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1. HACE 3 H

    古法肉桂香牌的“产业破圈”之路:让传统农产品焕发新生机

    近日,一块块古法肉桂香牌在肇庆火了,近一个月内,产品销量突破一万件,市场反响热烈。从校园课堂到广东省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从裹蒸文化嘉年华到乡村非遗体验空间,肇庆市非遗工作站匠心研发的古法肉桂香牌系列文创产品,正以独特的创新路径,实现了“产业破圈”的华丽蜕变。 肇庆市高要区作为全国最大的肉桂种植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数据显示,2025年高要肉桂种植面积已达70.05万亩,年产桂皮14.46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52.5亿元,产品远销中东、北美、东南亚等地。 在此背景下,肇庆市首批非遗工作站秉持“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的理念进行研发,推出古法肉桂香牌系列文创产品。 该系列产品选用30年以上树龄的高要肉桂为原料,充分发挥其安神醒脑、驱蚊除湿的天然功效,并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意设计。“这款香牌不仅是肉桂天然价值的延续,更以优雅的文创形态走进大众生活。”非遗工作站负责人介绍道。 古法肉桂香牌的“破圈”之路始于今年教师节。非遗工作站通过“站校联动”走进肇庆多所中小学,开设古法肉桂制香课程,并将首批香牌赠予教师,为节日增添浓厚的文化氛围。 随后,古法肉桂香牌陆续亮相多个重要文化活动。在2025年广东省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香牌作为肇庆特色文创产品亮相;在2025裹蒸美食推广会暨第四届裹蒸文化嘉年华中,以“裹蒸粽”为造型的香牌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创意符号。系列活动的持续曝光,显著提升了古法肉桂香牌的市场知名度。 古法肉桂香牌的成功实践,为传统文化赋能产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以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产品创新与场景拓展,将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文创产品。这一模式为各地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融合、实现特色产业振兴提供了可行的发展思路。 文|记者 周欣怡 图|受访者提供

    2 min
  2. HACE 4 H

    全国各地艺术家齐聚广州:“艺术之问·对话湾区——当代青年艺术家学术交流展”启幕

    10月11日,由《中国美术报》社、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画院主办的“艺术之问·对话湾区——当代青年艺术家学术交流展”在广州画院美术馆启幕。 本次展览是时代·人民《中国美术报》创刊十周年暨2025中国美术报艺术季全国性的项目之一,是跨地域的艺术交流、对话、互鉴的生动实践。展览展出全国各地43位当代青年艺术家130余幅中国画作品,涵盖社会新象、军旅生活、江山胜迹、城市山水等多类题材。 跨越地域的艺术对话 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艺术创作已形成多元共生、活泼丰富的生态。这种开放、创新的特质,与全国青年艺术家的探索精神形成天然共鸣。 本次展览不仅促进了全国各地艺术家对大湾区艺术生态的了解,也为大湾区艺术家与公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感受不同地域背景下多元艺术理念和表达的窗口。 在本次展览的作品中,既有扎根传统的笔墨新探,也有体现时代精神的媒介实验;既可见各地域文化孕育的语言特色,也能感受到湾区艺术创新带来的思想激荡。 这些作品所呈现出的壮美、冲淡、含蓄、纤秾、绮丽、劲健和空灵等多种艺术风格,不仅是青年艺术家个人才情的展现,更是一代青年对新时代的集体应答。 何为“艺术之问”?参展艺术家邱佳铭在和其他青年艺术家交流中获得了答案:“我们一致认为青年艺术工作者不仅要问自己的艺术该怎么做,也要问自己的艺术为什么而做,能做什么。” 借由本次展览搭建的平台,全国青年艺术家探讨笔墨问题,思考时代精神。 关照青年艺术家成长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交流,青年的成长力在于互鉴。本次展览不仅仅是对青年艺术家作品的视觉呈现,更是一次对青年艺术家成长与创作的深度关照。 来自天南海北的青年艺术家齐聚一堂,在与前辈和同辈的坦诚交流中思考艺术发展、成长路径和创作方向。 从参展作品中可以窥见当代青年艺术家对传统与当代的探索,“在传统的构成上加入了当代的意识和符号,并使之协调一致。”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画院院长宋陆京指出,“守传统的意义是反传统,如何用当代的感官体现传统又不固守传统,这是艺术家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从本次展出的作品中,既能观察到工笔的细腻,又能领略到写意的韵味。这引发了艺术家们关于工笔和写意的思考,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郭子良认为,“工笔和写意更多是技法和材料的差别,试图表达的对象也有所不同,但是两者的审美观念是相通的,都是东方哲学和美学的体现。” 青年艺术家如何进行自我塑造?从北京远道而来的参展艺术家康雷认为艺术家需要保持独特的观点——挖掘被惯性思维所蒙蔽的现象并将其用美学方式表达出来,为大家提供更多思考的可能性,以此构建集体探索的场域,这也是艺术家作为引领者的核心价值所在。 “信息碎片化时代,很难保持绘画的独特性。”参展艺术家马米娜提出了审美疲劳和同质化的问题,“如何不被时代洪流裹挟,这可能需要从创作意义、题材和形式语言上做出转变。” 本次展览为全国各地青年艺术家搭建了艺术交流和互鉴的平台,让不同地域的创作理念和多元的表达风格相互碰撞。展览将持续至10月18日。 文、图|记者 李娇娇

    4 min
  3. HACE 5 H

    焕新版舞剧《醒·狮》震撼亮相,即将参加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艺起岭南

    10月11日晚,由广州歌舞剧院创演的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在广东艺术剧院上演。这是该剧经过新一轮打磨后跟广州观众的再次见面,是十五运会到来之际广州文艺院团向全国观众发出的一份“文艺邀请函”,也是该剧亮相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前的一次预演。 作为广东省“2025年全省舞台艺术精品巡演”剧目,当晚舞剧《醒·狮》的演出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欢呼。10月12日晚,《醒·狮》在广东艺术剧院继续演出。 全面打磨提升,强化表演感染力 南狮是中华传统狮舞的一脉,因威武醒目而被称之为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于一体的优秀民俗文化集大成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剧《醒·狮》是国内首部以“广东醒狮”为题材的当代舞剧,该剧从构思策划历时5年多,剧本经过十三稿的打磨调整。 舞剧《醒·狮》于2018年9月首演,截至目前已演出300余场,先后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等奖项。10月25日至26日,该剧将亮相重庆大剧院,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与全国观众见面。 为在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呈现南国醒狮最好的状态,《醒·狮》主创对作品进行全面打磨提升。“舞蹈编排上,我们对部分段落进行精细调整,强化表演感染力。”总编导钱鑫、王思思介绍,该剧核心的舞蹈与演绎层面,主创团队反复研磨每一个动作细节,还邀请到全国武术冠军马小斌为演员进行南拳、舞狮的系统集训,“力求以焕新样貌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舞美视听方面,《醒·狮》优化了音乐配器、升级了多媒体投影效果。该剧多媒体设计胡天骥透露,最新版本有更多新技术运用,包括虚幻引擎系统、虚拟制片、粒子合成系统等。此外,醒狮的狮头形象在之前三维制作基础上进行细化模型制作,影像分辨率也有几何量级的提升,“七年来,观众的审美需求一直提升,我们也在不断创新,满足大家对《醒·狮》的期待。” 舞出醒狮精气神,传扬岭南文化 观众在观看焕新版《醒·狮》后纷纷表示,“以舞蹈样式充分展示了岭南文化的独特性”“几场打斗舞段很有电影感”“震撼的表现,看得我热泪盈眶”。 舞剧《醒·狮》将“舞”“武”相融,把刚劲有力的醒狮与柔美灵动的舞蹈相结合,南拳马步以及南派醒狮特有的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难度技巧被有机汇入舞蹈语言,充满力与美的张力。 作为《醒·狮》的初代演员,演员依力凡饰演龙少这个角色已达七年。在他看来,“醒狮”中“醒”就是觉醒——觉醒的龙少带领村民抵抗外敌,实现了个人层面的蜕变,在他身上映射的正是醒狮文化生生不息、醒狮气脉代代承传的精气神。 饰演“醒母”的刘星月认为,醒狮精神代表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正义、善良与温良,但绝不失勇敢。 演员庞冠宇、梁绮琦则期待通过舞剧表演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通过中国艺术节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也让更多观众感受到岭南文化的魅力所在。” “《醒·狮》已经诞生7年了,从一个刚刚坠地的婴儿成长为一个青春勃发的少年。它一直活在观众眼里,活在市场上,是一部有生命力的作品。”舞剧《醒·狮》编剧罗丽接受采访时很感慨:“今晚有个观众告诉我,这一场演出是他看《醒·狮》的第28刷!” 焕新版舞剧《醒·狮》将以更精湛的舞台艺术呈现走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民族精神。此外,广州歌舞剧院舞剧《英歌》入选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展演,将于10月18日在上海文化广场亮相,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审美中焕发新生。 文|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丁滢 图|广州歌舞剧院提供

    4 min
  4. HACE 5 H

    【视频】粤韵情动宜宾:粤剧《红头巾》竞演文华奖引满堂喝彩|艺起岭南

    “捱呀捱,命生好丑唔怕捱……”当曾小敏饰演的卢带好唱出这句饱含沧桑的唱词,剧场内陷入寂静,随后响起的掌声穿透了戏里戏外的时空壁垒。10月10日至11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参评剧目——粤剧《红头巾》在四川宜宾酒都剧场感人上演。 图:粤剧《红头巾》剧照 粤剧《红头巾》由广东粤剧院精心打造。这部国内首部华人女性群体劳工史舞台作品,将20世纪30年代广东佛山三水女性远渡南洋、肩挑新加坡城市筋骨的真实历史搬上舞台——从亚洲第一高楼保险大厦到前高等法院,那些红头巾掠过的砖石,都藏着她们“担得一家好团圆”的执念。 剧中“捱”字背后的坚韧品格,既是三水女儿的生命底色,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曾小敏作为三水籍演员,将记忆深处太祖母的“红头巾”故事融入表演,这种血脉相连的情感让角色有了生命温度:“这不是演绎,是对先辈的致敬,更是对文化的传承。” 作为岭南文化的载体,《红头巾》的粤剧底色鲜明。纯正的粤语唱腔裹挟着三江汇流的温润,芦苞胥江祖庙、镬耳屋等三水元素通过写意舞美铺展舞台,让川渝观众虽隔千里,仍能嗅到岭南侨乡的烟火气。曾小敏的唱腔低回婉转如泣如诉,麦玉清饰演的惠姐泼辣中藏着柔情,文汝清在“水客”一角的演绎中,将传统“唱念做打”的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传统根基上的创新更让观众耳目一新。“船底舱”的群体舞蹈以现代舞语汇演绎颠簸航程,“建筑工地”的劳作场景融入节律鲜明的肢体表达,尾声处报童的摇滚说唱串联起1945年至1953年的历史节点,传统粤味与现代艺术碰撞出奇妙火花。 从30余次易稿到3.0版的诗意升级,从舞台作品到影视IP开发,《红头巾》的常演常新,印证了传统艺术活化的可能。 在宜宾酒都,两场演出座无虚席。演出还通过文艺中国、文旅中国等多家权威平台同步直播,全网近70万人次“云”享盛宴。一位祖籍广东的宜宾老人感慨道:“听到乡音就倍感亲切,这戏唱到了我们心里。”而新加坡留学生吴瑞凡的感受更具代表性:“在异国他乡的舞台上,终于懂了唐人街建筑里藏着的华人风骨。” 文|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林楷虹 图|薛才焕 黄宇 视频|黄宇 洪子曦

    3 min
  5. HACE 8 H

    大湾区美美与共,艺术节昂扬生长 | 粤派评论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将于10月16日落下帷幕。超100场精品演出、19场艺术展览、150余场公益演出及系列艺术讲堂…… 回顾本届大湾区艺术节,各类艺术活动为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盛宴,提供了美美与共的艺术享受。大湾区艺术节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再绘新图景,往更“土”、更“洋”的艺术节展方向昂扬成长。 底色擦亮,岭南文化传扬 本届大湾区艺术节,将岭南文化的底色擦得更亮。可以说,岭南文化是大湾区艺术节与生俱来的“胎记”,也是大湾区艺术节的“根”与“魂”,而大湾区艺术节则是岭南文化在新时代创新性发展和国际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与“放大器”。一个真正成功的大湾区艺术节,首先必须是能够深刻展现、活化传承并卓越传播岭南文化的盛会,以此为基础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本届大湾区艺术节深度挖掘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岭南文化瑰宝,不仅有经典的粤剧、广东音乐等非遗项目展演,更鼓励用现代舞、多媒体剧场等新颖形式重新演绎传统文化,使其焕发新时代的魅力。 艺术节期间,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在深圳保利剧院上演多场,场场火爆。该剧创新融合了国家级非遗与岭南民俗文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香云纱”为题材与展现形式,将这些元素融入剧中,并展现了舞剧精神与武术精神碰撞的独特魅力。 由南方歌舞团创演的音乐剧《喜欢你》分别在佛山、珠海、深圳三城上演,该剧让素有“中华战舞”之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以焕然一新的姿态跃上现代舞台。 除了舞台艺术演出,本届大湾区艺术节设置的多场艺术展览,也是对岭南文化的盛大展示。其中,主展览“粤港澳大湾区当代艺术展”集结了粤港澳三地39位艺术家的61件作品,深入探讨区域历史文脉、生态感知与社会关系的精神图景。 大湾区艺术节不仅本土味浓浓,也“洋”气十足,越来越有国际范。俄罗斯国宝级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万尼亚舅舅》,马修·伯恩版芭蕾舞剧《天鹅湖》,希腊国家歌剧院经典歌剧《茶花女》……纷纷献演,大湾区民众在“家门口”便能欣赏到这些国外的高水平演出。而本土创作的舞剧《咏春》、粤剧《红头巾》等文艺佳作,也通过大湾区艺术节的平台“破圈”“出海”,让优秀岭南文化传扬四海。 三地融通,艺术精品频出 岭南文化并非内向板结的,而是一种包容、融合的文化,它的内部就有广府、潮汕、客家三个文化分支。粤港澳三地在同根同源的基础上,各具特色:香港是全球文化交汇地,澳门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中西文化融合体,再加上岭南粤地的深厚历史底蕴,形成了文化的优势互通、互补、互动。尤其是近些年来,粤港澳文艺精品生产和传播频繁、顺畅,大湾区艺术的大繁荣,不仅为大湾区艺术节增添了活力,也为大湾区文化共同体建构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本届艺术节上演的音乐舞蹈剧场《乐动·舞界》受到观众的追捧。该剧由星海音乐厅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共同出品,由著名跨领域艺术家曾文通领衔香港编导创作团队,携手广州交响乐团音乐家与香港艺术家和舞者创作。 《乐动·舞界》总出品人兼总策划王冬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优秀艺术人才的交流合作,不仅会促进像《乐动·舞界》这样的跨界艺术品牌,还会吸引更多的青年创作人才加入到艺术的创新、突破与融合之中,为大湾区的民众呈现更多高质量的优秀艺术作品。” 音乐剧《小说》粤语版在本届大湾区艺术节同样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该剧的制作是一次跨越香港、广州、上海三地的合作。担任该剧粤语词改编和剧本粤译的著名作词人岑伟宗认为,这种合作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促成了表演风格上的有益交流,这正是新时代岭南文化大放光彩的体现。 广东现代舞团2025年度作品《那时此刻》在本届大湾区艺术节重磅上演。该作品以全新视角复刻8部跨越30余年的标志性作品,体现出粤港澳三地联合创作的力量,共同构筑起大湾区现代舞生态的多元图景。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特别指出,大湾区艺术节的本质是搭建了一座“文化共通、情感共鸣、发展共赢”的桥梁,它以艺术为纽带,打破地域与文化形态的边界,让大湾区“同根同源、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从共识走向实践,为区域文化融合发展注入了不可替代的凝聚力与推动力。 业态创新,点燃消费热潮 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将近1亿,且更年轻化,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大湾区艺术节提供了庞大的消费群体,同时孕育了更多演出新业态,满足不同群体的艺术需求,点燃文化消费热潮,谱写大湾区艺术节的崭新篇章。 10月4日-6日,作为本届大湾区艺术节的精品剧目之一,由深圳市粤剧团制作演出的跨界融合新粤剧《决战之燎原》,以“粤剧+网游”的创新形态,备受观众欢迎。这部取材自武侠网游《剑网3》的剧目,由“梅花奖”得主彭庆华、李嘉宜领衔主演,在保留粤剧唱念做打精髓的同时,注入年轻化表达。 该剧正式开票后仅15分钟票房就突破20万元,创下深圳市粤剧团票房的历史性销售纪录。开票当天,该剧迅速荣登猫眼戏曲艺术热销榜第一。该剧三场演出票房近70万元,登顶2025年粤剧艺术票房第一。看戏的观众中,年轻观众占七成以上,既有跨省“打飞的”而来的游戏玩家,也有身着汉服的粤剧新粉。 除了创新剧目频出,本届大湾区艺术节还推动了一批演艺新空间与小剧场的落地与升温,为大湾区演艺生态注入新动力。由珠影集团打造的“珠影壹号新空间”在国庆前揭牌运营,迅速成为广州文化消费新地标。在深圳,改造后的游轮“明华轮”以沉浸式演艺综合体的全新定位亮相,推出中国首部沉浸式肢体剧《交易人生》。该剧在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场场售罄,成为深圳文化消费的“现象级”产品。 第五届大湾区艺术节即将落幕,但永不停步。它将立足岭南,面向全国,胸怀世界,进一步激发湾区文艺活力,为建设更本土化、更全球化的“人文湾区”注入新的能量。 文 | 记者 黄宙辉

    7 min
  6. HACE 1 DÍA

    岭南文化显魅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介会在日本东京成功举办

    当地时间10月10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介会在日本东京秋叶原成功举行。 活动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活动通过同业对话、文旅推介、文艺展演、沙龙分享、签约合作、特色展览、非遗体验等多维方式,向日本社会展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独特魅力。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东田、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罗玉泉、中国驻东京旅游办事处主任欧阳安、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文化处二等秘书王薇、香港旅游发展局日本支局高级经理佐伯道子,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厅国际观光部亚洲市场推进室室长山川刚志以及日本国家旅游局、一般社团法人日本旅行业协会部门负责人出席活动。 动漫及文化方面,日本株式会社手冢制作公司董事长松谷孝征,日本漫画家协会理事长兼Manga Japan代表理事里中满智子,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以及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金城等出席活动,中日文旅机构代表、动漫潮玩界名家、日本专业旅行商及媒体人士逾200人参与推介会。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东田强调,愿以文旅为桥,与日本业界同仁携手,让更多国际友人在港珠澳大桥的壮美中感受中国速度,在“千年商都”的烟火气中读懂中国故事,在“科技与自然共生”的实践中体验中国智慧,在东方美学的传承与互鉴中共架友谊桥梁。 岭南文化互动体验,嘉宾赞叹不已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介会上,推介人从“舌尖粤味”入题,从粤式早茶的精致点心讲到丹霞山的世界自然遗产,从珠海大剧院的海岛风情讲到港珠澳大桥的工程奇迹,从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连续36年全国首位的活力讲到粤剧、古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韵味。 通过“绿蓝红古”四色,将广东的“绿”美山水、“蓝”海传说、“红”色激情、“古”韵岭南,娓娓道来。 曾被改编成日语版《遥远的梦》的粤语流行歌曲《海阔天空》唱响舞台,引发日本观众共鸣;而当主持人介绍火遍全球的网络热歌《大展宏图》的前奏旋律正是来自广东粤剧经典唱段,大家饶有兴趣地欣赏起传递岭南文化韵味的广东音乐代表作《彩云追月》,曲词借岭南春景起兴,生旦对唱层层递进“天下同欢、携手向前”之意,一曲演罢,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现场设置的“岭南非遗体验区”,营造出“可看、可品、可感、可玩”互动体验场景:广东剪纸大师巧手翻飞,顷刻间幻化出栩栩如生的图案;佛山木版年画传承人现场演示古朴的印制技艺,色彩艳丽,寓意吉祥;广绣传承人飞针走线,展现刺绣艺术的精细雅洁;潮州工夫茶艺师行云流水般的冲泡过程,更是将茶文化的“和、敬、清、寂”演绎得淋漓尽致。 粤小文、粤小旅亮相,发出盛情邀约 广东文旅数字推介官——粤小文、粤小旅在推介会上精彩亮相,云端带大家畅游广东,并发出盛情邀约,再掀活动高潮。 近年广东重视入境游发展,不久前出台了《关于加快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举措》包括优化签证和通关政策、推进航旅深度融合、丰富入境游产品供给、完善入境旅游综合服务、加强融合宣传和精准营销、提升文旅场所开放管理水平等六大方面共23条举措。 本次推介会针对日本客源市场就过境免签、离境退税、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一程多站”等内容进行重点介绍,并为中日文旅企业交流搭建桥梁,促成深入合作。 广州广之旅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与中日旅游文化商务促进会,携程集团与辰和株式会社、日本旅行株式会社、丰和国际株式会社等日本文旅企业达成意向签约,将围绕线路开发、客源互送等深化协作,为日本游客打造优质旅游体验,助力大湾区旅游品牌拓展国际市场。 为进一步扩大推介影响力、延续活动热度,广东文旅同步在日本大阪关西国际机场与福冈国际机场两大交通枢纽投放入境旅游主题广告并可跳转入境游便捷指南,形成“线下推介 + 机场广告” 的联动效应,进一步激发海外旅客来粤探索兴趣。 “粤动新次元”,孙悟空和阿童木击掌“合体” “粤动新次元——中日动漫大师的广东发现之旅”主题沙龙上,包括日本漫画家协会理事长、Manga Japan代表理事里中满智子,原株式会社三丽鸥许可事业部艺术总监、日中动漫游戏产业联合会代表理事关口贡,日本漫画家协会理事、日本ICC副代表仓田芳美,日本知名动画师米山舞以及知名漫画家、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林帝浣在内的5位嘉宾围绕中日动漫产业的文化共鸣和产业共振展开分享。 赠画环节更是令人动容。手冢治虫先生曾创作《孙悟空牵手阿童木》,手稿写有“中国与日本动画界永远友好”字样,至为宝贵。 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金城作为简体中文版漫画《铁臂阿童木》出版人,专门为此次展览创作《孙悟空与阿童木》,这次孙悟空和阿童木在漫画里击掌“合体”。金城现场赠送给日本株式会社手冢制作公司董事长松谷孝征,延续一段佳话。松谷孝征先生情不自禁唱起《铁臂阿童木》主题曲,引起参会嘉宾共鸣。 2025年是中日韩文化交流年,推介会同期举办的“粤动新次元”动漫潮玩展在世界动漫潮流地标东京秋叶原开展,展览面积约500平方米,分为动漫展区、潮玩展区以及互动体验区。动漫展区分“源流·水墨丹青的东方韵律”“交汇·友谊之树的枝繁叶茂”“共振·数字时代的共创未来”三个篇章,展示中日动漫名家作品约50幅。 潮玩展区展示来自广东广州、深圳、东莞、汕头等城市的代表性潮玩产品。华强方特的《熊出没》、咏声动漫的《猪猪侠》、奥飞娱乐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优必选的《悟空机器人》等近百件潮玩一经亮相获得广泛关注。 潮玩展区设“中国潮玩之都”东莞专区。东莞带来近10家头部潮玩企业的50余件产品——ToyCtiy的王牌IP Laura甜酷百变;拼酷的醒狮、千角灯独具岭南风情;无独友偶的“中药煲”情绪价值拉满。 互动体验区设置中日青年创意手作工坊、知名动漫IP扮装体验等。《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里的哪吒、熬丙、《黑神话:悟空》游戏里的悟空悉数到场,吸引大批日本年轻人合影打卡。中日青年创意手作工坊吸引来自早稻田大学、东京艺术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等多所高校学生参与。 文 | 记者 黎存根 通讯员 粤文旅宣 图 | 主办方提供

    8 min
  7. HACE 1 DÍA

    珠辉玉灿 义重情长:《康乐来鸿:可居藏中大学人信札选》新书发布

    10月11日上午,《康乐来鸿:可居藏中大学人信札选》新书发布会在中山大学南校区校友之家举行。 《康乐来鸿:可居藏中大学人信札选》由中山大学出版社于2025年9月出版,以逾半世纪的第一手文献,提供“回到历史现场”的路径;手稿笔墨所承载“见字如面”的深情,传递出人文温度;学人间的真挚交流,更生动再现一代学人的风度精神。 一部信札选,半部交往史 《康乐来鸿:可居藏中大学人信札选》收录22位中山大学学人及校友致王贵忱信札170余通,时间跨越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由王贵忱之孙王浩之编集。 王贵忱作为著名古文献学家、金石学家和文物鉴藏家,毕生致力于古代文献与文物的收藏、整理与研究。 书中学人及校友包括:容庚、吴三立、商承祚、周连宽、王起、潘汝瑶、黄文宽、陈芦荻、朱杰勤、饶宗颐、关履权、吴宏聪、马国权、蔡鸿生、黄天骥、叶显恩、黄启臣、姜伯勤、张荣芳、陈永正、林雅杰、刘斯奋。“康乐来鸿”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是王贵忱与中大学人深厚情谊的最佳见证。 本书以年齿为序,先列信札原件,再录释文,并选录了信封照片,力求为读者呈现最真实、最完整的信札风貌。这不仅是一部私人通信的汇编,更是一段跨越世纪的学术对话。 学人情深,四代交谊 中山大学副校长刘济科在致辞中表示,本书展现了中山大学学人与校友王贵忱之间的学术交流与深厚情谊,“通过这批信札,我们得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社会习俗与文明精神,感受一代学人为学术事业不懈奋斗的高尚情操。” “贵老曾经与中大古文字研究所的三代学人有交谊,我与王家祖孙三代也有交游。”中山大学中文系陈伟武教授抚卷感怀。他为本书所撰写的近7000字长序,将这段跨越世纪的学人情缘娓娓道来。 “王贵忱先生,平时我们尊称他为‘贵老’。“在陈伟武眼中,“贵老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人的典范,对岭南文化的传承推进有很大贡献。”他不无感慨地说,书中所收录的书信,多以钢笔、圆珠笔写成,间有少量毛笔墨书。书简之美是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当代已逐渐消失”。这些珍贵的书信,具有文献、文物、书法、学术研究等多方面价值。 在中大学人中,王贵忱与容庚、商承祚两位先生往来最为密切。现场,王贵忱之孙王浩之、容庚之孙容国濂、商承祚之孙商尔从共同追忆祖辈交游酬酢的往事,将这份深情厚谊延续至今。 商尔从追溯:“商、王之间已有四代交往,最早的交谊从我的曾祖父商衍鎏就开始了。”容国濂从竹林七贤、兰亭雅集的传统谈起,特别提到“除信札往来外,容、王二君不时酬酢雅集。康乐来鸿,康乐园是广东文人文化交往的重要场所”。 作为这份情谊最直接的守护者,王浩之回顾了祖父的用心:“祖父很重情义,很早就有意识细心保存整理书信。”王贵忱自1992年起自编自印师友书简,至2023年始成全编。“我和父亲将这些书简影印、装订成全手工线装本,与师友们分享。”这些珍贵的信札如今合订成书,其中凝结的除师友深情外,还有家学传承。 发布上还进行了赠书仪式,王贵忱之子王大文、王贵忱之孙王浩之向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的代表分别赠书。 文 | 记者 熊安娜 图 | 主办方供图

    4 min

Acerca de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Más de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