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报纸摘要

中国因产能过剩和消费疲软陷入通缩困局

14日出版的法国各大日报头版聚焦的两大新闻话题分别围绕以色列人质获释以及法国新总理再次组阁后面临的严峻挑战展开。另外,《回声报》刊出多篇报道,分别对中美打破休战协议、中国商品大量涌入对欧洲工业构成严重挑战,以及中国因供给过剩和需求低迷而陷入通货紧缩的局面进行了报道和分析。

人质获释,中东和平前景依旧严峻

以哈战争爆发两年后,10月13日星期一,被哈马斯扣押了783天、仍然活着的最后20名以色列人质获释,绝大多数法国日报纷纷利用头版显要位置刊出人质获释引发的喜悦和激动的画面并从不同角度报道和分析了以哈停火后,中东脆弱的和平局面。

《解放报》发表社评,对释放人质后加沙地区实现真正和平提出质疑。社评指出:以哈之间战争中最后20名以色列人质获释,标志着冲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带来了以色列国内的巨大喜悦,也象征着暂时的平息与希望,特朗普以极具个人风格、强硬且非传统的手段主导了停火与人质交换,令其在国际舞台上将自己塑造为“中东和平缔造者”。但这种“蛮力外交”可能在后续复杂的政治谈判中遇阻,其持续性和有效性仍充满疑问。但无论如何,此一时刻仍象征着一个脆弱、但真实的和平契机。

《十字架报》则以“和平之路”为题发表社评指出:以哈停火带来了短暂的希望与感动,但真正的和平仍十分脆弱。无论这场冲突最终如何收场,双方的创伤与仇恨尚未消散,后续谈判困难重重。

特朗普高声宣称所谓“新中东的历史性黎明”,听起来格外空洞。他的胜利不仅仅是和平的胜利,更是他在国际舞台上追求政治野心的体现。相反,这场冲突的解决可能削弱内塔尼亚胡的政治地位,他将不得不面对国内的政治危机。无论如何,和平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终结。因此,支持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的和平峰会至关重要。法国的积极介入以及巴勒斯坦权利机构的参与,显现了外交途径仍被视为通往和平的唯一、且必须坚持的道路。

关税:中国出口激增威胁欧洲

此外,《回声报》载文,对中国商品大量涌入欧洲可能造成的后果拉响警钟。该报指出: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大幅提高了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却并未削弱中国出口,反而促使中国将商品大量转向亚洲其他地区,尤其是欧洲市场,造成欧洲工业面临新的竞争危机,并可能引发新一轮全球贸易紧张与保护主义上升。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中国出口依然保持强劲。就在数月前,在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的关税平均接近57%,创历史新高的背景下,几乎没有经济学家会相信中国出口能如此强劲。2025年前三个季度,北京出口增长了6.1%,超过了去年同期的增幅。

尽管中国对美国的销售额占北京出口总额的15%,但至今年8月,这一比例仅为9.8%。但针对欧洲的份额,则在六个月内上升了3个百分点,至8月份已达到16%。对欧洲的出口增加了215亿美元。此一数字绝不可小觑。

实际上,尽管中国拥有巨额贸易顺差,但企业受益于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约20%)和国内生产价格下跌,成本优势明显,在电动车、电池、太阳能板、智能手机等高科技制造领域占据主导。因此“中国在全球出口中所占份额的增速近期接近21世纪初的水平”,引发专家担忧这种第二次“中国冲击”,对欧洲构成威胁。不仅因为中国的廉价出口涌入欧洲市场,更因为中国内需疲软、进口停滞,使全球贸易失衡加剧。

报道最后指出:从电动汽车、到钢铁、以及太阳能电池板,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可能会损害工业化,最终损害其他新兴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的增长,因为目前美国市场实际上已对中国企业关闭,技术最先进的产品只能销往欧洲、日本或韩国。简而言之,关税和关税壁垒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关税:中国为何打破与唐纳德·特朗普的休战协议

另外,《回声报》常驻上海记者发表两篇报道,第一篇报道揭示了中国以稀土为筹码,主动打破中美贸易“休战”,意在在习近平与特朗普即将举行的会谈前强化谈判优势,展示其对全球供应链的掌控力。

中国经济陷入通缩困

在第二篇报道中,文章作者披露了中国经济陷入罕见和持久的通货紧缩。虽然GDP仍保持约5%的增长,但消费疲弱、企业利润下滑和产能过剩使经济陷入结构性失衡。文章发出警示:如果中国无法削减过剩产能、重建消费信心,通缩局面可能长期化,不仅关乎中国的经济前景,也将对全球增长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