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1. 1 ชม. ที่แล้ว

    王瑛:将每天的生活变成文字 | 大湾区文学周·素人写作

    9月24日,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上,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作品》杂志70周年论坛举行。王瑛作为新大众文艺写作者代表之一,在论坛上发表感想。 王瑛在《作品》2025年第1期“素人写作”栏目发表非虚构作品《清洁女工笔记》,作为“素人写作”代表引起广泛关注,后在《花城》发表非虚构作品《翻转的村庄》。其非虚构作品《擦亮高楼——清洁女工笔记》2025年9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以下是王瑛的一些心得—— 我写的《清洁女工笔记》属于沉浸式写作,将每天的生活直接变成文字。 文艺是无界的,每个人都有资格、有权利去参与,只要有这份热爱,只要去关注生活、生命,都可以去做好。 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包括动物、植物,都值得关注、书写。至于能不能做好,那取决于你的阅读、知识的积累。 【编者按】 一年来,“新大众文艺”实践在南粤大地遍地开花。越来越多普通人的创作汇入文学之林,他们书写城市生存的真实经验,记录平凡生活中闪烁的诗意与热忱。 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出品的《“素”的,他们在用生活写诗》系列视频,描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六位“素人”的写作与生活。 该系列视频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上发布,经“羊城派”陆续推出。 出品人:任天阳 总策划:林海利、胡泉 总制片:陈桥生、林洁 策划:邓琼、董柳、吴小攀 统筹:朱绍杰 编导:梁善茵、方浩 文本:梁善茵 本集拍摄:邓鼎园 剪辑:方浩、孙语晗 包装:梁岚 宣发:何文涛、熊安娜、李娇娇、周欣怡 承制:羊城晚报 花地有声工作室

    2 นาที
  2. 2 ชม. ที่แล้ว

    【视频】沉睡千年的乐舞文物“苏醒”了!“十世纪乐舞文化展”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开幕

    “今天我的仿妆灵感来源于二十四乐伎浮雕中的舞伎形象,它代表着前蜀宫廷乐舞的审美巅峰。”“历经千年的乐舞文物逐渐斑驳,希望能够在千年后的今天重现它们的光彩,接着奏乐,接着舞!” 9月27日,随着“我们的乐队——十世纪乐舞文化展”在南汉二陵博物馆正式开幕,展厅内的乐舞文物纷纷“苏醒”。汉服爱好者们以精湛的仿妆技艺高度还原该展的部分文物原型,他们在馆内走秀巡游,衣袂翩跹,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据了解,该展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永陵博物馆、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博物馆、宝鸡市大唐秦王陵文物管理所共同主办,河北博物院、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支持。展期持续至2026年3月29日。 相关文物首次大规模在粤亮相 “展览通过跨区域合作,联合川、陕等文博机构,集中展示王建墓、赵廷隐墓、李茂贞夫妇墓出土的五代十国乐舞文物,系统梳理该时期的音乐文化脉络,这也是相关文物首次大规模在广东公开亮相。”策展人苏漪向记者介绍本次展览的主要看点之一。 展览以五代十国时期的乐舞文化为主题,以“乐队”为叙事主线,汇集近200件文物及展品,系统重构十世纪乐舞文化多元交融的历史风貌,展现乱世中乐舞艺术跨越地域的共鸣与文明交融。 展览核心部分以五位历史人物墓葬中的乐舞文物为主体,构建一场跨越千年的“乐队合奏”:前蜀王建墓永陵“二十四伎乐”石刻图像再现唐代宫廷燕乐阵容;后蜀赵廷隐墓彩绘陶乐舞俑还原《花间集》中的宴乐场景;李茂贞夫妇墓砖雕与壁画展现王侯家的乐舞生活;冯晖墓彩绘浮雕乐舞画像砖虽实物未至,却以沉浸式场景呈现完整的大曲歌舞场面;王处直墓汉白玉彩绘散乐浮雕则通过多媒体交互,生动展现由13人组成的“乐队”的演奏场面。五大“乐队”共同奏响五代十国乐舞文化的历史和鸣。 汉服巡游,发现文化遗产之美 展览开幕当日,第二届“发现文化遗产之美”文物仿妆大赛决赛暨“2025广州汉服文化季”首场活动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同步举行。 经过初赛选拔脱颖而出的近30组选手齐聚决赛现场,以精湛的仿妆技艺与生动的舞台演绎,让沉睡千年的乐舞文物形象焕发新生。 汉服爱好者妖妖仿妆的是前蜀皇帝王建永陵二十四乐伎浮雕中的舞伎,“本次妆容的重点,是复原晚唐最具代表性的“金靥妆”。我在两颊施以金色的妆饰,它不仅修饰面容,更在视觉上给人华丽的视觉冲击。” 汉服爱好者梧舞则是仿妆吹贝女伎,她不仅动手制作了仿妆道具螺贝,还将臂间衣袖加束成如意水云纹裥褶,尽可能贴合文物原型。 馆校融合,探索文物活化 展览现场还将设计语言与文物内涵深度融合,打造舞台化展演区、冯晖墓甬道复原场景等沉浸式空间。记者留意到,现场的互动装置吸引了不少观众体验。 据苏漪介绍,在展览策划阶段,南汉二陵博物馆联合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及美术教育学院,开展多项文物活化项目。其中包括“永陵二十四伎乐俑交互展示”“王处直墓散乐浮雕数字复原”等创新展示内容,以现代视觉技术重现五代十国乐舞场景。 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杨瑞琳与蔡紫茜与记者分享“永陵二十四伎乐俑交互展示”的制作心得。杨瑞琳表示:“这次设计中我以现代亚克力重塑永陵石刻,声光交织间,盛唐之音不再是石壁上的符号,而成为可感、可听、可共鸣的当下体验。” 蔡紫茜则希望打破“静观”的博物馆体验,“用材料的通透呼应历史的澄明,以现代的棱角重构古典的韵律。箜篌的清澈、琵琶的婉转、筚篥的苍茫,皆可通过触摸唤醒。” 展览期间,南汉二陵博物馆还将为观众推出“考古广州·名家讲坛”系列学术讲座,并面向不同人群推出“花间乐舞”主题系列活动。 本次展览不仅是粤、川、陕、冀文博机构深化考古成果转化的重要实践,也是迎接第十五届运动会和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特色文化活动,旨在推动五代十国学术交流与研究,丰富广州市民游客的文化生活,彰显考古成果的时代价值。 文|记者 何文涛 通讯员 穗文考 图、视频|记者 李娇娇 何文涛

    5 นาที
  3. 6 ชม. ที่แล้ว

    二沙岛四季音乐会:10月首轮演出活动等您来围观 | 国庆粤游指南

    今年10月黄金周起,二沙岛四季音乐会将火热来袭! 10月-12月,逾120场演出活动将密集登陆广州二沙岛,包含星海音乐厅各大演出空间和演艺新空间、二沙岛艺术公园、海山街1号草坪、二沙岛地铁站,以及文立方等场所在内的各个空间,为市民带来多样化的观演体验。 二沙岛四季音乐会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和广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越秀区委宣传部、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携手广东省星海音乐厅共同承办。 该活动以“全岛即舞台,万物皆旋律”为主题,打造四季“不落幕”的音乐文旅天地,让二沙岛成为“最美城市音乐会客厅”。 据悉,二沙岛四季音乐会部分演出活动无需提前预订,欢迎围观;部分演出活动需前往星海音乐厅小程序申请门票。市民可关注星海音乐厅微信公众号,留意最新发布及了解观演方式。 创意音乐会活动陆续登场 在“二沙岛四季音乐会”核心区域——星海音乐厅多元演艺空间将有多项活动陆续登场。 10月1日-3日,星海音乐厅“镇馆之宝”管风琴闪亮登场,在巨无霸声光秀中,3D投影随音乐织就奇幻光影,带来听觉视觉双重体验;为家庭观众而策划的管风琴拼装工作坊一连三天九场,从零件到成品,从组装到发声,让孩子们在星海音乐厅尽享拼装乐器的乐趣。 此外,还有小管风琴体验营,让观众了解管风琴的音色来源,体验手脚并用的演奏方式。 10月5日-6日,音乐启蒙亲子剧场“小蒲公英”国风版将在星海音乐厅的音乐空间温情返场。耳熟能详的广东音乐、广府童谣将让少儿观众在国乐雅韵与岭南风情里读懂团圆的温暖。 作为二沙岛上27年来当仁不让的主舞台,星海音乐厅的高质量演出让人目不暇接。 10月份的演出季内容,当代最杰出的小提琴大师吉尔·沙汉姆携手广州交响乐团带来乐季音乐会,展现无瑕技艺与迷人魅力;还有当红钢琴家瓦伦廷娜·李斯蒂莎的首度亮相,古筝演奏家苏畅演绎多部名曲…… 此外,朱宗庆打击乐团成员戴含芝、高瀚谚带来热身“前奏曲”,创意“双打”在音乐空间精彩上演,为11月2日的《动能∞无限》音乐会热身续航。 开票即售罄的“探索之旅”带领观众深入星海音乐厅各个角落,以导赏的方式打卡艺术地标。星海音乐厅演艺新空间也将于近期启幕,带来一系列融合跨界艺术、知识、影像和科技的演出活动。 一系列惠民演出精彩纷呈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二沙岛户外音乐季也将从10月在海山街1号草坪开启,音乐、合唱、舞蹈、亲子节目等,好戏连台。 二沙岛四季音乐会还将充分利用二沙岛文化资源和室内户外文旅空间,让优质艺术内容直达群众。 其中,10月12日,在文立方举行的一场辛视界室内乐团“动漫音乐会”,是二沙岛四季音乐会首场在二沙岛商圈响起的音乐会,双排键与古典弦乐激情碰撞,将奏响《海贼王》等经典动漫旋律。 10月17日,在悠然家院里的惬意茶文化空间,古筝演奏家苏畅将以“筝乐四季”为主题,通过精讲与现场演绎,带领观众在悠悠筝韵中感受传统民乐与四季诗意的浪漫交融,体悟东方美学的深邃。 此外,二沙岛四季音乐会还将艺术元素融入优美宜人的园林氛围与公共设施,让市民们沉浸式感受艺术的多元魅力。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室内及户外演出陆续登场,为广大市民开启难忘的金秋艺术之旅。 文|记者 黄宙辉 图|主办方提供

    4 นาที
  4. 6 ชม. ที่แล้ว

    【视频】游湾区 享全运|到功夫之城佛山,做一回黄飞鸿、叶问、李小龙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2025年11月9日至21日在广东、香港、澳门三地举行。 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次文化与城市的深度互动。广东秉持“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理念,将赛事筹备与文旅发展紧密结合,推出“跟着赛事去旅行”的融合模式,推动“文体旅”共振共兴。 羊城晚报近期推出“畅游大湾区 享受全运会——用运动的方式打开一座城”系列融媒体报道。 该系列以“一场赛事·2大主题带·19种湾区生活样本”为框架,聚焦“岭南文化带”与“滨海运动带”,为大湾区19座城市分别定制“1项运动IP+1条非遗链+1味城市记忆”的视频内容。 本报主持人作为“全运使者”,深入各大赛事承办城市,体验代表性体育项目,探访运动场馆与训练基地,并串联地方文化、景点、美食与非遗传习,打造出一条条“可运动、可观光、可品味”的文旅新路线。 这一次,我们走进佛山——这座承办十五运会群众展演太极拳项目决赛的城市,各位武术一代宗师的故乡,一窥融进城市血脉中的“功夫”精神,感受“功夫之城”的别样魅力。 佛山市文旅体融合路线推荐: 祖庙黄飞鸿纪念馆,体验功夫文化、醒狮文化 鸿胜纪念馆,体验蔡李佛鸿胜功夫推拿 岭南非遗天地体验区,体验广府生活灵动百态 一代宗师:从这一拳一脚打向世界 9月26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展演太极拳项目决赛在佛山赛区开赛,当天进行的首场赛事是太极,一招一式间尽显太极拳的柔韧与刚健,武动间衣袂飘飘,展现出一幅力与美的画卷。最终广东队夺得冠军。 太极拳项目决赛在佛山举行,那是最合适不过了!因为提及佛山,大家会在脑海里浮现出这些关键词:黄飞鸿、叶问、李小龙……这些耳熟能详的一代宗师。 他们都是从佛山一拳一脚打向世界!这里不仅是他们的故乡,更是南派武术的“宇宙中心”与集大成者。2004年,佛山荣膺全国唯一的“武术之城”称号。 本期,主持人就在佛山这座“武术之城”“功夫之城”,找寻隐藏充满历史韵味的哪些值得一游、亲身体验的功夫文化瑰宝。 位于佛山繁华市中心的祖庙,始建于北宋时期,这里还设立了黄飞鸿纪念馆与叶问馆,大家可以了解黄飞鸿和叶问的传奇故事,以及他们的武术文化。 走进黄飞鸿纪念馆,仿佛踏入了一个被时光封存的武林世界。岭南建筑特有的镬耳山墙下,陈列着黄飞鸿的传奇一生。纪念馆的另一大亮点,黄飞鸿武术狮艺表演,狮头高昂,鼓点激越,舞狮者的步伐与武术身法一脉相承。 位于禅城区福宁路祥安街的佛山鸿胜纪念馆,源自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的佛山鸿胜馆。这里是蔡李佛拳传承基地,以“长桥大马”为特色、招式刚劲雄猛的蔡李佛拳,套路变化丰富。大堂内罗列了蔡李佛武术使用的各式奇门兵器。 佛山的武者在疗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经过不断完善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武医理论和治疗方法,成为今天的佛山非遗功夫推拿。你敢像主持人那样一试究竟吗? 非遗传承:融进了城市基因 在佛山,功夫不止停留在了拳脚招式,还融进了城市基因中。 在岭南天地非遗体验区,竹编、绸布在匠人的巧手翻飞之间,变成了栩栩如生的龙头、金鱼等形状各异的彩灯。铜凿为笔、铜箔为纸,一刀一刻出的佛山剪纸,演绎出了广府生活的灵动百态…… 就连一碗看似平平无奇的双皮奶,要做到嫩滑香甜,也少不了百年的传承“功夫”。从这些细微之处才能见真章的宝藏,均可窥见这座城融进血脉中的“功夫”精神。让人感慨:佛山的功夫,在拳脚腿法、在匠心传承。 佛山正是通过打造世界功夫之城,全方位、深层次挖掘武术文化资源,把分散的武术文化旅游资源串珠成线,构建佛山武术文化旅游圈,促进佛山功夫文化和产业发展,让佛山功夫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 此间佛山,等你来悟。 游湾区、享全运,请到佛山来打卡! 统筹 | 邓琼 孙朝方 区健妍 策划 | 赖书香 拍摄 | 陈晨 出镜 | 邓振淳 剪辑 | 陈晨 邓振淳 文字 | 记者 黎存根 图片 | 陈晨

    5 นาที
  5. 6 ชม. ที่แล้ว

    珍稀的白犀牛萌宝你见过没?广东这里一次有三头|国庆粤游指南

    日前,广东清远长隆森林王国公布了白犀牛保育的最新成果:今年7月至9月期间,园区成功繁育三头白犀牛幼崽:7月出生的白犀牛幼崽“望望”和“七七格”以及9月15日出生的“三宝”。 这三头白犀牛幼崽的健康成长,标志着清远长隆在白犀牛保育领域取得持续进展,也为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带来新希望。 最新出生的雌性白犀牛“三宝”,是母亲“三丫”的第三个孩子,出生时体重78公斤,体长111厘米,肩高68厘米,各项体征良好。 据了解,白犀牛孕期长达16至17个月,哺乳期约1年,因此每胎间隔至少3年。白犀牛保育员叶见平介绍,当前幼崽的吃奶次数和吃奶量均正常达标,健康状况良好。 他补充道,白犀牛作为体型最大的犀牛物种,出生1个月左右可以尝试吃草,7月出生的“望望”和“七七格”已开始接受草类辅食。 作为陆地体型仅次于大象的哺乳动物,白犀牛以厚实光滑的灰褐色皮肤为特征,它的体重可达3.5吨,根据分布非洲南、北不同区域而分为北方白犀和南方白犀两个亚种。 “白犀”之名并非因体色而来,实则源自荷兰语“weit”,用以形容其宽平的上唇,因此也被称作“方嘴犀”。目前全球白犀总数量不足2万头,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谈及白犀牛,其标志性的特征无疑是头上那标志性的一前一后的角。白犀牛的双角并非长在骨头上,而是由与人类指甲成分类似的角蛋白构成,从皮肤中生长而出。 这些“超级指甲”经过进化变得坚硬而锋利,成为它们自卫和争斗的重要工具。幼犀的角在出生六周后才会逐渐显现,白犀牛幼崽“望望”“七七格”现已长出小角。 目前,清远长隆森林王国生活着20多头白犀牛。自2015年来到清远安家,清远长隆的白犀牛家族至今已经成功迎来了10多头白犀牛宝宝。 文 | 记者 黎存根 通讯员 邓泳怡 图 | 景区提供

    2 นาที
  6. 10 ชม. ที่แล้ว

    【视频】抢闸出游!琶洲港澳口岸刮起“海天联运”新风尚| 国庆粤游指南

    “世界那么大,国庆去看看!”9月27日上午8时许,一批以“90后”为主的游客在广州琶洲港澳客运口岸完成值机、托运、边检“一站式”流程,搭乘9:15高速客船前往香港机场,转乘国泰航空CX171航班飞往澳大利亚珀斯,开启为期9天的西澳之旅。 据组团社广之旅介绍,国庆首波出境游客已于9月25日启程,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当天迎来“抢闸”出游小高峰,其中超七成为9至15天长线行程。 据悉9月25日至30日期间,提前出发的出境团队超过300个,同比增长逾30%。法瑞意、澳大利亚、埃及、高加索、西葡、新西兰、巴尔干、土耳其、中亚等适合“拼假”的目的地最受欢迎。 此外,旅行社9月28日与30日还将先后发出两个百人邮轮团,国内跨省游也将在9月30日同步启动,节前“抢闸”出行迎来最高峰。 享受离境税豁免,“海天联运”助力家庭游客“丝滑出境” 周六早上的琶洲港候船大厅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第一次去澳大利亚的陈女士和谢先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他们休了3天年假,“加上法定假期有12天,刚好是比较完美的时间。”谢先生更心满意足地表示:“很开心能陪老婆出去玩,平时都窝在办公室,很久没有放空了,很期待去亲近大自然!” 另一位等待出发的市民陈小姐告诉记者,澳大利亚对她来说属于故地重游,“很久没有回去了,好开心!”据悉,这次是陈小姐第一次选择从琶洲港澳客运码头出发去香港乘机,体验过后,她感觉流程方便、丝滑。对于今年能拼到12天的长假她也异常兴奋,“可以玩久一点。” 记者了解到,自10月1日起,香港离境税从120港元上调至200港元的新政正式实施,而经由琶洲港乘船前往香港国际机场并转机的旅客符合条件的,则继续享受离境税豁免,为“海天联运”出境的旅客带来更大实惠。 国庆来临之际,琶洲港澳客运口岸将执行琶洲至香港中港城航线,同时机场线推出“家庭同行3人及以上立减60元”促销,与离境税红利叠加,进一步降低家庭出行成本。 目前,琶洲港已实现23家航空公司的UCI上游值机服务,旅客可在此一次性办理登机牌和托运手续,抵达香港机场后无需重复排队,全程节省至少1小时,成为长假家庭游客“丝滑出境”的首选。 口岸预计,国庆黄金周期间客流将比平日增长三成,以旅游、探亲、研学的散客和亲子家庭为主。 边检保障升级,15分钟通关、乡音外语服务齐上阵 记者采访获悉,面对假期客流高峰,广州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洲头嘴边检站提前部署通关保障方案:高峰时段确保查验通道全开,优化快捷通道流程,将中国公民平均候检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并设置引导岗为老人、儿童等提供贴心协助。 “我们还组建了乡音服务队和外语服务队,确保沟通无障碍、通关更高效。”洲头嘴边检站执勤四队队长王海秀表示。 据旅行社介绍,国庆第二波出游高峰将于10月1日启动,中短线如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越南、日韩等成为主力,“深度、慢享、纯玩”类产品占比高达90%。 广之旅方面预计,今年黄金周出境游总人数同比将增长35%,使用琶洲“海天联运”服务的团队数量较春节增长近50%,未来将进一步拓展航线网络,助力琶洲港打造“城央出海第一站”。 另据了解,随着出境游长线团陆续出发,国内游报名也进入“冲刺期”。广之旅透露,10月2日前出发的国内团队基本报满,10月3日后可选线路增多。由于今年国庆中秋连休8天,即使10月3日出发仍有充裕时间;加上10月6日正值中秋,多地推出节日主题活动,满足游客“旅途团圆”需求。 “江西、四川、湖南、广西等4至5天中短途线路成为热门,建议有意出游的市民尽早报名。”旅行社负责人表示。 文|记者 刘星彤 通讯员 官键 李艳 图|记者 张瑞柠 视频拍摄|张瑞柠 视频剪辑|梁岚 视频文案|刘星彤

    5 นาที
  7. 11 ชม. ที่แล้ว

    “秋粤无边”粤乐音乐会在粤博举行,以乐为媒奏响湾区月夜

    中秋佳节临近,一场粤乐盛宴在广东省博物馆拉开帷幕。9月26日晚,“秋粤无边——香港竹韵小集粤乐音乐会”在广东省博物馆大堂奏响。 本次音乐会由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星海音乐厅、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联合主办,入选“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精品剧目”。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文化瑰宝,粤乐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其悠扬旋律不仅承载着广府民间音乐的百年风情,更与近代粤语流行曲的发展紧密相连,成为联结大湾区人文情感的重要纽带。 音乐会现场,香港竹韵小集乐团的音乐家们以精湛技艺演绎了多首经典曲目。 既有《平湖秋月》《醉月》《妆台秋思》《霜醉枫林》等应景的粤乐名曲,以传统技法勾勒月下岭南的静谧与雅致;也有《新彩云追月》《粤舞升平》等创新编曲作品,通过现代音乐语言赋予传统旋律崭新生命力。 更倾情演绎《换到千般恨》《奋斗人生》《但愿人长久》《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流行经典,以传统与创新交融的粤乐旋律,为观众呈现岭南文化的开放兼融与中秋月夜的浪漫诗意。曲目演奏过程中,不少听众跟着熟悉的旋律低声哼唱。 香港竹韵小集成立于2003年,除深入研习岭南传统乐种外,亦致力发展本土原创中乐,秉承“本土精英,文化传承;植根岭南,融会中西”的使命宣言,展现“最传统,最当代;小而美,简而精”的艺术特色。 湾区升明月,明月共此时。粤乐承载的音乐传统,深深扎根于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土壤,是湾区儿女同根同源的情感记忆。本次音乐盛会,不仅是粤港两地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更是塑造人文湾区、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实践。 文 | 记者 何文涛 通讯员 粤博宣 图 | 广东省博物馆供图

    2 นาที
  8. 12 ชม. ที่แล้ว

    【广角】艺术节不只“文艺汇演”,它直指城市未来 | 大湾区艺术节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自9月16日开幕以来,以精彩的剧目演出、有品质的艺术讲堂和丰富的惠民活动,在大湾区城市群里掀起一阵阵热潮。 创办于2019年的大湾区艺术节,经过五届的创新探索,已在多个层面为大湾区城市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专家学者认为,大湾区艺术节绝非一次简单的文艺汇演,它是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在文化层面的重要实践。 要进一步发挥艺术节对大湾区城市发展的影响,关键在于它能否从一个短期文化行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长期推动力的“引擎”。 此次前来参加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嘉宾,著名剧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罗怀臻特别指出,大湾区艺术节的品级和规模应该在国内参照江浙沪长三角城市群,在国际参照纽约、巴黎、伦敦、东京,进一步提升它的“国际范”。 硬支撑:都市群涵养大湾区艺术节 一个艺术节的诞生绝非偶然,是由多种条件共同作用、成熟后的结果,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独特的文化灵魂和强有力的推动。 近年来,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大湾区城市群,其演艺剧场、展览馆等硬件设施建设加速,众多艺术院团也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助力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此外,这些城市拥有庞大、高学历、高消费能力的市民群体,以及独特的岭南文化,为大湾区艺术节的创办和发展提供了“硬支撑”。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大湾区经济总量已突破14万亿元人民币,与东京湾区并肩而立,登顶全球湾区第一梯队。 纵观古今中外,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市民对文艺的需求就越自觉而强烈。从古希腊雅典的建筑、雕塑、露天演出,到中国宋代临安的书画、音乐、勾栏瓦舍,再到如今大湾区城市的各种展览活动、舞台演出,源远流长的艺术已伴随城市的发展日益成熟,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城市活力的外在表征。 近些年来,大湾区城市群对文化艺术的发展大投入、大产出,促进了艺术生态的繁荣。包括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湾区核心在内,即便是二三线城市,一大批包括艺术剧场在内的公共文化新空间拔地而起。 在广州,除了原有的友谊剧院、星海音乐厅等剧场外,广州大剧院、广东艺术剧院、红线女大剧院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大增强了演出的承接能力。 在近日举行的广东演艺市场政策推进落实座谈会上,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刘蕾透露,深圳歌剧院、龙岗国际艺术中心等大型演艺场所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打造更多演艺文化新地标和粤港澳大湾区演艺交流重要桥梁。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综合文化中心已竣工验收,龙岗国际艺术中心、龙华区大剧院计划于今年年底建成。 9月17日在大湾区艺术节“艺术生态与城市发展”主题艺术讲堂上,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就谈到,香港的文化中心和西九龙戏曲中心,澳门的文化中心、银河综艺馆等新老艺术场馆,也在各自城市的艺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爆款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越剧《我的大观园》的编剧,罗怀臻教授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要让文艺单位创作文艺作品和产品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而成为大湾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同时反过来促进城市的经济长效发展。 他认为,“十五五”规划应有谋划,在未来五年内,要努力在湾区内创作百部文艺精品佳作,建造或改造百座剧场、演艺新空间、美术馆和博物馆,使粤港澳地区文艺作品和文化设施提升到新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大湾区城市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需求,构成了大湾区艺术节稳定且不断扩大的观众基础。数据显示,深圳市民年均文化消费支出超5000元,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广州市居民全年文化消费总量达883.8亿元,人均文化消费为5479.4元。 此外,当代岭南都市的舞台艺术精品打造、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也为大湾区艺术节注入了发展活力。深圳原创舞剧《咏春》等作品火爆出圈,受到海内外观众线上线下的追捧,就很能说明这一趋势。 强引擎:演艺经济激活城市消费 艺术节不是单向消耗城市资源的“文化活动”,它还可以“反哺”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建立积极的、双向的良性循环。 创办于2019年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是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概念下,为共建“人文湾区”而专门举办的大型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大湾区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GDP的增长、摩天大楼的崛起,更是文化魅力、生活品质和居民认同感的全面提升。 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与知名度、刺激文化消费与经济活力、优化城市空间与功能、增强市民认同感与幸福感……艺术节在此中扮演的是“软实力”引擎的角色。 田沁鑫在本届艺术节的艺术讲堂上就强调,艺术节、艺术作品与城市文化生态,本质是“共生共荣、互哺互成”的有机整体:艺术节是激活城市文化活力的“引擎”;艺术作品是塑造城市文化品格的“基因”;而健康的城市文化生态,又为艺术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艺术节不仅是文化交流的载体,更能从消费拉动、产业联动、就业创造、城市品牌增值等多个维度,为城市经济注入长期活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罗丽以爱丁堡艺术节为例,阐述艺术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爱丁堡艺术节每年能吸引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观众达450万人。 在国内,一个地方因为艺术节而激发新活力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山西平遥、浙江乌镇、河南中牟……因为有了摄影展、戏剧节、戏剧主题公园等艺术节展的赋能和加持,这些“小”地方完成了华丽的“文化升级”,声名远扬,并直接提升了客流量、拉动了消费。其中,2019年第七届乌镇戏剧节期间,乌镇在10天内接待的游客数量就超过25万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近5亿元。 连续多年举办的大湾区艺术节,同样培养和吸引了众多外地观众跨城“追剧”。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关于大艺术节的看剧攻略帖纷纷刷屏;在艺术节各大剧场,拉着行李箱,甚至“打飞的”前来追剧的观众已屡见不鲜。 9月10日-14日,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经典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万尼亚舅舅》在深圳接连登场,吸引著名演员、导演张国立,香港导演司徒慧焯等人慕名前来“追戏”。9月13日至14日,国内首部抗美援朝题材音乐剧《寻找李二狗》在广东艺术剧院举行湾区首演,当晚演出尚未开场,剧院的检票口就堆满了行李箱…… 一组来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统计数据更有震撼力。2024年,广东审批的营业性演出超过40万场,演出总收入突破63亿元。其中,销售门票的大型营业性演出达410场,演出收入37亿元,直接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消费超过250亿元,演艺经济已成为拉动城市消费和促进发展的重要引擎。 艺术魅力也是城市竞争力 今年5月出台的《关于推动广东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办好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等文化品牌活动,打造展示岭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的湾区艺术名片。 艺术节远不只是短短几天的文化狂欢,它更像高效的“城市催化剂”,能深刻影响甚至重塑一个城市甚至大湾区整个城市群的未来。2026年是“十五五”规划第一年,大湾区艺术节将如何发力,助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文湾区”的建设? “很难想象,假如戛纳没有电影节,爱丁堡没有艺术节,柏林没有戏剧节,这些世界著名城市的魅力会否减弱?近观国内,上海国际艺术节、浙江乌镇戏剧节也都成为主办地城市一年一度的亮点和特色。粤港澳大湾区是具有鲜明岭南文化特色同时又居于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国著名城市群,办好大湾区艺术节,不仅有助于提升湾区文化艺术的创造力,扩大粤港澳地区的人文影响力,也有利于市民文明素养的提高和文化经济的增长。” 罗怀臻感触良多,他进而建议:“广州、深圳、香港、澳门都是国际级大都市,大湾区艺术节的品级和规模应该在国内参照长三角城市群,在国际参照纽约、巴黎等地,提升影响力。取法于上,久久为功,大湾区必将因为成功举办大湾区艺术节而后劲十足,魅力无限。” 9月19-20日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机制”2025澳门年会上,著名文化评论家、广东省作家协会原主席蒋述卓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正经历着从“地理共同体”向“文化共同体”的深刻转型。大湾区“应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力度,创新文化交流新模式,构建一种新型湾区文艺合作关系”。 田沁鑫则认为,艺术节的本质是搭建一座“文化共通、情感共鸣、发展共赢”的桥梁,能为区域文化融合发展注入不可替代的凝聚力与推动力。她建议,进一步加强区

    11 นาที

เกี่ยวกับ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เพิ่มเติมจาก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