)

    28 min
  3. 29 SEP

    EP187:地方近零自治條例,從盤點到行動共創韌性城 ft.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資深研究員陳詩婷

    【本集線上遠端錄音採訪】2050 淨零不應是口號,而是每個縣市的行動清單。這集從中央到地方協力出發,聚焦「地方自治條例如何落地」,讓減碳不只寫在紙上,而是走進日常治理。德國柏林以一年多、跨界公民參與制訂目標;日本、韓國路徑清楚、工具齊備。關鍵不是宣示,而是把不同利害關係人的需求,透過制度化對話變成政策。而在台灣的現況,全台已有八縣市將「淨零」納入自治條例。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觀察:多數仍以說明會、焦點座談為主,互動型工作坊偏少;參與對象以產業與學界為主,社區居民、原住民族、社福團體、新住民等代表性不足。亮點案例新北兩度納意見入法;台南在「會前公開、會後揭露」做得確實,讓未到場的市民也能掌握過程與結論;宜蘭依在地特性,邀青年、農友、旅宿等分眾辦工作坊,蒐集更貼地的觀點。在地策略雙北將「用電大戶」門檻降至800kW,擴大綠能義務範圍;桃園身為工業重鎮,限縮生煤使用、直指高碳排來源。做法提示:條文要補中央之不足,而非重複規範。公正轉型高雄的作法具啟發:先盤點受衝擊產業與熱區,導入市民參與做事前評估;若仍有影響,再以輔導、獎勵、補償支撐產業與脆弱族群,形成「先預防、再扶持」的完整路徑。最後,本集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資深研究員陳詩婷討論實務建議:(一)先盤點:找出縣市排放熱點、難減排部門與高耗能用戶。(二)設目標:以部門別KPI(如建築、運輸、產業、農業)排時程與責任。(三)強參與:以分眾工作坊、在地語言與夥伴設計,提高弱勢與少數聲音能見度。(四)補中央:檢核現行法規,向前再走一步,避免疊床架屋。(五)邊做邊公開:會前廣邀、會後揭露,建立信任與可追蹤性。地方條例不是「我也要有」的清單,而是「我該怎麼做」的工具箱。從科學盤點開始,把產業結構、社會正義與民眾參與一起納入,讓每座城市確定自己的減碳路徑。當地方案成熟,中央就多一個可複製的政策樣板。一起把共識變成工程,把承諾化為指標,讓淨零不只在未來,而在此刻成形。________________  企劃 | 孫聖峰製作 | 孫聖峰

    26 min
  4. 22 SEP

    EP186:淨零轉型大作戰,地方淨零自治條例啟動!!! ft.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資深研究員陳詩婷

    【本集線上遠端錄音採訪】關於台灣地方政府推動「淨零自治條例」,目前全台約有8個縣市正在研擬或已通過;其中台北、高雄已獲中央核定,其他縣市仍在議會審議或跨局處研商。多數縣市尚未啟動,顯示推動能量與節奏仍待加速。各地減量目標差異明顯:台北市最積極,訂出 2030減 40%、2040減 65%;新北、台中以 2030減 30%為主。明確、量化且具時程的目標,有助對齊產業與市民行動。地方能源轉型是關鍵。宜蘭在條例中列出2030年200MW、2050年400MW的設置目標,雖仍可更積極,但邁出關鍵第一步。其他縣市多未明列本地再生能源量化目標,建議及早盤點:太陽光電、地熱、小水力、風能與儲能等在地潛力。在建築與交通方面,地方最能直管的兩大面向:— 建築:既有與新建物的能效標準、ESCO推動、公共建築示範改造。— 交通:市區、公車、物流與公務車電動化時程表,外加公共運輸與路網優化。清楚的時間表與未達成時的補救與責任機制,可使政策更具效力。中央定大方向,地方最懂在地產業、用電與社區樣態。自治條例能補足中央規範未及處,依地制宜提出更貼身的工具與配套(如分區管制、誘因與罰則設計),把願景轉成可執行的路線圖。節目中,我們從國際借鏡:— 首爾:通過「碳中和與綠色成長基本計畫」,以強力擴增太陽能、地熱與儲能並推動建築翻新,直指更早達成淨零的雄心。— 東京:推動「零排放東京策略」,以2030減量路徑串接長期淨零。— 柏林:訂2045淨零,並以專家論壇與百人市民委員會等深度公民參與蒐集超過千項建議,最終高比例納入正式計畫,展現決策正當性與社會共識。有效的地方條例,不是「關起門來寫」;跨域利害關係人(產業、社區、學研、青年)應被系統性納入。從願景工作坊到路徑共創、從KPI到財政工具設計,形成「訂目標—看數據—做調整」的治理閉環。從地方條例開始,把能源、建築、交通與產業一條龍對齊,才能將風險變契機。------------------------------------------企劃 | 訪綱、主題規劃:孫聖峰製作 | 錄音剪輯:孫聖峰

    21 min
  5. 15 SEP

    EP185:氫能新棋局:亞太佈局與台灣實戰全攻略指南 ft.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陳中舜

    本集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陳中舜,延續上集從「綠氫、藍氫到產業落地」全面解讀:氫不再只是口號,而是能源與製程轉型的關鍵拼圖。再生能源具間歇性,峰谷錯配導致餘電。把電轉為氫可延長可調度性,更可進入「電難以取代」的高溫與還原場景,讓減碳不只在電網端,而是走進製程核心。製氫成本高度依賴綠電價格與電解槽成本;若再經氨化、裂解,能量損失更高。因此「先把成本壓下來」或「先找最有價值的用處」,成為兩條主流策略。陳博士提醒:看總擁有成本(TCO)與三至五年期的商業回收,而非一次性補助。氫最有價值的戰場在:鋼鐵直接還原、高溫化工流程、半導體供應鏈的低碳材料替代,以及航運/航空燃料(如 SAF 與合成燃料)中的關鍵原料。這些環節電氣化不易,氫能可帶來顯著減碳邊際效益與品牌溢價。日本與韓國由「需求導入」切入(高附加價值場景、示範應用);中國與澳洲則走「供給降本」,以綠電規模與港口/儲運體系拉低成本、外銷氫與衍生物。歐美新政對藍氫態度轉趨務實:以「化石製氫+碳捕」做過渡,維繫產業連續性,待綠氫更便宜時再切換。而台灣綠電成本高、電解槽非本土強項、地質大規模儲氫有限——與其把「氫發電占比」當目標,不如把氫用在刀口例如:煉鋼還原、特定化工與半導體用氫,設定減碳/KPI與品質驗證,滾動迭代。

    30 min
  6. 8 SEP

    EP184:氫能新戰場:全球趨勢、應用與台灣策略路徑 ft.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陳中舜

    再生能源佔比攀升後,如何把間歇性的風光餘電變成可長期調度的能量?答案之一,就是以電解水「製氫」、再把氫導入真正需要高溫與還原力的產業場景;而非一味回灌電網。本集,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陳中舜博士指出,綠氫的關鍵不在「可不可行」,而在「用在哪裡最有價值」。首先談成本:不同國家綠電價格迥異,決定了製氫單價高低;當前以綠電製氫仍昂貴,因此應優先投向無法被用電直接取代的環節──例如鋼鐵煉製的高溫還原、化工流程、以及半導體製程中追求更低碳排的原料替代。航空與航運也被點名為氫能的重要去路:永續航空燃料(SAF)與低碳船用燃料的合成多仰賴氫的介入,能明顯降低生命周期碳排,呼應國際減碳規範。至於道路運輸,陳博士提醒要務實評估:電動巴士路線固定、調度可視,旅程焦慮小,短中程更具經濟性;氫能車則可能在長途、重載運輸有機會,但仍與電池技術(如固態電池)競逐,須看整體系統成本與補給基礎建設的到位速度。簡言之,「需求口」未被清楚打開,產能與投資便難以規模化。政策與治理面,除了雲端與模型成本(若導入氫能與其數位系統需長期估算 TCO),更要同時上緊資料、資安與合規這三顆螺絲。陳博士建議台灣以「小步快跑」落地:選定高價值情境做示範場(如煉鋼、特定化工或半導體用氫)、設明確KPI與碳減量邊際成本,逐步擴大到航空/航運燃料供應鏈。下一步,鎖定三件事:穩定綠電來源、建立可驗證的低碳供應體系、串聯國際標準與市場需求。把氫用在刀口上,才是台灣邁向淨零的關鍵路徑。

    25 min
  7. 25 AGO

    EP183:綠建築如何翻轉城市未來 ft. 中華民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環境控制組組長 羅時麒

    今天《零碳未來》聚焦在日常生活中最貼近我們的「家」——也就是「建築」。或許你和我一樣,以為碳排放多半來自交通、工業或能源,但其實,我們每天居住的房子,也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環境控制組羅時期組長指出,台灣早在民國88年就建立了「綠建築評估系統」,從生態、節能、減碳到健康四大面向,逐步落實永續理念。不同於歐美的寒帶標準,台灣的系統專為亞熱帶氣候設計,走過25年,已讓綠建築普及到超過一萬四千件,數量媲美便利商店普及率。要達到2050近零碳,建築部門責任重大。新建建築物需全面近零碳化,既有建築則超過八成要完成轉型。這意味著不僅在建材選擇與施工過程中減碳,日常使用更要提升能源效率。羅組長解釋,從外牆隔熱、屋頂設計,到空調、照明與家電節能,都是必須考量的重點。然而,再怎麼節能都有上限,大約只能減少一半的耗能。剩下的能源需求,就得依靠再生能源補足。太陽能、風能搭配儲能系統,以及物聯網智慧能源管理,形成「節能、創能、儲能、控能」的完整方案,才是近零碳建築的核心思維。從專業政策到日常實踐,綠建築的推動是一場漫長的旅程。未來的城市,將不再只是鋼筋水泥的集合,而是節能減碳、智慧永續的生活場域。面對2050近零碳的挑戰,建築業如何進一步轉型,將會是一大重點。

    22 min

Acerca de

《零碳未來》節目,從節能、創能、儲能與系統整合等面向,以更實用、更大膽、具未來性的角度為聽眾探討,當人類對能源需求不斷上升,能源方面如何達成「淨零碳排」。 由氣候變遷、風險防災、能源環境相關議題專家賈新興博士,邀請各界專家達人,帶您探討淨零碳排最新趨勢與發展,以知識驅動更好的未來! 本節目由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贊助播出。

Más de IC之音

También te podría intere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