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1. قبل ٣ ساعات

    广东长假演艺市场观察:破次元跨界融合,打造文旅新体验

    国庆中秋长假迎来第五天,恰逢中秋佳节前夕,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持续升温。长假以来,广东各地精心推出庆国庆、贺中秋主题演艺活动,戏曲、杂技、音乐会、木偶剧、实景演出轮番上演,与文旅市集、汉服游园等体验深度融合,为假日的文化消费市场注入了浓浓的节庆韵味。 10月5日,羊城晚报记者从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据初步测算,今年国庆中秋长假第五天,广东4A级及以上景区接待游客262.8万人次。 演艺破次元,盲盒粤剧引潮流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广东演艺市场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破壁”实验。 10月2日至8日,广州首部沉浸互动轻粤剧《公主驾到!》在广州市文化馆曲艺园限时上演,以“盲盒观演+沉浸互动”的创新模式,为传统戏曲注入青春活力。 该剧以经典粤剧《刁蛮公主戆驸马》为蓝本,故事从新婚夜的“跪迎礼”冲突开始,凤霞公主一句“我唔嫁了!”,竟召唤出《醉打金枝》《昭君出塞》等剧中的各位公主前来“助攻”。 观众不再只是看客——抽到“金枝席”,就能化身西域商人,带着任务与公主互动;坐在“玉叶席”,就是喝喜酒的贵宾,从递红包到接敬茶,全程体验广府婚俗。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粤剧“故事场”中,观众能够自然感受粤剧的唱念做打,体会角色的喜怒哀乐、理解故事的内涵意蕴。 10月4日晚,深圳原创首部跨界融合新粤剧《决战之燎原》成功首演,并于10月4日至10月6日在深圳保利剧院连演三场。《决战之燎原》取材自3D武侠网络游戏《剑侠情缘网络版叁》,以“安史之乱”为背景,讲述天策府统领李承恩遭叛徒算计后,集结各门派及江湖义士击溃狼牙军、收复天策府的故事。 演出期间,剧院特别设置“大唐集市”主题游园会。二十余名Coser化身NPC,还原游戏中的经典场景。据悉,《决战之燎原》自开票起就引发市场热潮,首场演出票房为23.6万元,上座率约73%。 与此同时,杂技舞剧《化·蝶》也于10月3日至4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上演,并将于8日转场茂名。该剧以“梁祝”爱情为骨、“庄周梦蝶”为魂,将高难度杂技融入东方美学,被观众誉为“最美杂技剧,最惊险舞剧”。毛笔与手技的结合,空竹的灵动飞旋,将“蝶群穿花”的意境化为具象的视觉盛宴,赋予杂技诗意表达。本次演出联合了广之旅、南方航空、广汽集团等多方力量,是“文化+旅游+商业”资源整合的一次生动实践。 从《公主驾到!》的互动盲盒,到《化·蝶》的文商旅融合,广东正以创新表达打破艺术与观众之间的“次元壁”,让传统剧目从剧场延伸至文旅演艺领域,不仅好看,更好玩、好懂、好参与。 非遗放异彩,粤韵流淌进城乡 国庆中秋长假,岭南非遗在广东各地大放异彩。从剧院舞台到村镇广场,粤剧、木偶剧等通过一系列惠民展演,让市民游客在假期中畅享“艺术大餐”。 非遗木偶奇妙旅,岭南新疆深对话。10月1日至3日,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推出原创大型民族风情木偶剧《神奇之旅》,连演三场。该剧讲述少年天浩的新疆冒险,巧妙地将热情奔放的新疆歌舞与细腻灵动的岭南木偶技艺相结合。舞台上,从壮丽雪山到南粤海滨的时空转换,通过木偶艺术生动呈现,带来一场跨越千里的视觉奇遇。剧院同时推出的“偶”遇非遗季——喜“阅”木偶嘉年华,让观众通过互动体验,零距离感受非遗木偶的技艺魅力。 粤韵声声入城乡,名家新秀戏连台。广州红豆粤剧团携《一把存忠剑》《刁蛮公主戆驸马》《范蠡献西施》等多部脍炙人口的大戏,赴化州、东莞、深圳等地展开经典剧目展演。在化州市杨梅镇林屋村,连续三晚的粤剧演出吸引逾六千人次观看,欧凯明、黎骏声等名家登场,现场掌声如潮。 10月4日至5日,粤剧经典《一把存忠剑》《珍珠塔》在东莞厚街镇涌口村惊喜献演,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崔玉梅携手陈振江、梁文超、汪素珍等名家联袂登台。 10月7日至8日,广州粤剧团打造的“粤苑芳华”国庆专场将登陆白鹅潭大舞台,免费向全体市民开放,持续将艺术温度送至每个人身边。 文旅深融合,空间拓展新场景 广东演艺市场正迎来一股“融合创新”之风,传统演艺突破剧场边界,走进园林、邮轮、海洋馆等城市空间,为市民游客打造沉浸式文旅新体验。 岭南韵致在山水间流淌。广东音乐曲艺团将岭南传统音乐曲艺融进景区,《雨打芭蕉》的婉约融入宝墨园的亭台水榭,《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回荡在白云山巅。从经典五架头组合《雨打芭蕉》《柳浪闻莺》等广东音乐,到原创新编的琵琶与笛子《岭南雨巷》,传统音乐在自然实景焕发新魅力。 都市中心同样诗意盎然。10月5日,广州市二十四伎乐戏剧国风音乐会《三国的三国》在广州大剧院精彩上演。与此同时,广州大剧院携手德国百年钢琴品牌博兰斯勒,在人工小湖畔特别推出“叹叹月——声动国庆・剧汇中秋”系列活动。水上舞台、创意市集与珠江新城的璀璨夜景交相辉映,月光与乐声共织中秋画卷。 令人惊喜的是,国潮杂技《西游·悟空》的“龙宫夺宝”选段,直接“搬”进了广州海洋馆。演员与鱼群共舞,在真实水景中演绎奇幻故事,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而在深圳蛇口,“邮轮专场”《梦醉东方》则以八大国风节目,展现杂技与岭南魅力的创新融合。 从园林音乐到水上剧场,从海洋馆杂技到邮轮演出,广东正通过“演艺+文旅”的深度融合,打破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让演艺在创新场景中焕发全新魅力。 文 | 记者 熊安娜 黄宙辉 通讯员 粤文旅宣 穗文广旅宣 图 | 主办方提供

    ٧ من الدقائق
  2. قبل ٧ ساعات

    “非遗在校园”活动走进省实,中秋雅集里传承传统文化

    中秋佳节将至,广州“非遗在校园”系列活动于日前走进广东实验中学。 本次活动是该校第三届“琴棋书画诗曲茶”中秋雅集活动的重要环节。古琴艺术、篆刻、广式月饼制作技艺、广式插花等4项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亮相,为学子们打造了一场兼具趣味与文化底蕴的中秋非遗体验。 活动现场,古琴艺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区宏山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古琴专业团队,现场指导学子学习基础指法,带来意境高远的演奏。作为中国古琴艺术重要流派,岭南派古琴早在汉代流传,以古朴明快、刚健爽朗的琴风著称,注重“剑胆琴心”、形神兼备的传承,其2003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篆刻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牧心印社带来技艺高超的篆刻演示,传承人宋明现场传授篆刻技艺并指导学子实操。学子们专注投入,在刻刀与石材的碰撞中感受传统艺术魅力。增城地区金石篆刻以印章为主,设计篆稿是核心,工艺上有阳文印、阴文印、阴阳印等形式,该项目在2022年被列入第八批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师生团队带来的广式月饼制作体验格外应节。谭子华、江志伟、李小红等老师手把手教学子们制作奶黄馅冰皮月饼,让大家领悟“食在广州”的饮食文化。起源于晚清的广式月饼制作技艺,以重油、皮薄、馅多为特点,2012年入选第四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不仅国内市场占有率高,更是出口月饼的主力。 广式插花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晓娃及其团队,用朱蕉叶、月季、金丝桃木果等打造作品,寓意“朝气蓬勃”“硕果累累”,传递中秋祝福。广式插花借鉴岭南园林、盆景、书法等艺术,融入广府“讲意头”风俗,2025年入选第九批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示名单,兼具美化环境与陶冶情操的价值。 本次活动是广州市文化馆探索文教融合、馆校合作美育路径的生动实践。 作为全国首批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广州市文化馆一直致力于为青少年搭建传播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该馆还开展了青少年导赏志愿服务、非遗研学、非遗体验课等形式丰富的活动,让青少年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筑牢文化认同感,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文|记者 周欣怡 图|主办方提供

    ٣ من الدقائق
  3. قبل يوم واحد

    当传统汉服碰上潮流COSER,第二届“南越华潮节”开辟岭南文化传播新航道

    汉服模特与二次元COSER共聚千年王宫遗址,衣袂飘飘的汉服彰显着中华传统服饰之美,形色各异的COSPLAY则展现了当代青年的创意与热情。 传统与现代交织碰撞,为观众营造出“穿越时空”的奇幻体验。10月4日至10月6日,第二届“南越华潮节”在南越王博物院精彩上演。 本届华潮节以“南越风华,次元共生”为核心概念,以国漫 IP 联动、华潮巡礼、文创市集、中秋夜场四大核心板块为支撑,以青春视角激活两千年岭南文化,为市民游客奉上兼具文化深度与互动趣味的国庆假期文化盛宴。 破壁融合:国漫IP赋能,让文物“潮”起来 本届华潮节中,国漫 IP 深度联动无疑是最吸引眼球的亮点。 南越王博物院携手《我家大师兄脑子有坑》 《凹凸世界》两大超人气 IP,探索传统文化传承新路径——将二次元流量转化为文化传播力,让静默的文物在青春语境中焕发新生。 活动创新性推出“角色声音导览”,邀请了《凹凸世界》《我家大师兄脑子有坑》动画原版配音老师录制文物讲解音频,观众通过现场扫码即可聆听熟悉的动漫角色化身“历史向导”。 这种角色扮演式导览,将动漫角色的情感张力与文物的历史厚重感相结合,降低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打通传统文化与青年群体之间的沟通桥梁。 除了语音导览,联动现场还设置了丰富的互动环节。IP主题互动游戏、集章打卡及“南越寻坑”考古研学等项目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融为一体,引导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增进对岭南文化的认知,让国漫爱好者在追随心仪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借势国漫:开辟岭南文化传播新航道 近年来,国家为动漫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创作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展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国产动漫已迈入工业化、专业化的快车道。 从小屏幕到大银幕,一批承载中华文化基因、兼具现代审美的佳作在技术赋能下不断涌现。 创作层面,国漫持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大鱼海棠》中的福建土楼,到《落凡尘》中的非遗元素,到《长安三万里》的唐诗意境,越来越多国漫作品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创作,持续提升中国叙事的感染力与影响力。 而10月1日上映的《三国的星空》,多处画面参考了多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提升了影片的文化厚重感,其中就包括南越王博物院藏的漆木屏风、鎏金铜框玉盖杯等。这种“传统文化给素材,国漫给活力”的双向赋能,正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范式。 2025年9月,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更是提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以优质演艺、动漫、游戏、影视作品等线上流量带动线下场景创新。”南越王博物院主动拥抱文化发展新趋势,借助动漫这一日益强大的文化载体,助力岭南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华彩纷呈:多元体验构筑文化新场景 除了亮眼的国漫联动,本届“南越华潮节”的其他活动同样精彩纷呈,共同构筑了一个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文化场景。 “造物者市集”上汇聚了南越王博物院特色文创、匠心独运的国风手作以及富含岭南文化的特色好物。 从复刻文物精美纹样的日常用品,到融入非遗技艺的创意设计,每一件都是“可带走的历史”,让游客能够将文化之美融入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与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也携特色文创产品亮相市集,标志着今年年初“挖资源、拓渠道、促融合、提品质——南越王博物院文化资源对接大会”的成果已完成从协议签署到项目落地的有效转化。 10月6日恰逢中秋佳节,“南越华潮节”将特别推出夜场活动,博物院王宫展区将延长开放时间,宫灯与月色交相辉映,打造“穿越两千年,共赏一轮月”的沉浸式体验。 破圈探索:让岭南文化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场景 南越王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南越华潮节”的核心是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找到生长点。 从国漫 IP 与文物的跨界对话,到夜场经济与文化体验的融合共生,第二届“南越华潮节”的多元探索,是南越王博物院的一次创新实践。 国漫联动让文物走进青年视野,夜场活动让历史融入城市夜晚,这些创新实践正在让岭南文化从博物馆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场景。 事实上,这次“南越华潮节”是南越王博物院“潮流化表达 + 深度化内涵”探索的延续与升级。 据记者了解,2021年以来,博物院便持续推动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对话,从首次尝试走进漫展,到陆续与《旅行青蛙》《王者荣耀》《明日方舟》等爆款IP牵手。每一次联动,都吸引了大量青少年主动走进博物馆,让厚重的历史变得鲜活有趣,让岭南文化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这一路走来,合作模式不断深化——从早期的IP形象授权、联名周边开发等基础形式,逐步升级至内容共创的深度融合,博物院不断推动国漫从“借用文化符号”向“承载文化基因”的跃升,打造出大湾区独树一帜的文博品牌。 这个国庆假期,不妨走进南越王博物院,亲身感受传统与潮流碰撞出的绚丽火花。 文 | 记者 何文涛 通讯员 南越王宣 图 | 南越王博物院供图

    ٦ من الدقائق
  4. قبل يوم واحد

    真假“孙悟空”打起来啦!广图为读者送来假日“文化大餐”

    今年国庆中秋喜相逢,广州图书馆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假日“文化大餐”,内容包括木偶嘉年华、绘本阅读、研学线路设计培训等,为双节假期增添浓浓的文化气息。 木偶+阅读,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10月4日下午,广图携手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共同举办“偶”遇非遗季——喜“阅”木偶嘉年华活动。 本次嘉年华活动以“优秀展演连台”“大堂互动狂欢”“喜‘阅’木偶创意手工绘本”为亮点,通过阅读与非遗的深度融合,提升少年儿童的美育素养。 活动以节目《南粤华彩》热闹开场,在剧院老师的操纵下,二郎神、穆桂英等广东杖头木偶或翻腾跳跃、或舞枪弄棒、或水袖轻舞……搭配电子国风背景音乐,牢牢抓住读者目光。精彩木偶剧目轮番登台,近500位读者在现场近距离感受国家级非遗的魅力。 活动现场,剧院老师深入浅出地介绍木偶艺术的悠久历史、木偶种类和表演技法。他们操纵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生动演绎《帝女花》《钟馗》《武松打虎》等经典剧目的精彩片段,丰富的表演形式让读者连连惊叹。 在互动环节,剧院老师邀请读者上台参与,手把手指导读者木偶操纵的手势、站姿、台步,让读者沉浸式感受非遗艺术的魅力。 紧接着,剧院老师带来全国木偶大赛金奖剧目《东坡问月》、经典神话木偶剧《真假孙悟空》,让读者近距离感受“木偶会说话,指尖有乾坤” 的神奇。 其中最引人入胜的,要数经典神话木偶剧《真假孙悟空》。演出保留广东杖头木偶的表演风格和特点,同时追求传统艺术时尚化,巧妙融合了木偶特技、飞天走壁、空中武打、川剧变脸等技艺。剧院老师演绎六耳猕猴假扮孙悟空引发的真假对决剧情,群角齐展的武戏场面,引起阵阵热烈掌声。 除了场内精彩的剧目演绎,场外还设置互动体验区,亲子家庭现场DIY专属木偶。 在广图大堂的玻璃展柜中,精美的原创手工书作品和木偶艺术品同步展出,打破了“台上演,台下看”的传统模式,引导孩子们以多元的方式感受阅读之乐、非遗之美。 邀读者在墨香中赏月色品情怀 国庆中秋长假,广图还精心策划了亲子阅读、知识问答、手工创作、文学领读、文化展览等五大系列数十场特色活动,共邀读者在墨香中赏中秋月色,于典籍里品家国情怀。 亲子绘本阅读活动深受欢迎。馆员青青老师分享《一碗生日面》绘本故事,带领孩子们从一碗生日面里了解过去近100年人民生活的沧桑变化。 在《从前有个月饼村》故事会中,亲子家庭跟随馆员小蕾老师化身“侦探”,进入“月饼村”,共同侦破“月亮不见了”案件。馆员莉莉老师与亲子家庭共读《小威的中秋节》绘本,孩子们了解中秋节的起源与赏月、吃月饼等习俗,体验制作月饼的乐趣,共话团圆。 此外,广图还开展了“盛世华章 强国有我”知识问答活动,小读者们参加“阅读攀登计划”领取“阅读护照”,通过国庆知识问答、借阅榜样人物书籍等形式,赢取阅读印章。 “童阅岭南·悦品五脉”2025年广州市小学语文阅读节研学线路设计培训、“华夏小手工”巧手制灯、“文学后花园”转盘飞花令等活动精彩启幕,“书及远方广图研学:历史街区文化桌游设计”等展览,陪伴孩子们度过一个书香四溢的双节假期。 文 | 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范加丽 姜力暄 图 | 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 广州图书馆 提供

    ٤ من الدقائق
  5. قبل يوم واحد

    志愿星光点亮广州市文化馆,国庆导赏服务成“文化风景”

    国庆中秋黄金周首日,广州市文化馆中心阁内人流如织,一批经过系统培训的青少年与成人志愿者正式上岗,在中心阁不同展区为观众带来专业生动、富有温度的导赏服务,成为国庆期间一道亮眼而温暖的文化风景。 “您看这个关羽面塑,是不是像刚从《三国演义》里走出来?”在中心阁一楼“面塑里的故事——萧派面塑艺术作品展”现场,青少年志愿者以充满童趣的视角,为观众生动解读萧派面塑的技艺与故事。 从“哪吒闹海”的动态张力,到“关羽横刀立马”的凛然气概,小讲解员用“面人会说话”“面团里的武侠片”等活泼比喻,将传统面塑艺术变得亲切可感。游客纷纷表示,孩子们的语言虽简单,却让面塑人物“活”了起来,让静态的面塑展品焕发出情感与生命力,拉近了传统艺术与大众的距离。 成人志愿者们采取“分层驻点”模式,分布在中心阁一至五楼,通过系统而专业的讲解,为游客构建起对广府非遗的整体认知框架。在一楼特展区,志愿者们以生动语言解读萧派面塑的造型与故事;步入二楼,结合音效与场景,将广东音乐的韵律、传统节庆的热闹与粤菜的精致哲学娓娓道来; 在三楼“医养岭南”与“南拳强身”展区,借助场景复原与互动装置,深入浅出传递广式健康生活的智慧;在四楼“广作华彩”展厅,聚焦“三雕一彩一绣”,细致解读广彩、广绣、牙雕等非遗项目的技艺之美;登临五楼,志愿者从空间意象出发,贯通建筑设计与城市文化,为中心阁观览画下圆满句点。 据介绍,所有志愿者均须通过广州市文化馆文旅志愿服务培训基地的系统培训与严格考核,内容涵盖非遗知识、讲解技巧与互动表达等多方面,确保志愿服务的专业性。 广州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馆将持续推动文旅志愿者培训与服务,鼓励更多市民成为广府文化的讲述者、传播者,让非遗走进生活,让传统文化在当代对话中生生不息。 文 | 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陈浩 图 | 广州市文化馆提供

    ٢ من الدقائق
  6. قبل يوم واحد

    喜讯!广东清远这只珍稀小猴名字就叫“国庆”|国庆粤游指南

    金秋国庆,广东清远长隆森林王国灵长类家族传来喜讯——一只东非黑白疣猴幼崽于10月1日凌晨顺利降生。为共庆国庆,这只新生小猴被命名为“国庆”,为节日注入了一份灵动的喜悦。 清远长隆森林王国黑白疣猴保育员阚涛介绍,新生幼崽“国庆”出生体重约500克,目前由母亲“爱莎”亲自抚育。 幼崽紧紧依附在母亲胸前、抓紧其母亲的皮毛,体况良好,已观察到正常进食母乳,状态健康活泼并已随家庭在展区内自由活动。 阚涛表示,在黑白疣猴幼猴出生的最初几个月里,不论是否母亲,族群中的雌猴会共同参与照顾幼猴,给予支持和看护。“国庆”所在家族现由2只公猴、1只母猴及1只亚成体共同组成。 随着“国庆”的加入,该展区目前共生活着5只黑白疣猴。 近年来,清远长隆森林王国在黑白疣猴繁育方面成效显著,已累计成功繁育12只,目前园区内黑白疣猴总数已增至26只。 作为灵长类中的“高雅代表”,黑白疣猴以其优雅体态与鲜明的黑白毛色对比而著称。它们身披飘逸的白色长毛,拥有蓬松的白色长尾,在林间腾跃时宛如翩翩舞者。该物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主要分布于非洲中西部热带雨林,因栖息地丧失与狩猎威胁,其生存状况备受国际关注。 文 | 记者 黎存根 通讯员 邓泳怡 图 | 景区提供

    ٢ من الدقائق

حول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المزيد من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