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栏

当美中对抗升级,全球谁买单?

2025年10月,全球金融市场正陷入高度不确定的风暴核心,美中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再次升温,标志着这场已经持续多年的贸易战正迈入新的高度。从高科技出口管制、关税惩罚,到意想不到的战线,如大豆。这场全球两大经济体间的对抗,已不再仅是经济数据上的起伏,而是牵动着金融市场、供应链、企业决策与地缘政治的大地震。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宣布将自11月起,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高达100%的关税,并威胁对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行为进一步实施惩罚性关税,由于北京方面迅速扩大稀土出口管制。作为反制,中国也针对美国企业展开反垄断调查,并实施新的港口服务费与报复性出口税。

在这场持续升温的经济对峙中,两大经济体正朝向前所未有的经济脱钩方向发展,深远影响正在全球资本市场、供应链、国际贸易规则乃至地缘政治关系中逐步显现。

从华尔街到亚洲金融中心,市场已开始反映出对这场贸易战全面升级的焦虑。 10月16日,美股三大指数全数收黑,道琼工业指数下跌逾300点,标准普尔500指数与纳斯达克指数也双双走低。金融板块表现尤其疲弱,而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则持续创下历史新高,价格一度突破每盎司4,270美元,显示资金快速撤离风险资产,寻求安全港。

美国《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本周二披露,中国之所以坚持立场,是因为相信美中贸易战将重创股市,能够迫使特朗普在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的峰会上进行谈判。不过,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周三就予以反驳,向美国财经媒体CNBC表示,“我们不会因为股市下跌而进行谈判”,也不会因此而回避对北京采取强硬措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周四在最新报告中指出,亚洲尽管在2025年上半年表现优于预期,但对全球供应链的依赖使其在美中对抗下首当其冲。亚太地区今年的成长率预估虽上修至4.5%,但2026年将放缓至4.1%。 IMF警告,若美中贸易紧张持续升级,亚洲可能承受比全球其他地区更大的经济冲击,并导致贸易、投资与资本流动的长期重塑。

“亚洲是全球供应链高度一体化的地区,当美国和中国等大型经济体之间出现紧张关系时,对亚洲的影响将更大。”IMF亚太部主任斯里尼瓦桑(Krishna Srinivasan)在周四的记者会上说。

这场由关税与出口管制交织而成的对抗,远不只是双边贸易问题那样简单。美中双方近年已将经济政策作为战略工具,将供应链、安全、能源、科技发展深度绑定在地缘政治利益之上。尤其是中国对稀土资源的出口限制,引发了全球科技与制造业的连锁反应。稀土是高科技产业、电动车与军事装备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中国长期垄断全球约八成的产能,限制供应意味着从美国到台湾、韩国、日本的科技企业皆将面临原料紧缩与成本飙升的压力。

中国周四指责美国”煽动大众对其稀土管制措施的恐慌“,并表示美财长贝森特对中国高级贸易谈判代表李成刚发表了“严重歪曲”的言论,拒绝了白宫关于取消限制的呼吁。不过特朗普”怒怼“中国的态度,发生在北京宣布稀土管制之后,这般说法让曾在拜登政府担任国安会中国事务主任及高级副主任的杜如松(Rush Doshi)在社交媒体上形容“滑稽“。

在企业层面,美中贸易战的直接受害者,首推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与出口市场的科技巨头。苹果(Apple)、英伟达(Nvidia)、高通(Qualcomm)与台积电(TSMC)等,皆面临中国稀土管制与软体出口限制的双重打击。尤其是高通,除受到中国反垄断调查外,还可能面临在中国市场的营运受限与罚款风险。这些企业若欲脱离对中国的依赖,势必需投入庞大资本与时间进行供应链重整,甚至将制造移转至成本更高的美国或东南亚国家,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尽管贝森特日前释出可能暂缓加征关税的善意信号,强调双方“仍在高层沟通”,但美中双方似乎都做好了长期对峙的准备。中国在今年内多次拒绝购买美国农产品,并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南美供应国建立新贸易通道;美国则在年初通过《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限制外国原料生产的生质燃料享受国内税收优惠,实质上排除中国UCO进入美国市场的可能性。

10月底即将在韩国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高峰会,成为观察美中是否可能解冻关系的关键时点。特朗普与习近平的会晤是否成行,以及是否能带来实质性协议,将直接影响市场信心与企业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