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拼多多发布《新质供给一周年发展报告》。在“新质供给”赋能下,产业带商家数量快速增长,其中,“95后”商家数量同比增长31%,“00后”商家数量同比增长44%。优质产品、新质产品不断涌现,相关产品SKU数同比增长超五成,持续满足了全域消费需求。
和专注生产的老一辈不同,年轻一代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更善用视频等新工具洞察消费趋势。在创业方式上,他们多采用合伙制,擅长分工协作扩大经营规模。
在广东佛山,代工模式下的童装商家并不擅长原创设计,也忽略了对市场需求的洞察。1998年出生的商家聂康鸣借助多多视频等新流量窗口,捕捉到汉服机遇并推出童装汉服,单品在拼多多扶持下年销量突破八万件,在当地引发了一阵“原创汉服”热潮。规模做大后,聂康鸣还新建工厂,带动年销售额扩大至三千万元。
除了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产业带的年轻商家中也有不少“厂二代”群体。《报告》显示,厂二代们大多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不乏海外留学生等高学历群体。在思路上,年轻一代普遍有改造传统经营模式,从“低毛利贴牌模式”升级为“高利润品牌模式”的想法。在路径上,厂二代们习惯以先“营销”后“生产”的方式逐步接手家族企业,为国内数百个产业带的传承带来了新模式。
被称作“品牌之都”的福建晋江,坐拥鞋服、零食两大千亿级产业,一批老品牌受限于传统渠道,逐步触及增长天花板,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升级。比如喜糖品牌金冠,在婚庆市场变动下原有市场逐步萎缩,合作经销商多已转卖其他产品。在拼多多扶持下,金冠全面触网并拥抱“95后”“00后”等群体。在单店年销售额突破七百万元后,“95后”接班人吴灿星还积极研发小规格话梅、无糖零食、情绪测试软糖等新产品,推动金冠成功转型休闲零食品牌,迎来了企业发展的“第二春”。
《报告》数据还显示,在“新质供给”扶持下,过去一年平台优质产品、新质产品SKU数同比增长超五成,极大激活了商家的创新动能,也带动产业带走出同质化竞争的困境。
今年2月,一款拼多多百元跑鞋火爆出圈,带出了背后的“北方鞋都”——河北安新县。在代工主导的产业模式下,当地鞋履以量大、价格实惠取胜,出厂价不过七八十元,鞋商长期处于同质化竞争中。为了解决当地产业痛点,平台加大了对碳板鞋等中高端产品的流量扶持,带动商家单店月销额突破百万元。碳板跑鞋出圈后,当地鞋商还积极投身乒乓球鞋、羽毛球鞋等中高端产品的研发中,带动安新成为下一个晋江。
“五金之都”浙江永康的情况类似。只要客户拿出样品,当地商家就能在一周内复刻、批量化生产,也让价格竞争成为当地主要的经营手段。为了帮助商家摆脱困局,拼多多一方面赋能商家重塑工艺流程,通过流程简化使电子秤等产品的生产周期缩短一半,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推动商家积极试错,通过研发多空间早餐锅等新质产品实现“小步快跑式”创新。如今,永康厨具产业不仅紧抓都市青年、城市小家庭等群体的消费需求,还诞生了“伊之福”“蓝洁仕”等一批新质品牌。
“新质供给”项目负责人表示,随着政策落地满一年,平台生态效应逐渐显现。在“千亿扶持”加持下,产业带中小商家的创新意识被持续激发,新质商品、新质品牌成为产业带突围同质化竞争、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而随着商家规模不断扩大,也带动了产业带更多的就业需求。在消费侧,各类新质好物进一步满足了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激发了消费活力。
“过去一年,‘新质供给’专项团队深入上百个产业一线,通过流量、现金等平台资源,加速推进中小商家的新质转型,助力其迈入高品质、高利润、高水平的发展新阶段。接下来,我们还将持续深入各大产业带,加大对中小商家的扶持力度,推动更多产业带的新质转型。”项目负责人表示。
文 | 记者 沈钊
图 |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