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财经有深度

3003.聊聊家电,聊聊当下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从聊聊家电,聊聊当下。来自终身黑白。

我最近买了一点美的,本来还持有格力,可能会考虑海尔,虽然也写了几篇文章,但是我看留言还是有不少朋友再问买入逻辑,今天就简单梳理一下,来个精简版。关注这三家企业,我主要看重的是空调的海外增量。

如果把全球看做一个市场,空调的需求是非常充足的,且我们的出口,不是在某个地方有优势,而是遍地开花。2024年我国空调出口42.7%亚太地区、21.5%拉美,18.9%欧洲。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受益于全球炎夏,我国空调出口量同比增长28.3%,除北美外其他地区均为增长,拉美地区增速高达46%。

具体的需求逻辑上。东南亚及南美地区空调随着收入提升需求提升。当前东南亚及南美地区空调挂机每百户保有量平均为30台/百户左右。而我国,2023年城镇每百户空调保有量171.7台,农村每百户空调保有量105.7台。假设东南亚及南美洲国家,长期能和我们农村对标,也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而北美和欧洲家电普及较早基本进入了替换周期同时随着天气气候的变化以往很多不需要空调的欧美地区也有了空调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我之前聊过的中东非。中东非地区有几亿人逐步达到了4000多美元人均GDP这个节点,中国2010年人均GDP为4550美元。

虽然人均GDP不能完全作为消费能力的对比,但基本上还是可以做一个参考的。这个GDP正是到了一个有一定余钱开始改善生活的阶段。简单的说。欧美替换周期、东南亚需求升级、中东非需求普及。所以这些年空调的出口增速一直不错,我国空调出口量从2015年的4067万台,提升至2024年8500万台,复合增长率9%。

把三家空调龙头看做一家企业,优势明显。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国,占全球空调产能的 80%,2024年占海外空调销售的78%。根据产业在线数据,2024年全球空调产能共3.7亿台,80%产能集中在中国,对应我国空调产能2.96亿台。而我国2024年总计出口8500万台空调,对应海外市场销售的空调78%来自中国。

也就是说,如果你把美的、海尔、格力,看做一个整体的话,在全球这个市场他们竞争力是足够的。首先技术上,国内企业完全没短板,同时因为完整的供应链,较低的人工,成本又较低。因为内需增长放缓,同时海外的品牌培养也基本成熟,也到了发力阶段。这个发展逻辑和日本当年有些类似。引进技术,吸收技术、走向海外。

我们看看日本家电的发展历程:

萌芽期是1910-1955年,日本企业引进美国技术,在政策保护下初步实现家电产品国产化。

成长期是1955-1973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数、房地产迅速提升,大家电快速普及,日企技术产品优势不断增强,初步开启海外市场征程。

成熟期是 1973-1990 年,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阶段,美日贸易摩擦升级,此时日企加速海外投入。

1990 年后,日本经济下行及稳定,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日本步入老龄化社会。房价下跌,消费较低迷。家电行业整体呈萎缩,企业快速发展海外市场。

而海外的发展也基本分为三个阶段,低价切入、品牌升级期、全球本土化深耕期。当时的日本,低成本、高效率,以性价比优势领先。而当下我们同样是低成本,高效率,性价比领先。不同的是我国制造业规模更大,同时全球经济不断增长,当下需求更强。

虽然这是一个有逻辑的机会,但路途并不容易。总的来说,国内进入了高替换周期,需求大致能稳定,不求增长但是保持现有收入难度不大。海外需求足够,目前国内企业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三家企业估值尚可,格力7PE、美的13PE、海尔12PE,股息都不错。估值比较低,有长期的增长逻辑,当下分红稳定,且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这个投资逻辑我认为是比较通顺的。作为企业家你必须三选一和对手竞争,作为投资人,我们是可以全都要的。

当然了这是一个长期的逻辑,并不代表过程不艰辛。还是那句话过多强调长期的好,很容易让别人忽略了短期的难,也会忘记风险控制。这两年补贴下,家电是受益的,未来也大概率会有一个补贴结束后的阵痛期。所以,要有长期的心理准备,甚至要比你预计的更长。

有一个著名的侯世达定律。40年前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就证明了,人们会经常低估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为计划谬误。而闻名世界的认知科学家侯世达,也有同样的看法,他把这一规律戏称为侯世达定律,并且即使你已经考虑到了侯世达定律的影响,你花费的时间也总是比预期要长。

你甚至不需要阅读什么文献资料,看看自己周围就能理解这一点,和朋友相约,你预计20分钟后见面,实则往往需要40分钟。开车去一个没去过的城市,你预计6个小时的路程,往往8个小时才到达。开店装修,你预计30天装修完成,最后往往会用更久。你确信这次可以提前完成报告,但实则又是赶到最后一刻才完成。

实验小组做过多次试验,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先让学生们预估自己完成各种学术任务和个人任务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按照学生们不同的自信程度和他们的预估时间进行分类整理。最后的结果是哪怕在信心最足的一组分组中,有99%的信心按时完成任务的群体,只有45%的人真正在那个时候完成了任务。

影响结果的有几个原因,做一件事前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当人们很想做一件事的时候过度期待好结果的到来潜意识中就会把所有可能的变量都预估为最好的结果

在投资中的体现是,当我们投资一家企业时,往往会过度乐观的估计事态的发展。比如看到了上面的海外逻辑,你会忽略即使有极大的空间,但也是一个缓慢增长的过程。当看到有人说一家企业三年后会怎么样的时候,会热血沸腾,但真的度过三年会很漫长。说的热血沸腾更吸睛,但是有一个完整的计划,才能真的获胜。

聊完家电,我们再聊下当下。

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宣布将在3800亿AI基建计划基础上追加更大的投入,阿里大涨。此外,阿里巴巴宣布与英伟达开展Physical AI合作,覆盖数据合成处理,模型训练等方面。

AI发展,细分领域可能有很多赢家,但大方面上腾讯、阿里这些老牌互联网企业更具有优势。而且当时腾讯阿里都比较便宜,只看现有业务就低估,什么云计算、AI,都是免费送。当然在我眼中腾讯确定性更强,所以腾讯配置了个股,间接通过ETF配置一些阿里。投资要追求极致,但不是追求极致的收益,而是极致的安全。

很多人都想在股市通过冒险和好运成功。但做大事的英雄不是冒险家而是工匠。《怎么做成大事》一书中对于做事的第一个建议是,要把愿景变成计划然后把计划变成行动为什么我除了个股投资也聊聊定投因为定投是一个很容易形成一套计划的体系你要做的就是坚定的去执行

慢慢的你的自控力对市场的感知力低估时克服悲观的能力高估时克服贪婪的能力都会慢慢变强。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计划,只是有一个愿景,盲目乱做是不可能成功的。

虽然这一次的调整周期更长一些,但未来会不会有一波行情,我认为是大概率的事,资金宽松,大部分优质企业低估,政策面支持。而未来只要有行情,你能熬到情绪点燃那一刻,结果都不会差。举个上轮牛市的数据,2015年A股股票数量2600家左右,2015年上半年涨幅超过100%的有1000家,涨幅超过50%的有1964家,这还不算,很多企业2014年后几个月就已经有所上涨了。

所以现在的核心就是,尽量在不影响生活的情况下,多攒优质的股权。这听着很简单,但其实一点也不简单,比如有以下几点

1能踏踏实实的不容易,很多人非要执着于在不好赚钱的时候赚大钱,在小盘股上今年来来回回已经好几次20%、30%的杀跌,可能行情还没来自己已经损耗完了。

2大部分人底部都不在场,如果把市场分个百分位,80%的资金不参与才会造就底部。因此大多资金都是看到市场有了行情再进入,可能已经错过了50%,甚至更高的个股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