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中国资本市场的“反内卷”主线与深层次机遇。来自楚团长扯投资。
技最近涨得如火如荼,AI技术革命确实令人炫目。但我还是想说,本轮中国资本市场的另一条主线,或许是超越科技的存在,那就是反内卷。
在我看来,反内卷的内涵包括了两个互为表里的部分:中国产业的结构升级和中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
我们总喜欢说摸着日本过河,但很多人直接奔着资产负债表去了,这属于直接摸下半身,这是不对的,盲人摸象,要摸就摸全了。
日本作为东亚经济模式的测试服,其经济路径的特征确实非常有参考价值。
第一阶段,高速增长,1956–1973年,这是东亚模式最典型的黄金年代。出口导向性经济,产业政策是主要特征,居民储蓄率极高,资本密集型产业一路狂飙。日本的汽车、钢铁、船舶,借着全球市场需求的东风,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跃迁。这段时期的关键词是“国家动员+外需红利”,也是东亚模式最闪亮的时刻。
第二阶段,稳健转型,1974—1990年,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的增长放缓,但依旧保持在年均4%以上。东亚模式的第二个特征开始显现:在外需约束增强时,内部通过产业升级来延续增长动能,高素质人才红利释放。日本从重化工转向电子、半导体、汽车精密制造,一度让“日本制造”成为全球质量的代名词。东亚模式在这一阶段体现出强大的韧性:能从外部冲击中迅速调整路径。
第三阶段,停滞与失落,1991–2010年,泡沫破裂后的日本,进入长期低增长,年均不足1%。东亚模式在这里暴露了自身的局限:高储蓄率和高投资驱动,容易在资本过剩下演变为房地产和金融泡沫;人口红利一旦消失,内需不足就成为无法跨越的瓶颈;产业政策的惯性,让资源难以从衰退产业中有效退出;强大的产能会引发围堵,市场空间制约经济体上限。
大家过于重视第三阶段的研究,而忽视或者说轻视了日本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转型,这本质上是一次“外需—内需”的重构。当出口红利的边际效应下降,单纯依靠外部市场已经难以维持高速增长,就必须释放国内消费潜力,推动产业升级。
这一阶段,日本政府推出了几项极具代表性的政策:
《收入倍增计划》:1960年由池田勇人政府提出,目标是十年内让国民收入翻番。通过财政扩张、减税、社会保障扩充,全面刺激内需。
“一亿总中流”计划:意在打造庞大的中产阶层,确保社会稳定与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中产社会的形成,让日本在70—80年代拥有坚实的内需基础。
这些举措背后的逻辑,就是让“出口导向型增长”逐步过渡为“消费与产业升级驱动增长”。在产业层面,从资本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向以技术和人才为核心的电子、半导体、精密制造。
这一阶段,日本经济的路径特征很清楚:
政策再分配,把外需赚取的外汇转化为国内消费能力。
产业再定位,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突破。
阶层重塑,通过“全民中产”战略,支撑长期稳定的消费社会。
不是因为日本决策层有多么高瞻远瞩,而是因为经济发展到了这样的阶段,内外部的力量会驱动经济体做这样的转型。
当前的中国经济,其实也正处在类似日本当年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关键时点。出口红利正在边际递减,外部环境不稳定;同时,我们的人口结构和劳动力成本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迫使增长逻辑从“外循环”走向“内外双循环”。
中国接下来的政策路径导向是可以预期的。
第一,会注重利益的分配向民生倾斜。东亚模式的前半程,依靠的是压低消费、提高储蓄,把资源集中用于产业投资。但当产业升级和社会民生成为新阶段的关键词时,政府必然要通过财政扩张、税收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把一部分增长成果重新分配给居民部门。
第二,会继续注重对技术要素的分配。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的过程中,谁能获得研发投入、谁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就决定了产业升级的速度与高度。日本当年通过政策性引导,把资本和人才导入电子、半导体、精密制造;今天的中国,同样要在AI、先进制造、能源等关键赛道上,确保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倾斜。
第三,推动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拥有超大规模的内需空间,但这个市场的整合程度还不够。日本通过“一亿总中流”的社会愿景,形成了有消费力的中产阶层;中国则需要通过统一大市场的制度安排,打通区域壁垒、流通成本和行业分割,才能让产业升级和消费扩张真正落地。
这种转变,对资本市场来说,意味着深层次的机会。
首先,成熟企业的回报会提升。当政策导向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民生和分配,企业也会同步改变经营逻辑。更多公司会把利润通过分红和回购返还股东,而不是一味再投资和盲目扩张。这会让一批现金流稳定、治理规范的成熟企业,逐渐具备长期持有的价值。
其次,民生相关领域的投资有大机会。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加强,会直接扩大居民的消费能力。医疗、养老、教育、公共服务、消费升级等民生板块,会逐步成为结构性主线。
然后,高科技行业的长期赛道依然宽广。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家感受已经太强烈了。
我想强调的是,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AI科技狂潮上。中国经济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变化正在发生:政策的分配重心、产业的升级路径、消费社会的重塑,这些领域同样有很多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