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PPI企稳,化工何去何从?来自六亿居士。
随着市场逐渐走牛,部分朋友开始把眼光投向顺周期行业,最近关于化工、有色、钢铁等难度较高,但在经济上行期表现较好的细分行业标的。
但行业之间也有差别,中概互联属于偏反周期和结构性机会,而顺周期行业的难度往往更高。它们对宏观经济波动敏感,景气高时上涨迅猛,但拐点一旦来临,回落速度同样惊人。因此,如何认知、管理周期行业的风险,是投资该类指数的关键。
从经验来看,顺周期大致可以分为三层:1、上游资源,如煤炭、有色、石油石化,价格最敏感;2、中游原材料,如化工、钢铁、建材,盈利弹性更大;3、下游需求,如机械设备、运输、家电、汽车,在复苏后需求集中释放。
今年8月以来,PPI企稳,市场再次把目光投向这些顺周期行业。其中,化工产业因为既有上游原料属性,又有中游加工特征,被认为是复苏期最敏感的板块之一,也是朋友们关心最多的行业。
今天,我们以化工行业为例,一起探索周期行业的特性和策略…
一、PPI与顺周期行业的特性
PPI,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反映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变化,是判断企业盈利和经济周期的重要指标。
一般而言,PPI上行意味着需求回暖、价格回升,企业利润随之改善;PPI下行则说明需求不足、价格承压,盈利空间被压缩。
顺周期行业最受PPI影响,化工、钢铁、煤炭等就是典型代表。它们的特点是盈利变化幅度远超稳健行业,上涨时可能获得超额收益,下跌时则可能出现深度亏损。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判断复苏的拐点?
历史经验显示,PPI的负值区间常常预示周期的底部:1997–1999年连续 31个月 为负;2012–2016年长达 54个月;2019–2020年疫情冲击下负 18个月;2022年10月至今,已经连续 22个月 为负。
这些阶段,市场情绪普遍低迷,线性外推让人觉得“低迷会持续很久”。但事实上,每一次长时间的负值期之后,都伴随一次行业的强劲修复。
比如2016–2017年,PPI由负转正,化工行业两年内大幅上涨,相关指数接近翻倍;但2018年产能过剩后,又快速回落。
今年8月,PPI环比持平,同比降幅收窄,是今年3月以来的首次改善。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国内基建和制造业需求逐步回暖,“以旧换新”等政策托底显现成效;海外补库启动,带动原材料价格企稳;环保与能耗政策加速落后产能出清;大宗商品价格也自低位震荡回升。需求恢复、供给收缩与成本企稳,共同推动了PPI的边际改善。
这些信号说明,PPI可能正处于触底企稳阶段。当低迷持续得足够久,市场已经习惯悲观时,反转的条件往往已经在积累。
二、化工行业:PPI回升期的放大镜
在顺周期板块里,化工往往是投资者最关注的行业之一。原因在于它既有上游原料的属性,又承担着中游加工的功能,对价格波动比较敏感。换句话说,如果经济真的进入复苏阶段,化工行业通常会比其他环节更早、更明显地反映出来。
从资金层面看,市场其实很聪明。截至2024年年底,跟踪该指数的产品合计规模仅 23.8亿元,而到今年,目前的合并规模已经超过 232.65亿元,不到一年时间增长了近9倍。资金用脚投票,说明市场对化工周期反转的认同度正在快速上升。
不过,周期行业的特性决定了概率指数往往伴随高波动。化工指数能在复苏期迅速放大盈利,也可能在产能过剩或需求下滑时经历深度回撤。我们必须意识到:顺周期行业指数既代表机会,也内含风险。
因此,投资周期行业不仅仅是买入一个行业,更是一次对周期认知和策略管理的考验。如何在机会与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就是下一步要讨论的关键。
三、周期行业的风险与策略
对于没有太多经验的投资者,我一般建议谨慎介入周期细分行业。
以细分化工为例,该指数在复苏期因价格回升和需求释放往往大幅上涨,但在产能过剩或需求转弱时也会深度回撤。同时,它高度依赖油价、政策和流动性等外部因素,成分股集中又放大了波动。
我们不妨回顾细分化工指数的最近一轮回撤深度:
该指数从2021年9月15日高点开始一路下探,到2024年9月13日低点,整整回撤了四年,累计跌幅达到 -60.08%,持续时间长达 1094天。虽然从2024年9月13日低点至今,指数已经反弹了42.42%,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自2021年9月15日高点算起至今,仍然处在 -42.50% 的深度回撤之中。
这组数据说明了两个事实:其一,顺周期行业的回撤幅度和持续时间都远超普通投资者的想象;其二,即便阶段性反弹很强劲,想要真正走出大坑,依旧需要足够的耐心。
既然如此,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因此,周期行业指数更适合被当作进攻型工具,而不是长期底仓。
组合里可以配置,但仓位不宜过重,以免牵动整体资产。它们更适合与宽基或红利、防御型指数搭配,在经济复苏早期适度增加配置,但始终要保留“防守队员”。
在实操层面,可以尝试小仓位定投,用时间换空间,但要结合PPI、库存周期等宏观信号,不要盲目追涨;当景气走到高点,更要敢于止盈,把账面收益落袋为安。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对波动保持充分的心理预期。周期指数的回撤常常超出想象,如果没有长期的耐心和承受力,很容易在低点割肉、在高点追涨,最终被周期“反收割”。