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共话华语戏剧发展:第九届华语戏剧盛典学术交流活动举办

近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指导,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主办的第九届华语戏剧盛典榜单发布典礼暨学术交流活动在广州举办。国内戏剧同行、专家学者齐聚广州,围绕“共筑繁荣——根脉与新枝:华语戏剧的文化传承与新时代创新实践”主题,展开了四场深度交流。

本次交流活动从粤港澳大湾区与内地戏剧的深度合作机制、舞台创作制作与演出实践创新,以及欧阳予倩粤港时期戏剧活动对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深远影响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华语戏剧在新时代发展格局下的融合路径与创新发展前景,为构建更加紧密的华语戏剧发展共同体贡献智慧。

华语戏剧深融能结出艺术硕果

在“华语戏剧视野下粤港澳大湾区和内地戏剧的深度融合与发展”主旨交流中,专家学者围绕大湾区与内地的深入文化交流,或从顶层设计等宏观角度各抒己见,或从一部戏的制作或者个人视角的观察畅所欲言。

其中,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王炜阐述了华语戏剧的发展历程,将其概括为“了解和走近”“互鉴和交流”“深度合作与融合”三个具有递进关系的阶段,并指出目前正在进行的是第三个阶段,标志着华语戏剧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胡志毅从文化学和人类学视角,以《天下第一楼》的京版和港版为典型案例,深入阐述了华语戏剧深度融合的文化内涵,提出“文化、地域和人生的换位”三个重要维度,并指出跨地域的文化转换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更能为华语戏剧的跨地区传播提供成功范例。

香港演艺学院名誉院士茹国烈基于长期的实地观察和深入研究,系统总结了粤港澳大湾区华语戏剧发展呈现的四大重要趋势,包括:一是交通便利与文化消费一体化的形成;二是双子城关系推动本土创新发展;三是粤语文化的进化与多语并存模式;四是跨地区改编与合作模式的创新兴起。

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长宋宝珍指出,华语戏剧交流不仅促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也推动了艺术合作项目的丰硕成果,但目前各地都面临着“剧本荒”等共同挑战,需要通过多地合作、广泛交流来协力解决,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代表性剧作进行实地演出,形成更好的互动契机。

协同推动区域戏剧生态的繁荣

在以“粤港澳大湾区戏剧创作和内地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为议题的圆桌交流中,与会嘉宾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推动华语戏剧创作质量的整体提升和区域戏剧生态的繁荣。

其中,剧作家唐栋从戏剧文学性出发,提出剧本创作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讲清一个精彩故事;第二层次是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第三层次是展现思想深度、文化内涵和人性本质。他强调剧本应具备可读性、严密的架构逻辑和深刻的层次性,并批评当前创作中过度热闹而缺乏宁静创作的现象。

台湾表演艺术联盟前理事长、故事工厂执行长林佳锋分享了台湾戏剧市场化运营的成熟经验。他从市场化实践经验出发,强调编剧在作品中的重要性,提出“通俗路线”——与观众对话而非媚俗或脱俗。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编剧喻荣军从自身与粤港澳大湾区20多年的合作经验出发,认为跨地域合作为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并提出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机制。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陈建忠指出,随着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形成,戏剧人需要重新构建剧场动线,促进青年观众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打破剧场孤立化状态。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区域,在人才培养、青年交流和艺术创新方面未来仍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文| 记者 黄宙辉

图| 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