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传承红色文学南方经验,广东文学书写与抗战精神作家沙龙举办

9月25日下午,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广东文学书写与抗战精神作家沙龙”在广东文学馆举行。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科二级教授、作家郭小东,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希,深圳市作协副主席、深南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钟二毛,省网络作协副主席水边梳子等嘉宾展开对话交流。沙龙由陈希主持。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郭松延出席。

关于抗战书写中的文化抗战,郭小东结合长篇小说《受降地》的创作,从历史脉络、外交反思、内部视角、文学叙述等角度进行探讨。

他认为,抗战的历史叙述与文学书写,从过去的选择性记忆趋向更全面、更人性的探索,我们正在学习如何更诚实、更勇敢地面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全部历史。它并非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真正地理解过去、汲取教训,塑造坚韧自信的民族精神。

铭记所有的牺牲,反思全部的曲折,是对历史最好的尊重。

陈希回顾梳理了岭南抗战文学史,他指出,岭南作家以独特的地域视角,填补了抗战文学中“南方经验”的空白。

结合丘东平的写作,陈希认为,相比北方作家的宏大叙事,岭南作家多将笔触伸向日常生活和平凡人物,他们也写硝烟、写战火,更写硝烟下的人性,展现独特的“战争美学”。重新发掘其内容与价值,对完善中国抗战文学史谱系、理解文学的地域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为战斗英雄书写,是一个作家的荣幸!”钟二毛分享了长篇小说《东江纵队》的创作经历。

他表示,采访东江纵队老战士的感人经历让他历历在目,当被问起:“小小年纪,不怕死吗?”老战士们的回答近乎一致:“国家都要亡了,还怕死?”其视死如归的家国情怀也让在场观众无不动容。

在《东江纵队》里,他采用擅长的小说体裁,希望让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在一个个跌宕曲折的故事中,进入历史的现场,感受战士们当年的忧愤情思、无畏精神,以及革命者的智慧担当和必胜信念。

对于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书写,水边梳子以新作《定风波1934》创作为例,探讨了广东抗战书写的优势和亮点。

比如广东濒临南海,拥有众多港口,是抗战时期重要的物资补给通道和情报枢纽。再就是侨乡文化的动员力量,这种内外联动的抗战模式是广东的鲜明特色。可通过人物塑造、场景叙事、地方文化融入等方式进行叙事探索和创新,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用“网生代”的语言重构历史叙事,讲述老一辈革命家的热血传奇。

其间,嘉宾们鞭辟入里的分析阐述和娓娓动人的分享讲述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和阵阵掌声。现场互动交流环节,几位嘉宾与观众就抗战史料挖掘、抗战文学书写与研究等问题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据悉,省作协高度重视抗战题材文学作品创作,2022年起即将抗战文学选题纳入广东“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点风物”主题文学创作第一批扶持项目,其中钟二毛的长篇小说《东江纵队》在《民族文学》2025年第4期发表,郭小东的长篇小说《受降地》创作完成,同步创作的同名电视纪录片正在剪辑中。

2025年4月,省作协举办广东网络作家“书写抗战精神”主题采风活动,组织30余名网络作家重走华南抗战路,陆续推出一系列抗战题材网络文学作品,其中水边梳子的《定风波1934》和三生三笑的《换人间!》均在起点中文网发表。

文 | 记者 熊安娜 梁善茵

图 | 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