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艺术市场并不乐观:量价齐缩、交易收紧、藏家观望。很多人都在问,艺术市场是不是进入了“寒冬”?未来还有没有新的机会?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赵力教授,为我们解读《2025艺术品市场趋势报告》。赵力教授提出了不同于“悲观论”的观察:市场的低潮并非尽头,而是一次重构的开始。从全球格局到中国的独特路径,从代际趣味的转向到“悦己”收藏的兴起,从价格波动背后的逻辑,到流量经济与技术赋能带来的新可能——报告不仅勾勒出市场的脉络,也给出了穿越周期的方向。
如果你关心艺术市场如何走出低谷、想了解未来的收藏群体在哪里,或者思考“在动荡中如何寻找确定性”,这一期都会为你提供有价值的观察与思路。
互动惊喜!
在小宇宙评论区分享您对于本期话题的思考,我们将抽取幸运听众送出嘉德艺术中心正在展出的“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览门票(展期:2025年7月5日-10月8日)
本期嘉宾
赵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内容导航:
1:31趋势报告:如何解读未来艺术市场?
- 2025艺术品市场趋势报告,它突出的实际上是“趋势”这个关键词。现在全球也有很多关于艺术市场的全球报告、区域报告、地区性的报告,或者类型性的报告有所不同。我们的报告本身要在现实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之后,进一步强调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说未来短期的变化和特征。在这个特征基础之上进一步抽丝剥茧,找到一些可以把握的因素,作为我们报告的结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展望性的研究。我们既要研究现状,又要在里面找到趋势特征的未来性,而且是相对明确的未来性,所以需要更大的整合和细致的判断。对于中国来说,我觉得这样的报告实际上是具有建设意义的。因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处于一个发展之中,更强调趋势和特征,我们希望抓住中国研究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的市场发展过程,进一步结合全球视野,得出一些与中国有关的全球信息和未来的发展。
3:27艺术市场的基本逻辑与交易体系
10:21结构性调整:中国与全球的差异与互动
- 所有的东西都处于变动之中,所以我们在研究艺术市场时,往往把艺术市场看作是一个动态,我们叫动词结构或者动词思维。艺术品市场往往大家会认为是个名词化的,但要正确定义它,要放在动词化的状态里,强调移动性、流通性、变动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的形成有阶段、历史发展过程和孕育过程,也就是说制度化过程。但制度化之后会出现制度的重新重组或迭代,所以它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17:33大变局中的代际更迭与趣味转向
- 现在处于大变革阶段,关键词是变动。艺术市场往往关注经济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比如代际问题、趣味改变。但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艺术品市场更多是跟人有关,人是主体,包括交易者、供需者,看似是物品的流动,实际上是人的变化。现在最大变化是人的变化。原来有中心和边缘的区别,但随着全球化和信息传达,这种关系不像那么泾渭分明。一个边缘藏家可能直接参与中心市场的交易。年龄层也不应简单定义,所以不能用X世代、Z世代去定义收藏趣味。群体现象之后,需要分析起作用的关键人物和事件。不是简单的中心与边缘、新与旧的二分结构,而要用更多元的方式观察,才能有更好的收获。
21:26悦己收藏与当代艺术的多元匹配
- 往往在研究市场史和收藏史时容易标签化。但在收藏方向和购买力方向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现在常用的词是“悦己”,买东西是让自己高兴。很多人认为这是情绪价值,它提供的不仅是作品本身,也不完全是审美本身,而是情绪价值。这是否是收藏的主体价值还是附属价值?我认为不能这么分。如果收藏是一种主体的个人行为,它应满足自己的爱好和需求。这样一个转向,带来很大的变化。当代艺术是个人性的、创新的艺术,能形成多样性发展,个人爱好和艺术之间的匹配度更高。数字艺术、沉浸性媒介和观众体验,也推动了这种变化。未来的收藏会进入一个前沿性的、参与性的时代。这是我特别关心的方向,也是一个新样貌的开端。
26:36价格波动的逻辑:价值与市场的撮合
- 传统社会里的艺术品受制于历史所形成的稀缺性。稀缺有两个维度:价值稀缺和数量稀缺。价值稀缺是代表作,数量稀缺是留存极少。两者合一就是稀缺中的稀缺,会造成艺术品定价靠稀缺特征形成规模效应。另一种定价方式是动态性的,靠供需双方的博弈与合作。初次定价往往通过卖方与买方的商洽形成,可能偏低或偏高。在初次定价之后,逐渐进入合理区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一般在15%左右。随着需求和认知的变化,会出现新的上升或下降平台。所有艺术品归根到底定价逻辑是一种撮合,是供需关系的再平衡过程。
34:56保值与增值:两类收藏逻辑的分野
36:38量价齐缩下的生态重构与收藏家培育
- 现在量价齐缩,很多人认为市场在下行。但我觉得不是最差的时候。80、90年代才是零起点,现在即便下跌,也处于新的阶段。从资金角度看,市场有进有出,是双向的。钱和艺术品并没有完全沉积,而是有流动。很多重要艺术品在价格下降时仍有人介入托底。关键问题是中国有没有新的收藏群体。过去市场高速发展时,更多是投资客,而不是收藏家。真正能托底市场的是收藏家。只有在市场安静时,才能夯实收藏家的基础。这就需要艺术家拿出好作品,交易主体提高服务能力和沟通。这样市场才能穿越周期,在生态重构中迎来新的机会。
45:55技术与服务,去中心化的新市场生态
- 互联网和技术带来的不只是工具更新,而是服务能力的提升。比如拍卖师过去只面对现场,现在还要面对网络委托,形成全球化的触角。这种模式本质是服务能力的增加。通过技术,艺术品市场可以全天候运行,面向全球。未来的生态更注重观众和买家的体验,从观众角度重新设计展览和交易。买家和卖家身份可能不断转换,市场不再是二分,而是一个去中心化、网络化的结构。生态要高效,相互尊重,才能形成合作共生的新局面。
50:23流量经济与艺术家的IP化
54:39全球艺博会版图的变动与亚洲竞争
01:05:30艺术跨界:边界突破与风险意识
- 艺术跨界往往是别人跨入艺术,而不是艺术主动走出去。所以要强调艺术的积极性。数字艺术的发展也提醒我们,不能陷入唯技术论。技术高明但价值空虚的作品一定走不远。AI时代更需要艺术强化情感链接和主体意识,保持创造力和实验性。艺术要开放,打破边界,才能弥漫在社会与生活中,成为最大的链接力量。封闭在小圈子里,只会沦为博物馆里的“保留物”。跨界需要勇气,也要有风险意识。只有积极拥抱社会、科技和产业,艺术市场才能前进并保持活力。
01:09:36挑战与希望:艺术市场的可持续动力
- 挑战严峻,但压力存在于我们自身。需要强大的自我更新力量,才能面对挑战。市场复苏潜力取决于我们的判断和需求。对个人来说,没有垃圾时间。即便处于低潮,也要振作,对自己负责。机构也是一样,要超越周期,洞察周期。春天会来,关键是你能否感受到。信心来自自我激励和踏实积累。就像登山一样,把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台阶,一步步走上去,这样登顶比浪潮推上去更扎实。中国艺术市场不仅是交易场,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在动荡中要保持信心,以主体觉醒的乐观和韧性迎接春天。
——————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王府井一号播客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联系:mengqingxin@cguardian.com
——————
互动方式
微信公众号:嘉德通
小红书:王府井一号
微博:王府井一号_和你一起探索艺术
加入王府井一号听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号:Guardian_in_one_
——————
出品方:嘉德艺术中心
出品人:寇勤
制作人:蒲宇
编辑主持:孟庆馨
策划:王卓然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Every two weeks
- Published28 August 2025 at 09:11 UTC
- Length1h 16m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