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諧西讀

EP423|讀《鐵血與音符》:戰爭年代的民族解讀與現代省思


洪佩瑜 2025全新個人專輯《開》
音樂全新翻篇 第二波主打〈包括但不限於〉
分手不是最高潮,是回歸的起點 ——
不需要朝誰尖叫,只要讓自己閃耀。
🪩〈包括但不限於〉數位全平台連結:
https://sofm.pse.is/86cttf
🎙️12月6日將首度登上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 舉辦大型售票專場,相關資訊請持續鎖定:洪佩瑜&何樂音樂 官方社群平台。
----以上為 SoundOn 動態廣告----
歡迎收聽東諧西讀,陪你輕鬆聊完一本書~

音樂與軍國主義,浪漫與殘暴——為什麼這些矛盾特質會同時存在於德國民族?
這一集,我們討論二戰時期的特殊著作:
《鐵血與音符:德國人的民族性格》,由流亡美國的猶太裔德國作家 Emil Ludwig 於1943年撰寫。
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刻,這本書不只是文化觀察,更是盟軍理解德國的戰略讀本。
書中揭示:

  • 德國人的浪漫靈魂與軍事服從如何交織;
  • 為何「依賴權威、永不滿足」成為民族性的重要特徵;
  • 一戰後處理德國的失敗,如何導致納粹崛起;
  • 為什麼徹底的轉型正義,對戰後德國至關重要。

戰後的德國,透過教育改革與歷史反省,逐漸走向民主與自由,成為歐洲的重要支柱。
然而,節目中我們也提醒:「民族性格」往往只是戰時的工具性分類,甚至是被放大的刻板印象。
在全球化的今天,理解人群,或許更應該回到文化交流、社會制度與歷史脈絡,而不是將一個民族簡化為單一性格。

歷史提醒我們:理解一個民族,不只要看光輝,也要看矛盾;而真正的反思,則是避免被刻板印象綁架。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