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諧西讀

EP418|巴勒斯坦與台灣:國際政治的雙重標準。諧來無事,講講時事(2025年8月,下)


歡迎收聽東諧西讀,本集節目《諧來無事》閒聊了兩個議題:巴勒斯坦問題背後的國際政治現實,以及新聞記者在當今社會的倫理困境

一、巴勒斯坦問題:歐美大國的雙重標準
Jeremy首先從歐洲多國考慮承認巴勒斯坦國的議題切入,嘗試了解這看似基於人道關懷的行動,背後隱藏的動機。

  • 表面的道德?:歐美國家聲稱此舉是為了阻止以色列對平民的攻擊,藉此在國際上扮演「好人」角色。或許也是一種對國內輿論壓力的回應?
  • 潛藏的利益:也許可能是前殖民母國的一種地緣政治策略。透過承認巴勒斯坦,這些國家能促使以色列採取更果斷的軍事行動,間接「解決」問題,同時將自己置於道德制高點。這種「假手於人」的手段,反映出國際政治中,國家利益遠高於道德考量。
  • 對比台灣的諷刺:為什麼歐洲國家願意承認實力較弱、內部混亂的巴勒斯坦,卻不承認相較之下經濟實力、人民生活穩定的台灣?對這些國家而言,承認巴勒斯坦是一個「低成本」的道德表態,但承認台灣的代價則太高。這種雙重標準揭示了國際政治的殘酷現實:當一個國家夠強大,能「自保」時,其他國家反而更傾向於維持現狀,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二、新聞倫理:理想記者在現實中的困境
節目第二部分將焦點轉向新聞記者。
  •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在當今的資訊戰中,只想報導真相的記者往往是「賽局」中的輸家。一份數千字的深度報導,可能只有幾百次點閱;而一段空洞、煽情的影片卻能吸引數萬人觀看。為了生存,許多記者被迫迎合市場,採用「標題殺人」的方式,讓新聞內容變得膚淺和無意義。
  • 戰地記者的危險: 節目特別提到戰地記者的處境,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換來的真相,卻常常因大眾的冷漠而無法引起應有的迴響。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困境,讓許多堅持理想的記者感到心力交瘁。
  • 公眾的冷漠: Eric認為,在相對和平的台灣社會,民眾因生活忙碌,對千里之外的重大議題缺乏關心。這種社會氛圍讓有良知的記者難以得到支持,其努力和真相可能最終無人理解。


總結
無論是國家在外交上的雙重標準,還是記者在報導上的兩難,都反映出一個核心問題:在現實考量面前,理想與道德往往顯得脆弱。 當整個社會缺乏對真相的渴求時,那些堅持理想的人,注定要面臨一場孤獨的戰役。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