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广东外贸一千年”揭示开放广东的不息引力:以历史照亮新程

如果说,中国外贸史是一部奔流向海的史诗,那么,广东无疑是这壮阔篇章中一艘劈波斩浪的“先行之舟”。

10月15日,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盛大启幕当天,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专题展在广东省博物馆正式开展。

历史与当下在此交汇,静态的文物展陈与动态的贸易盛会相互映照,共同诉说着广东从古至今“向海而兴、互利天下”的不变初心、未来航向。

实证千载传奇非凡智慧

广东外贸的千年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制度探索与文明交流史。早在秦汉时期,徐闻、合浦等港口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至唐代,朝廷不仅设立市舶使专掌海贸,更在广州创设蕃坊容纳外商聚居,展现出大国开放的制度智慧。

宋元时期,海洋贸易政策更为积极,《广州市舶条》等法规的出台,标志着管理趋于规范化。明代推出“广中事例”,将澳门租居予葡萄牙人,形成“以夷制夷”的贸易窗口。

清代虽行海禁,却延续广州“一口通商”体制,使广东始终保持着对外交往的窗口作用。近代以来,许多粤人“下南洋”谋生发展,构建起跨越海洋的商贸与文化网络。

此次展览中一枚唐代波斯商人的遗产“伊娑郝银铤”,正是广东外贸管理智慧的早期见证。伊娑郝来华贸易,于大历末、建中初客死广州,其遗产因三个月内无亲属认领,被官府接管,由负责广州外贸管理的岭南节度使和市舶使进献上供。

这一过程,恰是唐代应对海外贸易拓展、完善外商管理制度的缩影,反映出安史之乱后,由岭南节度使与市舶使共同执掌海外贸易事务的格局。这枚小小的银铤,也成为唐代广东作为国际性贸易枢纽,其管理制度日趋精细和成熟的实物见证。

“在广东这样潮湿的地方,一件北宋的木雕能完整地留存下来,是非常难得的!”展览现场,注视着一尊来自南华寺的北宋木雕罗汉像,一位观众感慨道。

更让观众惊叹的是,这座罗汉像蕴含千年前岭南外贸的丰富历史信息。罗汉像底座正面刻有铭文“广州纲首陈德安舍尊者奉为先妣梁十五娘生界”。

“纲首”,是宋代远洋贸易船队的首领和巨商。陈德安此举,既是一位成功商人的孝心表达,更是宋代广东民间航海贸易力量雄厚、商贾社会地位提升的生动写照,反映出当时的海上贸易已形成了具备成熟运行机制的民间力量。

透视开放广东不息引力

专题展开展当日,来自泰国的一家四口前来观展。据了解,这个家庭里的父亲已在穗工作生活多年,此次趁广交会开幕之际特意将家人接来团聚。“现在过来很方便。”他之前参加过两次广交会,对广东活跃的商贸氛围印象深刻,这次不仅专程带泰国的家人来感受这座千年商都的魅力,更通过展览了解广东千载外贸史。

这个泰国家庭的广州行,也是广东外贸活跃千年、至今仍对世界保持强大吸引力的生动缩影。从唐宋蕃坊包容四海商贾,到明清特许通商汇聚全球货殖,再到今日广交会搭建互利平台,广东始终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

截至本届,广交会已成功举办138届,累计到会境外采购商超900万人次,出口成交额逾1.5万亿美元。这届展会更是创下历史新高——展位总数达7.46万个,参展企业超过3.2万家,其中约3600家企业为首次亮相;来自218个国家和地区的超24万名采购商预登记参会。这座跨越千年的开放之都,依然在全球贸易中焕发着蓬勃活力。

尽管是工作日,展览开幕首日仍有许多市民游客慕名而来。除本地市民外,不乏专程从外地赶来的大学生。钟同学表示,“尤其触动于广东外贸史上的多元审美”。在展馆中,她还了解到“外国人印象中的中国”。

在17至19世纪的欧洲,一场名为“中国风”的文化热潮席卷艺术与生活领域。欧洲贵族通过瓷器、漆器与壁纸,迷恋上一种充满异域情调的中国幻象,然而真正的思想交流却因地理与语言的阻隔而进展缓慢。

在此背景下,一批试图深入理解中国文明的著作应运而生。如法文版的《史记》试图解读中国的历史智慧,英文版《广州旅游指南》则成为远道而来的商旅的实用读物。这些书籍与外销商品共同构成欧洲“中国风”的一体两面:一面是对东方美学的向往,另一面是对中华文明的探求。

以文物说话,以历史雄辩。广东不仅是地理上沟通中外的“南大门”,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从千年外贸实践中淬炼的契约精神与开放品格代代相传,早已奠定广东在全国乃至世界贸易史上的独特地位。

开启外贸史探析新航程

本次专题展是对辉煌过往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探寻广东开放基因、启迪未来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广东的千年外贸史,是一部始终鲜活的历史,其生命力不仅蕴藏在文物与典籍之中,更延续在今天每一项制度创新、每一次商贸往来、每一份合作共赢的实践里。

展览开幕后,2025年10月至12月、2026年3月至9月,“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主题系列讲座将每月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讲座将邀请国内十位历史学、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演讲,深入挖掘广东外贸从唐宋市舶制度到现代广交会的千年历史内涵,阐释其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枢纽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同时,探讨广东外贸和平友好、互利共赢、开放合作传统的形成与传承,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广东外贸的新机遇与新使命。

据了解,近年来,广东省社科联围绕“广东外贸一千年”这一主题开展系列学术调研。汕头大学区域国别与华侨华人研究院从2021年起开启《海外潮籍侨领口述史丛书》抢救性工作,记录侨领艰辛的创业经历、对住在国及祖国的贡献等,计划完成东南亚九国的国别研究,分别出版专著,目前已完成马来西亚卷和泰国卷。

为推动全省社科界助力“百千万工程”,今年6月以来,广东省社科联还统筹指导九路大调研。其中,广东财经大学开展“粤商千企大调研”,重点围绕粤商的代际传承、数字化转型、企业出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深调研,寻商脉,亦见未来。

勾连古今、启迪当下,“广东外贸一千年”正成为新晋IP。未来,广东还将持续通过系列学术讲座、专题研究、公共教育、重磅纪录片、文艺精品等多元形式,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维度挖掘外贸千年的时代价值。

当这段跨越千年的开放历程被更多人熟知,当和平、包容、互利的贸易精神融入当代血脉,必将为广东在新时代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深厚的历史滋养与不竭的动力源泉。

文 | 记者 何文涛 朱绍杰 实习生 李岑

统筹 | 朱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