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刘文锁再次来到西旁景教寺院遗址,开展年度发掘。这位新疆汉子和他的同事们,历时数年,为新疆考古事业贡献着广东力量。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而广东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和重要起点。粤新两地虽隔千山万水,但合作共享的丝路精神殊途同归。近年来,粤新文博界多措并举深入推进文化润疆,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丰富考古遗存
吐鲁番火焰山南麓山岗上的西旁景教寺院遗址,由中山大学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自2021年起联合发掘,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景教遗址。自唐至元,该寺院延续数百年,既见证景教文化东传,也实证了新疆地区不同宗教、不同民族和平共存的史实。
“本年度的发掘区或为该遗址的最后部分。”刘文锁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本次挖掘主要是对去年确认的葡萄园遗迹进行进一步清理,集中对遗址北面水源地、当年寺院的经济设施及其生产区进行发掘收尾工作。
“在去年,我们在山岗东坡清理垃圾堆的时候,发现了种植葡萄的梯田,这可以证明,在寺院的早期,山岗东坡曾经被开辟成梯田,用来种植葡萄。”刘文锁说,葡萄酒是景教仪式中的重要角色,这次发掘旨在清理这个区域,弄清楚葡萄园的范围。“我们还想找一找它的水源是怎么来的,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解答寺院葡萄供应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数次发掘,来自广东的考古团队和当地团队发掘出的文献数量已经超过了1280件,还发现了大量人工遗物和自然物。如今,项目已经基本完成对西旁景教寺院遗址的揭露,明确了寺院的形制布局和结构,识别出寺院的仪式区、生活区、垃圾堆积区、农田、墓地等功能分区以及使用情况。随着该遗址文物研究修复、遗址公园规划等各项工作接续推进,蕴藏其中的密码将广为人知。
助力活化利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批见证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文化遗产得到活化利用,让历史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直抵人心,形成了有形有感有效、动力活力迸发的文化润疆格局。文旅深度融合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为深入推进文化润疆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9月12日举办的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上,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向大湾区市民展示了5月1日开放的唐王城遗址保护提升展示项目。该项目由广东投入援疆资金1000万元支持完成,“五一”小长假期间接待游客10.72万人次,带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旅游收入达到5961.67万元。
游客走进唐王城遗址景区,沿着约300米长的木栈道观景平台拾级而上,可一览遗址全景。在游客服务中心,沙盘模型、全景图示、多媒体放映厅、文创产品展示区等多元载体,立体式、全景化展示唐王城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全方位感受遗址的深厚历史底蕴。
文化双向奔赴
近年来,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在粤新博物馆人的努力下,实现双向奔赴。今年3月,广东省博物馆将馆藏“南海Ⅰ号”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被带到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和节点——喀什。
展览以“南海Ⅰ号”图板和多媒体展示为主要载体,并结合部分喀什当地文化遗存,系统梳理“南海Ⅰ号”所处的历史背景、贸易网络与船员生活,由点及面综合呈现南宋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史实与海洋贸易的传奇画卷。通过沉船的发现以及沉船考古实录高清文物图片与考古现场影像,讲述今人保护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努力,让新疆观众近距离感知海洋文明。
202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联合广州海事博物馆,在广州举办《西出阳关:新疆文物精品展》,吸引观展人数超7万人次,活动线上线下覆盖超18万名参与者。
文 | 记者 朱绍杰 何文涛
图 |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