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一号|和你一起探索艺术的世界

S1E12 解密古希腊 “网红脸” | 与刘平教授对话千年美学传承密码

当 “网红脸” 成为当代审美热议话题,我们不妨把目光回溯两千多年,古希腊雕塑中那些看似 “雷同” 的面容,何尝不是属于那个时代的 “经典范式”?本期《王府井一号》特别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刘平教授,探索为何偏偏是古希腊艺术,能成为西方语境中 “古典” 的源头?带我们一同拆解古典美的核心密码,探寻这份美学力量能跨越千年、至今仍具生命力的深层原因。

互动惊喜!在小宇宙评论区分享您对于本期话题的思考,我们将抽取幸运听众送出“王府井一号文创帆布袋”1个。

本期嘉宾

刘平:清华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

内容导航:

00:25 从今天的“网红脸”到两千年前的希腊雕塑,美的标准从何而来?

03:23 为何古希腊艺术能成为西方语境中“古典”的源头?

08:50 揭秘“对立平衡”:古典美的核心密码

《持矛者》,青铜雕像,高约198厘米,公元前450-前440年,波留克列特斯,现藏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

古希腊雕刻家波利克里托斯的重要作品《持矛者》,被视为法则式的典范之作。它完整展现了人体肌肉张弛对照的姿态,体现出既稳定又动感的对立平衡。

11:22 “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会成为一个古典主义者”

15:39 骨相之美:古希腊的“网红脸”高级在哪?

《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大理石群雕,高184cm,公元前一世纪中叶,阿格桑德罗斯、波利多罗斯、阿典诺多罗斯,现收藏于位于梵蒂冈美术馆

《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是古希腊化时期的重要雕塑作品,原作约公元前2世纪,雕塑表现特洛伊祭司拉奥孔和两个儿子被海蛇缠绕致死的瞬间,整个场景充满张力和戏剧性。它集中体现了希腊化艺术的典型特征,强烈的情感表现、动态的肢体、复杂的构图。18世纪德国学者温克尔曼在看到这件作品时,提出了著名的对古希腊艺术的总结:“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即便在极端痛苦的瞬间,人物依然保持着某种克制与尊严,是古希腊艺术与众不同的精神内核。

21:26 古罗马:另一种“理想主义”

《一个罗马贵族和他祖先的头像》,大理石雕像,高约165厘米,公元前1世纪晚期,现藏于意大利罗马康塞瓦托里博物馆

《一个罗马贵族和他祖先的头像》是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雕塑作品。作品描绘了一位罗马元老院贵族,双手捧着两尊祖先的头像,象征着家族血统与政治地位的延续。在罗马社会,贵族常用蜂蜡为逝去的家族成员制作面部倒膜,制成写实的面具。雕像正是这一习俗的象征:贵族本人和祖先并列出现,强调家族荣耀和政治合法性,也体现了罗马艺术的特征——深刻刻画皱纹、眼袋和面部细节,作为经验与资历的象征。

24:16 希腊要神性完美,罗马要人间经验

帕加马祭坛,希腊化时期(约公元前2世纪中叶),建于帕加马(今土耳其西部沿海),描绘奥林匹斯诸神与巨人之战,现藏柏林佩加蒙博物馆

提图斯凯旋门,古罗马帝国时期(公元81年),位于罗马斗兽场与古罗马广场之间,单孔凯旋门,纪念皇帝提图斯镇压犹太起义的胜利,内部浮雕描绘凯旋游行与掠夺圣殿器物场景,现存罗马

33:19 文艺复兴:艺术是“新生”,而非“重生”

《维特鲁威人》,达·芬奇,约1490年,纸上墨笔素描,现藏威尼斯学院美术馆

创作灵感来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其中提出人体是宇宙和建筑的尺度,强调对称与比例。达·芬奇在此融入自己的观察,利用几何图形验证人体的比例关系。作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象征,《维特鲁威人》体现了“人是万物尺度”的思想,将艺术、科学与哲学统一在一幅图像中。

38:05 同为大卫,为何气质大不同?

41:52 我们为何偏爱对称与平衡?美学的生理机制

《帕纳索斯山》,拉斐尔,约1511年,湿壁画,梵蒂冈宗座宫署理厅

这幅壁画以阿波罗与缪斯为中心,整体构图呈现严格的对称与均衡。阿波罗端坐中央,左右诗人与女神环绕而立,形成稳定的视觉秩序。拉斐尔通过冷暖色的交替运用,使画面在明快与沉稳之间保持和谐。人物姿态虽然各具动作与方向,却在节奏和队列中实现动态的平衡,既流动生动,又统一有序,体现了文艺复兴追求的古典美与和谐理想。

47:07 古典是“随心所欲,不逾矩”

《安德罗斯岛居民欢庆酒神节》,提香, 1523-1524年,布面油画 175X193cm,现藏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题材源自希腊神话传说中的酒神节庆典,画面中,安德罗斯岛上的居民们正在纵情狂欢。前后两棵树、缓慢升起的山坡,拉出一条向远方延伸的构图线,人物大多分布在这条线两边。他们的姿态、动势、衣服的颜色都两两相对又平衡稳定。右下角的裸女既对抗了左上角的暗调子,又将观众的视线留在前景,减弱了斜向构图线的不稳定感。

《花神的胜利》,普桑,1627-1628年,布面油画 165×241 cm,现藏巴黎卢浮宫

画面中花神乘坐的马车,身边簇拥人群一路向画面左边奔去,似乎势不可挡。而天上的云彩暗示出一股吹向画面右边的风,与左下角斜倚的一对男女配合着,如同休止符一般止住了人群的动势。整个场面既热烈又不失稳定感。

54:24 大宫女“多出的脊椎骨”:理性与感性的交错

《大宫女》布面油画,91x162cm,1814年,安格尔,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安格尔于1814年所作,画面呈现土耳其宫女侧卧榻上的姿态,体态优雅,刻意拉长的脊椎让人体上半身的轮廓经由手臂与丝绸帘幕形成一个典雅的弧线,西方对东方的想象与古典节奏融为一体。

59:10 马蒂斯的绿色线条:画得好 ≠ 画得好看

《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像》,亨利·马蒂斯,1905年,油画,丹麦国家美术馆藏

马蒂斯曾说,他的画是给人提供“精神的安乐椅”。他以《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为例,画完后并不满意,直到在鼻子上添了一道绿色,才觉完成。单看这幅画,你或许觉得是位表情严肃、并不“美”的女子。但 “画中对象好看”和“画本身好看”是两回事。我们习惯于先辨认内容,这是一个女人,她显得严厉、发型也不时髦,从而觉得“不好看”。但一幅画的好坏,并不取决于它所描绘的对象是否美观。马蒂斯这幅作品的价值,在于色彩的冷暖、块面的钝锐,在冲突中达到了平衡,而非妇人的面容本身。

01:03:53 在结构中建造画面

01:10:00 今天我们如何理解古典?美是一种价值判断

01:14:01 在人类视觉遗产中,寻找再创造的资源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王府井一号播客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联系:mengqingxin@cguardian.com

——————

互动方式

微信公众号:嘉德通

小红书:王府井一号

微博:王府井一号_和你一起探索艺术

加入王府井一号听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号:Guardian_in_one_

——————

出品方:嘉德艺术中心

出品人:寇勤

制作人:蒲宇

编辑主持:孟庆馨

策划:王卓然

后期剪辑:魏康宁

音乐制作:system[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