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这一“数字鲸落”来自广东!“南海Ⅰ号”考古发掘项目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

9月17日,在西安举行的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上,《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正式发布。

活动自启动以来,收到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项申报案例,涵盖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考古研究等多个领域,经过多轮严格遴选,最终精选出40项具有代表性、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的优秀案例。

其中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的“数字鲸落——‘南海Ⅰ号’考古发掘”项目成功入选,成为考古方向的5个案例之一。

此外,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州欧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持申报的“数筑记忆——广东城乡历史文化数智化保护传承”项目也入选了文化遗产保护方向案例。

海量数字考古信息亟待“攻坚”

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介绍,“南海Ⅰ号”现场考古发掘如今已完成,多年积累的巨量考古资料正进入系统整理的关键阶段。

她表示,“如何延续‘整体打捞’与‘博物馆内船体与文物全面保护发掘’的历史荣光,在发掘过程采集的海量数字考古信息与数据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内涵研究,已成为考古队当前亟待攻坚的核心任务。这些任务包括了通过精细化发掘、系统性统计、深度分析与核心价值提炼,完成对历年考古成果的系统梳理,精准阐释其文化内涵,展示利用其创新实践,进而为考古学学科建设注入更强动能,等等。”

1987年发现于广东省江门市川山群岛海域的“南海Ⅰ号”南宋沉船,恰似一座深海中的“文化鲸落”,以沉船本体及18万件船载文物为核心,持续释放历史、文化、科学与艺术的“养分”,滋养着历史学、考古学、材料化学、艺术史研究、海洋科学、海洋工程等多学科多方向的交叉生长。

奇思异想变为现实,树起行业标杆

三十余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文物考古部门及考古工作者对“南海Ⅰ号”投入了巨大的努力,其工作历程完整覆盖偶然发现、水下调查、整体打捞、“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展示利用”三位一体的全面保护发掘等阶段,成为我国水下遗产保护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鲜活注脚。

其中,整体打捞与异地搬迁的创举,将“让沉船入住现代‘水晶宫’”的奇思异想变为现实,既标志着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颠覆性跨越,更实现了保护技术的突破性创新。

“南海Ⅰ号”是迄今世界海上出水历史文物中,历史最早、体积最大、文物最多、保存最好、价值最高的文化遗存。针对这艘满载繁杂文物的沉船,考古发掘中同步推进的数字化保护,让这一“文化鲸落”在数字时代延续生命力,成为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的典范。

业界认为,“南海Ⅰ号”的考古遵循“整体打捞+室内发掘+实时数字化”模式,推动了我国水下考古学科的成熟与规范化。它不仅是中国水下考古的“起点工程”,也树立起中国水下考古的行业标杆。

该案例此次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意味着“南海Ⅰ号”考古发掘项目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的沉船总体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更成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优秀典范。

文 | 记者 何文涛 通讯员 黄青松

图 |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