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视频】沉睡千年的乐舞文物“苏醒”了!“十世纪乐舞文化展”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开幕

“今天我的仿妆灵感来源于二十四乐伎浮雕中的舞伎形象,它代表着前蜀宫廷乐舞的审美巅峰。”“历经千年的乐舞文物逐渐斑驳,希望能够在千年后的今天重现它们的光彩,接着奏乐,接着舞!”

9月27日,随着“我们的乐队——十世纪乐舞文化展”在南汉二陵博物馆正式开幕,展厅内的乐舞文物纷纷“苏醒”。汉服爱好者们以精湛的仿妆技艺高度还原该展的部分文物原型,他们在馆内走秀巡游,衣袂翩跹,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据了解,该展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永陵博物馆、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博物馆、宝鸡市大唐秦王陵文物管理所共同主办,河北博物院、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支持。展期持续至2026年3月29日。

相关文物首次大规模在粤亮相

“展览通过跨区域合作,联合川、陕等文博机构,集中展示王建墓、赵廷隐墓、李茂贞夫妇墓出土的五代十国乐舞文物,系统梳理该时期的音乐文化脉络,这也是相关文物首次大规模在广东公开亮相。”策展人苏漪向记者介绍本次展览的主要看点之一。

展览以五代十国时期的乐舞文化为主题,以“乐队”为叙事主线,汇集近200件文物及展品,系统重构十世纪乐舞文化多元交融的历史风貌,展现乱世中乐舞艺术跨越地域的共鸣与文明交融。

展览核心部分以五位历史人物墓葬中的乐舞文物为主体,构建一场跨越千年的“乐队合奏”:前蜀王建墓永陵“二十四伎乐”石刻图像再现唐代宫廷燕乐阵容;后蜀赵廷隐墓彩绘陶乐舞俑还原《花间集》中的宴乐场景;李茂贞夫妇墓砖雕与壁画展现王侯家的乐舞生活;冯晖墓彩绘浮雕乐舞画像砖虽实物未至,却以沉浸式场景呈现完整的大曲歌舞场面;王处直墓汉白玉彩绘散乐浮雕则通过多媒体交互,生动展现由13人组成的“乐队”的演奏场面。五大“乐队”共同奏响五代十国乐舞文化的历史和鸣。

汉服巡游,发现文化遗产之美

展览开幕当日,第二届“发现文化遗产之美”文物仿妆大赛决赛暨“2025广州汉服文化季”首场活动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同步举行。

经过初赛选拔脱颖而出的近30组选手齐聚决赛现场,以精湛的仿妆技艺与生动的舞台演绎,让沉睡千年的乐舞文物形象焕发新生。

汉服爱好者妖妖仿妆的是前蜀皇帝王建永陵二十四乐伎浮雕中的舞伎,“本次妆容的重点,是复原晚唐最具代表性的“金靥妆”。我在两颊施以金色的妆饰,它不仅修饰面容,更在视觉上给人华丽的视觉冲击。”

汉服爱好者梧舞则是仿妆吹贝女伎,她不仅动手制作了仿妆道具螺贝,还将臂间衣袖加束成如意水云纹裥褶,尽可能贴合文物原型。

馆校融合,探索文物活化

展览现场还将设计语言与文物内涵深度融合,打造舞台化展演区、冯晖墓甬道复原场景等沉浸式空间。记者留意到,现场的互动装置吸引了不少观众体验。

据苏漪介绍,在展览策划阶段,南汉二陵博物馆联合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及美术教育学院,开展多项文物活化项目。其中包括“永陵二十四伎乐俑交互展示”“王处直墓散乐浮雕数字复原”等创新展示内容,以现代视觉技术重现五代十国乐舞场景。

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杨瑞琳与蔡紫茜与记者分享“永陵二十四伎乐俑交互展示”的制作心得。杨瑞琳表示:“这次设计中我以现代亚克力重塑永陵石刻,声光交织间,盛唐之音不再是石壁上的符号,而成为可感、可听、可共鸣的当下体验。”

蔡紫茜则希望打破“静观”的博物馆体验,“用材料的通透呼应历史的澄明,以现代的棱角重构古典的韵律。箜篌的清澈、琵琶的婉转、筚篥的苍茫,皆可通过触摸唤醒。”

展览期间,南汉二陵博物馆还将为观众推出“考古广州·名家讲坛”系列学术讲座,并面向不同人群推出“花间乐舞”主题系列活动。

本次展览不仅是粤、川、陕、冀文博机构深化考古成果转化的重要实践,也是迎接第十五届运动会和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特色文化活动,旨在推动五代十国学术交流与研究,丰富广州市民游客的文化生活,彰显考古成果的时代价值。

文|记者 何文涛 通讯员 穗文考

图、视频|记者 李娇娇 何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