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搶救雙連埤,移除外來種魚類的行動現場

位於宜蘭縣員山鄉的雙連埤,過去曾被譽為「水草天堂」。這片湖泊曾孕育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原生水生植物,是極為珍貴的生態寶庫。但在大約30年前,因人為引入吳郭魚、草魚等外來種魚類,水草逐漸被啃蝕殆盡,湖泊的生物多樣性也受到嚴重衝擊。

為了挽救這片珍貴的濕地,荒野保護協會(以下簡稱荒野)長期投入復育與調查工作,2024年起,更展開定期移除外來種魚類的工作。

9月20日週六一早,荒野的同仁與9位志工,穿上救生衣,划著膠筏,分批在湖面作業。他們頂著烈日,將前一天放置的傘網、長城網、蝦籠和刺網一一收起,再仔細測量捕獲魚類的體長、體重,建立完整的紀錄。原生種魚類在量測後放回湖裡,外來種則會被移除。

這些數據是評估外來魚移除成效的重要依據。研究團隊透過「肥滿度」等指標,觀察外來種魚類的體型是否因為持續移除作業而出現變化。這樣的分析,讓復育工作不只是單純的撈魚,而是一項能長期追蹤、累積成果的科學行動。

然而,生態的恢復並非一蹴可幾。未來除了持續移除外來魚類,還要尋找能與牠們共存的水生植物,逐步擴展族群,才能提昇雙連埤的生物多樣性。這是一場長跑,需要科學研究的支持、志工的投入,以及社會大眾的理解與關心。唯有如此,昔日的「水草天堂」才能再次重現眼前。

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將跟隨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基地副主任施佩君,以及多位志工的腳步,走進這片湖泊現場,聽他們分享第一線移除外來種魚類的經驗與感觸,也一起思考,我們要如何守護這片珍貴的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