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由《中国美术报》社、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画院主办的“艺术之问·对话湾区——当代青年艺术家学术交流展”在广州画院美术馆启幕。
本次展览是时代·人民《中国美术报》创刊十周年暨2025中国美术报艺术季全国性的项目之一,是跨地域的艺术交流、对话、互鉴的生动实践。展览展出全国各地43位当代青年艺术家130余幅中国画作品,涵盖社会新象、军旅生活、江山胜迹、城市山水等多类题材。
跨越地域的艺术对话
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艺术创作已形成多元共生、活泼丰富的生态。这种开放、创新的特质,与全国青年艺术家的探索精神形成天然共鸣。
本次展览不仅促进了全国各地艺术家对大湾区艺术生态的了解,也为大湾区艺术家与公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感受不同地域背景下多元艺术理念和表达的窗口。
在本次展览的作品中,既有扎根传统的笔墨新探,也有体现时代精神的媒介实验;既可见各地域文化孕育的语言特色,也能感受到湾区艺术创新带来的思想激荡。
这些作品所呈现出的壮美、冲淡、含蓄、纤秾、绮丽、劲健和空灵等多种艺术风格,不仅是青年艺术家个人才情的展现,更是一代青年对新时代的集体应答。
何为“艺术之问”?参展艺术家邱佳铭在和其他青年艺术家交流中获得了答案:“我们一致认为青年艺术工作者不仅要问自己的艺术该怎么做,也要问自己的艺术为什么而做,能做什么。”
借由本次展览搭建的平台,全国青年艺术家探讨笔墨问题,思考时代精神。
关照青年艺术家成长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交流,青年的成长力在于互鉴。本次展览不仅仅是对青年艺术家作品的视觉呈现,更是一次对青年艺术家成长与创作的深度关照。
来自天南海北的青年艺术家齐聚一堂,在与前辈和同辈的坦诚交流中思考艺术发展、成长路径和创作方向。
从参展作品中可以窥见当代青年艺术家对传统与当代的探索,“在传统的构成上加入了当代的意识和符号,并使之协调一致。”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画院院长宋陆京指出,“守传统的意义是反传统,如何用当代的感官体现传统又不固守传统,这是艺术家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从本次展出的作品中,既能观察到工笔的细腻,又能领略到写意的韵味。这引发了艺术家们关于工笔和写意的思考,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郭子良认为,“工笔和写意更多是技法和材料的差别,试图表达的对象也有所不同,但是两者的审美观念是相通的,都是东方哲学和美学的体现。”
青年艺术家如何进行自我塑造?从北京远道而来的参展艺术家康雷认为艺术家需要保持独特的观点——挖掘被惯性思维所蒙蔽的现象并将其用美学方式表达出来,为大家提供更多思考的可能性,以此构建集体探索的场域,这也是艺术家作为引领者的核心价值所在。
“信息碎片化时代,很难保持绘画的独特性。”参展艺术家马米娜提出了审美疲劳和同质化的问题,“如何不被时代洪流裹挟,这可能需要从创作意义、题材和形式语言上做出转变。”
本次展览为全国各地青年艺术家搭建了艺术交流和互鉴的平台,让不同地域的创作理念和多元的表达风格相互碰撞。展览将持续至10月18日。
文、图|记者 李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